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子讨论“实话实说”网友的帖子《是人治重要还是制度建设重要》中的一个例子,就是和尚分粥的例子。
这个例子提出的问题简要叙述为:“从前有一个寺庙,由于方丈管理有方,济贫扶弱,广结善缘,一时香火很旺,香客云集,和尚也非常多。和尚一多,事也就多了。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给和尚分粥问题。起初,和尚不多,和尚吃饭都是各打(饭)各的,谁也不管谁。现在,随着和尚的增多,后面的和尚往往还没排到跟前,粥就没了。很多和尚对此很有意见。为此,方丈专门召开高级别会议,讨论解决喝粥不均的问题。”
其实,这里的庙也就是一个比喻,也可以是一个企业,一个村子,一个政党,等等。而前面一开始说的,无非是一个企业挣了许多钱的问题,因此,一开始粥的数量足够,所以可以吃饭各打各的。这一点就象人对空气的消费一样,每一个人呼吸多少空气,是无所谓的,因为现在暂时是空气无限免费供应,当然未来怎样不好说。后来无非是说明粥这种产品的供应短缺,所以才产生了短缺情况下的分配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个小社会,如上面的这个庙,在供应短缺的情况下,必然导致阶级社会,不可能不导致阶级社会。想要在物质供应短缺的情况下实现无阶级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属于乌托邦的空想,是怎么也不成的。只有粥这种物质生产速度很快,完全不短缺,这个时候才有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可能。
甚至也可以反过来说,就是在供应短缺的情况下,如果不产生阶级社会,而是完全彻底地平均主义,反而是不正确的,不道德的,因为,没有分出层次,没有一些人不愁喝粥问题而考虑更为深层的哲学等问题,文化无法得到发展。
虽然绝对平均主义在技术上是很容易实现的,例如那篇帖子提到的,但是在实际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违反人这种生物的发展规律。例如,在短缺的情况下,方丈召开高级别会议,这就已经形成了阶级,他为什么不是召开全庙大会呢?就已经说明了有高级和尚和低级和尚之分。而会议既然由高级和尚们决定,就必然会使分粥向高级和尚倾斜,叫重用人才,既然如此,矛盾和斗争根本无法彻底解决,将长期存在。
但是,在短缺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权宜之计,一些在共产主义尚未到来,也就是粥的供应量没有达到充分涌流的情况下,也有林林总总的各种解决办法。但是篇幅所限,我这里只讲一种解决办法,就是毛泽东管理学的解决办法。我也还是拿上面的庙做比方。
首先要考虑,上面讲的那个庙,里面的粥是谁弄到手的,弄到手的功劳,或者起的作用,有一个谁大谁小的问题。就毛泽东管理学来说,必须是,那个方丈对于庙里有粥喝这一点,起到主要功劳的作用,或者说,如果没有这个方丈,这个庙都不可能存在,早已经散摊了。
比如说吧,假设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企业,在1945年,和毛泽东签订了一个合同,让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20年,不仅夺取政权,打垮美国在朝鲜的进攻,还能够获得核武器,而这样的合同斯大林也不敢接,因为斯大林确实在1946年就表示中国共产党不可能抵抗住国民党的进攻。
或者说南街村华西村,能够和党支部书记签订合同,能够把许多钱挣回来,而且这么多钱挣回来,这个党支部书记起决定性的作用。这都是必须有那么个方丈的这个前提要实现。
因此,存在着这么一个方丈是庙里有粥的主要功劳者,这是一个重要前提,然后第二个前提,就是这个方丈本人生活简朴,就算他喝粥有特权,其他的和尚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要其他的和尚对于庙里的粥没有多少功劳。就是说,这个头儿,主要功劳者,必须敢于让利,而且是让利得特别厉害,自己的获得远远少于自己的贡献。
第二,就是这个庙,必须宣传为公的理念,就是说,任何人只要进了庙,递了度,宣了誓,就不能够抱怨个人利益了,而是为普渡众生奋斗自己的一生,直至生命,如果还有人公开抱怨怎么办?会逐出庙门的。因此,这第二点导致大家不得不说假话,就算心里想着多喝粥,但是不能够明确表示出来。明确表示的,都是为了普渡众生奋斗,不在乎个人利益。在这里有一个信息不够沟通的情况。
第三,这个庙里的和尚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老和尚和新和尚之分,另一种是先进和尚和普通和尚之分。通常老和尚属于先进和尚,新和尚通常是普通和尚,但是也不一定。
庙里的规定是,先进和尚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些脏活累活,只有先进和尚才能够做,普通和尚都没有这种资格。每次分粥,先进和尚一定主动吃得要比普通和尚少。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刚进庙的普通和尚,庙里的粥并没有他多少功劳,而且先进和尚的粥要比他的少,脏活累活还不让他干,让先进和尚干,他是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如果抱怨,那你离开庙好了。而如果先进和尚抱怨自己得少了,那你当普通和尚好了。
我觉得我把毛泽东的管理学基本上讲清楚了。但是也要知道,这仍然是权宜之计,不可能长久。真正要做到长久,必须粥的生产越来越多,最后必须达到,庙外的人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粥,则进庙的人,并不向往庙外。而且这还不够,还必须最后能够做到粥的生产充分涌流,谁想喝多少有多少,这才达到共产主义。
就是说,这个庙必须一直是在发展的,壮大的,获得粥的能力是越来越强的,没有人向往庙外生活,那么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
这里历史上有过的一个真实故事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个连队,在一次战斗中长途行军,但是淡水短缺,最后全连只剩下一壶水,连长把这壶水让全连所有人都喝上一口,这壶水传了一遍回到连长手中的时候,壶中居然还有水,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什么详细的分水制度。这在当时还有一首歌曲歌颂这种现象。
也就是说,毛泽东管理学不希望有那么详细的各式各样的严格的分配制度,而是希望这么一群人亲如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前扑后继,英勇奋斗。当然奋斗的最后目标是粥要多少就有多少,根本就喝不完,也就不需要什么制度。
否则的话,如果一群人都是自私自利,但是粥又长期短缺,最后不管怎么设计制度也都是意见一大堆,矛盾重重,最后分崩离析。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