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精神与知青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
孙成民
毛泽东在70年前发表了《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著作。不足800字的短文,朴实无华,但它却始终在中国大地经久不衰,始终在中国人民心中永存,这不仅是因为张思德的事迹感人,也不仅是因为1000多人参加了一个普通战士的追悼会,更为重要是因为毛泽东在这个特殊的场合、用特殊的方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和弘扬的“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和核心理念。
此时,我们这些没有扛过枪但曾下过乡的老知青,重温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篇章,纪念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50周年和陈永贵诞辰100周年,追忆为人民服务的时代风尚,缅怀老楷模老英雄的崇高品格,具有特殊的情感和意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重任,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历史英模。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前30年的历史上,中国农村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在这些感天动地的人间奇迹中,对中国农村带来深远影响的莫过于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一个是为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的“农业学大寨”,一个是在中国大地持续27年之久的“知青上山下乡”。
大寨是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它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勇于跟穷山恶水作斗争,重新安排山河,改变贫困面貌,积极为国家卖粮食,一步一步成为中国农业生产战线的一面旗帜。1964年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同年12 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对大寨精神作出高度概括,即“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从此,农业学大寨运动在中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开展,它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农村的山山水水,成为支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大厦的重要精神力量。
知青上山下乡萌芽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有计划地开展于60年代初期,大规模发展于60年代末期,结束于80年代初期。它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城镇就业、培养接班人、建设新农村而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的政府行动。1700多万知青从城镇奔农村、赴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战斗,它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一代人,也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农村和边疆“一穷二白”的面貌。知青上山下乡,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用青春分担国家困难、用激情谱写建设新篇、用奋斗开创历史先河,无疑成为这一代知青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作出的最大贡献,也无疑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重要精神力量。
之所以说农业学大寨与知青上山下乡,是影响中国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因为它们都是毛泽东、党中央从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而制定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是因为在大寨人和广大知青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品格和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因为大寨精神和知青精神所体现的当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它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内在地包含着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精髓的大寨精神,和以“为国分忧、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知青精神。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尽管历经沧桑和波折,但社会主义中国没有也不可能摒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过去,还是现在,以至将来,这种精神始终会闪闪发光,永远弥足珍贵。
农业学大寨已经成为历史,知青上山下乡也已经沉淀在历史记忆之中,但农业学大寨在改天换地、山水治理、农田建设、科学种植等方面所创造的历史辉煌,知青上山下乡为推动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广大知青为农村带去的城市文明和先进理念,在贫瘠的山乡办起耕读夜校、建起文娱队伍、开起合作医疗、安起宣传喇叭等作出的历史奉献,至今都留存在老百姓的心坎里,书写在大江南北的土地上,镌刻在新中国历史的丰碑中,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张思德精神的内核,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值得永远弘扬光大。张思德精神、大寨精神和知青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价值,它们永远不会过时,值得代代相传。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