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条件下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吗?
张 开
当前国内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带动了其它商品价格的联动上涨。国际上以美国为主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汇率要挟中国,要逼迫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内外交困的局势,使我们不得不认真分析中国的经济形势。
两会之前,调控房价的手段过于温和,只是在两会政策不明朗的一段时间内,价格僵持了一段时间。两会过后,房价报复性上涨。难怪央视主持人说道,房价是听总理的,还是听开发商的。而且,国土部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矛盾,也引发了讨论的热潮。银行的紧缩政策即将到来,尽管银行作为企业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但政府是不会允许风险日渐放大而失控的。因为中国的银行是以国家信用为支撑的,这种“父子关系”并没有因为席卷全国的股份制改造而消失,只不过此关系更加隐蔽化,而且国有企业的二重职能——社会职能与企业职能——没有根本改变。所以,各大城市的银行根本没有取消7折利率。
国内流行的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多数人认为产能过剩,也就意味着供给大于需求,按照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是不应该发生通货膨胀的。所以,他们应用的确切术语是“管理通胀预期”。可是这种解释过于机械。他们没有注意到,或者根本没有把信用制度的杠杆作用放到分析的框架之中。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制度产生以来,尤其是金本位废除以后,商品的买和卖在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分离,这也就意味着原本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条件发生了逆转,结果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了。供不应求难道不是中国房地产商品市场的真实写照吗?大家不都是在抢“大白菜”吗?
买和卖可以在时间上分离,这就意味着商品的生产和真实的最终消费可以剥离,商品最终是否被消费掉,对于生产者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信用制度已经对他们给予了偿付。例如,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大量的商品房没有被真正消费掉的时候,银行以及其它各种金融机构可以帮助“虚拟的消费者”偿付给生产者。大量无法实现的商品房过剩与堆积就成为不可避免。可是在真正的危机来临之前,生产者与金融机构却在为自己手中分割的巨额利润而沾沾自喜。
然而,最终的真实消费如果不存在,实际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无法实现,资本回流就会断裂,那么竖立在这整个过程之上的利润链条——风险链条,就会最终爆裂。
而且,金融危机原本发生在金融创新高度泛滥的美国。金融创新尚未真正开始的中国担心出口贸易受阻,天量信贷投放到国内市场上,以寻求刺激内需。最后,水涨船高。这些流动性肯定会流向高利润的行业,而高利润行业唯有房地产,股市在2008年的暴涨暴跌之后已被投资者所放弃。高抬的房价,推动了其他行业产品的价格跟随上涨。
更何况,普通购房者已经不再相信任何人的说教了,他们已经彻底绝望了。高企的房价,已经把所有做秀的言论彻底粉碎。90年代中后期,福利分房被取消,可是社会保障缺位,政府职能没有跟进。这与目前的医院改革是遥相呼应的,完全吻合的。住房、医疗、养老、教育全面推向市场的同时,却没有政府职能的配套改革,是目前社会矛盾累积的总根源。
目前,房地产的调控主要针对需求方面,通过银行贷款利率、首付比例、营业税等手段。对于打击炒房者的力度不大。根本的着手点却应该在供给方面,打击囤地、捂盘、惜售、偷改土地用途性质等,这些方面却没有进展。为什么?这里是“寻租”的高发地段,特权可以变成资本,资本可以稀释政策执行力。这群热锅上的蚂蚁百姓才是最可怜的,提前预支自身的养老之钱,我为鱼肉又能如何?
所以,判断当前中国是否存在通货膨胀,仅仅从供给大于需求就结论说——不存在、不可能。这样的结论根本站不住脚。在中国,已经演变为“虚拟化、泡沫化”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供求条件已经彻底逆转。
http://blog.sina.com.cn/hbuzhangkai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