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学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对世界的最基本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一个脑袋。每个人的脑袋都有一个功能,这个功能叫做“主观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什么是反映?向上级打大报告小报告都是反映——反映情况。在哲学中,“反映”这个词的含义不是这样。在哲学中“反映”这个词是指一物再现他物。镜子再现美人,水面再现荷花,这才是哲学的反映。镜子再现美人,既不丑一分,也不美一分。美人的脸上有一个颗痣,镜子中的美人的脸上也有一颗痣。这叫被动反映。如果我不在乎美人脸上有没有痣,去相亲的时候,一眼看见姑娘面如桃花,含情脉脉,就极有可能聊了半天,竟没有看见姑娘脸上还有一颗痣。这叫主动反映。和姑娘告别后,姑娘甜甜的笑容,亲亲话语,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呈现。于是,我想到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一想到我们要走进婚姻的殿堂,曾经看到过的婚礼场面,便在我脑海里浮现,只是,婚礼的主角不再是别人,而是我和我心爱的姑娘。这就是主观能动反映。主观能动不仅有主动的意思,还有重组的意思。主观能动有两个特征,一个是选择性,另一个是重组性。人的大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反映。
因为人的大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有选择性,所以,人的大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总是撇开一些,保留一些,而这就是抽象。有先哲说了,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把无数片树叶的不同撇开,抽出相同的特征,给它们取个名字叫“树叶”,这就是树叶的抽象。在树叶的抽象中,所有的树叶都是相同的,都是树叶。
把所有苹果的不同撇开,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苹果”;把所有水果的不同撇开,给它们取个名字叫“果”;把所有食物的不同撇开,给它们取个名字叫“食物”……当有人把抽象进行到他知道的一切并进行研究时,他就走进了哲学的领域。
人对食物的认识,是对所有可食之物的基本认识。人对世界的最高抽象的认识,是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就是哲学。反过来,哲学是对世界的基本的认识。
把“对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表述为“世界观”,表述为“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我认为定义为“对世界的基本的认识”恰当些。
为了强调哲学的基本性,在哲学的定义中加一个“最”字,哲学的定义就成为“对世界的最基本的认识”。
第二节 哲学的第一个问题和第一个组成部分
本体论的定义:本体论是对世界的本原的认识。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一群原始人打死了一头猛犸象。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比武松打虎还精彩。原始人象武松一样,在猛犸象死了以后,还毫不留情地攻击猛犸象,直到他们每一个人都认为猛犸象真的死了,才睁着惊恐的眼睛,瘫坐或瘫倒在地上。也不知过了多久,有一个人觉得饿了,一说,大家都觉得饿了。于是,这群原始人有的生火找柴,有的割开猛犸象取肉,很快,熊熊的火堆上就飘出浓浓的肉香味。原始人每人分得一块烤熟了的象肉。开始大家狼吞虎咽,后来开始细嚼慢咽。大家一边品味着第一次吃到的象肉,一边向还是像大土堆一样的猛犸象望去。吃着看着,大家的心里都油然升起豪迈的感觉。终于有一个人欢呼起来:“啊!我们伟大!”于是,大家都欢呼起来。后来,天下雨了,越下越大,原始人跑进了山洞。这是一场很大很大的雨,一直下个不停。天黑了,原始人不仅听到了雨声,还听到了山洪激流的声音。黑夜过去了,雨也停了。当原始人迎着黎明的曙光跑到他们昨天激战的地方时,他们发现猛犸象不见了。年轻人喊到:“谁搬走了我们的猛犸象?”年老的人说:“洪水冲走了我们的猛犸象。”
“洪水从哪里来?”
“天上下雨,地下就起了洪水。”
“天上为什么要下雨?谁在天上下雨?”
昨天还在欢呼自己伟大的原始人,今天发现天上还有一个更强大的力量。雨过天晴,天空格外明朗。原始人抬头望着天,想:“这天上到底有什么?”看是看不见的,想是想不出来的。原始人只有屈服了。人心都往好处想。原始人想:“这个看不见的存在既然能够害我们,也一定能够保护我们。”于是,这群原始人向天跪下,顶礼膜拜。万物都要一个名字,才好称呼。这群原始人有尊敬老人的习惯,便给天上这个看不见的存在取了一个名字:“天老爷”。“天老爷,老天爷,保佑我们吧。”
人因为有智慧,所以,在很多时候都表现得很强大,心想事成。一次次成功使人产生了自己无所不能的想象,这个想象使人超越自己的能力定目标,结果失败就来了。失败的原因是很多的。有些失败的原因当时找得到,有些失败的原因当时找不到。人心都往好处想。烧几柱香就能换来心想事成,没灾没病,岂不是很好。就是彻底的无神论者,情满之时,利用鬼神之说来抒发抒发感情,也是一种心理宣泄。“此去泉台招旧部,十万旌旗斩阎罗。”(陈毅)
此去泉台喝口水,回来等君再白头。
人的主观能动反映有重组性,这个重组性我们通常称作想象力。凭着想象力,人类有了一个神,就会有很多神,最后组成一个神的世界。当神的世界一形成,人原有的世界便一分为二,一个是包括人在内的物的世界,另一个是包括人的魂在内的神的世界,灵的世界,神灵世界。没有无源之水,没有无本之木。照着万物皆有本原的思路想下去,什么是整个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就出现了。在这个问题出现以前,神灵世界已经出现了。因此,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演化为先有人还是先有神,先有物还是先有灵,先有物质还是先有精神。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本原是怎样,构成哲学的第一个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哲学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本体论。
第三节 哲学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二个组成部分
认识论的定义:认识论是对人的大脑能否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的认识。
当两幅一模一样的画出现在收藏家面前的时候,收藏家就知道,这两幅画要么两幅都是赝品,要么有一幅是真品,另一幅是赝品。就像没有两幅一模一样的真品画一样,精神和物质也必然有一个是摹本。不是精神摹了物质,就是物质摹了精神。什么是原本,什么是摹本,这是本体论的问题。摹本是怎样摹的原本,能不能正确地摹下原本,则是哲学的第二个问题。对哲学的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第二个组成部分。
第四节 哲学的第三个问题和第三个组成部分
方法论的定义:方法论是人对正确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的认识。
复制他人的作品是抄袭,复制大自然是艺术。人的活动都是由人的大脑支配的。人的大脑要支配人的活动,首先要对外部世界有个认识。在唯物主义者看来,人的外部世界归根到底是物质世界,而这就是说人首先要认识物质世界。人做事有个方法问题,人认识也有个方法问题。人认识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这是哲学的第三个问题。对哲学的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构成哲学的第三个组成部分。
第五节 哲学的终结
知道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怎样;知道了怎样认识世界,能不能认识世界;还知道了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接下来的事就是离开哲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第二章 哲学的意义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有一个很老很老的老前辈,叫神农。我们的这个神农老前辈在经历了一次或若干次生病吃草病痊愈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吃草能治病。在这个结论中,“草”是所有植物的最高抽象,“病”是所有不舒服的最高抽象,“吃”和“治”把“草”和“病”联起来
,“ 吃草能治病”就成了一个很高的抽象。有了这个很高的抽象,我们的这个神农老前辈就开始尝百草。接下来,我们的老祖先们一辈一辈地积累什么草治什么病的知识。我们的神农老前辈在得出“ 吃草能治病”这个结论以前,应该不会闲得无聊,要去尝百草。如果是因为闲得无聊去尝百草,那就是把百草尝完了,也会与病联系不起来。
我们的语言的细胞是词,一个词可以有多个含义。比如,“花”这个词既可以是开的花,画的花,也可以是眼睛花。哲学用词必须确定含义。确定了含义的词叫“概念”。
哲学的概念是最抽象的概念,哲学的结论是最抽象的结论。结论的意义是可以指导实践,最抽象的结论的意义是可以指导所有实践。虽然知道“鬼不能害人”离治病救人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知道了“鬼不能害人”就为治病避开了一个很错误的方向。古今中外,因为请人驱鬼耽误了治病的例子,这里是不用例举的。不过,因为既没有抽象的人,也没有抽象的事,所以,如果只有哲学知识没有其他知识,哲学知识除了可以传授他人外,就只有一个用处,那就是在和茶友一起喝茶时,可以填充喝两口茶之间的间隙。
只知道“长江滚滚向东流”而没有航船知识,是把宜宾船开不到上海的,不知道“长江滚滚向东流”,也有可能在宜宾合江门上了船,北望白塔,南望黑塔,过了岷江或金江就上岸,万里征程慢慢走,走到上海,脚都要走肿。
有船不坐,真是可惜。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定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定义:辩证唯物主义是认为变化着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哲学观点。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是本文的内容。一篇文章的内容不能放在其中一章中。所以,这一章的内容,就只有一个定义。
对于这个定义,还是有一点需要解释,这就是定义中的“变化着的物质”。在已有的辩证唯物主义论述中,都是说“运动的物质”。而对这一提法中的“运动”,又解释为“一切变化和过程”(《现代汉语词典》)。我认为,与其把“运动”解释为“变化”,不如就用“变化”一词。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有两个前提。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前提是有活着的人。辩证唯物主义对这个前提是不证明的。如果有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应该证明这个前提,就请在自己的大腿上拧一下,用力。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前提是人能知道。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前提也是不证明的。如果有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个前提需要证明,也就请在自己的大腿上拧一下——只需要一下,就知道了。
第五章 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
第一节 存在
存在的定义:存在是人知道的。
心理学家巴莆洛夫说,人有两个信号系统。自然界给出的信号是第一信号,代表自然界给出的信号的语言文字等,是第二信号。山上的狼来了,是第一信号;有人喊“狼来了”,这个“狼来了”是第二信号。活着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即能知道。首先,活着的人知道自己还活着。然后,活着的人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想到的,等等等等,全知道。要把人知道的全部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个词就是“存在”。
“存在”这个词作为动词,是“存在着”,即还没有消失的意思。“存在”这个词作为名词,作为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第一个概念,它的含义是“人知道的”。
存在这个概念是最空洞的概念。就因为它空洞,所以它装得下所有概念,是最抽象的概念。因为“存在”太抽象了,我们掌握了它与什么都没有掌握一样,所以,我们得往下面走走。
第二节 物质和精神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自有的存在。
精神的定义:精神是再有的存在。
要知道,就要有被知道。没有被知道,就没有知道。当人类的老祖先,第一批人第一次看见眼前的山——比如说,就是我们宜宾的翠屏山,他们就知道了翠屏山。翠屏山是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有了的。原始人看见了翠屏山之后,在他们的大脑中就有了翠屏山的映像。翠屏山虽然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有了,但在人类出现以前,它无所谓存在不存在。在人类出现以后,人类看见了翠屏山,知道了翠屏山,翠屏山才成为有了人以后的一个存在。人类看见了翠屏山后,大脑里有了一个翠屏山的映像,这个映像是人知道的。人的大脑中的翠屏山,也是一个存在。翠屏山和翠屏山在人脑中的映像都是存在,它们有区别吗?明显有。翠屏山是本来就有的,翠屏山在人脑中的映像,是人看到翠屏山以后才有的。我们可以说,翠屏山是自有的,翠屏山在人脑中的映像是再有的。翠屏山和翠屏山在人脑中的映像都是存在,前者是自有的存在,后者是再有的存在。存在有了两种,一种是自有的,另一种是再有的。我们把自有的存在叫做物质,把再有的存在叫做精神。显然,物质是本原,具有第一性,精神是对物质的反映,只有第二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个结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是人的大脑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普天之下,普天之上,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山,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自有的。普天之下,普天之上,只要是自有的存在,都是物质。
在已有的辩证唯物主义著作中,都是用的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定义在意思是对的,在表述的就不那么好了。
第三节 实体和虚空
实体的定义:实体是有独立性的物质。
虚空的定义:虚空是有待认识的物质。
空间的定义:空间是人在认识中把物质抽去后的精神存在。
在物质世界,有两种不同的存在,一种是实打实的存在,另一种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山水鱼虫,人马花鸟,这些是实打实的存在,过去的天空,现在的太空,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在实打实的存在中,每个存在都有一个特征,即有独立性。有独立性的意思,是此物不是它物。我不是我的夫人,翠屏山不是真武山。既具有自有性,又有独立性的物质,需要一个概念来表示,这个概念就是实体。实体是有独立性的物质。
在人类还没有弄清气体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地球的大气层对古人来说,是一个空——天空。当人类弄清气体是怎么回事了,大气层就不再是空了。气体也是实体。现在,太空是空。太空以后会不会成为不空,现在好像还无法证明。无法证明,就是还没有认识。除去大小星球的太空,一方面是还需要认识的,另一方面也是自有的,因此,太空是有待认识的物质。因为当我们说“太空”的时候,“太空”是包含星球的,所以,我们一个另外用一个词来称呼没有星球的太空部分。我除开星球的太空称作虚空。虚空是有待认识的物质。
物质世界由实体和虚空组成。
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是实体,而实体是有边的。实体没有边,又何来独立性。因为实体是有边的,人们自然会想到,物质世界有没有边。物质只有一个属性,即自有的。物质没有独立性。因此物质世界是没有边的。马儿要在地上跑,马鞍子要放在马背上。有边就有边内和边外。如果我们为物质世界设定一个边,那边外又是什么呢?如果边外依然是自有的,那边内和边外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没有区别,这个边又有什么意义呢?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结论:物质世界是无限的。
今天的天文学认识到宇宙若干光年,明天天文学有了进步,也不过是在已知的若干光年上加上新知的若干光年。
在已有的辩证唯物主义论述中,这个结论表述为“空间是无限的”。已有的这个表述是错误的。空间是对物质的抽象,这个抽象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我的住房内是属于我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仅有空气,还有我喜欢的桌子板凳。当我自由自在地在我的房间里说“我的房间是我的自由空间”的时候,我不仅把我房间里的桌子板凳空气抽掉了,连我自己也被抽掉了。什么都没有的“我的空间”只存在于我的大脑中,什么都没有的“我们的空间”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没有物质的空间是精神存在。在物质世界没有抽象的空间。空间是人在认识中把物质抽去后的精神存在。
在已有的辩证唯物主义论述中,空间是和时间连在一起的。这一节只讨论空间,后面将讨论时间,结论都一样。否定了空间和时间在物质世界中的存在,就没有必要再讨论“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第四节 关系
作用的定义:作用是一个实体使另一个实体产生了变化。
关系的定义:关系是实体间的作用。
实体是有独立性的物质。实体的独立性不是绝对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有蜻蜓站上头。”小荷就是没有蜻蜓站上头,小荷也连着根连着泥连着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体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实体间存在普遍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三个结论:实体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实体间存在普遍的关系。
蜻蜓站在小荷上,小荷只是摇了摇。如果掉在小荷上的是一只吃小荷的虫子,小荷就要遭殃了。很明显,蜻蜓和小虫与小荷的关系是不同的。同意明显的是,两种不同的关系,是由两种不同的昆虫的食性不同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四个结论:实体决定关系。
还好,还没有看见过没有听见过有吃荷花的虫子。
什么虫子钻什么木头。虫子不钻木头,怎么知道虫子有钻木头的属性。虫子钻木头的属性,是在虫子与木头的钻与被钻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也是虫子与木头的钻与被钻的关系中实现的。反过来也是一样。木头不被虫子钻,又怎么知道木头还没有虫子的牙齿硬。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五个结论:实体的属性是在关系中实现的,表现的。
妻子不耍小脾气,丈夫的大度就得不到表现;丈夫的大度没有表现出来,丈夫就没有依据说自己有大度这种优良品质。
看见了我爱的人对我眉目传情,我才知道我爱的人也爱我。知道了我爱的人也爱我,我才能去与我爱的人建立起相亲相爱的爱情关系。我爱的人并不爱我,就算我有能耐强迫与之结婚,我们也不会有真正的爱情。
第五节 变化的原因
母鸡能把鸡蛋变成小鸡,人也能把鸡蛋变成小鸡。母鸡不能把石头变成小鸡,人也不能把石头变成小鸡。不过,如果人能够把石头变成小鸡,一定愿意把变小鸡的鸡蛋拿去做鸡蛋糕。
鸡蛋要变成小鸡,首先要有内在的能变成小鸡的因素,然后要有外在的能使它变成小鸡的因素。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六个结论:决定实体变化的第一因素是内因。
辩证唯物主义的这个结论在毛泽东的著作中,表述为“内因是决定因素”。毛泽东的这个表述是欠妥的。在鸡蛋有了变小鸡的内在因素后
,有没有适宜的温度,就成为鸡蛋能不能变成小鸡的决定因素。外因也是决定因素,只不过是第二决定因素。
第六节 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的定义:对立统一是对立面共存。
每个实体作为此实体而不是它实体,在它的内部,必然有使它成为此实体而非它实体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实体的肯定因素。每个实体要因为自身的原因变化为它实体,在它的内部,就必然有对此实体有否定作用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实体的否定因素。在每个实体的内部,如果没有肯定因素,它就不能成为这个实体,如果没有否定因素,它就不能变化成它实体。实体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是对立的,但又共存在同一实体中,这就是对立统一。
第七节 对立面转化
实体是对立面的统一,实体的变化绝对的,实体的对立面转化,也就是绝对的了。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七个结论 :实体的对立面转化是绝对的。
对立面要转化,就必须有一个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力量发生着变化,但实体还是原来的实体。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当否定因素达到某个量时,否定因素能够否定肯定因素,否定因素一下子就否定了肯定因素,实体就产生了质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面的转化,首先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当量变达到质变点——即度的时候,产生质变。质变是一个飞跃。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八个结论:量变引起质变。
小鸡是对鸡蛋的否定,臭蛋也是对鸡蛋的否定。实体的对立统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由此而产生的对立面转化,实体的变化,也是多样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九个结论:实体的对立统一是多重的,由此而产生的对立面转化,实体的变化,是多样的。
实体变化的内因是确定的,实体变化的外因是不确定的。因为实体变化的内因是确定的,所以,实体的变化具有必然性,鸡蛋就是要变小鸡;因为实体变化的外因是不确定的,所以,实体的变化具有偶然性,鸡蛋变小鸡要碰上适宜的温度。只要自然界野鸡的生存条件没有被人类彻底铲除,就总有一些野鸡蛋要变成野鸡;只要人类还想吃家鸡,就总有一些家鸡蛋要变成家鸡。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十个结论:必然通过偶然开辟道路。
人人都希望有好运气。只是,一个人如果即没有人品,又没有能力,上是悬崖峭壁,下有明礁暗石,就是幸运之船相距不远,又怎么靠得
拢来。
第八节 永恒的变化
时间的定义:时间是人在认识中把实体的变化抽去后的精神存在。
春天要到来,冬天也要到来。冬天过后,又是春天。从我们刚刚变成人的老祖先起,人类就看到了变化。随着科学的进步,后人总要看到前人没有看到的变化。变化有没有开始,会不会结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变化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变化如果有开始,就必须有物质以外的存在来使物质的变化开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没有这样的存在。同样的道理,如果认为物质的变化会结束,就要或者证明有物质以外的存在来使物质的变化结束,或者证明物质的变化自己会结束。到面前为止,还没有人能证明物质曾经不变化和会停止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十一个结论:物质的变化是永恒的,没有开始,没有结束。
实体变化是一个过程。把实体变化的过程的内容抽掉,剩下的空壳就是时间。把两个以上的实体的变化过程的空壳加以比较,就是时间的长短。把某个实体的某个过程的空壳作为标准,就是标准时间。有了标准时间,就可以度量其它实体的变化过程的长短。在物质世界中,只有实体的变化过程,没有实体的变化过程的空壳。时间是人在认识中把实体的变化抽去后的精神存在。
第九节 关于否定的否定
我不认为在实体的变化中,有否定的否定规律。
如果我们要认为,在实体的变化中有否定的否定规律,我们就得承认,在我们看来,实体的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否定,另一种是否定的否定。如果我们认为实体的变化有两种,我们就得说出,把实体的变化分为两种的依据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马克思主义者意识到,认为有否定的否定规律,就是把实体(就算是物质)的变化分成了两种。更没有马克思主义者说出了把实体的变化分为两种的依据。
既然我们不能说出把实体的变化分为两种的依据,我们就不能把实体的变化分成两种。既然我们不能把实体的变化分成两种,我们就不能说在实体的变化中,有否定的否定规律。
(本体论完,认识论待续)
第四节 关系与属性
作用的定义:作用是一个实体使另一个实体产生了变化。
关系的定义:关系是实体间的作用。
属性的定义:属性是实体对实体的能作用和能被作用。
实体是有独立性的物质。实体的独立性不是绝对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有蜻蜓站上头。”小荷就是没有蜻蜓站上头,小荷也连着根连着泥连着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体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实体间存在普遍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三个结论:实体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实体间存在普遍的关系。
蜻蜓站在小荷上,小荷只是摇了摇。如果掉在小荷上的是一只吃小荷的虫子,小荷就要遭殃了。很明显,蜻蜓和小虫与小荷的关系是不同的。同意明显的是,两种不同的关系,是由两种不同的昆虫的食性不同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四个结论:实体决定关系。
还好,还没有看见过没有听见过有吃荷花的虫子。
什么虫子钻什么木头。虫子不钻木头,怎么知道虫子有钻木头的属性。虫子钻木头的属性,是在虫子与木头的钻与被钻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也是虫子与木头的钻与被钻的关系中实现的。反过来也是一样。木头不被虫子钻,又怎么知道木头还没有虫子的牙齿硬。
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五个结论:实体的属性是在关系中实现的,表现的。
妻子不耍小脾气,丈夫的大度就得不到表现;丈夫的大度没有表现出来,丈夫就没有依据说自己有大度这种优良品质。
看见了我爱的人对我眉目传情,我才知道我爱的人也爱我。知道了我爱的人也爱我,我才能去与我爱的人建立起相亲相爱的爱情关系。我爱的人并不爱我,就算我有能耐强迫与之结婚,我们也不会有真正的爱情。
(这篇论文是在2009年底开始着手的。这部分稿是在2010年7月完成的。因为是未完成稿,所以,将来的完成稿会有所不同。希望马克思主义者对这段论文提出批评,以期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观点完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