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准精英忆苦,不许人民“怀旧”
评 ”宋惠昌“谈怎样看待当前社会“怀旧”情绪”一文
老汉
中央党校宋惠昌教授写的“谈怎样看待当前社会“怀旧”情绪”一文,令人又一次感到中央党校的教授之霸气。他指的“怀旧”是指人们怀念毛泽东时代的"旧",怀新中国的“旧”。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当家做主,翻身得解放。那是人民欢欣鼓舞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反动派垂头丧气的时代;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把革命和生产搞得热火朝天的时代;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最好的年代;是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互助友爱、爱国家爱集体道德风尚最好的年代;这样的年代难道不值得怀念吗?怀念新中国、怀念毛泽东,对中国人民来说应该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不怀念才是咄咄怪事。怀念新中国就成了否定改革的代名词,难道在宋教授的心里改革开放和新中国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社会,有他就没有我!在精英眼里,咒骂新中国、咒骂毛泽东才符合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央党校、《炎黄春秋》的一些精英们、李锐、袁腾飞一伙小丑们恶毒地咒骂新中国、咒骂毛泽东,没有一个精英出来批驳,这也是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是一脉相成的,那么毛泽东思想应该同样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反对他也就是反对改革开放。难道对毛泽东时代只能忆苦、不能思甜?这就太不公平了,
宋教授认为,“怀旧”情绪,“就其主流而言,则是对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持怀疑态度,甚至有某种抵触情绪,在客观上是对新时期社会进步历史潮流的一种否定。其实质是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实践的一种否定性评价。面对社会变革,一部分人反映出对因制度、体制变革而失去了的特权及其既得利益以及过去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留恋,并且表现为旧价值观对新价值观的强烈抵制。” 我们要问一句宋惠昌教授,难道只有你们的复旧的权利,就没有人民怀旧的权利,你们复旧在先,人民怀旧在后。对于改革开放的评价,因利益不同,评价也不同,这是客观存在,谁也压服不了谁,只能让大家各诉其理。 一部分人对于改革开放非常满意,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大解放,大收获。在改革开放中他们得到了过去得不到的东西, 把全民的公有企业、公共财产变成私人财产,把全民的土地由私来人开发,个人可以囤积大量的土地,大批房产,而众多的百姓买不起房子。把国家银行变成合资企业、开设股市、开设赌场、还能开妓院,一人能包几个二奶,能卖官、买官,能随意让主人下岗等等。从此才出现了0.4%(约150万)的家庭占有了70%的财富,99.6的家庭只占30%的财富。难道这些是宋教授所说的“新时期社会进步历史潮流”?如果说这是“新时期社会进步历史潮流”,那么请问,国民党该不该推翻?因为这些东西在国民党时期已经有了,在世界上几百年前就有了,像赌场、妓院几千年前就有了。因此这不是“新时期社会进步历史潮流”,这只能说复旧。因为有了这个复旧,才有人民的“怀旧”。改革开放是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人民怀念的是失去了保障他们权利和利益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后他们失去了在社会主义时期已经得到的东西:如劳动权、就学权、就医权、住房权、养老权、主人公的地位权。这就是宋教授说的,“因制度、体制变革而失去了的特权及其既得利益以及过去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留恋。”每当工人们下岗失业时,生活无着落时,不免要“怀旧”,怀念能保障他们生活的工厂和岗位;当他们儿女上学,交不起学费的时候,不免要“怀旧”,怀念自己上学时候,父母用不着为交学费而发愁;每当家人生病,无钱看病,在家等死的时候,不免要“怀旧”,怀念再能回到那个看病不花钱时候有多好!每当看到房价往天涨,买房无望的时候,不免要“怀旧”,怀念那个时代,虽然住房条件差一点,可用不着自己掏钱去买;眼看自己步入老年的时候,不免要“怀旧”, 怀念那个时代的老人可以无忧无虑地幸福安度晚年。现在工人已经成了商品,工人只有进入劳动力市场,只有资本家购买你的时候,你才有价值,领导阶级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看到自己的像一件商品一样的地位,不免要“怀旧”,怀念那个时代,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在各种场合都能见到工人阶级的声影。 这一切难道不值得令劳动人民怀念!
宋教授说,“这样的变化往往会使一些既得利益者暂时有损失。比如说,在曾经存在的人治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总是要有少数人享有某种特权的。” 宋教授请明说,少数人享受某种特权,少数人是那些人?不会是老百姓吧?工农大众是多数,那么剩下少数的又是谁? 应该是政府机关和事业单,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单位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和某种特权并没有因改革而受损失,除了上学要交学费以外,他们的利益都得到了保留,特别是政府机关,他们主导着改革,他们的俸禄和福利更丰厚了, 他们的“三公”消费已高占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离休的老干部一般每年的开支远远超过在职干部,他们的子女在亿万富翁3220人中占了2932人,拥有资产二万亿(2006年),中国亿万富豪资产九成依靠权力,高干子女掌控五大经济部门(2006年),难道“怀旧”的是他们?当然他们中也有怀旧的,是出于他们对那个时代的留恋,他们不会是因失去既得利益而“怀旧”, 所以这里指的“既得利益者”和“享有某种特权的”只有工农大众了。他们享受的只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享受的社会保障,他们被扣上一顶“既得利益者”和“享受某种特权的”帽子,天下还有正义吗?这样的话连美国奥巴马也不敢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党校教授居然说出了这种无耻的话。 可以说既无耻又缺德。
宋教授说,“历史上任何一个大的社会改革,都要从根本上改变该社会已有的利益格局,也就是说,这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的话,这不仅利国利民,而且对个人终究也是一种好事。但是,总有一些思想狭隘的既得利益者,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甚至如丧考妣,而怀念起“昔日辉煌”,于是对改革开放事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不难理解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大的社会改革,都要从根本上改变该社会已有的利益格局,” 这句话说得对,共产党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这就是大的社会改革,这次大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该社会已有的利益格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被剥夺了,人民翻身当了主人,自己有了工厂、自己有了土地,利益的格局有利于人民不利于剥削、压迫阶级。改革开放的30年利益格局的变化是把全民的企业交还给了个人,主人被扫地出门,原来享有的生活保障被剥夺了,农村的“三农问题”出现了,少数人大大地富裕了,多数人贫困了,这种利益格局的变化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宋教授让大家“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的话,这不仅利国利民,而且对个人终究也是一种好事。”不知道要站得多高,看得多远,才能看到这种改革有利于劳动人民的转变。宋教授是思想宽广的既得利益者,如果中央党校把他扫地出门,也找不到一份工作,他也不会斤斤计较于一时得失,甚至如丧考妣,对他个人终究也是一种好事,至少他可以站在大街上喝西北风。这是“一时得失”,说得多轻巧,改革开放已过30年,当时20多岁下岗工人已步入老年,如果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还要继续深化改革来解决,再过30年他现在20多岁的儿子也50多岁了,如果还要继续深化改革,那么孙子也50多岁了,谁能等得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建立人民公社、反右斗争、印度自卫反击战、四清运动、抗美援越、文化大革命、建立工业化体系、两弹一星等等,到毛主席去世一共用了39年,干了多少大事,改革咋这么难,深化改革究竟有没有一个时间表,如果没有,这样的改革SABI也能搞,反正100年之后,当时改革家你们一个也找不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连起码的饭碗问题至今还解决不了。
宋教授对“怀旧”的人无限上纲,说什么,“在客观上是对新时期社会进步历史潮流的一种否定。其实质是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实践的一种否定性评价。”“这就是“怀旧”情绪的实质内容。抱有这种情绪的人在指责新文明形态的时候,也可能找出一些“根据”来,但是,就其为旧制度、旧体制及其价值观辩护这一点来看,他们的“怀旧”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倒退思潮。”“但是,由于某些人基于既得利益而形成的落后价值观,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这些新趋势,总是看不惯,想不通,进而将其视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弊端”而加以责难。”这里面有几个问题请教宋教授,什么是“新时期社会进步历史潮流”,历史潮流应该是朝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才是进步的历史潮流,现在我国的经济改革在那一点上不是在向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奔跑,这难道就是进步的历史潮流?难道毛泽东时代建立了和资本主义、国民党时期不一样的制度、体制就是旧制度、旧体制?和资本主义、国民党时代一样的制度、体制就是新制度、新体制?这些价值观才是当今“既得利益而形成的落后价值观”。把这些帽子扣在宋教授自己的头上最合适。
宋教授说,改革“由人治向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我国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说过去“人治”,那也是依法的“人治”,宪法规定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过去是依靠广大人民对一小撮敌人实行专政,是保护人民利益最好的“法治”,靠人民共同来治理社会,社会非常安定。今天“法治”,却违背了宪法,因为工人阶级这个领导阶级下岗了,有的成了老板采购的“商品”了,工农联盟为基础,这个基础没有了,人民民主专政当然也没有了,离开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的利益就不能保障,社会就成了少数人统治多少人的社会了。那时候社会上只有几个警察叔叔,没有像现在这样各单位有保安、街道有联防、城市有城管、特发事件时有武警、特警;节假日、领导出行,街道经常戒严,到处开包检查;街道、商场、公交车等等各个角落普遍按了摄像头;挨家挨户的门窗不得不装上铁栏杆;这才是地地道道的“人治”,靠少数人的在治?说到“法治”,网上揭露的我国违宪的大事太多了!一些大的改革也是在违宪中进行的。“人治”的现象少嘛?说谁上台就谁上台,谁下台就谁下台,我说“不争论”就不争论,我说“XX压倒一切”就压倒一切,我说'X快X严"就X快X严,我说几万亿人民币借给谁就借给谁,我说封网就封网,用不着依据什么法律?当然这是当权者的意志,这种意志要变成法律也不难,开个会通过一下就行了,所谓“法治”无非是统治者的意志转化为法律条文,然后把它来统治人民。 不管“人治”还是“法治”,能保护人民利益的就是“好治”。宋教授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是好?根据什么事实说明市场经济就比计划经济好?鹦鹉学舌,跟着别人的屁股说话。还把这些说成是“我国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私有化、市场经济是追究个人的利益,而且还要个人利益最大化。他们为了资本获得最大的效益,不会为了将来人民的利益而去投资,他们为了获利要尽量降低成本,不惜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加强劳动强度,不惜以工人的生命为代价,工人在没有安全设备保护的条件下劳动,因此矿难和各种事故不断,打破了世界纪录,破坏了生态环境、浪费了资源。所谓效率领先,就是说为了效益可以牺牲公平。宋教授所说的“我国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 就是调动个人最大私利的积极性,为了获得个人私利,而不惜牺牲人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其动力就是这样产生的,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捞到钱就是好猫,社会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抽、打砸抢烧杀,只要能赚钱,什么事都能干,卖肉体、卖灵魂、卖官帽、卖地皮、卖国企、只要能卖的的什么都卖,国家利益也能出卖。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活命,在没有安全、没有尊严的条件下,去劳动,甚至去黑砖窑当奴隶工。这种“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计划经济时期是绝对不可能的,现在投机倒把成了合法,股市、彩票是最大的投机倒把市场。2009“胡润百富榜”一文中说,“上市公司俨然成为“富豪孵化器”,演绎了更多的财富神话 ,新疆7位上榜企业家中,有5位是上市公司领军者。尤其今年上榜富豪身家暴涨,张新的财富数字由去年的8亿元超过22亿元,而孙广信的财富由去年的68亿增至145亿元,增长77亿元,一年时间财富翻了一翻还多。这种动力除了能给少数人汲取巨大财富之外,广大劳动人民只能以付出更多的血汗甚至宝贵的生命为代价。
最近看了“茅于轼:《中国人的怨气从哪儿来?》”一文,他说中国改革开成就这么大,但是“社会的怨气特别大,社会的矛盾也特别多。百姓在互相交谈中,在网上的评论中,很少有人感到满意,倒是牢骚特别多,似乎中国社会很快就要崩溃。”原因何在“收入分配的不公固然可能引发怨气,但是也未必。”“政府官员化公为私,钱权交易,引起大众的怨恨。可是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远不是最腐化的国家。”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特点是政府不讲理,政府不主持正义。所以不讲理变成了民怨。”“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说假话,就要反对说真话的人。”他说的政府不讲理、不说真话是造成民怨的主要根源,他的话有点道理,但这不是民怨的根源,根源是私有制,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阶级,过去政府站在劳动人民一边,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他的道理人民爱听,现在要发展私有经济,必须为资本家保驾护航,这就要站在资本家一边说话,损害了劳动人民的利益,人民就认为政府不讲道理,可政府也没有办法,要发展私有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他必须这么做,还要经常忽悠人民。可是像党校宋教授这样的精英也不讲道理,他不让人民思甜,只准精英们忆苦。解放后,工厂、农村、机关、学校、部队都经常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忆旧社会的苦,思新社会的甜。改革开放后精英们也继承了这个传统,也要忆苦思甜,忆前30年的苦,思改革开放后的甜。为什么精英和群众有那么大的反差,问题在于宋教授所说的他们担心失去“既得利益”,实际上他们并不害怕“怀旧”,他们喜欢“旧”,喜欢已经被打倒过的“旧”,他们不敢明说,真正怕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有了社会主义制度,他们便会失去已经得到的“利益”,而人民“怀旧”,也就是怀念他们曾经得到过的利益。茅于轼有句话说得好,“共产党能够打败国民党,主要因为大家相信共产党是讲理的。国民党几百万大军溃败了,原因是道理讲不过共产党。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千真万确的。可是现在的共产党不大讲理了,社会就陷入了危险。”但茅于轼不懂,国民党讲理为什么讲不过共产党,不是国民党口才不如共产党,原因是共产党讲的是为维护人民利益的理,国民党也讲理,他们讲的是维护压在人民头上”三座大山“的理,在人民面前他讲得过共产党吗?肯定讲不过。精英们的理为什么在群众中没有市场,因为他们维护的是“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不维护人民的利益,所以他们的理群众不爱听,只有少数”既得利益“者爱听。
附原文
中央党校教授谈怎样看待当前社会“怀旧”情绪
2010-07-19 09:59:00 来源: 北京日报(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若隐若现的“怀旧”情绪--有些人常发“今不如昔”感叹,言语中流露着对几十年前社会风气、“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的怀念,认为当今世风日下。那么,究竟该怎样看待这种“怀旧”情绪呢?这个问题值得重视和探讨。
本刊约请中央党校宋惠昌教授作答。
--编者
一般说来,怀旧情绪,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流露,是对逝去的岁月一种恨爱交加的情感;带有对现在的生活的一种不满足而失落的情绪;可谓一种“现在还没有找到家又迷失了来时路漂泊无根”的感觉……但是,这里所谈的“怀旧”情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而是特指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对社会现实的随意指责甚至不满而萌发的一种情绪,这是一种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的负面现象,对此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
如何认识当前“怀旧”情绪?
当前我国社会中这种“怀旧”情绪的主要表现,是沉湎于对过去事物的回忆、留恋,如有的人常常感叹:“现在真不如以前活得那么舒心,那时没有失业和就业的压力,大家生活水平差不多。”相应地则是对改革事业的责难、反感,而对进步的历史变革持形而上学的态度,这是“怀旧”者在思想方法上的特征。这种“怀旧”情绪,其表现形式比较复杂,对其性质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就其主流而言,则是对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持怀疑态度,甚至有某种抵触情绪,在客观上是对新时期社会进步历史潮流的一种否定。其实质是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实践的一种否定性评价。面对社会变革,一部分人反映出对因制度、体制变革而失去了的特权及其既得利益以及过去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留恋,并且表现为旧价值观对新价值观的强烈抵制。这就是“怀旧”情绪的实质内容。抱有这种情绪的人在指责新文明形态的时候,也可能找出一些“根据”来,但是,就其为旧制度、旧体制及其价值观辩护这一点来看,他们的“怀旧”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倒退思潮。
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作为一个社会总体的革新行为,就目前的发展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而它的社会成果则是由人治转变为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内对外的全面革新。事实证明,这是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之所在,而且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强大支柱。所以,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必然更加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着更高的文明水平前进。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人民的希望之所在,所以,改革开放事业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衷心拥护。但是,有一部分人由于利益机制、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的偏颇,也产生了“怀旧”情绪,成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消极精神力量。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科学对待的。
“怀旧”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先来探讨一下这种“怀旧”情绪的“利益”机制。历史上任何一个大的社会改革,都要从根本上改变该社会已有的利益格局,也就是说,这样的变化往往会使一些既得利益者暂时有损失。比如说,在曾经存在的人治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总是要有少数人享有某种特权的,而由人治转变为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后,随着相应的特权的废除,他们的既得利益也就失去了。这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的话,这不仅利国利民,而且对个人终究也是一种好事。但是,总有一些思想狭隘的既得利益者,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甚至如丧考妣,而怀念起“昔日辉煌”,于是对改革开放事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不难理解了。
再从价值观层面研究一下有些人为什么会产生“怀旧”情绪。改革的实践使我们逐渐深刻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更加觉醒了,公民的平等权利观念更加增强了,竞争机制所激发出来的独立自主的个人创造性更突出了,应该说,这是改革开放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新文明的主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能动力量。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机制,进步性质的变革就是要在人们的利益冲突中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说,由人治向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我国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由于某些人基于既得利益而形成的落后价值观,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这些新趋势,总是看不惯,想不通,进而将其视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弊端”而加以责难。于是,有人哀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朴素的社会风气再也不见了,人们对个人利益太重视、太计较了;由于思想观点趋向多元化,人们的分歧意见越来越难统一了;甚至有些人认为,当今社会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集体主义精神泯灭了;由于体制上的某些缺陷而孳生出了腐败现象,等等。这类“怀旧”的人认为,这些是改革造成的,是由于搞市场经济、民主和法治带来的结果。如果仅从现象上看,的确能够找出某些“根据”来为这些人的观点辩护;但是,如果深入研究事情的本质,就可以看出这些观点是肤浅的、片面的。因为改革的大趋势是向着更高文明层次前进的,所以,如果以改革的一些支流、细节末叶来否定改革事业本身,那就意味着要把社会拉向倒退。而这对中国人民来说,却是命运攸关的大事。
消除“怀旧”情绪的出路何在?
其实,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这种“怀旧”情绪并不是新奇的现象,因为纵观古今中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当经过深刻变革而使社会发生巨大进步的关键时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思想现象。这种思想情绪的基本特点,是在指责社会变革中的种种“弊病”的同时,对旧时代的种种“好处”发出赞叹,用曲折的方式提出回到旧时代去的“愿望”。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揭示过这种现象。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文明的前进发展,即新文明取代旧文明,在本质上是一种新制度、新体制取代旧制度、旧体制的历史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以现实利益博弈为基础的价值观冲突。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承认改革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对此,不要讳疾忌医,更不要刻意掩盖;与此同时,改革大潮涌来,有时沉渣泛起,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这其中,令人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从根本上说,是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交错之际,不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垄断和不完善民主法治中的权力垄断两者相结合的产物。这些现象说明,问题的确是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它们恰恰是改革不彻底而形成的。因此,要消除当前社会中的这种“怀旧”情绪,其出路就是把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坚决进行下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通过继续改革来克服改革过程中的不完善。新时期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一味沉湎于往昔的“尊荣”之中,是没有出路的,更加彻底的改革才是我们的希冀之所在。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
“这种“怀旧”情绪,其表现形式比较复杂,对其性质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就其主流而言,则是对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持怀疑态度,甚至有某种抵触情绪,在客观上是对新时期社会进步历史潮流的一种否定。其实质是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实践的一种否定性评价。面对社会变革,一部分人反映出对因制度、体制变革而失去了的特权及其既得利益以及过去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留恋,并且表现为旧价值观对新价值观的强烈抵制。这就是“怀旧”情绪的实质内容。抱有这种情绪的人在指责新文明形态的时候,也可能找出一些“根据”来,但是,就其为旧制度、旧体制及其价值观辩护这一点来看,他们的“怀旧”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倒退思潮。”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