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字,中国人都很熟悉。因为“义”不仅是笔画简单的常用字,而且是中华文明一个核心精华。
可不,《三国演义》中一个不稀罕的结拜,因为冠于“桃园三结义”而一直被传颂。关羽,因为重义气享誉天下,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甚至在清朝雍正时期,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自皇亲国戚到平民百姓,无不对他顶礼膜拜。
再有,《水浒传》,宋江等主人翁并不光鲜,内容和文笔也不大精彩,却一直流传下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说的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义”。
可见这个“义”,价值非凡。
何解?
首先,原本的繁体字体现了象形本义,我为羔羊,象征着奉献精神。
然后,古代圣贤们对“义”字的多种解读,数不胜数,都把“义”推到道德风范的制高点。最典型的有:
“义者,利之和也。”——《易乾文言》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论语》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如此这般,林林总总的论述和传承,将这个“义”字赋予了正派、公正、正当、民心所向等美好的含义,甚至凝聚出“大仁大义”、“天经地义”的概念,将“义”字与天道并列,演绎成“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同时,逐渐形成了丰厚的中华“义”文明。
公义、正义、道义,“义”代表公众、代表正确、体现的是天道。反抗邪恶、投向光明的行为,就是起义。
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倡导为正义的事业担当责任、不惜自己的一切。在生死关头,要舍生取义,彰显的是大义凛然的豪迈气势,留下的是义薄云天的光辉形象。
还有,不惧风险做善事,那叫见义勇为。宣传正能量、批驳反动派,那叫义正词严。出手伤人了,只要是帮助弱者,那就是行侠仗义,是侠义之士,也是要点赞的。
无论如何,富有正义感的人、讲义气的人、仗义的人,到哪里都受欢迎。
反过来看,无情无义、忘恩负义,那是最招人厌恨的。那些通过贪污腐败、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歪门邪道,统称为“见利忘义”、“利欲熏心”,那些肮脏的钱财则一概是“不义之财”。
中华“义”文明,就这样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精华,并在中华大地形成了重义、尚义的文明风尚。而这种重义轻利的风尚,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离不散的基石。即使长期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也只是“满口仁义道德、背后男盗女娼”,作恶也是遮遮掩掩,不敢疯狂放肆。
中华民族,就是在“义旗”之下抱团取暖、不离不弃。
可惜,在“不管黑白先富起来”的疾风骤雨之中,“大仁大义”被“大富大贵”所取代,大义凛然的风尚稀薄了,不义之财的现象泛滥成灾,触目惊心的案件不断暴雷,国家和民族被“利欲熏心”的风气搞成疯狂内耗的“一盘散钉”,生存和振兴大业千疮百孔、步履蹒跚、举步维艰。
唉!
求人不如求己!中华民族的事,只能靠自己解决。虽然积重难返,好在根基雄厚。毛泽东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大仁大义风尚,也留下了无数深刻且灿烂的历史痕迹。只要认真地反省、积极地行动,高举公义、正义、道义的大旗,《义勇军进行曲》就能在地球村一直传唱下去!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