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的方向应该指向哪里?
——必须着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私有经济成份(浅议)
中国30年改革开放,实际上实行的就是一个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主体,公有经济成份占主导前提下,逐步扩大私有经济成份的政策,是一个私有成份得到不断扩大的经济运作过程。应该说,这一政策,在当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非常时期后,是有存在的合理条件的,也是必要的。换句话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客观上为小平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但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以扩大私有成份的经济改革政策,本身就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长期政策。如果把它视为长期政策,实际上就要犯绞往过正的错误。一旦真正形成了资本家阶级,并在上层建筑中掌握了一定的“制控权”,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面临着变色的危险。这正是我们今后深化改革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现在,虽然我们党并不承认中国已经存在了资产阶级,但实际上,私有经济的剥削却得到过小平的认可,而这种情况的快速发展,已经使社会存在了严重的劳动者与资本者之间的对立。形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应有的劳动就业和劳动成果分配的严重不公等社会现象,而这些现象所显示的问题,并非来自现象本身,而是来自经济私有化。归根到底,经济私有化的扩大,是当前一切社会矛盾加剧的总根源。
自1978年小平同志主张对经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睹目成就,这无疑是个铁的事实。但是,中国在实行发展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中,代价是昂贵的,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资源与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与破坏是一个可观的、可以利用一定标准进行数据显示的代价。这个且不说。社会主义意识的被淡化以及由此带来和加剧的社会矛盾是这个代价中最昂贵的方面。严格地说,这种淡化是无法用数学数据统计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无法用具体数据统计的社会主义意识被淡化所产生的负作用,远比单纯经济增长给中国带来的物质上富足的正面作用,对中国前途命运的影响要大的多得多。这是个现实,是客观的,只是我们并没有认可。因此,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中国今后的深化经济改革的方向(包括政治体制中的一些可改革的部分)应该指向哪里?
既然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就不能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作为一个政治口号或者标签,必须真正地落实在经济基础的领域之中去。即,必须坚持并不断巩固与扩大社会主义的公有经济,最大程度地扩大公有经济成份,不能在改革中降低其占有量和动摇其根本地位;必须最大限度减少私有经济成份,不能在改革中过多地提高其占有量。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遵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则问题。小平同志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对这一点有所放弃,现在却不能再含糊下去了。今后的深化改革,必须也应该把着力点放到最大程度地发展和巩固公有制经济占量,最大限度地降低私有成份在经济中的比例上来。再不做这方面的工作,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危险。这个问题属于经济基础问题,是一个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不能继续下去的根本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经济基础的性质问题,不解决好这个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下去的根本问题,只试图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解决不体面劳动问题、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文章,统统是无妨大碍的小打小敲,是无关痛痒的,无异于头痛治头,脚疼医脚。根本问题不解决,其它问题也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我们必须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精神实质,掌握科学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精髓,真正把科学发展落到实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