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推进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江程浩
二0一0年三月八日
今年农历正月十五过后,沿海大量劳动密集手工操作型低端工业企业盼望中的民工返回工作岗位潮流并没有如期出现,绝大部分企业现在开工率不足30%,缺工数额达到六成以上。随着中国走出经济危机,订单大量涌来,企业却普遍不敢接单。主要原因就是对今年招工形势不敢乐观。在中国沿海最大的农民工集聚地广东东莞,一个为企业招工的公司以往年份这个时候平均可以为各家工厂招揽2—4万名工人,现在却只招到一千多名,差额达到30至40倍。也就是说,中国沿海地区低端企业的“民工荒”问题象大雨过后的洪水,虽然与大雨不能同步到达,但还是来了,而且是绝对的,不可扭转地来了。
一、低端产业在中国沿海走向终结。
中国的“民工荒”并不是第一次出现,2004年就出现过一次。那一次民工荒的出现固然有企业拖欠民工工资,民工待遇过低两大原因,但绝不是全部原因。民工工资待遇过低,沿海生活费用逐年上涨,一个民工挣的钱除去自己开支,已经所剩无几,民工失去了在沿海低端企业打工的最基本动力是最主要的原因。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逐年上涨,生活费用也会跟随上涨。但是那些低端工业企业产品利润率十分微薄,如果给工人增加工资,就会造成企业效益下降,使企业达不到基本利润收益而失去生存的基础。不给民工增加工资,民工没有剩余的钱带回家,也就失去了在企业继续干下去的意义。这才是造成“民工荒”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原因。
虽然在随后中国经济再一次迈入快速发展轨道,企业利润率稍稍回升,再加上国家对企业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狠抓了一下,使“民工荒”问题稍稍缓解。但今年出现的“民工荒”已经不存在拖欠民工工资这个问题,而是整个沿海地区经济结构问题的重要显现。也就是说,在遍布沿海12个省市自治区大量劳动力密集的中低端工厂企业,因利润微小、人工工资上涨要求的矛盾,已经无法再生存下去。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地摆上了中国经济决策者的桌面上。
调查表明:在广东东莞,一个民工在普通手工企业打工,月工资普遍只有1500元左右。而在广东东莞这个地方,一个民工每月房租最少要100元,一个人每月吃饭费用最少要800元,再加上日用品、抽烟、基本娱乐开支要用去500元。一个民工每月光自己开支就要用掉整个收入的80%——90%,这样的情况下,谁还在东莞的工厂做得下去?
东莞的情况只是全国沿海大形势的一个缩影,东莞“民工荒”问题预示着中国整个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的初级和低端产品装配加工业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二、是“挤出去”还是“挤进去”?
低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被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工资增加这几大因素的变化而淘汰。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统统是这样走过来的。中国也不能例外。中国沿海地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产业升级换代、经济技术结构调整的门槛边上。同时,东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也看到了中国沿海大量初级低端企业面临的“民工荒”现象,他们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地准备大量接收从中国淘汰下来的中低端企业转移。面对那些遍布于苏、鲁、浙、粤、闽等沿海地区省份的大量中低端企业普遍面临的招工难、民工荒的困境,是按经济规律的要求把他们挤出去,还是怎样呢?这又是一个摆在中国经济决策者面前的新问题。
中国是一个亚洲大国,地域面积十分广阔。东西宽达六十多个径度,南北地跨135个纬度。省、市、自治区数达三十多个,但面临大海的省、市、自治区只有12个,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不论从省、市、区数量还是地域以及人口数量上都占绝大多数。在前三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东部沿海地区充分享受了中央的政策优势和地域优势,发展比较快,但广大中、西部地区仍然比较落后。中国就象整个地球大世界中的一个小世界,即有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又有欠发达的中部地区,还有不发达的西部地区。在东部地区面临第一轮经济转型的时刻,印度、东盟这些国家和地区可以准备接收从中国沿海转移出去的中低端技术和企业,难道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就不能接收吗?显然是可以的。而且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分层次、分先后的正常转换。所以说,中国沿海的经济技术和企业转移,绝不能全部拱手让给外国,绝不是挤出去,而是要把这些企业尽其所能地从沿海地区吸收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去。也就是“挤进去”。要再一次利用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创造机遇。
三、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中低端经济技术转移的四大有利条件。
1、交通条件的改善彻底拉近工厂与港口的距离。
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区之所以能够率先发展起来,最主要的原因是濒临大海,海运的优势使原材料和成品进出获得了极大的方便,内陆省份又提供了充足的人力条件。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国中西部地区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发达的条件下是做不到的。便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尤其是经过最近十年的建设,中国基础设施已经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公路和铁路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通过高速公路和铁路,从中部省份长沙、南昌、武汉、合肥、郑州、太原等城市到沿海港口,最多只要两天。多数一天就可以到达。而且这些中部省份又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区,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可以提供。
2、中国劳动力教育水平普遍较高是另一大优势。
东盟和印度这两大后发达地区,在人力资源的受教育程度上,与中国还有较大的差距,东盟国家除新加坡以外,中青年人口识字率普遍只有80%,印度更是低达60%的程度,与中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通过最近几年的大规模培训和企业锻炼,中国农村中青年人口中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又占整个农村中青年人口的20%以上。这是东盟国家和印度与中国相比又一项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差距。也是中部地区承接沿海地区技术转移最重要的有利条件。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中部地区可以充分接受沿海地区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企业转移进来,而把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最低端产业淘汰出去,使中部地区的发展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3、在家门口上班是降低劳动成本的另一大优势。
沿海大量低端企业之所以出现人工工资上涨的压力,主要是工人远离家乡,在外地工作不论做什么都需要钱。但如果把企业办到中部地区人口密集的中等城市边上不仅可以享受交通的便利,还可以使工人有在家门口上班的优势,这样工人的各项开支就会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人工成本。而且在家门口上班工人的心情和安全感也比在外地要好得多。
4、大量沿海低端企业的华人性质是他们转向内地的第三大优势。
现在沿海地区的低端企业中,中资、台资、港资占到80%以上。这些企业都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背景,如果转移到东盟或者是印度,在文化交流和管理理念上都格格不如,无形中会增加一些管理成本和难度。但如果转移到内地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这是中部地区承接沿海经济技术转移的第四大优势。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在这一轮沿海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转移过程中,中国中部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只是需要中部地区的地方官员们充分发挥自己招商引资的才干和优势,与沿海企业建立广泛的互信关系。在自己家乡为企业的引进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条件。中国沿海的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转移将会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最大的发动机,是中部崛起的天赐良机。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