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篇新文,可惜发送不出去,换了2021年的旧文还是发布出去,只能用2020年的旧文来表达对伟大教员的思念。
全文共7800字,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以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辞世47周年。
(一)建党之初,毛泽东起点并不高
(二)数度起伏,一度被开除出中委
(二)建军之初,毛泽东非军事天才
(四)高屋建瓴,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五)自我磨砺,修炼出了领袖气质
(一)建党之初,毛泽东起点并不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的崇敬毛泽东主席。虽然现在不提倡个人崇拜,但我依然认为他是千古难遇的优质偶像。
因为单看的他丰功伟绩,人生似乎开了挂,简直是从未来穿越回来拯救万民于水火的。要不是共产主义主张无神论,要不是他缔造的党主张破除迷信,他早就成神了。
但如果沉下心来,了解一下他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人生并没有开挂,相比当时的社会精英,他起点很低,起步也很晚,晋升也比较慢,经历也十分坎坷。
他小时候需要跟长工们一起干活睡觉,18岁才第一次到长沙读初中,20岁才进入湖南第四师范,25岁在老师杨昌绪的推荐下,才到北大当上了图书管理员。
有一次公知鼻祖胡适在北大图书馆演讲,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向他请教。胡适问旁边的人:“提问的是哪一个?”当得知是一个不在册的小职员后,竟拒绝回答问题。
中共一大代表11人(此外还有两人是外国人),都是才华横溢的时代精英,毛泽东的资历算是平平了,一大召开时,他只能坐在一边当记录员。
比如张国焘,比毛泽东小四岁,19岁就考入北大了,还当过学生会主席,精通英语,熟悉俄语。一大召开的时候,他是大会主持人,在台上侃侃而谈,会后被选为组织主任。
一大代表刘仁静,更是一位开挂的天才,14岁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16岁考入北大物理系,参加一大的时候,只有19岁。
刘仁静精通英语跟俄语,大量阅读了马列著作的原著,能够大段大段的原文背诵,一张嘴就是马克思曰……,也因此他被称为“小马克思”。
也因此刘仁静成为陈独秀的贴身翻译,陈独秀出国开会(共产国际会议),必带他,有时候他还代替陈独秀发言,还曾跟列宁谈笑风生。
一大召开的时候,他与另外一位马列主义理论家李汉俊,就党纲与政策争论了起来,两个人唇枪舌战、互不相让。
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两个人都能整段整段引用马克思的原著来驳斥对方,其中《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更是信手拈来。
这个李汉俊了不得,被誉为“马克思主义播火者”,12岁时(1902年)就赴日本留学,14岁时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土木工科,成为清政府的官费留学生。
他不仅理科成绩优异,还有极高的语言天赋,通晓日、德、法、英4国语言,这给他学习马列主义原著,带来了极大优势。
1918年他回国后,就开始从事马列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写作,1920年与陈独秀发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他与陈独秀等7人发起组建了上海共产党,他任上海代理书记。
毛泽东最早接触《资本论》是在1920年,经营长沙文化书社的时候,他读到了李汉俊翻译的《马格斯(马克思)资本论入门》,还多次向读者推荐。
一大召开时,有特务闯入后离开,代表们意识到有危险,所以被迫马上转移,只留下了李汉俊和陈公博。
不久之后,特务果然带着十几名法国警察闯了进来,结果李汉俊用熟练的法语跟法国警察从容交涉,最后成功化险为夷。
一大代表中,还有一位理论高手——李达,他被誉为一本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中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最早提出党的统一战线。
李达1890年人,出身佃户家庭,从小勤奋好学。1913年赴日本留学。从1918年开始,他钻研马列主义著作。
随后,他翻译了《唯物史观解说》、《社会问题总览》、《马克思经济学说》等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1920年,李达与陈独秀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首先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他负责主编《共产党》,做了大量的理论工作。
毛泽东也是李达的忠实读者。李达后来翻译的850多页的《社会学大纲》(实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毛泽东读了不下十遍。
一大代表周佛海,比毛泽东小4岁,从小成就优异。191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沅陵第八联合中学。
1917年7月,周佛海到了日本东京。1920年他跟陈独秀一起组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他返回日本继续学习,组建了旅日共产主义小组。
一大时,他被选举为副总l书记。1922年他参加公费留学考试,在600多人中考取了第四名,1922年秋他进入京都帝国大学学习经济。
一大代表陈公博,配置更是高得惊人,可谓少年得志,命运一次又一次给他发好牌,只不过他也许想自加难度,一次次把好牌打得稀烂。
陈公博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就当了教授,当年组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加入了陈独秀在广州组建的党组织,他负责机关报。
1921年参加一大,1922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1926年回到广东大学教学兼代理校长,1926年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党部的书记长。
中共一大代表可谓是群英荟萃,代表们各个都是才华横溢、踌躇满志,而此时的毛泽东牌面上毫无优势。
在这之后,共产党的队伍中各种开挂的天才不断涌现,所以毛泽东虽然持有原始股,但初期的话语权却不断被稀释,一直游离于核心决策圈之外,甚至还坐过冷板凳。
比如王明,1904年生,比毛泽东小11岁,自幼聪颖,6岁上学,16岁就从农校毕业,20岁就去了苏联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
他学习很刻苦,成绩优异,俄语十分流利。他熟悉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常常可以大段大段背诵经典著作和教材中的内容。
同时他的斗争热情、工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口才演说能力也是出类拔萃,在同学中颇有号召力和追随者。
他成功博取了共产国际的信任和支持,所以25岁就成为党的实际领导人,这才是开挂的人生。
还比如瞿秋白,少年聪颖,才华横溢,1917年本来要考北大,结果付不起学费生活费,于是就考取了外交部下属的俄文专修馆,原因是不要学费,可以免费学俄语。
1920年瞿秋白作为北京《晨报》的特派记者前往莫斯科,正好赶上了俄共十大,他采写了三万字的长篇通讯,向国人介绍苏俄的方方面面。
1921年7月,他成为唯一一个采访过列宁的中国记者。1922年,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瞿秋白担任陈独秀的翻译。
1923年回国后,他因陈独秀的邀请主编《新青年》。同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国际歌》的中文译稿,这是我国第一首完整译配的国际歌歌词。
他还是一位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涉及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众多领域,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
1927年5月的中共五大,瞿秋白入选政治局,并担任常委(总共三人,另外两人分别是张国焘和蔡和森)。
博古也很牛啊,1907年生,比毛泽东小14岁。18岁就被选为知识分子的进步刊物《无锡评论》的主编。24岁就成为党的总负责人了。
博古在苏联留学四年,精通俄语。回国后翻译了大量马列著作,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要求读5本书,其中有3本是博古翻译的。
总之,中共早期团队,绝对不是泥腿子,而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精英,个个都是才华横溢的人中龙凤,毛泽东初始开局并没有开挂。
(二)数度起伏,一度被开除出中委
起步之后,毛泽东也不是很顺利,还经常有卡顿,别人在党内的职务越当越大,他是越当越小,甚至一度被开除中委。
1922年二届中执委,五名成员分别是陈独秀、张国焘(组织工作)、蔡和森(宣传工作)、高君宇、邓中夏。
中共三大,选举产生了中央局,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后由于谭调职,改为王荷波)5人组成,毛泽东有幸被选为9人的中央委员。
中共四大,选出产生了新的中执委,由9人组成,还有5名候补委员,很遗憾,毛泽东落选,候补也不是了。陈独秀、彭述之、张国焘、蔡和森、瞿秋白组成了中央局。
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毛泽东在国民党却大受欢迎,国民党一大上,他被选为章程审查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执委的候补委员(孙中山亲自提名)。
毛泽东多次在大会上发言,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而这时的蒋介石,连国民党一大代表都没混上,只是被允许列席会议,没有发言权,更没有被提名权。
就这样,毛泽东在国民党中央任职3年,职务和地位都比蒋介石高。这期间,毛泽东还被选为国民党的代理宣传部长(汪精卫推荐),还帮国民党建立了最大的省支部——湖南支部。
不过,果粉不要感到失望,蒋介石在共产国际混得风兴水起,1926年共产国际第六次扩大会议上,他当选为共产国际的中执委名誉常委。
大家不要奇怪,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员允许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谭平山、李大钊都是国民党中执委委员,张国焘、瞿秋白是国民党中执委的候补委员。
毛泽东当时的工资每月120元现大洋,是图书管理员的15倍。然而最后国民党还是没能留住润之,这说明了什么?这再次说明了一个血泪教训——农民工工资不能拖欠啊!
开玩笑了,毛泽东离开并非是因为欠薪,而是因为1927年4月国民党清党,毛泽东毅然决然选择了退出国民党。
这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的胸怀,并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真心为了救国救民。百年烂党,早就被他看穿了。
这时的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并不高。1927年4月底的五大,选举了中央委员会成员33人,而毛泽东只是14名候补委员中的一名。
随后的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了政治局委员(7人)和候补委员(3人),毛泽东均不在其列。其中常委分别是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3人)。
好不容易混了个中委的候补委员,才有资格参加了八七会议,才有机会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结果没过多久(1927年11月),他候补委员的资格就被撤销了,湖南省委委员的职务被撸掉了。
原因是秋收起义之后,他从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出发,果断改变了中央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领部队向农村进军,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格局地。
这一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壮举,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支持,反而遭到了瞿秋白主持的中央的批评。
这个坏消息传达的时候出现了纰漏,传到井冈山的时候,被误传成了开除党籍,他一度成为党外人士,不能担任前委书记和党代表。
(三)建军之初,毛泽东非军事天才
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开始,中国进入了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毛泽东的处境也是险象环生。
为啥这么说,因为政治领导权上他一直被排挤,直到遵义会议,他才进入核心决策圈;而军事指挥权也几次旁落。
比如军事上,我认为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军事家。然而这么一个军事家,也并非一开始就开挂。
比如说秋收起义前,他根本没有带过兵,更没打过仗。以前只是个小学教员,最多也是做过工会和农民运动工作,这时虽然已经34岁,但是没有任何军事经验。
在这之前,毛泽东没有系统研读过兵书,也没有在军事院校系统学习过。所以一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时,还有人指着鼻子揶揄他。
当时凯丰当着众人的面质问毛泽东(大意,非原话):你懂什么(马列主义)?别以为你看了《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就可以指手画脚,你那套打仗的方法并不高明!
没想到毛泽东悠悠地回答:你的话只说对了一般,我只读过《三国演义》,还真没看过《孙子兵法》。
其实这次质问,对毛泽东刺激挺大的,长征结束后到了延安,毛泽东心里还挂念着这一幕,然而这里都是穷山沟,根本没有什么书店。
于是他便给在西安的叶剑英和刘鼎写信,嘱咐他们买一批军事书籍送来。叶剑英和刘鼎收到信后,立刻买了一堆军事书籍,想方设法送到了延安。
毛泽东翻了翻,很不满意,因为他们买的都是军事技术细节的书籍。毛泽东枪都不配了,你给他看《枪械操作手册》他当然不感兴趣。
毛泽东于是又写信,专门强调不要买普通战术书籍,只买战略书籍、大兵团作战、战役学等。最后特意强调,要是没有,《孙子兵法》也可以买一点。
写这一段,就是为了说明主席在建军之前,并没有系统学习过兵法。而且建军之初,毛泽东也并非一个杰出的军事指挥家。
1928年4月,朱德带领着南昌起义的余部到达了井冈山,井冈山的人们可高兴了,有人兴奋地说:终于来了个会打仗的。
毕竟朱德,那是正儿八经的行伍出身,1909年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年就参加了云南的辛亥革命武装起义,1915年参加反袁斗争,1917年就当上旅长了。
1921年春,朱德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1922年赴德国留学,1925年赴苏联学习军事。
而且他带来的南昌起义余部800人,那都是叶挺独立团的班底,里边人才济济,有黄埔生19人,而且实战经验丰富,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双过硬,整体战斗力极强。
秋收起义军情况要差一些。秋收起义时,毛泽东拉起来一支4000人的队伍,但是他们的任务竟然是打省会长沙。
结果不到两个月,总指挥卢德铭牺牲,师长余洒度带头当了逃兵,副总指挥韩浚,这是个军事行家,黄埔一期毕业生,然而在地方遭遇民团伏击被俘,随后彻底投靠了国民党。
起义军一个师4000人,最初总共编为四个团,其中第四团的团长邱国轩临战叛变,还伏击了起义军最精锐的第一团,掠了一团的辎重后扬长而去,投奔蒋军。
一团长钟文璋失踪;二团长王亚新在攻打浏阳后下落不明;三团长苏先骏,贪图安逸,不愿意上井冈山打游击,途中悄然离队。
起义军就这样总指挥副总指挥没了,四个团长也没了。所以这样一支部队没散,已经算是一个奇迹,攻打长沙简直是天方夜谭。
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三湾对部队进行了改编,编为一个团,下辖一营和三营,每个营三个连,此外还有单独一个特务连,总共七百来人,五百多条枪。
改编后,第一团(也是唯一一个团)团长叫陈浩,黄埔一期生;团副徐怒,黄埔四期生;团参谋长韩壮剑;第一营营长黄子吉,黄埔四期生;三营营长张子清。
这个三湾改编是个创举,确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从此以后,没有一个变节分子可以成建制地拉走队伍。其中张国焘叛变时,连警卫员也拉不走。
比如这个团长陈浩,在1927年11月,伙同团副、团参谋长、一营营长准备带领一营投敌,结果被党代表发现,通知了毛泽东。
你看多危险,秋收起义总共剩下一个团还不满编(缺二营),团长还想要拉走一营,多亏了三湾改编,一营党代表发现情况后紧急通知了毛泽东。
毛泽东带领一个连星夜追赶,才追上了部队,控制了陈浩等人,把部队拉回来了。为啥能把部队拉回来,因为部队里的骨干多是共产党员,很多人是被蒙蔽的。
井冈山会师之后,两支军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做军长,毛泽东做党代表,陈毅是政治部主任,三个人又分别兼任师长。
这也是毛泽东头一次当师长,自己也挺兴奋的,他在腰上挎了一把驳壳枪,对朱德说:“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
然后就没然后了,在这之后,他就把驳壳枪交给了警卫员,从此基本上都没怎么摸过枪。长征途中配过一把枪,吴起镇会师后,连枪带子弹送给了吴起镇游击队长张明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看过兵法,没有上过军校,几乎不怎么摸枪的“三无”小学教员,不久之后就成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军事家。
他的诀窍是跳出战争看战争,跳出军事看军事,他站到了哲学的高度去研究战略问题,把战争和政治、经济、组织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比如1929年他提出,红军跟白军不一样,不是单纯为了打仗,我们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还要负责发动群众,还要负责根据地建设。
这给红军定了性质,红军战士都知道自己为谁而战。红军参与根据地建设,密切了军民联系,也这让红军有了稳固的大后方。
由于他站的格局高,能够总览全局,所以总是能参透问题的本质,抓住解决矛盾的钥匙,从一些细节末梢中解放了出来。
比如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他发现红军的生死线不是地盘,而是保存有生力量,跟敌人硬拼,根本就是死路一条。简单来说就是: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他的另一个诀窍就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每一次战斗,各级干部都要召开总结会议,分析战斗赢在什么地方,输在什么地方,以后有什么要注意的等等。
所以每次打仗,毛泽东都和朱德一起带兵出征,都会亲临前线指挥。无论是战略方向的选择或者战役的排兵布阵,他都要亲自参与。
(五)自我磨砺,修炼出了领袖气质
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下,毛泽东得到了锻炼,一步步向战神进发;同时,他的领导才华也得到了成长,最终让自己的才华跟领导力实现了匹配。
毛泽东在1935年遵义会议之前,往往是少数派。这是因为他的眼界、他的格局要更加宏观庞大,他的思维要更加深邃。
但是,能力越大脾气越大,有时候与同志们的沟通会出现问题,说话一点都不给人留情面,这样就容易沦为少数派。
比如1928年6月,湖南省委下令攻打湖南,毛泽东就坚决反对,而且态度极其强硬。但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红军吃了大亏。这就是著名的八月失败。
1929年6月准备红四军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跟朱德发生了分歧。毛泽东要求党管一切,万事讲政治。但是朱德认为军人也要有话语权。
两人争执不下,毛泽东一起之下辞去了红四军总前委书记的职务。陈毅出来劝和,结果他给陈毅扣上了陈毅主义的帽子,把中间派也得罪了。
留苏派进入瑞金之后,毛泽东的日子更加难过了。一方面是留苏派打击国内本土派,树立不容置疑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是毛泽东不好相处,他怼起留苏派来,毫不留情。
他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安排到后方做一个没有实权的政府主席,平时只能做做调研。
然而在长征途中,毛泽东突然得到了成长。特别是湘江战役之后,红军从8.6万人锐减到了3万多人,毛泽东心急如焚。
但是这回他成熟了,他心平气和地向中央建议,找地方再开个会,商量下一步该怎么走。于是他的建议被采纳了。
这个选定的地方就是遵义,在遵义会议上,最初火药味儿十足。博古怪国军太狡猾,周恩来含蓄地批评博古领导无方,张闻天干脆挑明直怼博古。
最后毛泽东反而心平气和,说了足足一个小时。主要内容是团结所有人包括博古,目标直指军事一把手李德(德国人)。
总体氛围就是留苏的同志和国内的同志都是好同志,以前的革命方法也没大毛病,出现重大失败完全是军事指挥导致的(李德),只要改变军事指挥方式,我们没问题的。
这样的话,包括博古都能接受。于是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被拿掉了,毛泽东成为常委,做了周恩来的军事助手。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的得意之作,但是在二渡赤水之后,老问题就来了,面对林彪的作战计划,毛泽东又沦为了少数派,大家都支持林彪的方案(攻打打鼓新场),只有他坚决反对。
毛泽东虽然经过了耐心的劝说,但依然没有效果,无法说服。后来张闻天说,那就投票吧。如果真投票,毛泽东必输,所以他急了,一气之下又要撂挑子。
到了夜里,毛泽东虽然心急如焚,但是他还是冷静下来了,连夜找周恩来促膝长谈,说服了周恩来,周恩来又发挥自己的特长,说服了其他同志,最终放弃了林彪的作战计划。
这才有了后来的三渡赤水和四渡赤水。这一次,毛泽东通过团结周恩来,进而团结了大多数同志。
从此以后,每次遇到事情,毛泽东都要把大家召集起来,心平气和地说服讲解,耐心地争取团结大部分同志。
后来,比如跟张国焘会师之后,实力强大的张国焘气势汹汹准备兴师问罪,甚至要召开大会彻底清算留苏派,博古等人都瑟瑟发抖。
毛泽东虽然当年也遭到留苏派的排挤,但是为了大局,站出来说失败是军事问题,不是政治问题,和留苏派的同志没关系,现在军事错误已经解决,其他就不要再说了。
最终,毛泽东通过团结大多数同志,粉碎了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而留苏派中的大多数,最终也成为毛泽东的坚决拥护者。
还有新中国成立之后,关于出兵朝鲜的问题,毛泽东也成为了少数派,但是毛泽东连续召开会议,苦口婆心的说服大家,最后大家都接受了他的意见,全力支持抗美援朝。
从主席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哪里有什么开挂的人生,主席无非是把所有精力和才华,都投入到了人民解放事业,最终才获得了开挂般的成就。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所以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才得以重塑。他虽然离开了44年了,但是他的精神财富,依然是我们民族战无不胜的法宝。
再次致敬!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