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说按资分配。顾名思义,按资分配就是按照个人所拥有的资本多少进行分配,即按股分红,这是资本主义社会资产的主要分配方式。
从理论上分析,社会越往后面发展,资本就会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垄断,乃至到某个发展时期,整个地球、整个宇宙都会被少数几个大资产者所拥有。因为他们的原始资本大,二次分的红利就多,如果他们把红利继续投资,就会带来更多的红利,这样就如滚雪球一般,他们的资本就越滚越大,最后就可以拥有社会全部的财富。而广大的无产者因为没有资本可以投资,将永远会一无所有,他们只能靠给资本家打工而获得维持生活所需的最低工资。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按资分配方式是最不公平、最不合人道的一种社会分配方式。按照这样的分配方式,广大的无产者除非进行暴力革命,否则就永无出头之日!
其次说说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就是按照每个劳动者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方式在以前和当前都被大多数人看做是最合情合理的一种社会分配方式。但其实它也存在着不公平、不人道的一面,因为对组成社会的所有成员来说,无论其是否具有劳动能力,无论其劳动能力如何,他们所需要的生活成本却大致相同。人的劳动能力有大小,但是吃饭、穿衣、娶妻、生子、看病、养老等却基本相同。比如说一些劳动能力低下的残疾人、智障人等,如果单纯地采取这种分配方式,那么他们就只有饿死的份!如果我们认为能力强、本领好的人就应该享受高质量的富裕生活,而能力低、本领小的人就应该过人下人的贫穷生活,那我们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初衷。今天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分化?为什么城乡差别会越来越大?为什么会出现“同命不同价”现象?除了按资分配的因素外,大都是按劳分配持续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毛主席早在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参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读书小组时,就看出了这种分配制度的弊端,他在读到苏联教科书中有关工资制和物质鼓励的内容时说:“在根据地的时候,我们实行供给制,人们还健康些,并不为了追求待遇而吵架。解放后实行工资制,评了级,反而问题发生得多。”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首先在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一些缺少劳力、没有劳力的家庭就开始缺衣少穿,而一些劳动力多的家庭就挤进先富行列,当上了“万元户”;在工厂开始实行计件工资制度,或者干脆实行“小包干”,一些超额完成任务的就多发工资奖金,而一些劳动者虽然也付出了相当的努力但却因为技能上的差异要遭受贫穷,到后来干脆来个“优化组合”,那些本来需要受到关照的“低能力”工人从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饭碗,下岗待业,频临灭亡(不免想起陈永贵退出“好汉组”加入“老少组”的事,陈永贵真是“笨”哪!为什么不把老弱病残的农民“优化组合”掉啊?),要不是政府让这些人吃上了救济和低保,他们恐怕早就灭绝了,所以他们尤其要感谢使他们失业的政府。
另外,在“特色”制度之下,按劳分配方式已经被精英权贵们所歪曲,少数人的劳动价值被增长,而大多数人的劳动价值被贬低。比如在一个国营企业,厂长、科长们的劳动一般“含金量”都特高,他们可以领到比普通工人多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年薪,而普通工人的劳动则被视为“简单劳动”,因此每个月只能领八、九百元。再比如一些垄断行业,它们的工资一般都比非垄断行业高,一个垄断企业的普通工人可以每月只抄几个电表就领8000元,而一个环卫工人每天勤勤恳恳扫马路,风雨无阻,每个月却只有五六百元!即使在同一所工厂也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正式工”干的是轻而体面的活,工资却比合同工高很多,合同工干的是重而不体面的活,领的工资却要低许多。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脑力劳动价值标准的设定问题。现在脑力劳动的价值似乎远远高于体力劳动,这是否合乎科学、体现公平公正,有待于今后的历史证明。
中国现在的分配制度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满意。资产阶级认为国家行政部门或者说是官僚阶层对经济发展干预过多,妨碍资本分配的“公平性”;无产阶级认为私有化之后资本家和权贵阶层对全体社会成员集体劳动成果的掠夺,妨碍了按劳分配的公平性。在这个制度下,按资分配是有条件的,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们可以不做任何投资,仅凭手中的权力就可以吃干股、分红利,这是大多数资本者所不愿意接受的!资本家和权贵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力巧取豪夺,随意制定劳动价值标准,剥削劳动剩余价值,这是社会主义宪法和广大无产阶级无法容忍的。
最后谈谈按需分配。按需分配在广义上来讲,指的是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但在狭义上讲,按需分配应该存在于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可以有各自阶段的按需分配方式。按需分配应该按照每个人的真正所需来分配,而决不是按照人们的贪欲心来分配,真正的需求与贪欲是有严格区别的!比如在生活艰苦的条件下,人们都有一个起码的“生存需求”;在小康时期,人们都有基本的“小康需求”;在将来每个人也许还会有比较理想的“大同需求”等等……
我们完全可以按照不同时代的个人需求标准进行生活物资的分配。毛泽东时代,由于旧中国“一穷二白”的旧摊子,由于科技和战争等方面的原因,全社会物资都普遍比较匮乏,当时人们的基本需求就是生存需求。记得那时候我家里哥哥参军、大姐出嫁、三姐上学、母亲要照顾家里等,家里的劳力只有二姐一人,但是生产队在分口粮的时候仍是按人口分,如果真的按劳分配的话,恐怕我们一家是挺不过来的。当前的生活物资比较丰富一些,按照一些人的观点现在已经是小康阶段,那么我们大可以按照小康标准来分配社会财富,而不是按照资本和权力进行分配。
理想的社会分配方式就应该是公有制下的按需分配:只要每个人都付出了相同的努力,就应该得到相同的报酬,不论这些努力价值大小!
二0一0年十一月十四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