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的重建应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郭建锋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能不能顺利、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成为能不能奠定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新优势的关键。为此,《建议》提出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我们相信,各领域的改革措施将会密集出台。笔者非常担心,没有经济体制的重建,所有的改革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事倍功半。因而,延误发展时机,错失发展机遇。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笔者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匹配是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这种不匹配严重地影响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严重地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笔者认为:国家目前最最迫切的改革,是进行国民经济体制的重建。我们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不完善、不合理的经济体制。收入分配的不公来源于此,就业问题的突出来源于此,投资和消费的失衡来源于此,创新能力的不强来源于此,权力与财富的勾结来源于此,社会的不和谐音符来源于此,国民的信仰缺失来源于此,党的执政地位的隐忧来源于此。因而,重建国民经济体制,应当作为所有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我们现在错误地把公有制当作国有化,把市场化当作私有化。我们的经济体制同时走在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上,我们善良地希望不同所有制的经济都能够良性发展,互为补充,和谐共处。这好比我们的一个“大脑”指挥着两条腿向着相反的方向迈进,所以我们总是要么向“左”走,要么向“右”走,总是走不出一条没有所谓的“左”、“右”之争的道路来。
实际上,我们既不需要向“左”走,又不需要向“右”走,我们应当走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属于我们自己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一条道路是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确定下来的,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量身定做的一条道路。那就是,我们要以实行民主治理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也是一种公有制经济)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要建立这样的一种经济体制,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经济理论。我们的经济理论的基础应当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基础,也不同于教条主义者所守护的那种“伪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基础。因为他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把对劳资关系的认识和定义——这个经济理论的基础,看作是雇佣关系。所有的经济理论都从这里出发,所有的经济法律、经济政策、经济制度都从这里出发。
我们都知道,对劳资关系的认识和定义问题,不仅仅是劳动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所有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法规、经济制度的基础。我们中国人历史上没有自己的经济理论,我们现在的经济理论全部来源于西方国家。无论是计划经济的理论,还是市场经济的理论,都不是中国人自己的东西。西方的经济理论,无论什么学派,都一致认为劳资关系的性质是雇佣关系。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全部建立在这个认识基础之上。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有理由不同于资本主义;我们的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理论、以及经济理论赖以存在的对劳资关系的认识和定义这个基础,应当有别于资本主义。
我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要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史无前例,没有也不应当完全依靠任何现成的西方理论来作为教条式的指导。创新,不断的创新。只有依靠全党、全民族的智慧进行不断的理论创新,才能找到解决“中国式问题”的“中国式办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基础——对劳资关系的认识和定义,可以而且应当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基础。
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如何来认识和定义劳资关系呢?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的劳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劳动者利用资本所有者提供的平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劳动者相当于经销商或生产承包商,使用资本所有者提供的生产资料进行经营或生产。国家政策和企业制度要解决的就是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管理、风险等生产要素中个人所占有的权重,进行合理的分配。无论资本所有者是国家、还是个人,也就是说,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资本所有者都必须把工人和职员当作人格平等的合作伙伴、共同的主人、有权分享利益的共同创业者。
这样的一种认识和定义,是符合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的要求的。建立在这个认识基础之上的经济理论,以及建立在这个全新经济理论之上的经济法律、经济政策、经济制度,才是与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匹配的,才能够从经济层面直观地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
当我们从法律上确立了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在生产要素中与资本平等的地位,当我们用法律来规定各种生产要素都享有分享企业利润的权利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通了无产者成为有产者的制度通道,我们就播种下了社会和谐的种子、消灭贫富悬殊的种子、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种子、抢占国际人才竞争优势的种子、全民创业的种子、国家和公民财富快速增长的种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种子……
笔者发现,中国不少的民营企业家是打心眼里欢迎在劳资关系这个问题上能够有一个新理论的诞生。而且,已经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家早就开始了这样的实践。阿里巴巴、华为、蒙牛等一批民营企业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笔者希望,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这样的实践中来,带领职工共同富裕。要树立“办好企业,依靠职工;办好企业,为了职工;企业利益,与职工共享”的和谐发展理念,并以这样的理念来指导企业的文化建设。
对劳资关系认识的改变,是中国共产党体现先进性的机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优越性的机会!是国家获得国际道德制高点和话语权的机会!是解放全民族思想的机会!是中国广大民营企业家从“原罪”中获得救赎的机会!是劳动者实现致富梦想的机会!是社会主义民主得以更广泛实践的机会!是中华民族实现再次腾飞的机会!是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机会!
这样的改变,也必将带来我们对国民经济的主体应当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形式的再认识。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民营企业将大多数转变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而集体所有制也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实行民主治理的集体企业制度,是具有无可比拟的活力和优势的。我们现在的国有企业,是不是也可以逐步将其大部分转变为集体企业呢?将集体企业制度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不是可以避免社会对国有导致垄断,垄断导致收入分化严重,垄断导致权贵阶层的形成,进而导致腐败的种种诟病呢?
我们建立这样的一种经济体制,既可以避免国有化导致的权贵与财富结盟而形成特殊利益集团,又可以避免私有化导致的权力与财富偷情而形成官商贪腐共同体。我们建立这样的一种经济体制,可以开辟出除农村之外的新的社会主义民主“试验田”。
温家宝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确立“劳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的新认识,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重建我们的经济理论、经济法律、经济政策、经济制度,是实现劳资平等的前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前提,是解决消费能力不足的前提,是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前提,是吸引高端人才的前提,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前提,是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率先确立新型劳资平等关系模式的企业,必将在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率先确立新型劳资平等关系模式的国家,必将在激烈的民族国家的发展竞争中获得领先优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中国率先确立这样的劳资关系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
确立“以民主治理的集体企业制度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体制,将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大部分转型为集体企业,是实现企业之间平等的前提,是激发企业竞争活力的前提,是政府超脱于市场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是纠正就业观念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是我们党的主要阶级基础——工人阶级获得民主实践经验的前提,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前提 ,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前提,是国家获得国际道德制高点和提高国际事务话语权的前提。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确立这样的国民经济体制提供了可能。
建议:
一、重新认识和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国家的经济理论、经济法律、经济政策、经济制度。
二、重新认识和审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大部分转型为集体企业,把国民经济体制的重建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确立在农村、企业同时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民主政治路线图。
四、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确立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两个方面的比较优势,重塑国民信仰,打造美丽“中国梦”。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