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讲【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根据这个教导,挂一漏万,今天讨论一下孔孟之道中仍适用的部分。
首先,孔子的政治主张是避免社会两极分化,人民的生、老、病、死都有合理的照顾和引导,养老育幼,解决人民的住房和教育问题,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城乡一体化[1]。使用的办法是恢复周公之制[2],即孟子提出的采用社会主义成分比较浓厚的井田制,薄税:农业税九分之一,城市工商业税十分之一,而且是采用固定税率,每年根据收成收税的“助”,类似今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办法。
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可以按今日的语言叫做人民公社制,而且不实行“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极左,而是保留自留地“圭田”[3]。军事建设则采用井田制基础上的民兵制,并且粮食自给。官员必须以身作则,成为社会道德模范,要求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样一来才能将基本制度贯彻下去。有了基本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民兵制并进行军事防御建设,粮食达到了自给自足,官员廉洁道德高尚,那么就可以守住国土,不惧大国侵略——孟子时代的那个小国滕国,若贯彻了孟子的政见,可比今日朝鲜[4]。整个政治逻辑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讲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消除市场壁垒,取消公路收费站和市场管理费等等“市场壁垒”——按孟子的见解,也是要建设国际统一市场,取消关税的,今日可以探讨怎么跟美国协商取消关税?[5]。普及教育,包括进行扫盲[6]——儿童可不是“富矣”再教。
精神文明建设的办法是尊老和重视家庭,而在尊老中保持革命性的办法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亦不足畏也已】。
“信仰”建设方面——假如可以这么叫的话——是敬祖且不敬野鬼如后来的基督教什么的,叫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共产党的“鬼”是革命先烈;全体中国人的“鬼”前是战国至于共和国历时两千余年的诸子、英烈和民族英雄,近是革命先烈——拜了别的“鬼”如基督,即是谄媚。
孔孟之道中这些关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政见,到今天也没有过时,仍然是非常先进的。
说了孔孟之道中仍适用的部分,也说说不适用的一些部分,比如三年之丧,这个是宰我同学就反对过的,他提出一年就够了,到今天,那更不必规定日子:农村殡尸还可以七日或选个“出门”吉日,城市则是过世三天就直接送火葬厂。而且,若孔子的子弟子路没有记错的话,以孔子之矛攻孔子之盾,完全不必硬性规定三年之丧,而是如笔者父亲的语言就可以了,“心到了就好”,即便你是实在没有钱,把亲人尸体扔长江里都没有关系[7]。
君臣关系也需要改进,现在是国家统一,不是诸夏与夷狄的关系,不可能“三谏而不听,则逃之”,今日一逃就成民运了。今日的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是事亲的关系“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号泣”是一定要的,表示不同意见——如今常有的“这样的好文章,中央xx应该看看”,并不比孔孟高明——这个“亲”如果太坏,则只能是阶级斗争,“易位”,即毛语录“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8]。
关于文化,笔者以为,今日的主要矛盾不是什么“尊孔”——这个“尊孔”用还原孔子的办法就可以破了——主要矛盾乃是以反孔为由头,进而否定传统文化,论证中国人是劣等民族。因此,以上短文,算是论证孔孟之道中仍有适用的部分,以及抛砖引玉,提出笔者以为的孔孟之道的改造办法,还孔子一个诸子中应得的地位,只为探讨真实的孔子。
附表
注[1] |
论语·季氏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礼记·王制 |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 |
注[2] |
哀公十一年 |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
注[3] |
礼记·王制 |
夫圭田无征。 |
孟子·滕文公 |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 | |
注[4] |
论语·颜渊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论语·季氏 |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 |
孟子·滕文公 |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 |
注[5] |
礼记·王制 |
古者:公田,藉而不税。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 |
孟子·梁惠王 |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 |
注[6] |
论语·子路 |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注[7] |
礼记·檀弓 |
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
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首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 ||
注[8] |
论语·八佾 |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礼记·曲礼 |
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 |
孟子·万章 |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不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