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们对灾区人民的轻视
钟 声
作为一个成语,“多难兴邦”绝无错处,且富有哲理。然脱离“一定条件”、范围和环境的前提用之,不仅会失去应有的含义,甚或存在谬误和别有用心。去岁汶川地震和时下玉树地震中多见媒体的“多难兴邦”,不客气地说,纯属是对灾区人民特别是死难魂灵的轻视和亵渎。
原本,“多难兴邦”是指国家多灾多难,不测累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发愤图强,战胜困难,由此使国家强盛起来。其中的“在一定条件下”作为限制词,足以说明“多难”未必都可以“兴邦”,搞不好甚至也可以丧邦。就是说,若提前发现并消除宜于造成“多难”的“一定条件”,则“兴邦”也许就在其中和根本无须赘言了。
就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而言,无不是使“多难兴邦”屡见报端的由头。如果说这两次重大自然灾害没有一点办法预测,全国乃至世界都没有并因此减少重大伤亡的先例,则说明这“多难”确实成立,因此激励国民树立信心,增强战胜“多难”的斗志进而促使国家兴盛起来,十分必要。反之,若“多难”已有预测或先兆,并且不乏先例,如 1975年2月4日 我国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仅亡1300余人的成功预报,则“多难兴邦”用于汶川和玉树地震不仅牵强,且似乎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何以汶川地震过后,主流们对有关专业人士早有预报而未得到重视的消息缄默不语,甚至予以封锁?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创造830多名师生无一人伤亡,被称为“玉树最牛学校”的奇迹(见《中国青年报》 4月19日 ),不恰好是提前发现并消除了造成“多难”的“一定条件”的真实见证?!如果当地乃至国家有关部门都能像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这样提前发现并消除了造成“多难”的“一定条件”,还有必要侈谈毫无意义甚或很有转移视线和别有用心之嫌的“多难兴邦”?不觉得没有提前发现并消除造成“多难”的“一定条件”才是“多难”不止的罪恶根源?
此外,面对那几乎成为一片瓦砾的玉树震灾区惨景,想想汶川那“楼塌塌”、“楼脆脆”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简阳沱江的“桥坚强”,再看看发生8.8级强震、人口密集度远超汶川、玉树却仅亡800余人的智利,侈谈“多难兴邦”者不觉得没有提前消除“楼塌塌”、“楼倒倒”、“楼歪歪”和“房碎碎”等“豆腐渣工程”这个“一定条件”,也是造成“多难”并且不消除就有可能毁邦丧邦的重要因素?
天灾固然难测,但可防可除的人祸更甚于天灾。抛弃周总理1966年关于抗震救灾提出“群策、群防、群报、群治”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宝贵经验,是人祸还是天灾?不敢直面诸如地震、大旱和洪涝等灾害足以预防和早有预报的事实,甚或无视和极力讳言,以致造成“多难”不止,是人祸还是天灾?而这毋庸置疑的人祸本身,不也是一种“多难”甚或比天灾严重得多的灾难?!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