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初,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人口流动,百姓安居乐业,为计划经济带来便利,且让残余敌对势力更易暴露等。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户籍制度带来的对立是城乡对立。
而改革开放策略下,一部分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按照正常的思考,“先富起来”的地方选择上,以中部为核心,依据现实向四面均衡分布,如此才能最好的起到先富带动后富的目的。诧异的是,我们选择了东南沿海,这样让我国原本的南北倾斜,东西倾斜,更加严重。抗击打能力变差,对西部的控制,日渐稀微,且因此带来了不合理的人口流动,简单估计,直接浪费就是现有流动量的40%,尚没有计算这40%的价值(包含时间)再创造能力,连续的计算,将得出十分惊人的数字。为何惊人?因为这是可以无限计算的数字,只要没有纠正过来,消耗和浪费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后来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有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的计划,试图将我们的全国中心引回中部。
重点城市选择后,就有了人口迁移,这个时候,外来人口,对本地人口造成了冲击。于是顺其自然的,户籍政策成为了当地人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于是:大量的人口涌入这些城市,本地户籍的市民享受的待遇越来越好(因为外来人口有消费),物价不断的上扬。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即使没有了国家的重点投入,这些城市,也能够依靠物品的价格优势(因为人民币是全国通用的,所以此地的高物价水平就会造成对其他地方的剥削),以及与户籍绑定的待遇优势,来吸引人群。户籍制度成为大城市维持其顶尖优势的工具。
当下,我们正走在这样的一个拐点,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计划,使得国家的发展,趋向均衡。这对东南沿海城市以及一些大城市造成了直接的冲击,这些城市会在短期内失去优厚福利以及高物价水平的根基。为此,这些城市不得不松动户籍政策的迁入门槛,试图保持外来人口的进入流量,以保证其高位运转的福利待遇。显然,这是不可持续的缓兵之策,会积累更大的危机,如果不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自我转型,实现环流,则这些城市的没落已经是必然,直到一个合理的规模(福利待遇不存,房价自然大降,人口变少,自然有很多的企业运转成本变高,消费量减少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没有宏观诱导,大规模的流动大军,混乱不堪的盲目流动,可悲;滞留不去(没有退路的大有人在)的人群,比比皆是,几限于疯狂。
根据我们国家的城乡人口比例,现有的城市,在其发展规模极限内,并不能容纳这么的农转非。这样的话,就使得竞争尤为惨烈,惨烈的结果就是:一个小学生能使胜任的工作,却有很多大学生来竞争,结果鸠占鹊巢,鹊占鸡窝,一片混乱。
流动大军的组成:农民工,农民工二代,待就业青年。滞留大军:没有住房,且至少20年才能买得起房子的异地工。没有统计过,这两路大军总人数有多少(农民工有1.6亿)。
流动大军加上滞留大军,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民工”。
民工中,80后,90后又占了大多数,称其为“新生代民工“;大多数的80后,90后都在其列。他们受教育水平比较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渴望融入城市。但现实的制度,现实的城市结构,注定了这条路漫长而又艰辛。工作不够稳定,收入不稳定,居所不稳定,似乎一切的不稳定都积聚在他们的身上。试问,有谁能够从容面对以上的不稳定?谁不想成家立业,谁不想安居乐业,谁不想让自己的父母安享晚年?这一切都因为不稳定而变得虚无缥缈,精神上,物质上,都好似玻璃一样,非常容易支离破碎。正常人,在如此压力下,早就成神经病了吧?早就该被压垮了吧?正如某些人贴给他们的标签”垮掉的一代“,事实是这样的吗?有多少次辛酸往肚里咽,有多少次黯然泪下,父母面前的强颜欢笑,朋友之间的故作轻松,谁知道这其中的滋味?
奋斗奋斗再奋斗,拼搏拼搏再拼搏,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鞠躬~
建议
1,以城为单位,统一标准,建立新城,根本上解决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问题,加快城市化进程。
2,重新分布教育系统,医疗系统,打破现有的教育,医疗等的不合理集中的状况。
3,废除户籍政策,只用单一的身份证识别。
4,迁都中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5,建立统一的人事调度系统,利用现行网络搜集所有民工信息。
6,对现有所有企事业用人需求信息进行采集评估,根据经验学历等的差别,确定岗位需求,调整现有岗位体制。此点要将所有人员编制在内,不存在职位不够,因为可以轮岗。职位只会越来越多,因为有更多的新型城市。国家要做的就是合理调度,分配,减少各人求职的盲目性,以及因此带来的浪费等等问题。(务农职业化)
7,国家统筹福利,使福利与地域隔绝开来,使得福利制度更具灵活性。
8,建立遍及所有家庭的网络,使得网络成为基础的结构,为全民否决权,全民监督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