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水暖
明天是九月九日,伟大导师毛泽东主席逝世35周年,写一点纪念的文字,望版主别“煮酒”。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费正清写为美国人了一本通俗教科书《美国与中国》,发行了四版,费正清写道:
“毛泽东生平的一些简单事实似乎是难以置信的:在一个4 亿人口的广大国土里,一个28岁的人和其他十几个人成立了一个政党并在其后50 年取得了政权,组织和改造了人民,改变了山河——历史上没有见过比这更伟大的成就。…没有一个前人的成就比得上毛泽东,因为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古老这样大。”(《美国与中国》)
最近看到两段访谈视频,一位是马未都先生(优米网),一位是张涵予先生(凤凰网),马未都先生生于1955年,算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张涵予先生生于1964年,算是毛泽东时代的少年。
以今天的标准,马未都先生、张涵予先生就算是成功人士、公众人物了。
马未都先生算是自学成才,下乡当知青,回城当工人,喜好文学,写小说成名,算是走“文学青年”的路子,大家恐怕还记得马先生与王朔、刘震云合作的《编辑部的故事》,马先生后来专攻收藏,很有成就,还开了间博物馆。
张涵予先生算是科班出身,文革结束是也就12岁左右,后来上中戏,当配音演员,在冯小刚的两部影片《天下无贼》、《集结号》中任配角和主演而一举成名。草民对张涵予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天下无贼》的片尾,张涵予扮演的警察对刘若英扮演的女贼所的台词,听起来对声音艺术的把握很有功力,后来才知道,张涵予长期干过影视配音,而且干得不错。
这两位用当下的话说,两位已经是“偶像”人物了,马先生的学识,张先生的才艺,都有众多的粉丝,各种媒体不断请二位出来做访谈。
草民未有料到,这两位算是“成功人士”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敬仰毛主席。
优米网对马未都的视频采访的标题是“我人生只有一个偶像”。
主持人代提问的网友发问:“先生,您偶像是谁?”
马未都答:“…首先我觉得说偶像都有点儿不公(恭)了,…如果按今天说起来,像毛泽东是我们的偶像,毛泽东是一个我们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不隔着,现在年轻人是隔着的,…毛泽东是在世的时候,我们能看见他,他是一个有非凡天才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政治家是有天才的,毛泽东有很多话非常感染人,很多年轻人没读过,我觉得如果读过是很有意思的。”
草民理解,马先生认为用“偶像”来称呼毛主席有些“不公(恭)”,应该是一个比较更为有敬意的词汇,马先生应该是用自身的体验在描述这份感情的由来。
马先生谈到“比如当时我们必读的是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毛泽东这三篇文章至今都可以作为中学生的范文,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讲出好在哪儿。毛泽东有很多文章写得非常平易近人,比如纪念白求恩”
马先生用很快的语速背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马先生解读了一句“说到这儿他(毛主席)加了一句很有感情色彩的话‘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马先生用拍案叫绝的语气说“我觉得文章写到这个份儿上是非常非常难的。整个一大白话…”
马先生悟出了一个道理,毛主席写的文章,就是要大白话的直白,不拐弯抹角,不故作高深,要让最普通的人一读、一听就明白。作为玩文字出身的马未都先生,深知毛主席文字功底的内涵是:为人民服务。
马先生最后强调“毛泽东对我们这一代人影响之深,是今天的年轻人是不能想象的,如果这么说起来,我觉得毛泽东算我一生中唯一的偶像。”
凤凰网对张涵予先生的采访标题“张涵予赞偶像:毛泽东想过不当主席写剧本”。
张涵予先生一开始就强调“我的偶像,毛主席。”
张涵予先生敬仰毛主席的程度,表现在他对毛主席诗词的近乎“专业级”的爱好,比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解读要生动和深刻。
比如,主持人“只许说一首最喜欢的(毛主席诗词)”
张涵予答曰“那就是《回韶山》吧,我喜欢其中的两句,特别喜欢这两句,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两句话就是毛泽东的一生,就够了,别的你都不用去说了,他就是改变世界,他就是改变世界,”
张涵予解读毛主席诗词“苏联也要给中国扔原子弹,美国也要给中国扔原子弹,说你们等着,马上给你们国家扔原子弹。毛主席写了首诗说,‘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虎豹就是美地,熊罴就是苏修。我就在这儿等着你,独有英雄驱虎豹。第二天,《人民日报》一登,那边全看见了,这个咱得慎重,是吧。气势在里面,所以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比如说党的建设,他也用诗歌,在战争年代,他用他浪漫主义的情怀,浪漫主义的诗人的情怀来鼓舞红军、鼓舞革命。那么艰苦,那都什么环境下,长征红军走过的这条路,…几次来回追他,他们跑,敌人追人家,毛主席说是从头越,苍山如海。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他鼓舞人啊,鼓舞红军的指战员,领导干部的斗志。”
马未都先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艰苦,当知青、当工人,是“伤痕文学”的基本元素。张涵予先生在人生的少儿阶段也目睹亲历过毛泽东时代的种种切切,今天他们都有所成就,换言之,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在物质上他们在35年后得到的比普通人要多,在35年前却未必。但他们用一种在文化圈、艺术圈内不多见的情怀看待毛主席,这应该算是淡泊于名利之外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
就像马未都先生所言,称毛主席为“偶像”有些“不公(恭)”或者言有些娱乐化了。毛主席说过“四个伟大”的称呼,惟比较认同“导师”(教师)一说,马未都先生、张涵予先生的话语,为“伟大的导师”做了很好的注解。
悠远地引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敬仰地引毛主席的词: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wu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