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谁在颠倒黑白?评《1949-1978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

sjwll · 2009-05-22 · 来源:
建国六十周年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谁在颠倒黑白?评《1949-1978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

    原文发在凯迪网上,新浪张宏智博客有收录,不知是谁。
    初看此文,不以为然,什么时候了,还在攻击毛泽东时代?不过我还是要说一些我知道是那个时代的事儿,以免年轻人偏听偏信。
 
    那个时代,如果是描述的那样,就不能解释茅精英说的“95%的群众怀念毛泽东时代”,就不会出现“两弹一星”、洲际导弹,尼克松和福特两任美国总统肯定不会来华访问。
    那个时代,如果是描述的那样,就不会出现《歌唱祖国》、《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样的歌曲,而应该出现《松花江上》、《黄河怨》、《小白菜》、《月儿弯弯照九州》这样的悲歌,须知,民歌最能反映时代并且是任何权力都无法封杀的。
   那个时代,是在战后千疮百孔的基础上搞建设,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封锁扼杀新中国的国际环境下搞建设,是在牺牲两代人的幸福生活和父辈甘愿牺牲奉献的基础上搞建设,并且创造出伟大的成就。今天,你一面享受着父辈艰辛创造的财富,一面指责父辈时代的贫穷,你良心何在?你母亲是这样教育你的?

     1949年至1969年,我国处于大变革时代,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造成了“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革”,不是简单的几句话能说清的,也不是简单是黑或白能够定论的,历史自有评说。
   “解放后,农民欢天喜地地分到了土地,过了几年的消停日子,但在53年互助组开始,到57年公社化时都被收回”,当时农业生产水平就是低下,没有农业机械,耕牛也不多。从单干到互助组、合作社甚至人民公社,绝对是进步。单干没有前途,互助组、合作社是农民自愿基础上产生的,今天这种形式不是也在农村自发产生吗?
    据作家浩然回忆,“一个严峻的事实,象隆起的山峦,很快就突出地横现在农民的面前:极少数人变成了买地、放债、雇工的剥削者;大多数翻身农民,因为经济根底薄弱,或遇上天灾人祸,不得不把土地改革时候分到的土地卖掉,又去当长工,在别人的土地上流血流汗受剥削了!头脑里不能不划个很大的问号:依照这样下去,广大农民,不是又要回到旧社会那种苦难深渊里去了吗?一九五一年,也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之时,党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指示,批判了错误倾向,指出了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把翻身农民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是前进的、幸福的必由之路。”(《金光大道》外文版序言, 1980年1月18日)
    “土地的所有权,没有集体劳动组织加以保护,就会得而复失,满足和欢乐也将随着成为泡影。” 比浩然更清楚当时的农村、农业、农民吗?我倒是担心现在的“土地流转”会不会又要回到旧社会?
  
  下面结合我的童年经历,谈一谈那个时代。
  
    我小时候出生在60年代中期,生活在冀南离京广铁路十几里远的一个不算小的村庄,村东有小河流过。我记事时,已是1970年左右,记得家里把凡有林彪的像都取了下来,就从那时开始吧。

    我一直认为“十年动乱”只是发生在1966-1968年间,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是以前没有过的盛世,虽然不可和现在比。1969年开始,主要就是进行思想领域的批判,记忆中的童年是美好的,没有批斗更没有武斗,没有因为出生在那个年代留下丝毫阴影或不快乐。
  
   饿死几千万的谣言,还在重复,有调查吗?网上有批驳,不再重复。小时候见过外地逃荒要饭的,不多。父母提起那时,说吃不饱饭,学校不上体育课,在宿舍躺着,节省体力。我们村没有饿死人的,再偏远的山区就或者穷村可能有。近年听一个老人说他们村饿死了几个人,总之,我们县,或河北省,没有多少饿死的。

  “窝头,红薯管四季,年节才有米饭,饺子”,穷村可能是吧,毕竟是事实。可我们村有玉米、小麦,有水稻,窝头不占主食,或者和白面掺着吃,孩子自然是有馒头不吃窝头,红薯可是好东西,可不敢多吃,多吃烧心,家里七八口人,过俩月就有人过生日,农村过生日没什么讲头,但必吃饺子,这也是事实。
  “养猪不能自己宰(上交,否则,没收加批斗)”,看看当时的中央文件吧,提倡农林牧副渔。村里家家户户养猪,平时养肥了上交,我们叫卖猪,卖给公家屠宰站换钱,过年时就杀猪,家家户户杀,孩子挨家挨户看杀猪,抢个猪膀胱当气球玩。吃不完的肉做成腌肉,整吃一年,没吃过我们山里的腌肉面?
  “养鸡法定只能三只(否则,批斗)”,可笑,更是闻所未闻,的家乡这样“法定”养鸡?那么“法定”是规定三只母鸡,还是三只公鸡?还是“一妻二夫或一夫二妻”?养三只小鸡还是老鸡?须知小鸡成活率很低,死一个或全死了是不是违反“法定”也要“批斗”?
    我家当时有七八只母鸡管下蛋,一二个公鸡,管打鸣兼职繁育,每年春天其中一个母鸡孵化一窝小鸡,我们看小鸡出壳,捧在手里玩,多可爱呀!老母鸡则怒目而视,咕咕叫着抗议。小鸡满院子跑,不小心踩死一个,招来父母一阵呵斥、一阵惋惜。晚上老鼠偷鸡、野猫偷鸡,白天母鸡带小鸡领出去溜溜,有时出车祸轧死一个,有时掉进水里淹死一个,母亲每天晚上清点,常有小鸡有去无回,能成活一半就不错了。
   “农民把自己节余的极其有限的农产品偷偷摸摸地卖叫投机倒把(没收加批斗)”,当时村镇是有集市贸易的,公开合法,至于什么叫做投机倒把,查查当时的法律条文,别无知地乱加罪名上纲上线。

    “普通农民子女上高中,大学基本上是绝望”,这句话更无知,其一,当时的高中办到了村里,三二个村联办,叫联办中学”,义务教育,我们村就有。其二,听说过“工农兵大学生”吧?看过电影《决裂》吗?那时怎么录取农民大学生呢?看看手上的老茧就决定了,不考试不走后门不花钱,气得葛老爷子扮演的教授(现在叫精英或叫兽)直摇头。
   那时我们县的小学入学率是100%,农村集体生产,孩子的任务就是上学,倒是在80年代土地承包后,大批正在上初中的学生退学,帮家里干农活,联办中学从此散了,没有人统计有多少人,应该和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有一比吧(当年来我们村的知青才十几个人)。没有人为他们呐喊,他们也没有能力写自己的“伤痕文学”,在一片欢呼声中,他们被人彻底遗忘了,埋没于尘土之下了。

    某名人说的是实话,现在大学里的农村学生占比很小了,他上大学那时候可是占一半呀。是啊,现在,农村孩子上高中已经是奢侈了,上那要父母命的大学,“基本上是绝望”。

    前面说的是“59-61年间”,这期间农业真是差,可一会儿“这还是丰收的年景。这就是当年的农村”,我说没有见过农村的丰年吧?怎么个丰收呢?不说了,省得落个“美化”那个年代之嫌。

    城市的情况我不知道,就不说了。感觉住房紧张是真的,和农村相比,现在也一样紧张。
    票证年代要说一些,我记事时,1970年左右,粮票在用,布票已经废止,家里炕沿墙上贴满了布票,现在纳闷家里怎么那么多布票?至于油票,煤票……火柴票,当时不知道这些,以为只有粮票布票,以后听说过没见过,估计物以稀为贵了。
    粮票一直用到1984年左右吧?我哥上大学父亲还换了不少全国粮票,八十年代我也用过粮票,那时粮票已经货币化了,有它可以省钱,没它多花钱罢了。
   别让年轻人误会整个那个年代都在用票证,布票、油票,煤票……火柴票存在了几年?读者自己查查网络。

    “批林批孔,评水浒批宋江,反击右倾翻案风”是我童年经历过的运动,可这些运动伤害到普通百姓了吗?批林批孔时我描过漫画批判“学而优则仕”、“克己复礼”,反击右倾翻案风时抄过报纸上的文章,写上自己大名贴在教室后面“学习园地”里,应付上面检查,批水浒则囫囵吞枣读了一遍《水浒传》。
    “斗来斗去,六亲不认,社会道德斗到了五千年来的最低点”,这就真正颠倒黑白了,那时的社会道德不敢说处于五千年最高点,但肯定是近三十年的道德最高点。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以后,社会公共道德水平急剧下降,社会风气开始恶化,中央先是提出“五讲四美三热爱”,没几年又提出“三讲(讲政治、讲文明、讲道德)”,计划“五年实现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多么像毛泽东1947年提出的五年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五年后不见一丝成效,再不好意思提“根本好转”了,后来讲“先进性教育”了、“八荣八耻”了,在无可救药的官员看来,这些,特别是后两者,简直是搞笑。这些,“过来人也一定都很清楚”。基本道德都要靠中央提倡,可见这时社会道德沦丧到了什么地步。
    毛泽东那个时代没有这些吧?好像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讲卫生不得病”。那时的人不知道讲卫生,但道德还是讲的。

    “让统计数字来说话”,白纸黑字,明明白白,美化那个时代的人也有数字,白纸黑字,明明白白,而且针锋相对,鄙人糊涂,同样是权威数据,差别咋那么大呢?是各取所需,还是....读者自己分辨吧,
   我只是知道,无论当年的工资多么低,增幅多么低,感觉物价涨幅是零,一个人工资可以养活一家人,没有看病、上学之忧。我在1988年上班,基本工资是一个月40多元,还是那个时代的标准,加上补助下来120多元,记下作为参考,1978-1988年,工资基本没有变化。

    至于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我得另写文章专门阐述了,要是“单一刻板”,一句话就行了,问题是,它丰富的可以作一个专著。先放下一句狠话:谁攻击文化大师毛泽东时代的文化,不是无知,就是无耻!

    “困扰着今天的中国的问题”是什么?是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吗?封建迷信、吃喝嫖赌、贪污腐败是哪个时代的东西,哪个时代得以彻底涤荡,哪个时代又全面泛滥?
   “由于当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论被批,使中国人口平添了5,6亿,是造成中国人均资源紧张的根本原因”,1949年四亿人口,六七年代大概六亿,八十年代八亿,现在十四亿了吧?人口基数、和平环境、生产需要决定人口数量,不批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论又怎样?何况中国七十年代已经提倡计划生育,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一次看电影,刚开演,片名一个字一个字地出,我们跟着银幕念:计-划-生-育,大大出乎意料!调皮的男孩大喊大叫。那是当年宣传计划生育的电影,形象生动,用玻璃试管演示怎样使用避孕套,惹的男孩子一片哄闹,羞煞旁边的大姑娘小媳妇。
   “人均资源”紧张当然要怪人口多,再多的资源,让这么吓人的分母一除,就可怜巴巴不堪入目了,可是就这样,近三十年来,我国的煤炭、石油、木材,以后曝光的稀土,还是源源不断廉价卖了出去,咋就不可惜呢?

    “当年不顾后果的大开恳,更是造成中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罪魁”,一方面攻击大饥饿,一方面攻击大开垦,我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当年的大开垦是为了“顾”人民吃饭的,生命和环境哪个紧要?何况那时人们还没有环境意识,美国也不怎么有吧?环境问题像眼睛,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失去以前是不怎么爱护的,事后诸葛亮式的指责,是不是苛求前人?就像我们不能指责古人打猎是破坏生态平衡,武松打虎是杀害国家保护动物一样。

    再说,那时候生产水平低下,能使生态环境多么“严重恶化”?谁不知道六七十年代祖国处处山清水秀?谁不知道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前人没有环境意识,我可以原谅,后人有了环境意识,还要引进污染项目,借口“先污染后治理”,为了发财明目张胆污染环境,山清水秀不再,大好河山一片狼藉,后生可畏吧?

   由于个体小煤矿的开采,地下水严重下降,村里的几口饮水井早已干涸,那是用辘轳打水的井,水面高时用扁担就可以提水。后来,不得已用煤矿的深水井,铺了管道,我们村终于和城里人一样用上自来水了,可喜可贺!且慢,至今还是每天供水一个小时,赶紧接满水缸,只是不用再去挑水了。
      小时候村东的小河,童年孩子们戏水的小河,摸鱼捉虾捞蝌蚪的小河,绿草细沙清泉遍布的小河,在八十年代以后,先是污染,然后断流、干涸,偶尔几年雨季咆哮几天,毁坏道路、冲垮桥梁,当年清如明镜静若处子的小河,永远定格在我的回忆里了。

    那个年代常年不断流的小河,今天,在官方发布的地理环境介绍中,已经定义为“季节性河流”,我的孩子们一定以为以前这个小河一直是这个样子的“季节性河流”。

    我同样不清楚,这个历史欠账,不知要让中华民族还到什么时候。

    附一则网友回忆,是经历过大串联和上山下乡的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自然环境、社会治安的体会:
    提起文革的大串联,勾起我对文革的美好回忆!因为当年我们沿着红军长征路线步行串连,从江西瑞金走到贵州遵义!1966年11月30日从瑞金出发,1967年2月9日到达遵义,步行3300多里。路上在江西大余钨矿、广东乐昌廊田公社、湖南通道长寨三个地方,访问工人、农民和少数民族群众,在长寨呆了7天,住在侗族农民家里,白天下地开山筑坝修水库,体验农民的生活。途中,1月9、10日,花了2天时间翻越冰天雪地的老山界。2月3日的贵州山区积雪未化,我们在江界河冒着刺骨的严风、扎进湍急冰冷的江水,泅渡乌江,体验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
那个年代,天是湛蓝的,山是翠绿的,水是清澈的,空气是清新的,没有污染的世界多好啊!
那个年代,社会是安定的,治安是良好的,人与人之间是亲近的。我们一帮学生,走到哪儿都有接待站安排食宿,整个国家就象一个大家庭,祖国大地任我行!
那个年代,我们的心灵是多么单纯,我们的理想是多么崇高!我们想的是怎样艰苦奋斗,建设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全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评《1949-1978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文化篇

   这一篇,是评《1949-1978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的文化部分。
   上一篇里,我先放下一句狠话:谁攻击文化大师毛泽东时代的文化,不是无知,就是无耻!为什么敢这么说呢?
    首先,没有这一时期的文化基础,就不会有八十年代的文艺大繁荣。这要感谢新中国文字改革和普及教育,真正在农村普及教育,五千年来第一次,扫除青壮年文盲,贫困的农民孩子普遍入学,功德无量。这是这一时期文艺繁荣的群众基础。
    其次,五十年代的文化大师都是来自民国时代。这里赞美一下民国时代,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群雄并起、英雄辈出、奸雄枭雄英雄并存;新文化运动,融合古今中外文化,一时大师云集,就像是把数百年春秋战国历史浓缩在这短短的三十年中。这里可没有蒋介石的功劳,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从鲁迅到李敖,直到国民党倒台,没有一丝改变,也正因为如此,五十年代大众文艺才彻底解放,百花齐放。

  好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还是说说我小时候的文化生活吧。

  那时候就是穷,没有电视、vcd、dvd,收音机也很奢侈,只能看电影、小人书,好在那时电影丰富,在农村也是每个月能看上几部,就从电影开始吧。

    描述战争的: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战上海、洪湖赤卫队 、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平原枪声、柳堡的故事、万水千山(红军长征的)、董存瑞、红色娘子军、冰山上的来客、野火春风斗古城、战火中的青春,兵临城下、红日、大浪淘沙、风暴(二七大罢工)、林海雪原、烈火中永生、永不消失的电波......
    儿童题材的:小兵张嘎、 黄河少年、烽火少年、红孩子、草原英雄小姐妹、马兰花、闪闪的红星......
    《闪闪的红星》经典台词:“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小兵张嘎》:“别看今天闹得欢,小心以后拉清单”,送给今天疯狂以人民为敌的走资派最合适。

    大人们常常拿《红孩子》骗我们,不演电影时,说:今晚演电影。我们问:演什么?他们说:红孩子,我们以为真演,结果是哄孩子。
     动画片(美术片):渔童、咕咚来了、小蝌蚪找妈妈(水墨动画片,获得某国际奖)、曹冲称象、淘气的金丝猴、纸人国、大闹天宫、哪吒闹海......
    新时代题材:春苗、决裂(经典台词是教授讲课:“马尾巴的功能.....”)、金光大道、艳阳天、咱们村的年轻人、李双双、青松岭、战洪图(抗洪题材,经典台词是反面人物的:“下吧下吧,下他个七七四十九天”)、霓虹灯下的哨兵......
    西藏农奴解放题材的,不记得片名了,好几个的。
    反特片很多,都忘名字了,特务间谍搞破坏,定时炸弹炸飞机、火车、轮船,人民公安大智大勇,总是能抓住特务,并在最后一分钟排除爆炸物。长大了知道,国民党特务也不都是傻瓜,他们终于得逞了一次,炸毁了周恩来打算乘坐的印度“克什米尔号”专机。只记得《看不见的战线》,这个名字被大人改成“看不见的银幕”,和“红孩子”一样用来骗我们。
    戏剧类的:豫剧花木兰、黄梅戏天仙配、越剧梁祝、追鱼......舞剧白毛女、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抗美援朝的:《上甘岭》、《英雄儿女》、抗美援朝空战的有几部.不记得片名了。
    反映警民关系的《今天我休息》。
    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海岛民兵《海霞》,其中经典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真是好听、我手机里永久收藏。
    西沙海战片《第二个春天》,还有几部海战片不记得片名,只记得一点,国民党军舰被打沉,几个人逃到一个小岛上,其中在一个摆弄电台还是步话机,企图呼叫总部,这一呼叫没呼通总部,却呼出一句流行三十多年的经典通讯用语:“地瓜地瓜,我是土豆,听到请回答!”多么幽默!这才叫革命乐观主义!那像共军那样“长江长江,我是黄河”一本正经呼叫。以至于后来对讲机普及,使用者脱口而出的就是“地瓜地瓜,我是土豆”。
    其他的有:白毛女、万紫千红、舞台姐妹 、刘三姐、女篮5号、大型音乐史诗《东方红》......还有挨了批判当时看不到的,海瑞罢官、武训传、早春二月、五朵金花、阿诗玛.....

    还有大量外国译制片:南斯拉夫的《桥》、苏联的《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朝鲜的《卖花姑娘》、西方的《佐罗》,还有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卖花姑娘》哭得男孩子也眼泪汪汪,《桥》的经典是歌曲《啊朋友再见》,孩子们看到的则是飞刀,一时间飞刀流行校园,《佐罗》又带来剑光闪闪,孩子们则是手拿木棍叮叮当当干上了。
  其他的,您还是看看小崔的《电影传奇》吧。

    那个年代的歌曲,电影插曲就是流行歌曲,几乎每部电影都有一二首歌曲传唱,经典流传,经久不衰,像《我的祖国》(一条大河)、红梅赞、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北风吹--扎红头绳、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微山湖、洪湖水浪打浪、九九艳阳天、刘三姐、蝴蝶泉边、娘子军连歌、让我们荡起双浆、渔家姑娘在海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化蝶、杨子荣的打虎上山,开始那段音乐,真是经典的没法说。

     其他歌曲的如长征组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太阳最红毛泽东最亲、北京的金山上、我爱北京天安门、 学习雷锋好榜样......太多了,请去网上搜一搜“经典老歌”,多数是那个时代的。
    戏剧更是种类繁多,我实在没有能力说清了,那八个样板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从地方剧种里改编来的,样板戏只是冰山一角,看到小小的冰山一角,就嘲笑冰山不够大,是不是无知?
   那时,县里、公社里、村里甚至小学都有剧团或剧组,小时候经常看他们演出。
    村里有大喇叭,经常播放新闻、歌曲、戏剧,那时村里竟然为家家户户安装了有线小喇叭,早晚广播。过来人都知道高音大喇叭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不知道是不是记得这个小喇叭。
   那时候学校有留声机,唱片一大堆,有黑色的大唱片,红色蓝色的普通唱片,曲艺、相声、儿歌、童话、戏曲,内容、形式丰富多彩。
    文学同样繁荣,县里就办了文学期刊,文学青年无数。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诗歌繁荣,仅举一例,那时诗歌普及程度,略见一斑。
    邻家大嫂,一个普通村姑,恋爱时还做诗,“太阳出来红似火,我爱你来你爱我”,一景一情,琅琅上口,虽然土气,但真实自然,颇具时代特色,肯定不止这一句,后来不知被哪个好事者曝光,常常成为大家善意的笑谈。
    当年“天安门事件”,天安门广场能成为诗歌海洋,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
    再说一说连环画,又叫小人书,其繁荣程度,在当时可以和大字报红宝书相比,种类丰富、物美价廉,几分钱一本,哪个孩子不是拥有一大堆,内容包括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电影戏剧、文艺科普,五花八门。
    小时候我也拥有不少的,记得起来的有《李白》、《居里夫人》、《伽利略》、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其他的如刘文学、黄继光、邱少云......
    当时好多画家参加了连环画的绘制,好多作品成了艺术精品,今天,这种名家绘制的连环画,其价格恐怕是天价了。
    八十年代以后,连环画逐渐消失了,孩子不是没有需求,是出版社思路改变了,纸张厚了,页码少了,黑白的没了,彩色的多了,格调低了,价格高了,艺术价值基本是零了,孩子们即使要看,家长也要捏捏口袋里的钱,翻翻内容,是不是格调低下的、少儿不宜。
    那个时代独具特色的连环画,也随那个时代一起永远不再了......
    那个时代是不是只有八个样板戏?我说的够多了吧?
    有人攻击毛泽东破坏传统文化,请问,毛泽东本人的诗词书法是不是传统文化?从宋元一来逐渐衰落的古典诗词,在毛泽东这里突起一座高峰,后人几百年怕是难以超越了,传统文化是不是得以弘扬?
    要说破坏文化,也有,破坏的是风水算命封建迷信文化,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以及低级趣味的鬼文化,资产阶级反动文化,树立的是工农兵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shijian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5. 星话大白|越南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7.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8. 影评:电影《熔炉》看资本主义特权
  9.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10.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6. 这是一股妖风
  7.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