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所记众多人等,无疑飞将军李广形象至为鲜明,给人印象至为深刻。很多人说太史公因为有私心,与李家交好,所以把李广写得那么个性鲜明,其实说这话的人,俺想多数是没看过史记正文的人吧。李广之所以形象鲜明,被人牢记,不是太史公写得好,是他本人的个性就很鲜明。其实在《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 第四十九》里,只一件事便可以把李广黑得爬不起来。板砖砸下来,便嘿都没得嘿一声。是什么事?就是这件事:
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後韩将军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如果光看这一件事,李广这人不但心胸狭窄,而且龌龊必报。其实这还没完,在太史公笔下,飞将军的臭事还不止这一件呢。不过为了让大家从头到尾看得明白,咱们还是从头慢慢讲一下这位飞将军李广。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李广是秦朝大将李信的后代,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
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旻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李广箭射得好,得益于祖传功夫深,而且是射箭天才。因为同样是射箭,他的儿子和士卒随他学习,就没他射得好。这一点郭靖跟他很像,是天生的武学奇才,要他们后天教育他人,其他人就怎么也达不到他们的水准。少年从军,善骑善射,杀的敌人多,得到汉中郎的官职。可惜当时文帝重文轻武,军事多用在防御,年少的李广并无用武之地,只能在天子身边猎猛兽以现其勇。连文帝都慨叹他生不逢时,如果是在高祖刘邦的年代,他就算获得万户候的封赏也不算什么。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李广勇是勇,但是看来没什么政治头脑,结果因为私接梁王将军印,功过相抵,没得到封赏。夺取战旗不论古今都是大功一件,如果不是私接梁王将军印,他年纪轻轻就能封候,那人生轨迹就大不同了。但是喜是悲,也很难说。以他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一旦封候会不会变成灌夫第二也末可知。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於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後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转战各地守国门,皆以力战为名,不负他人所言‘无下无双,自负其能’之说。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於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馀骑饹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看前半段,你会感觉李广是个很冲动的人,怎么可以如此莽撞的孤军深入呢?但是看后半段,他在危急关头显露出来的机智勇敢又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结果他出去的事大军都不知道,都没有跟随去接应,可谓惊险到了极点。而且从这段也可以看出李广跟那个中贵人(太监)关系很好,这也应是他日后能成为郎中令的助力。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於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於文法。
这段文章就写出了李广深受部下爱戴的原因了。李广带兵是放羊式的管理,程不识正好相反,是极为严格的规范化管理。两种管理的效果都是:未尝遇害。但是做部下的人,多数都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後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後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兒马,因推堕兒,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兒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於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太史公这只春秋笔可谓翻云覆雨。他在写李广的得意事时,都是泛泛而谈,但是写起飞将军的臭事却是一件接着一件的实例。前一件私接将军印的事儿导致李广没有受到封赏。这一件就更惨。吃了败仗,被俘虏,还搞得差点全军覆没,最后本应问罪当斩,交了钱才捡回一条命,成了庶人。太史公写李广逃归的那一段,简直又是盖世英雄的范儿,前后一结合,让人哭笑不得。若是看了这段,还有人说太史公偏心飞将军,那俺只能无语,反正俺是没看出来。如果你以为太史公到此就罢笔,不再写飞将军的臭事那就错了,继续看。下面记载的就是俺开头摘录的杀霸陵尉的事件,如果前面的事只是说李广冲动,没有有政治敏锐性,那这件事简直就是直接告诉你,李广此人‘德行有亏’了。
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後韩将军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这要在小说中,就是一个小高潮,不能再黑将军了,再黑下去,就过份高潮要精尽人亡了,所以太史公赶紧笔锋一转,缓和退潮,开始表扬飞将军。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然后继续告诉你一些闲情怡事,让人轻松一下。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无馀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太史公很懂得写作时要起承转合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史记》能传承千载的原因之一了,它既是史传,更是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当然,好看的作品一定要有性格鲜明的主人公,李广显然就是一位活生生的性格鲜明的主人公。这一段比较仔细写出了李广受士卒爱戴的原因。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
李广任郎中令的这段日子,对于太史公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虽然当时太史公尚小,但是太史公后来曾经任郎中,这些关于李广的臭事勇事应该得益于他在任郎中期间听到前辈口传。而前辈们如何会得知这些事呢,相信是李广自己在任郎中令时,一边喝酒,一边射箭,一边兴之所致所说的。也可见他豪迈爽快的性格,臭事也能说,更可见李广为人亲近坦荡,不藏不掖。男人豪迈坦荡,兄弟好友自然多。这段故事里还写到了李广的儿子李敢,看来他们老李家,那个‘勇’字简直就是直刻在脑门上的。也可见李敢与其父一般性情,想来也是深受将士爱戴。写李敢这一段其实很重要的,不过重要性不是表现在这里,重要性表现在哪里呢,等下一回再说。
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这里和前面一样,太史公挥个板砖给块糖。咱们的飞将军身陷险境,再次显示出他盖世英雄的本色。而且这里还点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军留迟后期,当死’。其实行文至此,甚至可以体会到太史公写这篇文章的轻松愉快的心情,颇有些戏谑,看淡生死的感觉在内,而这种感觉,着着实实是由李广带给他的。黑事臭事一大堆又如何?眼前这位,还是气概山河的盖世英雄!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王朔是观察云气、预占吉凶的阴阳家,这个位置自然与太史公有关系,因为太史令在汉朝也是占星官。这段事明显是私语,但是太史令为何得知,自然得益于他日后占星改历这段经历,从前辈口中获得。杀降,对于军人来说,那真是最为人所不耻之事,所以说‘祸莫大于杀已降’,太史公把将军的黑事也记载到底了。沉入谷底,要想再爬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而且随着岁月流逝,李广也渐老,英雄白发,一代新人替旧人。所以后来年六十再次出征,异道迟期,以李广的性格选择自杀也在情理之中。与其窝囊的活着,不如痛快的结束。
太史公后记中说: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为什么李广之死,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其实不说其他,光说随他征战而封候者几十人,就可知李广在军中的分量。这或许就是所谓‘什么元帅将军,到了战场还得听班长的’。 男儿真意气,自然是血里来,火里去赢得的,李广虽没有封候,但下属封候者众,自然知音者众,也算不枉此生,当得起这尽哀之情。
一个有缺点的盖世英雄,依然是盖世英雄。
李广的三个儿子,二儿李椒没什么事迹,或者说太史公没听到过他的什么事迹,所以没怎么记录。这其实很可能是因为李椒没有在宫廷内任过职的原因,所以太史令听不到他的八卦。大儿李当户名传千古的事迹是他打韩嫣,于是天子以为勇。李当户打韩嫣一事与日后金日碑杀弄儿一事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为天子尽忠,一个在天子年青时发生,一个在天子年老时发生,武帝刘彻自然喜欢为他尽忠的人。
其实看李广的境遇,武帝父子对他都很不错,做太守,是封疆大吏;做郎中令,是九卿之一,只比三公低一点。但生不逢时,国策如此,也没办法。这世间有些时代,有些人注定会是夹心层。李家父子孙三代,都曾经在宫廷任职,能把自己的命交给一家三代来保护,可见武帝对他们一家是非常信任的。
三儿李敢的事情,要与霍去病的事联系起来看,所以下一篇再说。网络上常有人非议太史公,在此种情况下,就会有一些大牛出来为太史公正名,说《史记》要前后联系着看,才能看得清当时发生的许多事情。这篇李将军传也一样,要结合《卷一百一十一 韂将军骠骑列传 第五十一》一起看才能看出更多的味道。
至于李陵的事情,我个人觉得他投降匈奴和那个很多很多年之后,投降唐朝的突厥王子阿史那的性质是一样的。但在历史上所得的待遇就截然不同了。李陵在投降匈奴后,似乎并没有带兵出来打过汉家江山的历史记载,所以后世说他是汉奸,应该是以今非古得出的定论。李陵顶多是一个去国者,而且在他投降匈奴之时,只怕也没有想过自己非但不会死,还能做匈奴单于的女婿吧。他那一战,杀了多少匈奴将士啊,按常理都觉得不把他凌迟处死不足以血恨呢。谁知会有否极泰来的结局?面对这样的结局,也不可能不感怀恩德。匈奴单于是真喜欢他们一家子呢。
性情相投。草原人打仗,也只是喜欢直来直去,那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弯弯绕,所以李家打仗的风格,都十分对匈奴人的味口,匈奴人遇着李家军,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心里也服气,敬重。
不知道李广有没有女儿,不过古代只记男不记女,李陵去国,母妻尽死,李敢儿子李禹又在巫蛊案中因与太子刘据有牵连而被诛,他们一家在中原实际上等于断子绝孙。
李敢儿子李禹也有些故事。
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宠于太子,然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这里说李禹好利,其实在李家发生这么多事,尤其是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禹要想再表现出精忠好义,只怕也是不能了,那就只能仗着太子的宠爱去风花雪月,而这些事儿向来是最需要钱的。唯一没有丢掉李家本色的,就是‘勇’这一样了。
纵观全文,太史公写的李家许多事,其实都是在皇宫和太史府衙内听到或看到的。
最后要说的是,太史公并没有偏袒李广。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