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子的“仁”,有一定内容
上面我们考察了“仁”的品格、形象,现在来考察其内容。正如认识人,是从外表而及于内在的。在谈孔“仁”的品格、形象时,其实多少也涉及了内容。“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此言是说,有时有的“君子”也达不到“仁”境,就连颜回这样的“亚圣”,依最爱颜回的孔子说,也不能做到日日时时在“仁”境中,“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所以,何况是“小人”呢?“小人”是从根本上就不可能具备“仁”的。这些话本身也就透出了“仁”的内容的高深。从“仁”的形象方面说,君子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的,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的,这里面当然就有“仁”的内容。
现在我们来考察“仁”的内容的本身。这有孔子的这样一些话为依据:
孝弟也者,其仁之本与?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仁有根本,就是孝弟。孝弟是上孝父母,下爱兄弟。把孝弟作为仁的根本,认为血缘亲情是仁的生长点,仁就是从血缘亲情里生长出来的,这就给理解仁字提供了最好的途径,真是摸着心口使知,所以认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民众看到君子对亲人之仁爱,也就有了榜样,都朝着仁爱的方向去努力。血缘亲情,是生长仁的根本,但仁并不停留于此,还要向广泛的方向发展,那就要求“泛爱众”,所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到此为止,可以说,孔学无错,因为人的亲情是永恒的东西,也是不应被否定的东西,由亲情而兴仁心,由仁心而生泛爱之心,是说得通的。
但再往下说,孔“仁”的特定社会政治内容就出来了,就有问题了。孔子的学生有子,对于将仁运用到社会政治上,就体会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原来,是要由天然血缘孝弟之心,向着不犯上、不作乱引导,“君子务本”,为的是做出这个表率,君子之学,为的是修炼出这种“道”来。这就是“本立而道生”。君主们听到这样的学说,当然要点头称赞,于是这样的“君子”也就“禄在其中矣”。
有子的体会带着些学生腔,而老师孔子就直接说得深刻而明白: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仁”不仅仅是血缘亲情,不仅仅是从血缘亲情生出爱心以及泛爱之心,不是停留在这里,而是要由此出发,对国家社会有用,那就是“无己复礼”,“天下归仁”。什么是“克己复礼”,什么是“天下归仁”呢?那就要弄清“礼”是什么。儒家一部《礼记》全面说明着“礼”,就是森然的等级,从天子到庶民,从生到死,等级都不同,有严格规定,而不能乱来。比如,“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任何其他人就不可以这样,否则就是“非礼”了。比如,天子死了,只能说是“崩”,诸侯死了,只能说是“薨”,依次而来的不同等级的“死”是:“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笼统地说,“君子曰终,小人曰死”。比如送葬的车辆,也是有规定的,“君之嫡长,殇车三乘,公之庶长,殇车一乘,大夫之嫡长,殇车一乘”。此外,“礼”包括“刑”,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规定。所以“礼”就是君主这些治人者的总法度、大宝贝,“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夫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天下国家可得而正”,当然,这样,“礼”也就可能作为一种依据,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礼者,君之大柄也,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并不是无原则傻乎乎的“泛爱众”、“爱人”。
孔子的“仁”归结到“克己复礼”上去,在他的眼见得“礼崩乐坏”时代,就是要把天下理顺到这样的“礼”的秩序上来。“克己”是什么呢?是“君子”的修养功夫,是心学。朱子说:“日日克之,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程子说:“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私意,皆归于礼,方始是仁”。谢氏说:“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难怪“君子”之类的人走出来便与众不同,他的内心世界简直就是一个战场,在那里“克”着。其实,朱子他们的解释,先师孔子早就做了纲领性的解决,颜回请教“克己复礼”到底具体该怎么去做?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真是很彻底很干脆的了。
所以,孔子的名言,“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其实也就是“复礼”。不过,说“克己”就能“复礼”,好像通过内心的“克”,就能做成“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这样具体的天下大事,好像是不行的,“克己”只能是“复礼”之前和之中的心学功夫。
孔子力排众议,对管仲以“仁”的评价相许,有两个理由,一是说,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二是说,若不是管仲,咱们大家就都“披发左衽”了。其第一说,不是准确的,因为管仲之所以能九合诸侯,凭的仍是齐国的实力,有着足够的实力,就不一定要以兵车说话,但兵车是摆那儿的,你们是知道的,若不听我的话,兵车还是要出来的。其第二说,是指如不是管仲让齐国强大,北方戎狄就要南下,或成为我们的统治者,我们就要像戎狄之人那样“披发左衽”了,这话说得对,清朝来了之后,我们不都留起了长辫子么?孔子这个地域政治眼光是有道理的,他能将“仁”字给予管仲,说明他厉害,决不是腐儒。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