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希望(修改稿)
(一)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万年,人类才终于脱离了动物界,成为了人类。当然,人类也还是属于“动物”,但是它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动物”,很有区别。
人与动物的区别有很多,根本的区别,恩格斯说,是人能够制造生产工具。而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德意志意识形态》)。这当然都是十分经典的论断,但他们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恩格斯侧重于论证“劳动创造了人”;马克思则侧重于论证“人能够生产他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而我这里要说: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充分发达的大脑、充分发达的思维,或者说,就在于人有希望。鸟兽禽畜也有精神活动,但与人类相比,既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不同,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们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难以预料,但起码在现在,它们没有“希望”。有了希望,人才能够制造生产工具;有了希望,人才能够生产物质资料。
人类从地球上的稀有动物(人类出现的初始,必然是稀少的),繁衍、发展,终于统治了地球。究其实,就因为人是有希望的。人类在自然界生存、生活、生产,创造了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就因为:人有希望。因此可以说,是有希望的人改变了世界;或者说,是人的希望改变了世界。
(二)
人是为希望而生活、为希望而奋斗的。所以可以说:人是为希望而生存的。没有希望的人难以生活下去。乞丐的最低希望,是明日一饱;垂危的病人,希望病情有好的转机;断绝了正常生活的希望的人,不是尽快结束生命,就是铤而走险——拼了!
人因为有希望,就生产、就竞争、就发明创造。因此就可以说:希望是人类生产的原动力。
古人有古人的希望,今人有今人的希望,未来的人,必定也会有未来人的希望。
有人认为,私有财富是人类生存的目的,是人们生产的动力;因而断言,财产公有的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
这话不对。是把部分人的希望当成了所有人的希望,把古人和今人的希望当成了未来人的希望。
未来的人,自有他们的希望;即使财产公有了,人们的希望、追求,也会更高、更迫切。生产的动力是不会消失的。
(三)
古人、今人和未来人的希望固然不同;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们,也有着不同的希望。穷人和富豪、儿童和成人、甚至男人和女人,希望都不尽相同。所以才有“人乐和不乐同”的说法。然而,各种各样的希望在那里碰撞、研磨……就难免融合,于是就产生了事情的另一面——人们有了相同的(或共同的)希望了。其实,人们在刚刚脱离动物界的时候,希望本来是大致相同的,不过后来分化了。
处于同一社会地位的人们会有着大致相同的希望。同一国度、同一民族的人们,其希望也有相似之处。同是自然界生物的人类,自然就有差不多完全一样的希望——希望自己能够生产,能够生存,能够生活得更好。所以,共产主义总是会要实现的。
(四)
希望相同的人们聚在一起(或者同一国度、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同一单位的人们有了共同的希望),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一种改变现状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改变着世界的样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事例(古代的、现代的;外国的、中国的;大的、小的;正面的、反面的)多得难以数计。
能使一群人希望相同、能带领一群人实现共同希望的人,就是他们的英雄,也往往是他们的领袖。所以,自古以来的政治家们,总要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希望变成大家的希望;所谓智者、精英们,也总是到处推销自己的希望。尽管他们之中,常常有把自己的真正的希望遮掩起来的人——他们希望忽悠别人,以实现自己的希望。
搞政治的人如此,其他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人们常说,搞自然科学的人是最真实的;可是现在,伪科学、假东西又何尝不泛滥成灾?造假,是为了实现造假者的希望。
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生产水平都不一样;人们的传统习俗,也不尽相同;又面对着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错综复杂的事物,人们的希望千差万别。历史呼吁着:整齐希望!
要使大家希望相同,就要能解释过去和现在,就要能指明前景和未来。人们选举领导、推举领袖,就寄希望于他们:希望他们整齐大家的希望,带领大家,实现美好的希望。人们的希望总是建立在他自己的思想观念上的,毛主席给了中国人民一种希望,邓小平给了人们另一种“希望”。今天的中国人要有怎样的希望呢?
但是,中华民族是有希望的,中国人民是有希望的;背负着人民希望的人们,是不能不努力的。意识到自己背负着人民希望的人们,必定会不懈努力的。
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希望的。
(五)
关于“希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了三层意思:(1)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2)愿望;(3)希望所寄托的对象。《辞海》解释了两层意思:(1)内心盼望达到某种目的;(2)也指所盼达到的目的。两个解释大同小异,就《辞海》的解释而论,前者是动词性的词汇,是“内在”过渡到“外在”的冲动;后者是名词性的词汇,是“外在”作用于“内在”的结果。
事情原本是这样:希望是思维的产物,属于思想的范畴。它的产生不能不依赖于人的大脑。希望既属思想,就又是主观对于客观的反映,或者说是“外在”作用于“内在”的结果。希望的产生又不能不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二者缺一不可。
有人曾经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在乎人的思维的能力,唯一地看重的是客观、外在、物质的力量。恩格斯批驳了这种观点,但仍然是余孽不断。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那样。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批判“实践派”说:“你们要求人们必须从生活的现实萌芽出发,可是你们忘记了德国人民生活的现实萌芽一向都只是在他们的脑子里生长起来的”。不独德国人,所有人的生活的现实萌芽,都只是在脑子里生长起来的。马克思还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些意思,毛主席是说得更加清晰明白了。
希望是思维和实践的产物,是从实践着的人们的脑子里生长起来的,它又指导着人们的实践;生产、生活的实践又检验、启发、修正着希望,使希望更加完美、圆满起来。实践,思索,再实践,再思索(说“思索、实践;再思索、再实践”也一样,几乎无法区别开来),循环往复,代代不息。
鲁迅先生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在自然界留下了伟大的业绩,希望还将劈破层层荆棘,伴随着人类的始终,希望永远是指引人类前进的明星。
(六)
循着现实发展的逻辑,从现实产生的希望,是希望,经过奋斗会能变为现实;全凭幻想产生,不顾客观规律的“希望”是虚妄,它压根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要实现希望就要奋斗,不奋斗就只能是“空想”。
把虚妄当希望,苦斗也会有结果,但与“希望”的结果不一样,往积极了说,只能是得到“教训”。
所以,对于“希望”就要进行研究、讨论,要去掉盲目性,要探讨规律,探讨事物发展的逻辑。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