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很著名的就是隆中对,但对其评价渐渐有了分歧。毛泽东就说诸葛亮犯了兵家大忌,从荆州和四川两路进军曹魏没有成功的可能。后来确实是这样,即使孙刘两家联合进攻,最终也是功败垂成。实际上,从大战略的角度来看,隆中对确实有过人之处。它得出了三国之中蜀国最弱,要执行联吴抗曹政策的结论。但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诸葛亮过于僵化,忘记了他自己说的以待天时的客观条件,结果是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徒劳无功。
在我心中,刘备才是真正厉害的人物。他很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并坚忍不拔的进行下去。他对马谡的评价体现了他深沉的心机。我也一直认为夷陵之战并不是一次血气上涌的复仇之战,这实际上是刘备夺取天下的最后时机。我想做个假设,如果刘备打赢了这场战争,天下形势又将如何呢?这是一次战略决战,但诸葛亮在劝阻无效后,并没有全力支持,这才是最大的败笔。刘备有他的问题,那就是个人才干不足,虽然腹有包藏宇宙之机,但无法勾勒出来,他缺少一个周恩来式的人物。
曾经的一位老师把投机看成是事业成功的第一要素,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很有道理。《三国演义》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刘表就是在坐失一次次机会后,最终被人一举吞并的。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在于刘备,刘备能把蜀地的各种政治势力团结起来。刘备死后,诸葛亮以法制治天下,虽然使得政治清明,但政治形势并不安定。《出师表》中诸葛亮表露不负先帝之托,复兴汉室的决心,其情殷殷,但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不北伐,蜀汉政权就是窃夺他人政权的大盗,而不是匡扶正义的仁义之师,就面临覆灭的危险。诸葛亮摆脱了一场战争,但却不得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他所说的天时再也没有光临过他。至于说诸葛亮愚忠,可以放弃刘禅,取而代之,则是愚蠢至极,不值一评的。
我也觉得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刘邦的天下从蜀地起源,但刘备的基业也是在这里丧失,最后天下归于晋。但晋朝还是灭于刘裕这个小子手里。蜀地能成事的关键在于能够和三秦大地联结,只有这样才有棋眼,才能生成大龙。项羽是思家心切,把都城选在彭城,所以自毁长城。而曹魏将战略中心布置在洛阳、长安一代,蜀汉就徒之奈何了,怎么也冲突不出。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拥有蜀地不能夺取天下,但丧失蜀地,就是兵败如山倒的症候了。中国历史最危急的时刻,国共两党守住了四川、守住了陕西,才保证中华民族逃出生天,奠定了复兴的基础。国民党没有完全控制陕西,使得它的布局散乱,没有形成合力,终于导致淮海战役的溃败。而毛泽东使出了挺进大别山的杀招,也是关键的胜负手,让蒋介石的节奏被打乱,实力被压制,从而进一步的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这也让我想起了魏延的子午谷之谋。说实话,我挺欣赏这个谋略的,这至少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想要打败强大的敌人,只有挺进它的心脏地区,才有机会。否则就是空费时日,自欺欺人。这是有成功实例的,成吉思汗时期的木华黎就是杰出代表。在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他就在河南坚守,让大宋王朝没有办法,以点带面,完成突破。诸葛亮最后的一次北伐,也是用屯田的办法做持久的打算,最终让司马懿失去耐心,从而中计,被围上方谷。如果运气好一些,或许大事成矣。但这样也确实危险,有全军覆没的可能。诸葛谨慎有余、魄力不足,最终只能维持偏安的局面。
在天下僵持的局面下,曹魏就有制度上的优势。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首先恢复了大家族的势力,就能保证一个较为稳固的权力基础。这样人口、人才的优势就会凸显,从而奠定了统一天下的人力基础。但家族政治的弊端就是过于重视物欲,丧失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没有敌人的情况下,就会变得欲壑难填,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家天下必有政治倾轧,发生内斗,从而天下大乱,再次经历轮回。
中国的近代史实际上也在重复这样的历史。袁世凯的北洋系,蒋介石的黄埔系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但都涂炭了一片生灵,留下了一片叹息。共产党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有贵族化的倾向,产生了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团。因此,改革在继续推进过程中,显现了一丝内斗的迹象。而要真正的正本清源,还是要落实在制度上。不但要依法治国,还要真正的给老百姓权利,让老百姓真正的幸福起来。中国的反腐大业给人以希望,但只有让每个人沐浴在公平正义的阳光下,我们的事业才算真正的成功。
所有的一切需要一个大战略,那就是中国梦。首先在世界上发出我们的声音,走出我们的道路。在国内,逐渐的打破住房、医疗、教育加诸在人们身上的枷锁,改变中国的生育政策。我想过不了多久,中国会重新奠定人口、人才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中国那时候有更大的希望去复兴中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