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怀旧”的教授,正是旧派人物
三十多年前,毛泽东推行“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里解放出来”,让哲学大众化。在那个时代,党反复教给人们一个原理:社会发展中的本质性的新与旧,不是按事物的出现时间先后来确定的,而是按是否符合历史规律来判定新和旧,——符合历史总规律的发展,称为新事物。就是说,今天新出现的事物,比之昨天的事物,未必就是新事物,——因为在历史发展中,新事物在发展之初,因为自身的不成熟、力量还不十分壮大,有时会遭遇局部的失败,而使旧事物“死灰复燃”。有趣的是,在中国,这一类复旧,通常又是在“创新”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尤其是社会发展,新的社会制度会在世界范围内多次反复才能建立、巩固。
这一基本观点,毛泽东在其晚年是让全国人民作过长期的学习、讨论和互相教育的,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深入人心。与此哲学观点相一致,毛泽东时代的讨论、学习和争论,让全国人民懂得:二十世纪最大的新生事物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公有制;就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就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与以上三点相一致的——克己为人、克己为公、互相帮助社会道德。人们同时十分的清楚:私有制、市埸经济、个人发家致富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各顾各”,是旧事物,是屠宰劳动群众的屠杀埸!但却是剥削者的“永‘新’”、是命魂、宝贝和天堂。
应当说,毛泽东关于防止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复辟,进行全民性教育,就是从这一理论基础,并结合社会主义初期的实际斗争,而进行的。毛泽东以其惊人的预见力,还特别强调旧事物复辟的极大可能性、复辟的开始手段是“拉大旗作虎皮”“以旧充新”,以及利用人民自身的旧的习惯势力等。
鉴于毛泽东这一理论科学的逻辑性和实际的真理性,至今仍以强大的力量征服着亿万人们;也鉴于这一真理的不可动摇性,毛泽东去世后,资改分子颇是大费苦心。几十年的实践表明,有极少数人在利用我党的改革,利用我们党“摸索前进”“局部后退”(后退就是后退,用旧就是用旧,但要退得明白,用得清楚,时机成熟后再止退谋进。这在战略上是允许的。但,不可讲退为进、指旧为新),力图混淆新旧,玩弄——毛泽东早就揭示过的、人民也早就心知肚明的——“拉大旗作虎皮”“以旧充新”的把戏,具体地说,不可把资本主义范畴的东西说成是“新”(在可控的情势下适当利用,是可以的),妄图使之固定、稳定巩固化。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对资本主义导致的两极分化、大面积腐败、矿难频乃、治安恶化、殖民化的批评说成是“怀旧”!
本网民请不知“新”“旧”的教授注意了!我们党和人民一边在摸索改革,一边仍在警思着“十个如果”!不要以为你们已经得逞!更不要用你们自以为的“既成资本主义‘事实’”,逼共产党交出领导权、搞议会制,改换掉社会主义旗号!
社会是需要反面教员的。如今,故意混淆“新”“旧”、故意不知“新”“旧”的教授来批评“怀旧”啦。这是一个典型的“狼外婆”,他想兜售给人民的是不折不扣的旧物——资本主义!!
理论动态:中央党校教授痛批“怀旧”
[ 仿佛回到起点 ] 于2010-07-19 11:27:19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理论动态:中央党校教授痛批“怀旧”
根据北京日报2010年07月19日消息,《理论周刊》近日对中央党校宋惠昌教授进行访谈,宋教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今不如昔“怀旧”情绪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猛烈批判,引起了理论界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他说: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作为一个社会总体的革新行为,就目前的发展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而它的社会成果则是由人治转变为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内对外的全面革新。所以,改革开放事业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衷心拥护。但是,有一部分人由于利益机制、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的偏颇,也产生了“怀旧”情绪,成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消极精神力量。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科学对待的。
他说:历史上任何一个大的社会改革,都要从根本上改变该社会已有的利益格局,也就是说,这样的变化往往会使一些既得利益者暂时有损失。比如说,在曾经存在的人治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总是要有少数人享有某种特权的,而由人治转变为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后,随着相应的特权的废除,他们的既得利益也就失去了。这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的话,这不仅利国利民,而且对个人终究也是一种好事。但是,总有一些思想狭隘的既得利益者,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甚至如丧考妣,而怀念起“昔日辉煌”,于是对改革开放事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不难理解了。
他说: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机制,进步性质的变革就是要在人们的利益冲突中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说,由人治向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我国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由于某些人基于既得利益而形成的落后价值观,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这些新趋势,总是看不惯,想不通,进而将其视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弊端”而加以责难。于是,有人哀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朴素的社会风气再也不见了,人们对个人利益太重视、太计较了;由于思想观点趋向多元化,人们的分歧意见越来越难统一了;甚至有些人认为,当今社会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集体主义精神泯灭了;由于体制上的某些缺陷而孳生出了腐败现象,等等。
他说:这类“怀旧”的人认为,这些是改革造成的,是由于搞市场经济、民主和法治带来的结果。如果仅从现象上看,的确能够找出某些“根据”来为这些人的观点辩护;但是,如果深入研究事情的本质,就可以看出这些观点是肤浅的、片面的。因为改革的大趋势是向着更高文明层次前进的,所以,如果以改革的一些支流、细节末叶来否定改革事业本身,那就意味着要把社会拉向倒退。而这对中国人民来说,却是命运攸关的大事。
他说:其实,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这种“怀旧”情绪并不是新奇的现象,因为纵观古今中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当经过深刻变革而使社会发生巨大进步的关键时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思想现象。这种思想情绪的基本特点,是在指责社会变革中的种种“弊病”的同时,对旧时代的种种“好处”发出赞叹,用曲折的方式提出回到旧时代去的“愿望”。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现象。
他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承认改革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大潮涌来,有时沉渣泛起,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这其中,令人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从根本上说,是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交错之际,不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垄断和不完善民主法治中的权力垄断两者相结合的产物。这些现象说明,问题的确是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它们恰恰是改革不彻底而形成的。因此,要消除当前社会中的这种“怀旧”情绪,其出路就是把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坚决进行下去,通过继续改革来克服改革过程中的不完善。新时期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一味沉湎于往昔的“尊荣”之中,是没有出路的,更加彻底的改革才是我们的希冀之所在。
读后感:正确观察事物,需要借助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和变色镜。正确认识事物,需要掌握理论。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