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工导致谬论横出
二十世纪经济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不再迷信市场,正视了市场失灵,这使得经济学更能解释现实,其中对信息的研究尤显重要。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的交易是充分自由不需要任何运行费用的,就好像物理学家研究无摩擦的世界一样。但这不是现实世界的状况而是想象中的世界,在解释经济现象时难免不真实和漏洞百出,很多理论经济学家陶醉在这种被科斯称为“黑板经济学”中。
在二十世纪60年代后这种状况开始改变:新制度经济学开始兴起,市场交易成本的概念被提出,施蒂格勒研究了搜寻信息的行为、阿罗专门出版了信息经济学文集;尤其是到了70年代,研究信息经济学的文章大量发表。这些信息经济学家使人们认识到真实世界中的市场信息不可能完全、在不完全信息状况下会出现什么行为以及任何克服信息不对称。2001年的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了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市场的行为和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方法;1996年的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
而之所以出现信息不完全,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因为知识分工的存在,劳动分工问题就一直是论者们研究的主要论题之一,但是知识分工问题却被完全忽略了,由于知识分工的存在,每个人只知道社会很少的知识,行为主体之间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有了知识分工,各个个人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信息。
由于知识分工,现在的学科之间的划分越来越细,这明显不利于认识和解释社会,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们如果只从自己专业角度看世界,难免出现偏见,这也是社会上谬论横出的原因所在,“专家”一词的贬值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我们还要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进行区别。“如果一个化学家或一个生理学家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化学家或生理学家而决定放弃接受综合教育并集中精力研究他自己的专题,那么他的这项决定便完全有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是社科科学家,那这种专注于一个专业的做法都会产生一种特别有害的后果,不仅会对社会产生偏见,而且会侵损我们在自己研究领域中的研究能力
在古代,一个人既是杰出的哲学家,同时又是杰出的诗人、演说家、历史学家、牧师、执政者和军事家。这样多方面的活动使我们吃惊。现在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筑起一道藩篱,把自己束缚在里面。这就是所谓专业化的尴尬,经济学本身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亚当•斯密、密尔、李嘉图、马克思、马歇尔等等,当都不仅仅只是经济学家。然而,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却分得越来越细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政策主张就形成不同的流派。
其实现在这种问题并没用得到社会的重视,很多知识很少的人却大力推广自己的一孔之见,而那些知识丰富的人反而谦虚不语,时间长了,社会上充斥的几乎都是偏激的言论,也就是出现了知识界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