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这不是骂人,只是用大自然的一种现象进行打比方。
鬣狗是非洲草原上的一种群居食肉类动物,个子比狮子稍为小点,如果单挑或者两三个对付一个的话,根本不是狮子的对手,但是它们常常几十甚至上百个一起行动。狮子虽然号称“百兽之王”或者“草原之王”,而且也是群居的动物,但是当“落单”或者受伤的时候,或者一两个狮子遇到一大群鬣狗的时候,会寡不敌众,轻则落荒而逃,重则死于鬣狗之口。所以有时候狮子也让鬣狗几分。
“鬣狗现象”在近年来尤其是去年底以来表现比较突出,并且常常成为某些人的“杀手锏”,每当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往往会出现非理性的群体情绪宣泄,而这种宣泄又由于“水军”的大量介入被人为放大为一种虚假的“民意”,向权力施加压力,迫使事态向有利于某个群体的方向发展。
其实,习惯于使用“鬣狗战术”的那些人在中国不占多数。用茅老先生的判断说,他们并不“占多数”。只是占中国人的5%甚至少于这个比例;用王朔的判断说,他们属于非“大多数”;用《南方周末》公布的统计数字,他们占8%;用叶檀的判断说,他们“数量占比”不大;用贺卫方的判断说,他们没有“相当程度的民意基础”。但是,根据南开大学副教授马得勇根据其调查提供的数字,在中国网民中,他们却“占到38.7%”。
针对《南方周末》2013年5月2日《调查“中国人眼中的民主”》一文中“中国人的政治立场中间偏左”的结论,马得勇认为,之所以他们的结论会存在差异,除了两项调查的划分标准不同外,网民和普通民众的立场不会完全相同也是一大原因。
除了马得勇所说的原因外,“对影成N人”效应即“水军效应”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代有“对影成三人”之说,而在现代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可以对影成百人,千人甚至万人。就以老夫我自己为例,年近花甲的我加入了30多个QQ群,同时在约10个网站发帖子,也就是从理论上说,我本人的影响力可以一下子放大约50倍。某些人如果蓄意要起哄,他们把自己的影响力放大百倍千倍是非常容易的,对于某些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说易如反掌,所以,某些人的影响力可以几何级数无限扩大。除了这种手段以外,在某些网站,还专门有人发广告进行有偿顶帖子,交一些费用可以帮你顶帖,达到多人点击扩大影响的目的。
别看这些人人数不多,能量可不小,他们总体上文化程度相对比较高,而且控制着话语权,还在网络上比较活跃,于是便出现 《南方都市报》就中国网民的政治立场问题采访了南开大学副教授马得勇时。马得勇根据其调查,所得出的中国网民中,左派只有6.2%,右派则占到38.7%,中间立场者55.1%的结果。
“鬣狗战术”就是某些人这些年来频频使用并且一度非常有效的战术。每当国内发生某些事件,就使出他们的这一杀手锏,大到对国家政策的制订的影响,对有影响的案件的审理的影响,小到让某个并不具备获得某种奖励资格的他们的自己人获某些奖。
“鬣狗战术”曾经在对一些事件处理的影响中“很好使”,如果某些人的意志跟大多数人的意志是一致的时候,他们即使不用这一招,往往也是效果不错。
“鬣狗战术”和“水军战术”常常被这些人交替或者综合使用。两者的区别在于,有名有姓在网络上发话并且形成一定规模影响的是“鬣狗战术”;而披着“马甲”在网络上起哄的往往是“水军战术”。前者不管是正面讲道理也好,忽悠也好,通常能够讲些道理;后者基本上属于匿名的在跟帖中抒情、骂街、喊口号,基本上连像样的话都说不利索。从表面现象看,好像他们代表了大多数民众。因此,在一段时间内,“鬣狗战术”被某些人当成了“杀手锏”。
但是人们看到,好像“鬣狗效应”最近不那么灵了。有关方面依法行事,不管牵涉到哪些人,哪些群体,该依法惩办的还是依法惩办,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结果某些平时虽然高喊“法治”,但是一直把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反而不习惯了。法律打击他们希望打击的目标就是“法治”,打击他们不希望受到打击的目标就变成“公权力”打击“民众”,“打压舆论”了。而值得欣喜的是,法律并没有被帮派政治所左右,而是真正回归了“法治”的本义。
平心而论,并不是某些人运用“鬣狗战术”一概不灵,但凡是失灵的时候都是因为一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二违反法律,三违背高层现行方针,所以即使某些人后面有外部势力撑腰也没有用。
原因是,一群狮子围过来了,一群鬣狗还扛得住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