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的投机
佰骥
2007年8月,人们会记住这段日子,整个世界的股市应华尔街暴跌而沸腾,风暴席卷到了整个世界。从7月下旬开始全球各大股票市场暴跌频频,各国股民一片呜咽。直至8月9日到10日,逼迫美、欧、亚各国央行,在48小时内注资3262亿美元救市,开创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联手救市盛况。
这场股市风暴的直接导火索,普遍认为是被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所点爆,而这个所谓的次级抵押贷款,里面就包含着无穷的投机。投机对于正常的货币流通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毒垃圾的侵袭,不但没有丝毫的好处,反而要搞乱正常的金融秩序。金融投机它不是对应着货币的“货”,是完全剥离了应有的价值。换句话说他们操(炒)作的只是“借条”,让货币对应的“货”脱离了物有所值,如果借条上10袋大米变成了15袋,多出了5袋,那也是空的,它是空气,没有支付能力。而如果上面突然少了5袋,那就是被人实实在在地拿走了。货币有没有红利呢?有的,那只能到相应的“货”增加的时候,而币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那么这个币才能值钱起来。
什么是金融投机,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指标,就是在“货”没有增加或者减少的情况下,而这些“借条”却人为地指使上下乱动一气,而又赚取其差价的就是金融投机。换句话说,也就是以这样的过程,窃取了本应该属于你的东西或者你的劳动报酬。
我们再来看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根据新华社转载美国《华盛顿邮报》分析,认为导致此次危机主要原因就是“提供贷款给信用不够好的美国人买超出了其消费能力的房子。人们做出了数千亿美元的此类纸上承诺,汇总后作为债券重新出售给世界各地的对冲基金和银行——后者继而再用它们作为抵押来获得更多的贷款,以便购买更多债券,如此往复。”
以此来看,表面上首先就是放贷过多,导致了流通的“借条”超过了“货”的数量,但其实未必。第一次放贷就是放给了信用不好的美国人买房子,第二次是这些信用不好的美国人房子,被一些机构汇总成了债券,重新出售给了世界各地的基金与银行,而基金与银行拿这些房子再次抵押来获得更多贷款。这样的操作,就是把一座房子重复贷款而翻了一倍的假价值,导致房子这个“货”与币的价值完全脱节,这就是投机。当“货”(房子)还原为第一次贷款价值的时候,那么第二次贷款的钱就是被一部分人窃取了。
下面我们来找到是谁窃取了这些钱。先看看第一次贷款买房子的人,这个过程相当地正常,相应的贷款哪怕是放给信用不好的人,那么他如果没有能力偿还,也需要付出应当的代价。有些国家会把这种没有还贷能力的人,收缴他们的房子、汽车等值钱的物品或者奢侈品,直到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偿还完贷款为止。当然,这些人也有投机成份存在,买的就是期望这些房子升值,但如果不升值呢?他们仍旧将付出代价。而到那些房子被组织起来汇总成债券,那么问题就出来,而且此处被《华盛顿邮报》中的分析轻写淡描地带过,只说了一句“汇总后作为债券重新出售给世界各地的对冲基金和银行”,谁在汇总?谁能组织起一座座已经被人买了的,且是成千上万的房子呢?
老实说,其实金融上面的问题并不复杂,但很多时候笔者会发现总有人想隐藏点什么,把简单的问题用语言搞得极其复杂。比如,谁能直接告诉人们货币其实就是一张张的“借条”呢?有这样直接告诉人们的所谓经济学专家吗?谁能直接告诉人们通货膨胀其实是有人在偷他们的东西?很少有人这样地告诉人们,大部分的所谓经济学家其实他们是被买断了良心的婊子,那些偷盗者圈养起了他们,否则他们就得饿死。很多时候就是利用那些被圈养起来的经济学家喉舌,而去骗取善良人们的钱财,当暴露的时候又是偷盗者指使那些被圈养的专家用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说辞去掩饰。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里的主要关键,恰恰就是谁组织与汇总了那些房子把它们变成债券的人,虽然它们是被轻写淡描的,但它却是关键中的关键。变成债券,意味着第二次借贷的开始,买房子是向银行借贷,把房子变成了抵押贷款。而变成债券后,等于是向金融市场借贷,由那些个体投资者或者买卖债券的机构承担起来,或者把这些债券大部分出售给世界各地的对冲基金和银行,由他们承担,那么汇总与出售这些债券的组织就是窃取了实实在在的无风险赢利。本来房子的风险是由第一次贷款人与贷款给他们的银行所承担,已经有了一个价值与风险的平衡,“货”与币价值相等。很显然,就是债券疯涨,那些第一次贷款人也需要还钱给银行,就是暴跌也需要还给银行,银行就是收到抵押物房子,那么也是“货”与币相等,这里已经有了对应的价值。而把房子汇总成债券并且卖出的人,无疑追的是无风险的空头利益,它们把这些空气一样的价值,销售给了市场。并且大部分肯定是买给了世界各地的对冲基金与银行。其中,作为债券可不会如此简单地操作,因为还有在金融市场中买卖债券的个体投资者与机构,他们必将在其中受到伤害。而至于最后对冲基金与银行拿这些债券再去贷款,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因为贷款毕竟是要还的,它们是相互承担风险且平衡的东西,当然接收了那些债券作为抵押的银行,他们承担了更多的风险,但毕竟抵押,如果真要投机干脆就收购这些债券,所以这里面还是一个风险各摊的平衡。换句话说,除了被《华盛顿邮报》轻写淡描的哪个汇总与出售这些债券的组织外,全部承担着相应的或多或少的风险。这里面其实是一座房子被借贷了三次,第一次买房子,第二次变债券,第三次债券变贷款。
资本经济里面的金融炒作就这样地完成了一个过程,里面的赢家只有一个,而一个“货”也就被炒作成了二个“货”,甚至三个“货”,显然无论炒作出多少个“货”,除了一个是真的,其余都是空气。自第一次买房子者与银行借贷完成之后,后面全部是或多或少的投机,获利最大的大当然是汇总成债券的组织。
这里,笔者并不排除里面从头到尾都是阴谋的过程,比如那些买房子的人就是汇总发行债券的组织。并不能排除就是他们组织起来大量地收购房子,然后再向银行借贷,再把房子变成债券,成了彻底空手套白狼的高级投机分子。甚至都不能排除他们把债券发行到市场炒作,又把大部分以市价抵押给了另外一些银行再贷款,成了超级投机疯子。这里面作为个体的投资债券者与银行必定被他们席卷一空。
假设全部是一个组织操作的投机过程,那么就完全地改变了上面描述的风险性质,而且成为了一个宏大的,且赚取更大利益的操作手法,相同点是每一次风险传递都变成了一个赢利的过程。
首先是房子作为抵押贷款,如果还算平衡的话,那么第二步变成债券,就是让金融市场里的机构与个体投资者承担了一部分风险,是第二次借贷,这个借贷是纯利润式的,相当于抢劫。它们可以借着个体投资者与机构的加入,借力炒作,致使完成第一次赢利,并且传递到了第三个步骤。假设在变成债券过程中,他们是留一半而发一半,那么当债券已经被炒作起来的时候,它们是以市价把这些债券抵押给一些对冲基金与银行,这就是第二次赢利。
下面我以一个例子去说明这些操作过程。如果,笔者手里没有一分钱,首先向朋友借钱,买下10座房子,总值1000万元,买下房子后,笔者以房子抵押向银行借贷1000万,还给朋友。之后我把房子换成债券,发一半留一半,向金融市场的投资者与机构去索取,也可以说是第二次借贷,如果市场把我发出的一半债券,也就是500万炒成了1000万,那么我把剩余的一半的500万债券,以市价抵押给银行,借贷了1000万,很显然这里1000万已经变成了2000万,而我不需要付出任何东西。设想,第一次贷款,我还不出钱,银行收了我10座房子,我手里还是持有1000万的债券,且这1000万债券已经被炒作成了2000万,第二次我向银行贷款我也还不出钱,银行可以收了我这些债券。空手我起码套到了1500万。
如果上面描述有点复杂,那么我直接按照《华盛顿邮报》分析来还原事件经过,报道中说 “提供贷款给信用不够好的美国人买超出了其消费能力的房子。人们做出了数千亿美元的此类纸上承诺。”就是说,如果这里买房子,以抵押形式向银行贷款,还不出贷款,银行收缴那些房子。这里我没赚一分钱,还不出钱银行是要收缴那些房子的。
接着报道中说道,“汇总后作为债券重新出售给世界各地的对冲基金和银行。”这里我把房子变成了债券,买给了世界各地的对冲基金和银行。赚取了第一笔钱,比如房子折合1000万债券,我这些债券也只买了1000万,也就是我赚了1000万,因为笔者不需要向第一次借贷的银行还一分钱,最多让银行没收了我的房子。
假设全程是笔者在操作,那么我也就是收购这些债券的对冲基金和银行,报道中说,“后者继而再用它们作为抵押来获得更多的贷款,以便购买更多债券,如此往复。”笔者再把这些债券抵押给另外一些银行贷款,比如借贷1000万,我也不需要还钱,最后的那些银行拿着这些债券擦屁股去吧。过程中债券如预期升值那么笔者有可能赚取的是2000万,不升值也起码赚取了1000万,就是用这些擦屁股的纸(债券),完全是用空手套白狼的手法。
这个过程就是风险节节传递,一直化解到无为止。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首先暴跌的股票就是对冲基金和银行,而所谓美、欧、亚各国央行在48小时内注资3262亿美元救市,救的也是银行。从以上分析来看,各位炒股的朋友们,你们知道自己承担的风险有多大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