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
目录
(一)美国“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上]
一、美国资产阶级学者的“新经济论”
二、“新经济”的实质是“赌博资本主义”
三、美国政府推行“赌博资本主义”政策
(一)美国“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下]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与“赌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是谁大力促进了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
(二)是谁引发和加剧了“亚洲危机”?
一、美国政府对亚洲大力促进“金融自由化”
二、美国政府大力制造亚洲经济危机
(三)美国经济会长期是一个“繁荣的绿洲”吗?
(一)美国“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
一、美国资产阶级学者的“新经济论”
美国资产阶级学者的“新经济论”,不是最近这两年才出现的。首先提出这种论点的人,当推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其论点集中表述在他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继他而起的是约翰·奈斯比特。他的代表作是1983年出版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他们的主要论据都是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发展和“从国家经济到世界经济”(托夫勒的提法是“民族国家的崩溃”)。随后,美国资产阶级报刊上不断发表一些经济学家有关“新经济论”的文章。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华尔街日报》1986年12月 23日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理解新经济》(Understanding a New Economy)。文中的基本论点仍然是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进步和服务业的发展。由这些著作和文章而引起的有关美国已经进人“信息时代”、“信息社会” 的宣传,在整个80年代盛极一时。里根政府的高级官员带头从事这种宣传。
进入90年代中期,即在美国走出了上次经济危机、进人这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以后,关于美国经济已经成为“新经济”的宣传再度兴起。《商业周刊》在这方面起了带头作用。在刊登了一些宣传这种观点的文章之后,该刊在注明1997年11月17日出版的一期上发表了主编斯蒂芬·谢波德撰写的题为《新经济: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文章,代表该刊编辑部就这个问题讲了一些总结性意见。概括起来,他认为美国经济已成为“新经济”的主要论点是:1.“经济全球化”(他的说法是“商业全球化”,“资本主义在全球不胫而走”),“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和投资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大大超过了以前”;2.“信息技术革命”;3.“我们现在拥有一颗魔弹——一条重返50年代和60年代高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的道路”;4.“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5.“股票市场价格上升”,“仅仅过去三年里股票市场的价格就增长了一倍”。
由此可见,斯蒂芬·谢波德先生的美国“新经济论”,与美国在80年代流行的“新经济论”存在着继承的关系,只是他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发展。
不过,斯蒂芬·谢波德并没有把话说死,而是给自己留下了很大余地。他在文中一口气儿讲了一个“不是这样的”和五个“并不意味着”,即“新经济概念不是这样的:它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的消亡。它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不会再出现衰退,也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已经不复存在。它并不意味着股票市场注定摆脱衰退,永远上升,就像往上疯长的豆茎。它并不意味着亚洲的金融风波不会影响美国。”
二、“新经济”的实质是“赌博资本主义”
那么,美国是不是出现了“新经济”呢?
答案是肯定的。是出现了。
问题是在于:这种“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
我们先从美国1998年第四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说起。
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1999年1月29日、2月26日、3月31日经过一次公布、两次修正,最后宣布美国1998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折成年率是6%。由于第四季度的迅猛增长,美国1998年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了3.9%。
这个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为本世纪70年代以来所罕见。这与斯蒂芬·谢波德先生美国“新经济论”的论点之一——“高经济增长”,是相符合的。
不过,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据美国官方的统计,美国的制造业,即除了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以外的美国全部工业(按照北美自由贸易区1998年制定的“北美行业分类系统”,电子计算机硬件业属于制造业范畴)生产,从1998年5月到12月,连续七个月下降,处于萎缩状态,其中以1998年第四季度为最。1998年12月,美国工业的设备利用率降到79.9%,这是1994年以来第一次降到80%以下。
与1997年12月相较,美国在1998年12月在机床制造、农用机械设备制造、飞机制造、钢铁冶炼和石油及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业方面的下降十分突出。
1998年第四季度,随着制造业的下降,包括铁路、公路、航空在内的美国运输业的经营业务也随之下降。
第二,据美国政府农业部的统计,1997、1998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明显下降,农产品大量积压,价格下降,农业收人锐减,陷于不景气状态。许多农场主不得不退出农业领域,另谋生路。这也包括1998年第四季度在内。
第三,据美国政府商务部的统计,1998年从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美国组成公司制的企业(这是美国全部企业的主体)纳税后利润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全年平均下降了2.2%,降到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1999年4月5日出版的《幸福》杂志公布,在该刊榜上有名的美国500家规模最大的工商金融垄断企业1998年的利润总额出现了199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平均降幅为1.8%。
另据统计,与1997年同期比较,1998年第三季度,就化学工业而言,美国最著名的杜邦公司亏损5.6亿美元,孟山都公司亏损1亿美元,联合碳化物公司的收益较1997年同期下降58%,道化学公司的收益较1997年同期下降26%。其他重要行业,如电子设备业的收益下降了74%,汽车制造业(它是靠打折扣出售而使销售量上升的)下降了63%,金属业下降了52%,石油天然气业下降了48%,半导体业下降了45%。1998年第四季度继续下降。
第四,根据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的统计,1998年,美国商品出口出现了13年来的首次下降,使进出口贸易逆差高达1686亿美元,较1997年上升了53%。这种逆差的大幅度上升,主要是反映了美国制造业不景气的实际状况。或者说,它既是美国制造业陷于不景气的原因,也是制造业不景气的结果。这也包括1998年第四季度在内。
由此可见,1998年第四季度,美国的物质生产的总体形态(就是说,汽车制造业、房地产业等少数生产部门除外)是下降,而不是上升。
那么,为什么这个季度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是下降,而是上升,而且上升的幅度竟然高达6%呢?为何会出现这种离奇现象呢?
按照上述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所说,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发展,是美国“新经济” 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是不是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美国1998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呢?
毫无疑问,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发展,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有必要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不能过高估计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发展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按照北美自由贸易区制定的“北美行业分类系统”的界定,信息业包括电子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卫星通信、寻呼和移动电话及其它无线通信、有线信息和其它信息服务、电视、电影和音像出版、报刊出版及图书馆等。
按照这个界定,1998年,信息技术业的产值仅占美国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4.1%。
由此可见,有关美国已经进人“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等说法,显然是夸大其词。
第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约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的支配,因而具有两重性。它可以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不能推动、甚至由于它本身的生产过剩而阻挠生产力的发展。就1998年全年而言,信息业产值的增长在美国经济的产出增长幅度中占25%强。这说明它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就1998年第四季度而言,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推动美国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相反,美国在这个季度的物质生产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
那么,1998年第四季度,美国国民经济中主要是哪一个部门上升了,而且是急剧上升了呢?
答曰:主要是股票市场价格的上升以及这种上升带动种种金融衍生品投机活动的发展。。这基本上就是《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波德的“新经济论”的第五条。
1998年7月17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道·琼斯公司公布的代表美国30家巨型垄断工商业公司的股票价格加权平均指数曾经高达9337点。但是由于“亚洲危机”进一步加深对美国经济的冲击,由于一些炒股大户乘机兴风作浪,大量抛售,从7月20日(7月18、19日为周末)起,这个指数呈急剧下降之势。到8月31日,这个指数猛降到7539点,即一个多月之内下降了1789点。然而到9月1日,这个指数即开始扭头回升;9月30日,回升到7842点。10月、11月,回升加快,到 12月 30日,已经回升到 9274点。
在此期间,随着道·琼斯指数的上升,华尔街其它股票价格指数也相应上升。
也就是说,道·琼斯平均指数从1998年9月1日到12月30日上升了1735点,如果把华尔街其它股票价格指数的上升算在内,把这些指数换成货币,那么,1998年9月到12月,华尔街股票市场的金融资产就增加了2万亿美元以上。
美国1998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猛增6%,其主要增长点就在这里。
如果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那么,它的主要促进作用也就在这里。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炒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我们由此可以初步得出几点结论:
第一,美国的股市价格与企业利润的走向严重背离,在总体形态上,企业利润下降,然而它们的股票价格却急剧上升。这就是典型的虚拟资本的上升。
第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不是物质生产(Material Production)或曰实体经济(Physical Economy)(后者的内容比前者稍广)的增长,它基本上是社会(主要是金融垄断资本)拥有的货币量或曰纸面财富的增长,亦即虚拟资本的增长。
第三,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与物质生产相背离,也就是说,它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虚拟经济了。
第四,近来西方经济学界有人说当前的美国经济是“赌博资本主义”。我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现在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金融赌博,因此可以说它的“新经济”基本上是一种 “赌博资本主义”。
为什么说是“基本上”呢?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股票市场(也包括债券市场等金融工具)具有两重性。在通常情况下,股票价格上升了,工商企业可以从中获得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扩大经营,就是说,可以促进物质生产和商品流通,持股人也可以从中取出一部分,用于消费,而消费的增加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物质生产。就1998年第四季度而言,它在某种程度上(如在上述汽车制造业、房地产业等方面)起到了这种作用,然而就美国物质生产的总体而言,它又没有起到这种作用。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
就资本主义经济史而言,股票市场是与金融投机活动相伴随而产生的,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只要是有股票市场,就会有金融投机活动。而且股票市场越发展,投机活动也随之而进一步发展。就华尔街的股票市场而言,现在它的持股人有几千万,然而股市价格的涨落基本上是操纵在为数不多的大炒股户手中,即主要是操纵在由金融垄断资本掌握的套利基金(Hedge Funds)、共同基金(Mutual Funds)、退休基金(Pension Funds)等等金融机构手中,其中真正拥有决定权的不过几十家(主要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它们的控股公司)。他们主要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炒作股票谋取暴利。也就是说,在华尔街股市兴风作浪的主要是金融垄断资本。他们的投机活动的猖獗必然破坏股票市场的正常运作,从而破坏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加重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激化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这是事情的又一个方面。
三、美国政府推行“赌博资本主义”政策
究竟主要是一种什么力量推动了1998年9月以后华尔街股票市场价格大幅度上升的呢?
答曰,主要是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的盟友、美国政府的最高金融当局——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储)。
最近几年来,以格林斯潘先生为主席的七人委员会、即世界著名的美国联储一直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种两难境地。他们从包括金融垄断资本在内的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出发,既怕股市价格大幅度上升,更怕股市价格急剧下降,怕股市价格大幅度上升,是因为这种上升必然导致股市价格急剧下降。而股市价格急剧下降就意味着美国社会(主要是金融垄断资本)的金融资产、即纸面财富的大规模丧失,就意味着泡沫经济的破灭,就意味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降临。他们真正害怕的就是这场灾难。因此,早在1996年,当道·琼斯工商业股票加权平均指数上升到6437点时,格林斯潘先生即曾发出警告,说它是一种 “非理性繁荣”。1997年和1998年上半年,格林斯潘又曾几度发出类似警告,给华尔街泼冷水,然而华尔街股市价格的这种“非理性繁荣”却继续发展,通常是向下波动一下,尔后再继续攀升。当时有一种特殊情况,即1997年7月亚洲危机爆发后,随着美国大规模撤资造成恐慌使大批亚洲本地资金逃往美国(仅1998年,以亚洲地区为主的外资流人美国的金额达2280亿美元),购买美国的债券和股票,从而推动了美国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直到1998年7月,即道·琼斯指数疯狂上升之际,格林斯潘不仅再次发出类似警告,并且威胁说要提高利率,以制止股市价格的上升势头。但是,当华尔街股市价格从当年7月17日的当时历史最高点——9337点开始猛烈下降,到8月31日降到1997年2月以来的低谷——7539点时,以格林斯潘为首的七人委员会却真正着急了,开始大力吹肥皂泡了。他们立即急如星火、雷厉风行地从两个方面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以推动股市价格上升。
第一个方面,是直接增加货币供应,即一再印制新钞票。从当年8月24日到11月30日,联储一共印制了138亿美元的新钞票,通过购买联邦政府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券(由联储下属的公开市场委员会下达指令,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具体执行)的方式将这些钞票投放到金融市场。这种新发行的钞票称为“流通中的货币”,其中约60%用于挽救在股票市场上从事投机活动而大量失血的金融垄断资本,即银行家和包括套利基金在内的种种金融机构。
第二个方面,是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格林斯潘扬言要提高利率两个多月之后,以他为首的联储非但没有提高利率,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利率,包括“联邦基金”(Federal Funds)利率和“贴现率”(Discount Rate)。所谓“联邦基金”,主要是指联储用现金从银行手里购买联邦政府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券,期限为24到48小时,然后再由银行买回。这就是所谓“再购买协议”(Repurchase Agreements)。联储通过这种方式向银行提供短期资金。其利率就称为“联邦基金利率”。此外,“联邦基金”也包括联邦储备系统所属会员银行(美国商业银行中的大多数)之间的隔夜拆借资金。这种“再购买” 和“隔夜拆借”虽然是短期的,然而可以接连进行,因而“短期”可以变为“半长期”。所谓“贴现率”,是指联储通过联邦储备银行向缺乏资金的所属会员银行(商业银行)提供贷款所收取的利率。从1997年3月以来,“联邦基金”利率一直保持在5.5%的水平。1998年9月29日,联储第一次把这种利率降为5.25%;16天之后,即10月15日,联储第二次决定把这种利率降到5%,同时把“贴现率”从5%降到4.75%;一个月零两天之后,即11月17日,联储第三次决定把“联邦基金”利率进一步降到4.75%,同时把“贴现率”进一步降到4.5%。
通过如此接二连三地降低利率,联储进一步给银行和其它种种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从事金融投机活动的廉价资金。
美国狭义货币供应量的名称是货币1(M1),其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名称是货币2(M2)、货币3(M3)。后二者基本上是随着货币1的增长而水涨船高的。“流通中的货币”属于货币1。在1998年8月24日到11月30日期间,美国的货币1(“流通中的货币”加银行“支票帐户存款”,即 Funds in Checking Accounts,就是活期存款)的增长幅度折成年率上升了 12.4%,货币2(货币1加期限有一定限制、不能以支票取款的银行“储蓄帐户存款”,即Savings Accounts,加银行管理部分的货币市场几种基金,加简称CD的10万美元以下的银行定期存款)的增长折成年率上升了10.8%;货币3(货币二加巨额定期存款,加各种金融机构基金,加欧洲美元存款,加“再购买协议”)的增长折成年率上升了13.5%。
1998年9月到年底,华尔街股市价格主要(除此以外,还有克林顿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就是在联储所采取的这一系列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的协助之下,由金融垄断资本放肆从事投机、赌博而大幅度提升起来的。
美国最高金融当局采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赌博资本主义”的发展,充分说明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前述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所说的“低膨胀率”。美国在这个季度既然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度上升,加上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长,为什么通货膨胀率又很低呢?
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都是以自己的货币——美元支付的,而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的构成又主要是美元。这就是说,美国至今拥有对外发行货币的特权。这同时也说明,它把自己的通货膨胀对外输出了。
不过,此事也有另一面。在1971年8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前,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拿着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导致美国黄金储备枯竭。“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也可以拿着美元购买美国国债券、工商企业和房地产,导致美国从本世纪80年代中期起即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
第二,在“亚洲危机” 的影响下,1998年,发展中国家向美国出口的燃料(包括石油)、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下降了25%到40%。也就是说,美国在这一年,包括第四季度,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了大量廉价商品,供应市场,从而压低了美国国内的物价指数。此事说明,美国垄断资本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及其工人阶级实行了超额盘剥。
不过,此事同样有另一面,即从国外大量进口廉价商品导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度上升。这还会给美国国内的物质生产造成损害。美国资产阶级之所以一面高举“自由贸易”的旗帜以便促使美国商品进一步占领世界市场,同时又大搞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与其他国家、包括与其盟国发生冲突,其基本原因在此。《商业周刊》主编的“新经济论”里讲的“魔弹”,其基本情况就是如此。
至于他说的“低失业率”,我在有关拙作里反复讲过,美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掩盖了美国工人阶级失业的真相。就目前情况而言,美国的实际失业人数至少在2000万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被美国官方从失业人口统计中略去了。他们玩弄魔术,把大量失业人口变成了“在业人口”。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与“赌博资本主义”的发展
我在拙作《三说美国》里说过,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为美国垄断资本主义从兴盛到衰落的时期;从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执政、推行“新政”到本世纪90年代,为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兴盛走向衰落的时期,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兴盛转为衰落的转折点是本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
现在要说的是,美国国民经济中的种种投机、赌博活动,是随着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离不开赌博。然而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成为“赌博资本主义”,则是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兴盛转为衰落的转折点相伴随而产生,是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阶段的发展相伴随而发展的。
我们现在就要涉及美国的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tital)和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的历史发展了。
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实:
第一,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历史发展。
华尔街的股票市场或曰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除场外经营部分外,主要由纽约股票交易所、美国股票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组成(它们现在都称为证券交易所)。其中又以纽约股票交易所历史最老(它成立于1792年),规模(交易量)最大。它经营的是那些大型股份公司的上市股票,其交易量是随着美国垄断资本的形成而大幅度上升的。或者说,正是它的交易量的大幅度上升促成了美国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它的股票交易量和股票价格进一步上升,特别是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进人衰落阶段以后,它的股票交易量和价格以反常的速度急剧发展。目前,仅纽约证券交易所每天的股票交易量即达5亿股以上,其交易规模为全世界各证券交易所之冠。
让我们以道·琼斯30种工商业股票的加权平均指数的历史曲线上升走势来说明华尔街股票价格的历史发展。
道·琼斯公司是从1928年10月1日(另一说法为1896年5月,但下列各指数不变)开始在每个纽约股票交易日公布这种指数的。从1928年10月到1973年1月,经过了44年有余,这个指数曲线上升到1051点。到1987年1月6日,仅仅经过了14年,这个指数曲线上升到2000点。到1995年2月,仅仅经过了9年,这个指数曲线上升到4000点。到1998年12月,仅仅经过了3年零10个月,这个指数直线上升到了9274点。也就是说,1973年以前,在44年有余的时间里,这个指数一共上升了95点,平均每年上升21.6点左右;1973年以后的25年期间,这个指数一共上升了8223点,平均每年上升328.92点。特别是在90年代,这个指数的上升急剧加速。从1995年2月到1998年12月,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这个指数上升了5274点,平均每年上升1300点以上。
这就是从量变到质变。仅就道·琼斯指数的发展、变化而言,本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的虚拟资本的增长速度就大步加快了。1973年到1987年,14年间的上升幅度超过了以前的44年;1987年到1995年,9年期间的上升幅度超过了以前的58年;1995年2月到1998年,在仅仅3年零10个月的短短期间内,它的上升幅度和总量均超过了以前的67年,可以说是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在90年代以前的60年间,股票价格总值曲线平均数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 49%;1998年,股市价格总值达 11.4万亿美元,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40%。
仅就这一个方面的情况而言,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已在相当程度上逐步变为虚拟经济了。
第二,关于美国的外汇交易。
60年代以前,美国的外汇交易以用于商品进出口为主。直到1966年,美国的外汇交易总金额中,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仍占80%以上。1976年,这个比重即急剧下降到23%。1981年,这个比重再下降到5%。1992年,这个比重竟降到2%以下。
那么,其余98%以上的外汇交易额都在干些什么呢?答曰,搞金融投机、赌博去了。
第三,关于金融衍生品(Derivatives)的发展。
美国的传统金融工具,有商业银行、房地产等专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证券交易所、证券经纪行、工商企业自办金融公司、“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它们共同组成以商业银行及其控股公司为核心的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体系。但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情况逐步发生了变化,特别是90年代迅猛发展起来的“套利基金”(有人把它也列人了金融衍生品的范畴)尤为引人注目。美国的这种“套利基金”现在已发展到4200多家。它们的主要特点,一是它们只吸收大企业、大富翁的投资;二是它们的自有资金总额并不是很大(约为3000亿美元左右),但它们可以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到几倍到几十倍于自有资金的贷款;三是它们以从事于倒买倒卖股票、债券、外汇和种种金融衍生品的赌博、投机活动为专业,不与物质生产发生任何联系;四是它们不受任何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全自由行动;五是它们行为诡秘,从不公开自己的业务活动。
由此可见,这种“套利基金”的恶性发展对社会有百害而无一利,是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腐朽性的最露骨的、赤裸裸的表现。
现在再说美国从本世纪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些金融衍生品。
金融衍生品,原名“合成证券”(Synthetic Securities),后来改称“金融衍生品”,因为它们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它们还有一些绰号,如“果子冻”(Jellyroll)、“铁蝴蝶”(Iron Butterfly)、“秃鹰”(The condor)、“总体利润交换”(The total return swap)、“最致命一击的选择”(The knockout option),等等。
它们的交易品种主要有:
1.股票指数期货。这里的股票指数,为一定股票价格的综合平均数。如某人持有的一定数额的股票要保持一段时间,而他预期股票价格会跌,他就按当时他持有的这些股票价格的综合平均数将股票卖出,但不是马上交割,只是与买方签订合约,在一定时期内交货。买方当然是预期股票价格看涨,才会同意签订这种合约的。这种期货的特点,是买方只需付少量现金即可签订金额巨大的合约。
2.外汇期货。这是指买、卖双方在外汇市场上按照当时的比价以一定数量的一种外汇与对方交换另一种金额相同的外汇,在双方协议的日期交货。交易双方既是买方,又是卖方。他们之所以愿意以自己的外汇换取对方的外汇,是因为双方都预期对方的那种外汇的比价在协议的期限内看涨,预期自己持有的外汇的比价在协议的期限内看跌。
3.利率期货。其中包括长期国债券、中短期国债券、地方债券、定期存款单、商业票据等等的利率走势。如果这些金融证书的持有者预期在一定期限内利率看跌,他就会与他预期相反的对方按照当时的利率签订协议,在一定期限内交出这些金融证书,换回现金。如果他的预期相反,不是看跌,而是看涨,他的动作也会相反,不是卖出,而是买进。如此等等。
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当然都是赌博,而且是空前规模的赌博。
80年代中期以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改变了性质。它的主要交易已经不再是农产品等物资商品,而是这些金融衍生品。无论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经纪行,还是“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套利基金”,或者是工商企业,都在从事这种交易。它们的交易量十分巨大,仅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内一天进行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一项就大大超过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一天的股票交易量。
美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总金额究竟有多少呢?
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公布的数字,截至1998年6月30日止,仅美国各商业银行即拥有价值达28万8千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其中仅大通一曼哈顿银行一家拥有的金融衍生品金额就超过了美国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美国各种金融机构拥有的金融衍生品金额已高达45万亿美元。(1999年1月1日版《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 32页)
由此可见,这类金融赌博的规模之巨以及美国的虚拟经济发展之猛烈。我们说美国的资本主义已经变为“赌博资本主义”,是符合实际的。
第四,为了比较,我们再来看一看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物质生产的走势。
美国政府公布的国民生产总值(199年12月起改为国内生产总值),从70年代到90年代,其平均增长年率为2%强,与40年代到60年代相较,其增长幅度是显著降低了(40年代约为4.5%,50年代约为3.3%,60年代约为4%),然而其增长的绝对数仍然是很大的。如按1972年美元计算,美国197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9930亿美元(毛值,下同);按1992年美元计算,美国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7.2698万亿美元。
对于这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必要考察以下两种情况。
(1)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是以货物(Goods)和服务业(Services)的“产出”为主体的货币量计算的。本世纪60年代以前,国民生产总值里,上述两者中以货物“产出”为主;70年代以来,两者所处的位置逐步颠倒了过来,变为以服务业的“产出”为主。服务业中包括商业、文教、医疗、从联邦到基层的各级政权甚至赌场、妓院在内,但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各种金融机构、股票、债券、外汇市场的交易及其收益为内容的金融业为主要部分。以上述1997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7.2698万亿美元为例。其中,货物“产出” 为2.8679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44%。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产出”为3.7987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2.25%。两者相加,为国内生产总值的91.69%。剩下的6032亿美元为其他零星项目。按照另一种以“商品生产”(Commodity Production)和“非商品生产”(其主体仍然是以金融为主的服务业)计算,这一年,“商品生产”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2.9%,“非商品生产”在总值中占67.1%。
这就是说,无论是按上述哪一种算法,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相当程度上与物质生产相脱离并非从今日始,而是从7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
(2)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民主党人士林登·拉鲁什的计算,在此期间,美国的一系列物质生产的产品不是增长,而是明显下降了。他以1967年美国的人均消费物质产品(即产品的销售总量。人口总数)为基数,即100。1990年,美国人均消费的资本货物:工业建筑下降了63%,建筑机械下降了46%,油田机械下降了67%,化肥下降了ZI%。人均消费的生活资料:纺织品下降了66%,鞋和皮革制品下降了70%,学校建筑下降了50%,轿车下降了43%,医院建筑下降了17%,住宅建筑下降了13%。人均消费的中间产品:铝土下降了98.5%,镍下降了98%,铜下降了95%,硫磺下降了89%,水泥下降了73%,粗钢下降了43%。
综上所述,美国经济从本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一方面是各种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投机、赌博活动空前猖獗,赌博金额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是物质生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这就是美国的虚拟经济的基本面貌,也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处于衰落阶段的基本特征之一。
附带说一句,即以不尽相同的形式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西欧国家和日本,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如此,不过是以美国为最典型罢了。
我在拙作《三说美国》里把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从兴盛转为衰落以来的主要标志归结为7条: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明显降低;2.“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3.历时十余年的“停滞膨胀”;4.国家财政的高赤字、高债务、高利息支出,国债堆积如山;5.经济危机愈演愈烈;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危机的两只手,即财政政策和金融(货币、利率)政策,在危机期间基本失效;7.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的各种资产阶级经济学说都难以治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患的疾病。
关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此期间从兴盛转化为衰落的主要标志还应补充两条:1.美国在80年代中期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2.国民经济在此期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为虚拟经济。
五、是谁大力促进了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简单的,即是三权分立的美国政府。
首先,是美国政府行政部门的最高金融当局——联储。
1999年1月20日,格林斯潘在美国联邦国会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作证,说“过去一些年来,政府已向美国公司提供了几万亿美元的货币供应”。但他没有具体讲这件事。
让我们稍微具体地说一下。
70年代以来,美国联储是提高和降低利率两手并举,然而它基本的一手是降低利率。在经济危机期间是如此,在经济走出危机、呈现增长期间也常常如此。在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相继发生的三次经济危机期间,联储均曾多次降低利率,包括“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从1982年到1986年,除第一年以外,都是美国经济的增长期。在这5年期间,除1984年的三个季度曾提高利率以外,联储曾先后12次降低利率,把贴现率从12%一直降到5.5%。在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经济危机期间,联储曾先后门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把它从接近10%一直降到3%,还曾先后7次降低贴现率,把它从7%一直降到3%。1993年夏,它还曾经应克林顿政府的要求,再一次降低利率。如前所述,1998年9月到11月,它又曾三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两次降低贴现率。近30年以来,联储通过降低利率,增发钞票,向美国金融界提供了大量廉价资金。
本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联储在货币供应方面也是紧缩与扩张两手并举,然而它基本的一手是扩张。
下面是美国联储公布的具体数字,其中1999年3月29日的数字是迄今为止按季节调整以后的最新数字。
1970年,美国的“货币1”为2170亿美元;1999年3月29日,这个数字曲线上升到11129亿美元;1970年,美国的“货币2”为 6280亿美元;1999年 3月29日,这个数字曲线上升到44726亿美元;1970年,美国的“货币3”为6780亿美元;1999年3月29日,这个数字基本上直线上升到60638亿美元。利率连续降低,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它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关),主要是为以华尔街为主的美国金融垄断资本从事金融赌博提供了资金。
其次,是美国政府的立法部门(联邦国会通过法案)和行政部门(总统签署,使之正式成为法律,予以实施)联合,多次降低资本收益税率。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立法、行政部门曾多次通过法律手段,在提高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同时,降低资本收益税率。大幅度降低资本收益税,一次发生在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另一次发生在1993年以后的克林顿政府时期。
政府降低资本收益税率,很大程度上是鼓励金融垄断资本进一步从事金融投机、赌博活动。
由此可见,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阶段,正是代表垄断资本、特别是金融垄断资本利益的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自己的政策措施,推动了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
上述种种事实说明,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处于衰落阶段,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就越是要依靠虚拟经济的发展。
难道这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算腐朽吗?
然而他们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
(二)是谁引发和加剧了“亚洲危机”?
对这个问题的答复很简单:主要是美国垄断资本,特别是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及其在政界的代表。
一、美国政府对亚洲大力促进“金融自由化”
这里有必要简略提一下这场“亚洲危机”发生时的世界经济环境,即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些重要特点。首先是“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Economy)。这就是《商业周刊》那位主编的美国“新经济论”里所讲的第一条。它与“世界经济一体化”(Integration of World Economy)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迄今为止,两者的基本含义都是世界经济资本主义化(只有到将来在全世界实现了社会主义,它们的含义才会发生质的变化),但是后者的资本主义化程度更深,是前者发展的可能结果。与此相联系的还有一个“金融自由化”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相伴随而出现和发展的。关于它的曲折发展过程,我在其他有关拙文里已经说过,就不复述了。此处只是指出,当前的“市场经济全球化”,是符合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愿望的,甚至在不同程度上是他们(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垄断资本)大力促成的。究其原因,正如嫡业周刊》那位主编在他的“新经济论”中所言,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之下,“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和投资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大大超过了以前”。说得明自一点,“市场经济全球化”为美国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进一步从事超额盘剥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和舞台。
但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对“市场经济全球化”程度并不满意。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还要求在世界上进一步实行“金融自由化”(Financial Liberalization),它与美国的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的利益紧密相连,也与“市场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金融自由化”也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至少是从本世纪初期开始,在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在各国间本来是自由流动的。但从发生了30年代那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除允许本国人持有少量外币外,相继(美国从60年代开始)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包括限制购买外国股票、债券、向国外投资和外国在本国投资。70年代以后,在西方世界,这些限制逐步减弱或取消。但不少国家(包括日本)在金融领域仍然没了若干防线,如限制外国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金融机构在本国经营全部或部分业务。这类限制,对拥有巨额虚拟资本、执意向外扩张、谋取暴利的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当然是一种障碍。因此,当前推行“金融自由化”,主要是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的意图和政策主张。
美国垄断资本、包括金融垄断资本在政界的代表,从里根政府起,就重新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即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大力推动“金融自由化”。1985年,里根本人曾公开宣布:“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打破对贸易、外国投资及资本自由流动所设置的壁垒”。布什政府继承了里根政府的政策。布什本人曾反复公开宣布,他的政策就是支持 “自由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两届共和党政府的主要进攻目标都是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
以克林顿总统为首的民主党政府继承了前两届共和党政府的政策,而且变本加厉。
克林顿政府1993年1月上自执政之初,就提出了“对外政策三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美国的“经济安全”,其实际含义就是由美国经济、金融统治世界。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如此,美国经济才是“安全”的,如果亚洲、欧洲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对美国经济形成了挑战,美国的经济就不“安全’了。为此,克林顿政府建立了一个全国经济委员会,任命华尔街著名的戈德是一萨克斯投资银行负责人罗伯特·鲁宾为委员会主席,其对外职能就是代表华尔街在全世界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1995年,鲁宾改任财政部长,由原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劳伦斯·萨默斯为副部长,对外继续履行“金融自由化”政策的职能。从克林顿政府就任之日起,他们就把推行“金融自由化”的主要矛头继续指向亚洲。除继续向日本施压、迫使日方进一步让步以外,他们随即把以亚洲为主的10个“新兴市场”(包括国家和地区)作为“打破壁垒”、推行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首要进攻对象。克林顿政府为此召开内阁会议,正式批准了这个方案。他们把执行这个方案作为一场军事战役来打。政府商务部为此专门建立了“作战室”(War Room,“为自由市场而战”的作战“指挥中心”(The Command Center for Free Markets)就设在与白宫邻近的财政部大楼三层,即鲁宾和萨默斯的办公室。(《纽约时报》1999年2月16日文章:How U.S.Wooed Asia To Let Cash Flow In)
1995年,全国经济委员会曾经在白宫隔壁的老行政楼召开过一次部际会议,讨论与智利签订一项自由贸易协定的问题,焦点是美国是否应为此强迫智利取消对短期资金流人的征税。会议进行中间,以鲁宾、萨默斯为首的财政部负责官员进场发言,斩钉截铁地说:智利对短期资金流人的控制“必须取消”。
1996年,克林顿政府曾以同意韩国加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条件,诱使韩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以鲁宾、萨默斯为首的财政部在这笔交易中起了重要作用。该部在1996年6月20日致克林顿政府的一份备忘录中就韩国开放金融市场开列了具体项目,其中包括允许外国人购买韩国债券,并更加方便地购买韩国股票;允许韩国公司从国外借短期和长期贷款。韩国政府抱着忧虑的心情作出了重大让步,即除了保留对外国人购买韩国公司的限制以外,开放了短期资金市场,基本上满足了美方关于资金自由流动的要求。(同上)
1997年4月,鲁宾先生主持召开了一次7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在此之前,美国常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即曾向美国政府财政部写过一份书面报告,建议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章程,规定该组织在世界资本自由化方面起领导作用。财政部负责人曾就此事与克林顿政府的其他内阁成员交换过意见。其结果是,由鲁宾先生出面在这次7国财长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这项主张,并被会议接受。会议发表声明,提出“促进资本自由流动”,并按照鲁宾的主张,把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将领导资本自由化作为该组织的任务一事写进了会议声明之中。
按照《纽约时报》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许多方面都是美国政策的工具”。在这次7国财长会议以前,它早就在敦促一些亚洲国家实行资金自由流动,并在印度尼西亚等国取得了成功。在此之后,尽管修改章程一事被搁置,但该组织在亚洲促进资金自由流动方面所下的功夫进一步加强了。(同上)
美国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克林顿总统的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后来接替鲁宾任全国经济委员会主席的劳拉·泰森女士直言不讳地说:这是因为“我们的金融服务业要求进入这些市场。”(同上)
在里根、布什、特别是克林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以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为主的西方金融资本在世界各地自由流动的规模逐步加大;在90年代达到了高峰。1996年,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资金为3万亿美元;1997—1998年,这种自由流动的资金达7.2万亿美元以上。1986年,国际间每天的外汇交易总量与国际贸易有关的部分占5%到10%。1998年,包括外汇交易在内的各种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7.2万亿以上的美元资金,与国际贸易有关的部分只有 1%左右。就是说,其中的 99%左右是从事种种金融投机、赌博活动了,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毫无关系。仅就外汇交易而言,1998年,它一天的交易量即达1.5万亿美元,等于1986年的8倍,等于1998年4个月的国际贸易总且。1970年到1997年期间,以华尔街的金融垄断资本为主的西方国家金融资本在国外拥有的股票金额增加了197倍。1997年一年,仅各种金融衍生品在国际间的交易总金额即达360万亿美元,几乎成了天文数字。
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以华尔街为主的西方金融垄断资本的短期资金像洪水一样涌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华尔街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套利基金等等金融机构一起出动,向这些国家进攻。它们在这里除炒作股票、债券、外汇以外.还从事大规模的金融衍生品的投机、赌博活动。华尔街著名的商业银行,包括大通一曼哈顿银行、摩根银行、银行家信托公司等等除向这些国家的工商金融企业提供贷款外,主要是在这些国家里大规模出售各种金融衍生品。即使是它们提供的贷款,也大都与金融衍生品相联系。这就是说,它们把美国的虚拟资本大量引进到了这些国家,大大增加了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的脆弱性,削弱了它们的抗病毒能力。
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就这样为摧毁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促进“亚洲危机”的爆发制造了条件。
1997年7月,带头走上第一线,通过反复倒买倒卖泰株和美元、攻破泰国金融防线的,是乔治·绍罗什经营的套利基金。但不仅是他一家。上述华尔街的几家大银行也参与了这次进攻。
亚洲金融危机,就是这样爆发的。
由于这场危机主要是在美国套利基金的兴风作浪之下引发的,而这些套利基金又行动诡秘,因而使这场危机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这是这场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美国政府大力制造亚洲经济危机
美国政府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下手,促使亚洲的金融危机发展为经济危机的。
第一,敦促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从亚洲撤出资金。
泰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呈现蔓延之势。当时有两条渠道紧急催促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从东南亚、东北亚撤出资金。一条是官方渠道。克林顿政府曾在白宫地下室里的“形势室”(The Situation Room)多次开会,讨论东南亚、东北亚地区的金融、经济形势和美国的对策,并通过鲁宾财长私下给华尔街各大银行的负责人打电话,“敦促他们重新安排他们的贷款”,意思是要他们从东南亚、东北亚撤回资金。这些银行照他的意思办了。另一条渠道是投资银行界,带头出面的是华尔街著名的摩根一斯坦利公司的“战略家” 巴顿·比格斯。1997年10月,比格斯到东南亚转了一趟,从事现场观察。10月27日,在与华尔街各金融机构负责人举行的一次电话会议上,他建议这些金融机构把它们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持有的金融资产全部卖掉,并把它们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的投资削减1/3。
就这样,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从亚洲的大规模撤资开始了。
根据美国政府证券与交易委员会所存的档案记载,1997年12月,摩根一斯坦利公司带头抛售了它在亚洲的大量金融衍生品。像摩根一斯坦利公司一样,华尔街的商业银行、其他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退休基金、套利基金等等,以及包括西欧在内的成千上万的各种金融机构,以空前的规模从亚洲撤资。顷刻之间,数以千亿计美元的短期资金即从亚洲撤出。
如此有计划、大规模的突然撤资,使人们猝不及防,致使一系列东南亚、东北亚国家跌入陷阱,一起落网,使它们的金融危机迅速转化为经济危机。
这是这场危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事情还不仅如此。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原来在国外收购的股票、债券、外汇和它们出售的种种金融衍生品,集中点虽然是在亚洲,然而在“市场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条件之下,在电子互联网络把世界各国连接在一起的条件之下,这些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足迹实际上已经伸展到了世界上其他广大地区。现在华尔街大规模从亚洲撤资,其影响也就不仅限于亚洲,而是迅速波及世界上许多地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场瘟疫发生以来之所以迅速,反复传染到世界其他地区,以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战战兢兢,凤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是这场危机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第二,在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事救援的名义下提出苛刻条件,迫使这些国家屈服,使东南亚、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进一步陷入危机。
泰国发生经济危机,是美国政府采取的这种趁火打劫政策的一个典型。
早在1996年3月,华尔街的一家套利基金即向泰铢打响了第一枪。它预期泰铢对美元的比价将下降,因而抛售了价值约4亿美元的泰铢。1997年上半年,以绍罗什为主的美国一些套利基金向泰铢发动的进攻愈演愈烈,对泰国金融市场造成严重混乱。1997年5月,泰国中央银行行长给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写了一封秘密信件,说对泰铢的进攻“可能不仅对泰国、而且对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造成深远的恶果”,“并危害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要求美联储对美国套利基金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予以管理。应当说,这位泰国中央银行行长是有远见的。如果美联储采纳了他的建议,这场发源于泰国的世界性金融、经济风暴就有可能避免。但格林斯潘先生对来函不屑一顾,只是由他的一名助手给泰国中央银行行长写了回信,说一些大型金融公司可能搅乱像泰国这样的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但此类事件最好是留给市场去处理。(199年2月15日《纽约时报》)就是说,美国最高金融当局放手让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去搅乱泰国的金融市场,对泰国的合理要求不予理睬。
1997年泰国危机爆发后,泰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一份援泰书面计划送到了美国政府财政部。财长鲁宾和副财长萨默斯在该计划书上签署,开列了援泰的几个条件,主要是:要泰国削减财政支出,提高利率,整顿银行系统。这明明是一剂毒药,它不是要挽救泰国经济,而是要置泰国经济于死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附加这些条件,美国政府就拒绝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泰计划提供资金。泰国接着向日本要求援助。日本经过一阵考虑,还是拒绝了泰国的要求,其重要原因是因为美国政府坚持援助必须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且坚持必须加上那几条苛刻条件。这时的泰国已羊落虎口,逃不脱了。在美国政府财政部的坚持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终于迫使泰国接受了实行紧缩政策的条件,包括削减政府财政支出和提高利率。其结果是给泰国经济造成了灾难。(1999年2月17日《纽约时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美国政府财政部坚持的主张,向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提供的救援,都附加了上述条件。此外,还要求它们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
1997年 11月中旬,韩国危机爆发。它立即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贷款援助。该基金组织在美国政府的坚持下要韩国接受上述条件。韩国政府受到国内工会的压力,拒绝接受这些条件。11月下旬,克林顿总统召集政府高级官员在白宫开了5个小时的会,讨论韩国经济形势和美国对策。会后,克林顿给当时的韩国总统金泳三打电话,说韩国除了按规定条件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外,别无选择。(《纽约时报》1999年2月 17日文章:of World Markets,None an island)12月9日,韩国政府改而直接要求美国和日本提供援助,当天即遭到美国政府的断然拒绝。最后,韩国无路法可走,只好屈服。
除马来西亚以外,一系列亚洲国家的防线就是这样表面上是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际上是被美国政府逐一攻破的。
1997年12月,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主持下,在日内瓦举行了一次谈判。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默斯出席。主要是在美国的压力下,许多亚洲国家、包括日本,在谈判桌上作出了重大让步,同意从1999年起进一步开放本国金融市场。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在这次谈判中取得了胜利。
1998年10月,克林顿政府与联邦国会曾就美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计划提供资金达成了一项协议。它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必须执行几个条件。其中主要是:1.在向财政开支有赤字的国家发放救援贷款时,必须收取高于市场利率的利息,受援国必须在两年到两年半期间还本付息;2.受援国必须取消贸易壁垒,对外进一步开放市场;3.受援国处理企业破产问题,必须公平对待所有贷方。此外,对韩国还增加了一条,即该国接受的救援贷款不能用于补贴国内受到金融危机打击的公司。这就是美国政府的所谓“救援”。
事情还不仅如此。
1997年6月,在美国丹佛市举行了一次7国集团政府首脑会议。日本首相桥本在会上提议讨论当时泰国的金融局势。克林顿对此议不予理睬,桥本建议未能列人议事日程。
1997年9月,日本政府建议由日本出一半,其他亚洲国家出另一半,共筹集1000亿美元资金,成立“亚洲货币基金”,以援助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些亚洲国家。日本此议不需要花美国一分钱,但鲁宾财长面对此议却怒气冲天。鲁宾和萨默斯随后在香港举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上把日本的这项建议扼杀了。
实际上,日、美双方各自有自己的打算。日本是企图国内损失国外补。由于它的国内经济长期陷于停滞、危机之中,它试图打着发放援助贷款的旗号向其他亚洲国家推销自己的产品,乘机进一步占领亚洲市场。美国则认为亚洲应当由美国统治,因而坚决阻止日本在亚洲进一步占领金融、经济阵地。
此外,随着这场瘟疫的蔓延,在美国国内和国外,主张对金融衍生品交易实行监管的呼声日高。1999年3月19日,格林斯潘发表公开演说,断然拒绝了这种主张。由此可见,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经济危机,都是美国政府为了达到统治亚洲的目的,利用亚洲国家在经济、金融方面的弱点而一手造成的。也由此可见,马来西亚政府坚决拒绝在美国操纵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贷款,是正确的。
事情还有另一面。
亚洲金融、经济危机进一步发展,严重程度加深,工商金融企业大批破产,为美国垄断资本、首先是金融垄断资本廉价收购东南亚、东北亚的工商金融企业提供了历史上罕见的良机。1998年以来,它们以日本为重点,在东南亚、东北亚从事了大规模的收购。目前这种廉价收购正呈进一步发展之势。这是地地道道的弱肉强食。
可见,说美国垄断资本集团是在趁火打劫是蓄意推进亚洲的再殖民地化,是符合实际的。
然而美国垄断资本集团举着“自由市场”和“金融自由化”的旗帜,在亚洲实行“自由掠夺”、“自由屠杀”,必然引发、而且正在引发亚洲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仇恨。即使是《纽约时报》也公开承认这一点。(1999年2月18日《纽约时报》)我们且不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对抗美国的言论。即使是在日本,一些政界人士也在破口大骂“盎格鲁—撒克逊式资本主义”。在这场“亚洲危机”期间,由于美国政府财政部副部长萨默斯数度出面赴亚洲活动,即使是一位德国分析家也把萨默斯比做“当今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一场反对美帝国主义运动的种子已经在亚洲(还有俄罗斯)的土地上深深埋下。
还有必要提及以下几点:
第一,中、美两国在就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举行的多年谈判中,美方一直坚持其苛刻条件,包括要我国进一步向美国商品开放市场,实行“金融自由化”,还附加政治条件;
第二,在这场“亚洲危机”开始形成之时,美国最高金融当局公开主持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对刚刚建立的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金融市场反复发起冲击,给香港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困难;
第三,美国政府和金融垄断资本在其向亚洲发起的攻势中,对我国台湾省手下留情,而且台湾当局在这场风暴刮起之时除采取防范措施以外,还曾企图配合美国的攻势(特别是对香港);
第四,1998年以来,在美国发起的这场攻势下,我国内地经济受到了不利影响,美国资产阶级的舆论工具对此欢欣雀跃,乘机大肆宣传我国的经济即将崩溃,极力破坏中国在世界上的信誉。
战后以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的政策是在经济上封锁社会主义中国。现在,它是企图从内部瓦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并从外部在金融、经济上冲击社会主义中国。
由此可见,美国在亚洲发起的这场金融、经济攻势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
(三)美国经济会长期是一个“繁荣的绿洲”吗?
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有人宣称,在世界经济的一片危机声中,美国经济却屹立不动,是一个“繁荣的绿洲”。
情况是不是这样?答曰:表面看来,暂时是这样,但不会长久。连格林斯潘也明确承认这一点。
格林斯潘今年1月20日在美国联邦国会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作证词中,说了美国经济在1998年的增长,同时也再一次提到美国经济面临着“一些危险”,存在着“脆弱环节”。
如前所述,就连《商业周刊》主编在他的“新经济论”中也一口气讲了5个“并不意味着”,其中就包括“并不意味着我们永远不会再出现衰退,也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已经不复存在”。
美国经济目前的表面繁荣不会持续多久。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亚洲危机”对美国经济具有两重性,即既具有有利的一面,也具有不利的一面,而且不利的方面有可能进一步增大。
其有利的一面,本文前面已基本上说到了。不过,这些有利条件同时也包含着对美国经济不利的因素。
其不利的一面主要是,1.1999年1月以来,美国出口贸易进一步恶化,对外贸易逆差继续上升。80年代后半期以来,美国物质生产的增长以及上一次经济危机期间物质生产下降幅度受到抑制,在相当程度上靠的是商品出口的增长。最近几年来,美国的物质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靠出口增长在维持。现在,这个经济增长点已经不复存在,至少是在短期内难以恢复。2.美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在亚洲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区的经营业务,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伤害。3.由于亚洲国家陷于经济危机,大批企业破产,美国银行界尽管撤走了短期资金,但它们发放的长期贷款一时难以收回,其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了坏帐。有的美国银行已经关掉了设在一些亚洲国家的经营机构。华尔街的一些大银行、包括花旗银行在内,还有总部设在旧金山的美利坚银行,都在“亚洲危机”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由于“亚洲危机”发生的传染作用,目前包括亚洲本身(主要是印度尼西亚、日本)和东欧与中亚(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和独联体若干其他成员国)、中东(包括海湾产油国)、南北非(包括非洲最大的国家南非)、拉美(包括经济总量占拉美40%的巴西)、大洋洲(主要是新西兰)、约占世界经济总量40%的国家仍在不同程度上处于经济危机之中。由于受到危机的打击很重,一些国家的经济短期内难以恢复。“亚洲危机”也冲击了西欧经济。无论是欧盟15国还是欧元 11国,1999年的经济增长都将减速。西欧的一些主要国家,如英国、意大利、德国等国,经济都出现了危机迹象;德国1998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已经出现负增长。美国无论是在对外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的总量方面,在西欧都占很大比重。一旦西欧经济出了事,对美国的冲击力将非同小可。
“亚洲危机”对美国的不利影响,就是《商业周刊》主编在他的“新经济论”中也是承认的。
这是美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危险之一。
由此可见,美国垄断资本集团蓄意制造“亚洲危机”,实际上是在刀尖上跳舞。
第二.我在拙作《三说美国》里说过,美国资产阶级当权派在国内实行的实际上是债务经济政策,而且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衰落阶段,它就越是依靠债务经济度日。
首先是联邦政府负债。这里只说它的狭义负债,即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采取寅吃卯粮政策、由政府财政部不断发行国债券而造成的债务,既不说它的广义债务,也不说美国各州及其以下的各级地方政府(在美国,州政府不算地方政府)的债务。
就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盛阶段而言,这种负债的增幅较小,即从1945年(财政年度,下同)的2601亿美元增加到1969年的3658亿美元。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阶段,这种负债由1970年的3809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4.6153万亿美元。最近几年,美国联邦政府所负的这种债务仍直线上升。1997年,它增加到5.4131万亿美元;1998年,它进一步增加到5.5261万亿美元;截至1999年3月23日止(这个财政年度要到1999年9月底才结束),它已增加到5.645万亿美元。政府负债总额迅猛增长,它为债务支出的利息也随之而水涨船高。现在,它每年为此的支出已经由1980年的748亿美元上升到33亿美元左右。
这里有必要指出,克林顿政府宣布,1998年财政年度的联邦财政开支已经平衡,并有结余。这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这个财政年度的联邦政府开支在计算上之所以平衡,并有结余,是因为克林顿政府把社会保障基金的990亿左右美元的盈余计算在政府财政收人的项目之内了。而美国全体在业职工所交纳的社会保障税,与美国居民缴纳的所得税和工商金融企业所缴纳的盈利税,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后者由政府使用,不需要归还给纳税人,而社会保障税是要在职工退休以后陆续归还给这些职工及其家属的,所以它不能与政府的财政收入混为一谈。也正是因此,社会保障税款与其他几种保险税(如医疗保险、联邦政府雇员退休保险,等等,而以社会保障税为主),在联邦财政预算里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信托基金”(Tust Funds)。至少是从70年代以来,这笔“信托基金”收支相抵,一直是有盈余的。过去美国政府把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归咎于此项基金开支过大,是不对的。现在,美国政府又把此项基金的盈余计算在政府收人总额之内,得出结论说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并有结余,同样是不对的。如果扣除这990亿美元的社会保障基金盈余,则克林顿政府1998年财政年度的政府财政收支既不平衡,更无结余。注明1998年11月8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已经载文指出了这一点。
其次,是居民负债(美国资产阶级称之为“消费者债务”。这种说法不科学。因为美国广大人民群众首先是生产者,其次才是消费者)。
美国垄断资本集团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也为了防止“生产过剩”,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特别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衰落阶段以后,采取包括大量发行信用卡(到90年代初期,美国各种金融机构和巨型工商企业发行的信用卡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人口总数)、大量发行住房抵押贷款等方式,极力促使居民超前消费。80年代,美国人除了把美国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提供的全部服务都吃光用光之外,还额外消费了1万亿美元的产品和服务,即为突出的一例。再如1998年全年,美国的居民平均储蓄率(即纳税后收人减去支出以后的余额),只有0.5%,而这一年的9、10两个月,则分别为负0.l%和负0.2%,第四季度合计为零;1999年1月为零,2月为负0.2%,创1959年以来储蓄率的最差纪录。这是突出的另一例。就是说,这半年期间,他们毫无积蓄,除了把纳税后收人全部吃光用光以外,还借债消费。这当然是就人均而言的。实际上,所谓超前消费或借债消费,全是体力、脑力劳动者。资产阶级不可能把他们从工人阶级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全部吃光用光,相反,他们要千方百计使自己的资本不断增值。体力、脑力劳动者的超前消费,正是资产阶级为了使他们的资本增值而极力促成的。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居民负债额大幅度增加。
美国每户家庭的平均负债金额,1950年为1632美元;1960年为4800美元;1996年达到49248美元。根据美国政府公布的最新统计,到1999年3月24日止,美国人均负债21449美元。目前美国总人口为27186万。按此数计算,现在美国居民负债总额已达5.8311万亿美元左右,即超过了联邦政府负债总额。如按四口之家计算(这是美国官方的计算标准),在这一天,美国每户家庭平均负债已增加到85996美元。
联邦政府负债加居民负债,总额已高达11.4762万亿美元左右。
此外,70年代以来,美国工商企业所负的债务总额,也是急剧上升的。我在拙作《三说美国》里已经讲过这一点。
债务经济的规模如此庞大,一旦遇风吹草动,居民和工商企业还不起债,这种债务经济的破产就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垮下来。这盘残局到那时就难以收拾了。
这是美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危险之二。
第三,关于美国股票市场的膨胀。
1999年1月以来,道·琼斯30种巨型工商企业股票价格的加权平均指数继续上升。到今年4月14日,这个指数以104if点收盘,显著超过了它在1998年7月17日达到的历史最高纪录。也就是说,从1998年9月1日起,到1999年4月14日止,这个指数一共上升了2872点。如果加上华尔街其他股票指数的上升,如果再把它们折成货币,在这7个多月期间,仅华尔街股票市场增加的金融资产即达3万亿美元以上。
这种股票市场的膨胀,基本上就是虚拟经济膨胀总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且不说美国整个虚拟经济的膨胀,仅就股票市场的膨胀而言,由于它是在全国公司利润总额下降的条件下实现的,它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一种泡沫经济。它迟早是要破灭的。就连《商业周刊》那位主编在他的“新经济论”里也不否认这一点。
美国不是有《证券法》吗?美国不是成立了证券与交易委员会,负责管理股票和债券市场吗?
是的。鉴于1929年股市崩溃引发了30年代那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教训,美国联邦国会在 1933年就通过了《证券法》(Securities Act of 1933)。1934年,它又通过了《证券交易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罗斯福政府根据这两道法律的有关规定,成立了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负责对证券市场的管理。应当说,战后以来,主要是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盛阶段,这两道法律及其他几道有关法律和这个委员会对包括股票在内的证券市场的比较平稳的发展,是起了作用的。然而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阶段,它既未能防止1973—1974年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道·琼斯平均指数从1973年1月的1051.70点降到1974年10月初的584.56点,全国持股人因此约损失了6000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导致了70年代中期的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未能防止 1987年 10月“黑色星期一”事件的发生(当年10月19日,道·琼斯指数从 2246点降到1738点,降幅达22.61%。如果按当年8月25日的道·琼斯指数2722点计算,那么,到10月19日,这个指数就接近降了1000点,全国持股人因此约损失了1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引发了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的一场严重经济危机)。既然70年代、80年代是如此,在华尔街股票市场空前膨胀的今天,有什么根据断言它这几道法律和这个委员会有能力防止它的再次崩溃呢?道·琼斯指数在1998年7月20日到8月31日期间猛降1787点,整个华尔街杯弓蛇影,人心惶惶,难道不是股市泡沫将要破灭的先兆吗?
至于“套利基金”一类专门从事金融赌博的工具.它们中的一些家从1998年秋季以来已经亏损得很惨了。
那些主要从事大规模赌博活动的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随着华尔街股市泡沫的破灭,它们也会垮的。
这是美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危险之三。
第四,现在还有一个欧元挑战的问题。
欧元从启动到稳定,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它渐趋稳定几乎是肯定的,它向美元发起挑战几乎也是肯定的。首先,欧洲国家会把它们手中持有的部分美元外汇换成欧元。在欧元稳定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可能把美元外汇、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换成欧元。欧元在国际贸易中部分取代美元的作用,也几乎是肯定的。
这就是说,美国迄今为止享有的向国外发行美元的特权,至少是将部分地被欧元所削弱。这无论是对美国的国内经济还是对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霸主地位,都将是一种打击。
这是美国经济可能要面临的另一种危险。
我在前面为什么说美国的经济是“表面繁荣”呢?
主要依据就是上述这几条。
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1998年在一次公开谈话中曾尖锐地指出,美国经济的所谓奇迹“是建筑在沙滩上的。”我以为,他的看法有事实根据。
这种“建立在沙滩上的繁荣”一旦垮了,治理的难度就很大了。
我在拙作《三说美国》里说过,美国政府财政部和联储在平时运用财政(财政开主、税收)和金融(货币供应、利率)政策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还能起些作用。但一旦发生经济危机,由于它是直接由泡沫经济破灭引发的,加以庞大的债务经济的纠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危机的这两只手就不灵了。美国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发生的那场经济危机期间,情况就是如此。日本从90年代初期泡沫经济破灭以来一直处于经济停滞和危机状态,情况也是如此(增加财政支出,削减税收,降低利率,都使用过了,甚至是反复使用过了,利率几乎已降到零,无可再降了,但所有这些反危机手段都失灵了,很难奏效)。
最后,说几句简短结语。
第一,目前世界经济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如果美国的经济再垮了,那就有可能给世界带来一场大灾难。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经济学界人士近年来不断发出有关本世纪30年代那种大灾难可能再次降临于人世间的警告。这一类言论值得我们注意。我们不希望它发生,它也有可能不会发生,但不能不未雨绸缪。
第二,对美国的一些合理的、有益的东西要借鉴,要吸收,当然是批判地借鉴、吸收,而且要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但是要看到美国经济貌似强大、实际虚弱的本质,不要盲目崇拜美国,更不要全盘照搬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对美国的经济、金融霸权主义要保持必要的警惕。
这就是本文的主要结论。
(本文系1999年4月16日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月24日在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的演讲)
再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
在进入正题以前,我先说两点。
第一,在我看来,东北新世纪发展战略应当包括一个内容,即保持东北经济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因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代化必须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我国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不说我党从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以后的22年武装斗争史,就说我党在东北地区的革命武装斗争。我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牺牲了多少人? 三年解放战争,我们在东北战场又牺牲了多少人?这些革命烈士前仆后继、英勇战斗、壮烈牺牲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东北和新中国吗?任何有损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言论行动,都是错误的。如果东北经济中的公有制主体地位丧失了,社会主义事业在东北地区失败了,我们怎么对得起这些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难道我们不是要成为历史的罪人吗?
第二,目前在我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盲目崇拜已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这股错误思潮正在严重损害着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在我看来,我们理论战线上解放思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盲目迷信中解放出来。要看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貌似强大、实际虚弱的本质;不要被资本主义的表面“繁荣”所迷惑。
我们要把崇美思想与向资本主义学习、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合理的、有益的文明成果区别开来。在向资本主义学习的问题上,我们面前有两种人。一种人主张向资本主义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另一种人主张向资本主义学习,是为了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变为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显然,我们必须坚持前者而拒绝后者。
现在进入正题。
一、究竟是“新经济”,还是“赌博资本主义”
1999年4月,当“新经济论”、“知识经济论”、“网络经济论”等等为资本主义制度高奏赞美歌的论点从美国纷至沓来的时候,当我国一些经济学界人士(不包括在座诸位)跟着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鹦鹉学舌的时候,我应邀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北大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发表过一篇演讲,题为《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我在那篇演讲里指出,美国的所谓“新经济”基本上是由股市泡沫和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构成的虚拟经济,因而基本上是一种“赌博资本主义”;它是由三权分立的美国资产阶级政权一手造成的,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衰落阶段的重要标志;并指出这种“赌博资本主义”必然破灭。当时,我在国内外经济学界都是少数派。现在,时间仅仅过去了一年零八个月,事情就发生了变化。在国内、特别是在国外,对美国“新经济论”的批评者开始增多了。这里略举数例。
第一篇批驳美国“新经济论”的文章,发表在2001年1月6日出版、在报道和评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方面颇具权威性的英国《经济学家》上。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不要谈论“新经济”》。文章第一段是这样:“目前正在发生的证券市场心理的逆转,是几十年来最突出的一次。仿佛仅仅是在昨天,华尔街的证券分析家们差不多还在一致为所谓的新经济喝彩。他们劝告人们:把那些陈腐的证券价值模式扔掉吧!把那些对公司利润(已经发生或者预测)的愚蠢担心扔掉吧!把工商业周期扔掉吧!欢迎新闻媒体的宣传、发烧的股市利率和它的全球规模吧!啊,把谨慎忘掉吧,慎重是一种新型的鲁莽。这些鼓吹者中的一位代表当时竟然扬言:在现在这种时候,唯一的危险就是退出证券市场。”文章在讲了华尔街高科技股市的崩溃(2000年一张股票市值达100美元,现在仅值一美元50美分)和“新经济”鼓吹者事后诸葛亮式的辩解并反过来指责投资者以后写道:“现在对美国经济、特别是对高科技公司的前景所产生的悲观情绪普遍上升。这不仅对那些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从事投机而倾家荡产的赌博家们是坏消息 - 他们活该,不值得任何同情 - 即使对大批无辜的人们也是如此。……一个时期以来美国经济破纪录的增长部分地是由高度攀升的证券价格导致财富增长所推动的。人们感觉到自己富裕了,因而疯狂地花钱。证券价格下坠将起同样的作用,不过是从相反的方向,就是不再花钱了。如果华尔街突然从欢欣鼓舞转为悔恨交加,此事本身就证明,在未来几个月内,一场经济硬着陆正在降临。它具有充分的依据要朝这个方向走。”文章在这里所说的“硬着陆”,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张发展实体经济;尽管这样做发展的速度会慢一些,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发展;靠股市泡沫发展经济,速度虽然快,但终究要垮下来。应当说,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对的。
第二篇文章发表在《经济学家》的《展望2001年》专辑上,是一位大大有名的人物,叫罗伯特?鲁宾。此人原先是华尔街著名的戈德曼-萨克斯投资银行的负责人;后来从政,曾先后任克林顿政府的全国经济委员会主席、财政部长,现任花旗银行的负责人。这位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的代理人在克林顿政府任职期间,是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1997年袭击东南亚、突破其金融防线、引发亚洲和世界许多地方金融、经济危机的主要策划者和指挥者。现在,金融危机眼看就要降临到美国头上了,此人却摇身一变,成为金融风险的反对者。他在这篇题为《持谨慎态度是明智的》文章里,实际上否定了美国的所谓“新经济”。他说他对金融风险有三种担心。第一种担心是,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的“最基本原因至今仍未完全消退”。“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政策失误和结构性失灵造成的,同样也是由于工业国家资本过度外流。”这段话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事实,但主要是自我辩解。第二种担心是,“新的信息技术完全可能会带来脱胎换骨的改造,肯定会大大提高生产率。但是,这些经济实惠同时也可能导致对股票价格估价过高和对摆脱未来经济和证券市场行情下降后享有自由的过高期望。经济史是一部充满发展的历史。比如铁路、电力的出现和大规模生产的发展,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但是,所有这些发展都没有消除工商业周期。它们也都使人们过分乐观,以致后来不得不进行一番麻烦而痛苦的纠正。今天,弥补了我们经常项目赤字的大量资本流入美国、国内经济增长超过产出增长、较低的个人存款率和从历史水平看股市价格的偏高,都可能是过度行为,可能是对美国经济的真正实力、包括信息技术带来的生产能力的提高的过火反映。这就必须以软着陆或硬着陆的方式予以扭转……”他的第三种担心是,“新技术将改变金融服务。就客户连接和运行成本来说,可能是这样。但是,信息技术给银行体系、金融机构或证券市场带来的一切,无论如何都不会减少这种固有的容易过火的证券市场活动。事实上,由于全球几乎瞬间就可以进行的信息传递及其相互作用,以及交易速度加快和新技术使各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量增加,这种危险会更大。”这就触及到了美国“赌博资本主义”的实质。从所说的这三种担心中不难看出,这位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的代理人对即将降临美国的一场灾难已经感到不寒而栗了。
第三篇文章发表在2000年12月26日的《华盛顿邮报》上,标题就是:《再见吧,新经济》。这篇文章的要点是:“新经济理论认为,计算机和因特网提供了高工资、高利润的前景,以致于人们可以无节制地花钱。按照这个逻辑,新经济是无懈可击的……”“因此,美国人为他们的狂热和铺张浪费找到了正当理由……”“问题是,这种逻辑没有留下失误的余地。它假设人们能预测新技术的后果,任何人都会万无一失地使这些技术在商业上取得成功。这两种假设都是错误的。”“技术带来的好处并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经济,也没有消除工商业周期。”“虽然想象中的财富是一种幻影,说明人们过分乐观或者是贪婪,但由此引起的开支产生了影响。开支增加了就业,提高了利息率,增加了生产。是高需求、而不是高技术提高了生产。正因为如此,生产的提高可能转瞬即逝。”“如果持续下跌的股市、高债务和对失业的担心使消费者感到不安,那就可能产生破坏性的影响。由于人们的储蓄率低以及人们已经购买了各种物品,他们紧缩开支的可能性很大。……消费开支的减少可能影响利润、股票价格和公司投资,导致公司裁员和消费者信心的下降。这种恶性循环的迹象已经出现。”“我们不能说新经济已经消亡,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它不过是一种思想倾向,已经在几乎没有警告的情况下消失。”
第四篇文章发表在2000年10月17日的《亚洲华尔街日报》上,标题是:《引发科技股繁荣的六大神话》。文章说的六大神话分别是:1、“科技公司能在今后许多年里创造利润、销售额和生产率令人叹为观止的增长”;2、“科技公司不受像经济减速或利率上升这些普通经济力量的约束”;3、“垄断创造了所向披靡的优势”;4、“因特网的指数式增长方兴未艾,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会加速”;5、“前景比现在的利润重要”;6、“这次情况非同寻常”。文章指出:“这第六个神话的错误超过了其他任何失误。它是迷惑人们的种种神话中最根本的一个。……因特网、无线通信和电脑联网,以前很少有这样一系列现象像这样快地成为这么多人生活中这么大的组成部分。分析家们把这种情况比作以前的革命性发展,如电话、无线电、电视和汽车的普及。但是,科技迷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就连深深卷入一场科技革命的公司最终也必须面对市场力量。大多数早期的汽车制造厂家都未能幸存下来。20世纪20年代,美国无线电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是最热门的股票中的两种。但是,这并没有使它们在1929年免于与市场上的其他股票一起暴跌的命运。美国无线电公司最终丧失了98%的价值。”文章在这里实际上是在说,科学技术摆脱不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的冲击。
最后,提一下美国《商业周刊》态度的变化。在美国垄断资本舆论制造业中,《商业周刊》是20世纪90年代高唱“新经济论”的主角,是它最先提出、大力宣传这种经济理论的。我在《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一文的第一部分曾列举该刊“新经济论”的全部论点,然后才展开议论的。现在,连它的调门也变了。一向深信“新经济论”的该刊编辑迈克尔?曼德尔,现在也不信了。他专门撰写了一本书:《即将到来的因特网萧条》,并将该书的内容改写成一篇文章,在《商业周刊》上发表。该刊专门为此发表了一篇社论,指出曼德尔提出的警告值得重视。
由此可见,说美国的“新经济”基本上是“赌博资本主义”,是站得住的。
二、2000年是美国“赌博资本主义”惨败的一年
我在拙著《三说美国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里已经援引具体材料说明,美国上一次经济危机不是终止于1991年3月,而是结束于1993年第三季度,同年第四季度开始复苏。1994年以来,美国经济的总体呈现增长状态。按1996年美元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994年第四季度折成年率(下同)为74611亿美元,1995年第四季度为76219亿美元,1996年第四季度为79313亿美元,1997年第四季度为82729亿美元,1998年第四季度为86545亿美元,1999年第四季度为90841亿美元,2000年第三季度为93695亿美元。 就是说,从1994年第四季度到2000年第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共增长了19084亿美元,一年的总额已经快要达到十万亿美元了。照此看来,美国真不愧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国了。
但是,与这种国内生产总值高度膨胀同时发生的另一个重要事实,就是美国的物质生产部门从1998年以来一直陷于停滞状态。
物质生产停滞,而国内生产总值却不断增长。那么,它的经济增长点究竟是什么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美国股票市值上升的状况。
首先,我在《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一文里,以华尔街历史最老的热门股(直译为蓝筹股)、由30家巨型工商垄断企业的股票价格组成的道?琼斯加权平均指数(以下简称道?琼斯指数)为例,说明美国统治集团越是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衰落阶段,就越是依靠金融赌博过活。当时我对这个指数的历史发展是从1928年10月开始计算的(另一说为1896年),截止到1998年。在1973年以前的44年有余的时间里,这个指数平均每年上升21.6点;1973年以后的25年期间,它平均每年上升328.92点;特别是1995年2月~1998年12月,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它平均每年上升1300点以上;1998年年底,它上升到9274点。 随后,它的攀升达到了加倍疯狂的程度。1999年1月~2000年3月上旬,在一年零两个多月的短短期间,这个指数竟从9200多点猛升到13000点以上,达到顶峰。
其次,说一下以科技公司股票交易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以下简称纳斯达克指数)。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成立于1971年2月。20世纪70~80年代,它发展较缓。由于它是以科技股交易为主,随着90年代下半期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新经济论”的出现和垄断资本舆论制造工具对这种经济理论大张旗鼓的宣传,纳斯达克指数即猛烈上升。仅1999年一年,它的指数就攀升了85.6%,接近3500点。2000年1月至3月10日,在仅仅70天(实际上没有这么久,因为要扣除周末闭市的天数)的时间里,它的攀高也发展到了疯狂的程度,一下子就上升到5048.62点,达到顶峰。
再说一点概貌。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股市总值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2000年3月顶峰时期,股市总值达到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1%。另据日本《经济学人》周刊的统计,1995~1999年,美国的股市价格总额连续五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一倍以上。
我在这里还没有说美国的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这是一种更大规模的金融赌博。在《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一文里曾经提到,截止于1998年6月底,美国各种金融机构所拥有的金融衍生品总金额已达45万亿美元; 现在这个数字就更大了。
上述几种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它们说明,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不是物质生产或曰实体经济的增长,而是靠金融赌博吹起来的虚拟经济的增长。实际上,现在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物质生产或曰实体经济所占的比重不到30%。
由此可见,美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它的躯体表面看来很肥大,但这种肥大基本上是浮肿。
既然是浮肿,就必然要消肿。
2000年3月,消肿的时间终于到来了。
先说道?琼斯指数。2000年3月上旬达到顶峰以后,它在3月14日即开始曲线下泻。4月14日再泻,从13000点以上降到10305点。此后即不断动荡,摇摇晃晃,起伏不定。10月起又基本上直线下降。10月13日,降到接近10000点;第二天,首次跌破10000点心理防线,降到9975点;10月16日,它进一步降到9660点。随后又曲线升降。2000年最后一个交易日 - 12月29日,它仍处于10786点的低位上。从3月14日到年底,它一共降了2214点以上。
但是,在这一年,跌得最惨的,是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它从3月10日达到顶峰后,即开始大幅度下降。4月14日,它就从3月10日的5048.62点降到3321.29点。仅仅到这一天为止的一周、即五个交易日之内,包括拥有道?琼斯和纳斯达克股票在内的美国持股人所受的损失即接近两万亿美元。 就是说,这接近两万亿美元的巨额财富在五天之内就化为乌有了!5月23日,它跌到3164.5点。在随后的三个月里,它在低位曲线上升。从9月1日起,它再次直线下跌。10月11日,它跌到3168.49点;11月10日,它跌到3028.99点;11月20日,它跌破了3000点大关,降到2875.64点。这时候,就有人宣称,纳斯达克指数已经跌到谷底了。但是,十天以后,即11月30日,它进一步跌到2597.98点。12月19日,它跌到2511.70点。第二天,即12月20日,它跌到2332.77点。至此,纳斯达克指数已从它同年3月10日的顶峰向下坠落了53%。 到2000年最后一个交易日 - 12月29日,纳斯达克以2470.52点收盘。这一年,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创造了它成立29年以来最糟糕的纪录。2001年元旦刚过,纳斯达克指数继续下降。1月2日,即在格林斯潘先生采取突然行动的前夕,与2000年3月高峰时相较,这个指数下降了55%。
随着纳斯达克指数的惨跌和美国国民经济的恶化,道?琼斯指数和其他股市指数很可能进一步下挫。随着股市各种指数的崩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崩溃也将难以避免。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问题就更严重了。
仅就目前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论。从2000年3月10日以来,仅纳斯达克科技股的持有人所受的损失就高达三万亿美元以上。 这一年,美国股市全面跌落,而以纳斯达克跌幅最大。如果再加上道?琼斯、标准普尔等指数的下降,美国股票持有人所受的损失至少在四万亿美元以上。就是说,四万亿以上的纸面财富在九个多月的短暂时间里就灰飞烟灭了。
我们把以从事金融投机为业的赌博家们撇开不谈。正如《经济学家》所说,他们倒霉是活该,不值得同情。但是我们不能不提美国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在这场股票狂跌中所受的损失,因为他们是靠投资股市所得补充家庭消费开支的需要或者退休后靠它养老糊口的。
据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人口普查局2000年12月公布,美国常住人口总数为28142万人。 另据纽约证券交易所统计,1989~1998年,直接和通过种种投资基金拥有股票的美国人总数已由5230万人增加到8400万人。这就是说,早在1998年,股票投资就几乎扩展到了美国所有家庭。由此可见,2000年,差不多美国的所有家庭都由于股市狂跌而遭受了损失。
涉及面如此之广的严重金融资产损失,对美国经济(包括电子计算机软件业、半导体制造业、证券代理商行、银行业、美国工业的主体 - 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商品零售业,等等)的冲击就非同小可了。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纳斯达克指数的狂跌。因为它涉及到高科技(这里指的是自然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二重性问题。
我在《三说美国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一书里已经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加速垄断资本集团的资本增殖,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面前却是无能为力的。它不能防止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兴盛转化为衰落;它不能防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而且由于科学技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下发展,它本身的生产过剩也就成为引发经济危机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垄断资本集团的经济政治统治,但它的发展最终将埋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在《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一文里,我又简略重申了上述观点中的主要之点。但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新经济”学派不肯承认这些客观规律。他们不相信高科技会出现生产过剩,会引发经济危机。 然而事实上,高科技的生产过剩不仅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发生过(当时主要是电子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生物技术等),而且现在在所谓“网络经济时代”也同样发生了。
新华社记者陈如为2000年年底在从洛杉矶发回的一篇电讯中写道:“2000年可谓美国网络公司的‘大灾之年’。……此次崩盘中,首当其冲的是网络公司的股票,平均跌幅达到75%以上。岁末之际,美国网络公司的景况真可谓‘哀鸿遍野’。据彭博美国因特网指数显示,该指数旗下280家上市网络公司中,79家公司的股票过去一年里的跌幅超过90%,72家公司的股票跌幅为80%~89%,只有五家公司的股票跌幅低于5%。这280家公司过去一年里股票损失总额为17750亿美元。从股票市值来看,损失最大的是思科、雅虎、美国在线三大公司,分别损失2100亿、1020亿和920亿美元。受到毁灭性打击的公司是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网络零售商、完全依赖广告收入的网站以及向它们投资的风险投资商。”“据统计,1999年12月~2000年11月,建立的美国网络公司有22267家,其中16%已经倒闭,其余的均在不同程度上裁员和收缩经营。从硅谷传出的消息说,目前几乎没有不裁员的网络公司,几乎没有不收缩经营的网络公司,几乎没有股票不下跌的网络公司。”他援引美国梅林咨询公司研究人员的话说,95%的现存网络公司最终将“光荣牺牲”,生存下来的将只有5%。
问题还不仅仅限于网络公司;受到严重打击的还有包括电信、电子计算机制造在内的其他信息技术部门。这些产业的投资过高、生产能力过剩,直到2000年秋季才被人们发现,但为时已晚。从2000年秋到年底,这些信息技术部门的股票价值也有50%左右化为乌有。
难道这种情况还不算是生产过剩吗?难道这种生产过剩就不会引发经济危机吗?难道美国躯体的脂肪就不会因此而削减吗?
三、股市价格惨跌是金融赌博的恶果
2000年美国股市价格惨跌,是很反常的。这是因为: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公布的统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折成年率,2000年第一季度增长了4.8%,第二季度增长了5.6%。这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经济发展史上是很强劲的增长。按照正常情况,在经济增长强劲的时期,通常应当是股市价格上升的时期。然而在2000年第一、第二季度,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美国股市的突然崩溃恰恰是开始于2000年3~4月份。
那么,美国股市为什么恰恰在美国经济增长强劲的时期突然崩溃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涉及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从事大规模金融赌博这种活动了。
这里说的从事金融赌博活动的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主要是:(1)拥有大量资金的商业银行。按照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上台执政以后制订的几道法律规定,商业银行是不能从事证券买卖业务的。但实际上,商业银行有的是空子可钻。它们照样可以使用种种方式从事股市投机。(2)按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制订的规章条例,商业银行的控股公司可以从事证券买卖业务。这就是掩耳盗铃。因为商业银行的控股公司是这些银行的主管机构,它们随时可以从其下属银行调动资金。(3)拥有大量资金的保险公司。(4)各种投资基金。(5)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几千家“套利基金”。如此等等。尽管美国的持股者已扩展到8000多万人,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持有的股票数量不仅很小,而且极为分散,不可能形成为一股左右股市行情的力量。真正操纵股市走向的,是上述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
我在《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一文里已经提到,股票市场与金融投机活动是相伴随而产生,相伴随而发展的。股票交易的规模越大,金融投机活动的规模也随之增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即以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为主的大量资金在世界各地游动,到处寻找薄弱环节,实行突然袭击,从中牟取暴利。现在,这种资金总额已达7.5万亿美元之巨。由于因特网的建立和发展,金融赌博家们有可能在瞬间把资金从世界各地迅速调来调去,为他们到处兴风作浪、牟取暴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97年对东南亚实行突然袭击,大规模抛售和收购当地金融资产,突破其金融防线,引发亚洲以及世界许多地方金融、经济危机的,就是这股力量。2000年秋,世界石油市场的实际情况是供过于求。在通常情况下,当时的油价应当下跌。然而发生的事情却恰恰相反,油价大幅度上涨。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与美国石油巨头关系密切的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在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石油交易所大规模收购石油期货,导致油价猛涨,使美国石油巨头的利润大幅度上升。随后油价猛跌,也是由于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在抬高油价后再大量抛售平仓的结果。
2000年3、4月份,在美国经济增长强劲的形势下,美国股市价格突然开始猛烈下降,同样是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从事金融赌博所致。他们在证券市场上大规模抛售股票,准备在股票价格压低以后再从事收购。但出于他们意料的是,在他们大量抛售后,股票被他们抛售的那些公司利润率大幅度下降,国内生产总值也随之下降,美国股市的下跌因而呈现出一种不可逆转之势。他们企图在压低股价后从事收购、从中渔利,已经不可能了。因此,在这次赌博中,他们赌输了。不少赌博家在这次投机活动中大量亏本,有些赌博家(包括企业和个人)甚至倾家荡产。华尔街金融巨头、世界著名的金融赌博家乔治?索罗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上述在东南亚从事金融赌博的有他,在世界石油领域从事期货赌博的有他,这次在美国股市从事证券赌博的也有他。不过这一次他赌输了。2000年4月,他将其基金投资重点转移到网络股,一下子就赔了50亿美元。他的基金集合的资金曾经达到200多亿美元,由于2000年在股市赌博中输了,现在只剩下60亿美元了。事后他很懊悔。他说:“虽然我曾坚信技术股肯定会下跌,但我还是没有能说服自己早点儿脱手。” 这就是典型的投机家心理。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会跌得这么惨呢?
这是因为,除了成立历史较久、基础较稳固的少数几家以外,大多数成立不久的高科技公司的资金都来源于风险投资。这些高科技企业主要靠“点子”生存,本来就容易失败。这是它们的弱点。因此,在股市上,它们就成为易受袭击的薄弱环节。大批新出现的网络公司,就属于这一类。金融赌博家们于是就集中力量向这些网络公司进攻。在他们的攻势下,这些网络公司纷纷中箭落马;一部分彻底垮台,大多数受到严重伤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随后,包括电信技术在内的其他高科技公司也遭受严重打击。出于这些赌博家的意料之外,由于这些公司的股票下跌后难以回升,赌博家们自己也受了重伤,许多赌博家们与那些倒闭或临近破产的网络公司和受到严重损害的其他信息公司或者同归于尽,或者亏损严重。严重受伤的还有许多风险投资商。他们也是赌博家。他们的大量风险投资在短期内就严重失血甚至丧失殆尽。
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许多从事金融衍生品赌博的赌徒,这一次也赌输了。这个问题比股市价格的崩溃要大得多。
四、股市狂跌与国民经济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2000年,美国经济的突出特点是,股市狂跌推动国民经济下降;国民经济下降又反过来促使股市猛烈下泻。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如前所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2000年第一季度为4.8%,第二季度为5.6%。但由于以纳斯达克指数为主的美国股市各种指数全面下降,美国同年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就下降到2.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少见的这种突然大幅度下降,大大出于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意料之外,引起美国国内一片哗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这种突然下降,反过来又促使股市价格下泻。美国股市价格在2000年10月~12月的再次狂跌,就是在这种恶劣经济形势下发生的。股市价格狂跌与国民经济恶化的相互作用,就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不是在说“网络经济”吗?正是因为网络,经济良好的信息传播十分迅速;经济恶化的信息传播也十分迅速。在这种恶性循环的信息迅速传播的影响下,全国对国民经济的乐观情绪迅速转化为悲观情绪所笼罩。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一场新的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之势已开始形成。
目前,这种危机势头开始形成的表现大致如下: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从高峰跌了下来。
在美国50个州中,美联储共设立了12家联邦储备银行。每一家联邦储备银行有一个管辖区,代表美联储管理其所在地及附近若干个州的金融业务,并负责定期向美联储报告其分管地区的经济走向和发展趋势。据美联储2000年12月6日公布,当时向它报告呈现出进一步证据证明经济发展减速的联邦储备银行,在12家中已经有八家。它们是,设在波士顿、克利夫兰、里士满、芝加哥、圣路易斯、堪萨斯城、达拉斯、旧金山的联邦储备银行。这些报告涉及的地区,包括新英格兰、中西部、南部、中部、西南部和西部,除了包括纽约在内的东部地区以外,经济不景气之风差不多已经涵盖全国了。
时间仅仅过了一个多月,就传出了更坏的信息。
如上所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0年第一季度折成年率为4.8%,第二季度为5.6%,第三季度即陡降到2.2%。
那么,第四季度呢?
格林斯潘先生2001年1月25日在美国联邦国会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作证时说了一句引起全国震惊的话:“据我们判断,我国经济已经发生了一次急剧下降;的确,我国经济的增长率可能已经非常接近于零。”六天以后,即1月31日,美国政府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根据不完全材料初步断定,2000年第四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折成年率为1.4%(待2001年2月再作调整)。这个断定虽然比格林斯潘的判断略高,但美联社在就此发出的一则电讯中指出,这已经降到了美国经济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了。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0年下半年如此急剧地从高峰向下坠落,一直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低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理论,这种情况说明,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已经结束,它已经开始向一场新的经济危机迈进了。
第二,商品零售市场疲软。
由于担心经济危机降临,担心失业,广大体力、脑力劳动者家庭开始削减开支,减少商品购买量。尽管电子商务在美国日益发展,为人们购买商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它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面前仍然无能为力。据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人口普查局公布,2000年10月和11月,全国商品零售总金额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5%。在正常情况下,即在每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每年12月的圣诞节都是美国商品销售旺季,这个时间内的商品零售在全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2000年12月的圣诞节期间的商品销售却基本上处于疲软状态。
由于销售额锐减,经营亏本,美国一家商品零售连锁公司 - 蒙哥马利-沃德公司当年12月即关门停业;另一家打折扣的巨型商品零售商布拉德利斯公司也已向法院申请破产。
第三,一些巨型垄断性高科技企业经营处于困境。
美国历史最老的电信企业 -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在巨型垄断性高科技企业中是受到2000年股市风暴严重冲击的第一家。当年8月,占这家公司经营收入50%以上、金额达56亿美元的电信业务发生了困难,使公司债台高筑。 当年10月25日,这家公司不得不正式宣布,把这家“百年老字号”拆散,一分为四,即在两年内逐步组成为四家独立的企业。
另一家巨型电信企业 - 世界通信公司,是在2000年受到股市风暴严重冲击的垄断性高科技公司中的第二家。由于公司股票价格不断下跌,这家在一年前还拥有总资本1500亿美元的企业,到2000年11月就仅剩下500亿美元了,使它不得不在夕阳西下、奄奄一息的状态下挣扎。
与上述两家处境类似的高科技企业,还有斯普林特公司。
美国规模最大的电子计算机制造企业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以及著名的苹果、惠普、施乐、英特尔、甲骨文、思科等等一系列公司,在2000年也无一例外地遭受了这场股市风暴的严重打击。
第四,工业的主体 - 制造业陷于衰落状态。
从汽车制造、钢铁冶炼到纺织业、造纸业在内的整个制造业销售不畅,生产萎缩,库存增加,是从2000年8月开始的。到2000年11月,汽车销售不畅、生产萎缩之风几乎已经刮遍美国大地,通用、福特、克里斯特三大汽车公司无一幸免。汽车制造公司是钢铁的主要用户。既然汽车生产萎缩,钢铁工业陷入不景气之中就不可能避免了。尽管钢铁价格已经大幅度下降,但是产品仍然卖不出去。美国第三大钢铁公司 - LTV已经被这股风刮倒了,不得不于2000年12月29日宣布破产。 据负责对美国制造业的原材料收购情况进行调查、从而评估制造业经营状况的“全国收购管理协会”公布的统计,2000年12月,全国制造业经营状况指数已经从当年11月47.7分降到43.7分。按照该协会所下的定义,这个指数低于50分,就表示生产萎缩,经营衰退。这个协会公布的2000年12月美国制造业的指数,已经降到了1991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就表明,美国制造业已经衰落到了最近八年以来最严重的程度。该协会2001年2月初公布的统计,2001年1月,美国制造业已进一步陷入“衰退”之中;非制造业也急剧下降,从2000年12月的61.1分猛降到50.1分,也已经降到“衰退”的临界点了。
大量库存积压给美国制造商们带来了十分沉重的压力。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仓库来储存那些卖不出去的产品了。在这种状况下,他们进一步削减生产就成为必然的了。对于非制造商们来说,情况也是如此。
第五,建筑业开始出现不景气。
据《华尔街日报》2000年10月4日报道,美国新住宅销售从2000年8月开始下降。据全国房地产协会公布的统计,全国现存住宅的销售额2000年12月比11月下降7.4%。现存住宅销售在全部住宅销售中所占的比重达80%。住宅销售的萎缩将给美国经济带来一连串消极影响,包括家电、家具等行业都将陷于不景气之中。
另据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人口普查局2000年12月公布的统计,由于住宅销售不畅,建筑业的建筑费开支也随之下降,当年11月比同年10月下降了0.6%。
我在《三说美国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一书里较为具体地说过,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私人房地产、美国垄断资本的象征、属于洛克菲勒家族财产的纽约市洛克菲勒中心,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发生的那一场经济危机期间曾被迫出卖过一次。 这一次,在2000年就要结束的最后一周,洛克菲勒家族又不得不再次把这个中心出卖。
第六,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股市狂泻、经济萎缩、企业破产,已经威胁到华尔街金融垄断资本的中心 - 商业银行业。
由于大量贷款、特别是从事金融衍生品赌博赌输了的那些赌徒们所借的巨额贷款难以收回,包括美利坚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杰?普?摩根银行(这两家银行正在合并)和纽约银行在内的若干家全国性、国际性大银行以及一些州际区域银行,目前业务经营都存在严重难题。 加利福尼亚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 - 亏损严重、不能向它的1300万用户提供能源的太平洋煤气和电力公司欠了美利坚银行大量贷款,难以偿还;加上金融衍生品赌徒们的难以偿还的贷款,已经把这家银行拖下了水,使它陷于困境。 据美国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所做的研究,在经营状况最差的美国上市公司中,2001年将有96家左右无力偿还债务。另据《商业周刊》报道,与1998年比较,2000年企业难以偿还的“问题贷款”总额增加了一倍。因此,美国银行业的困境还将呈现进一步发展之势。
第七,随着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元将处于疲软状态;大量资金也将逃离美国。
第八,由于包括制造业公司、商业公司、电子计算机制造公司、网络公司在内的许多企业收缩经营、减产裁员,美国工人阶级的失业率已呈急剧上升趋势。
据路透社2001年2月4日纽约电讯,从2000年夏季到年底,美国制造业工人已经有25万人失业;2001年1月,又有65000人失业。目前这类裁减职工的消息正从美国不断传来。仅克里斯勒汽车制造公司2001年1月29日宣布,在2002年年底以前,它将关闭六家制造厂,在2003年以前将裁减职工20%,共26000人。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断定,近年内美国陷入一场新的经济危机之中将难以避免。
应当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先生早在2000年年底就已经感觉到了这种危险。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在2000年12月19日刚刚召开的例会上还决定不降低利率。2001年元旦刚过,他不等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预定的月底召开例会,就抢在1月3日、4日两次突然决定降低利率,包括“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这种突然行动大大出于人们意料之外。他如此匆忙地采取紧急行动,实际上就是在救火。
五、反危机的两只手难以奏效
我在《三说美国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一书里较为具体地说过,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衰落阶段以后,统治集团用以反危机的两只手 - 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已基本失效;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发生的那场经济危机期间,这两只手已被砍断,除那场危机的一头、一尾以外,它们未能发挥任何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衰落阶段,统治集团就越是依靠债务经济度日,导致债务(包括政府负债、工商企业负债和居民负债)负担沉重,缠得美利坚合众国喘不过气来。 在《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一文里,我也重申过这一点。
那么,近来几年的情况又如何呢?
还是先说联邦债务。 尽管美国政府财政部宣布,1998~2000财政年度联邦财政均已实现平衡,并有节余。 即使如此,由于债务利息在继续支出,1998年以来,联邦负债总额仍在增长。据美国政府财政部公共债务局统计,按1996年美元计,联邦负债总额1997财政年度为53696亿美元,1998财政年度为54787亿美元,1999财政年度为56060亿美元,2000财政年度预计为56863亿美元。
工商企业债务也在大幅度增长。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期,美国工商企业的负债总额即由14000亿美元上升到35000亿美元。90年代,随着美国巨型企业兼并风越刮越猛,企业负债总额进一步增长。1994年,美国企业增借新债3000亿美元;2000年上半年,这些企业增借的新债折成年率为9100亿美元。有一个统计材料说,仅2000年上半年,全世界的工商业公司拖欠的债务总额中的85%,都是美国公司欠下的。据《经济学家》报道,目前,美国公司欠下的债务总金额已达到十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由于资金不足,也不断借债。它们通过发行债券和票据举债,其借债金额已经从1989年的24000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七万亿美元。 此外,美国的家庭债务在20世纪80年代举债高峰期占年均可支配收入的80%;2000年,这个比重已上升到98%。美国是一个家庭储蓄率极低的国家,经不起任何风吹浪打。
在这种严重情况下,通过美联储降低利率行不行呢?
答曰,不行。因为降低利率通常要到九个月到一年才能对需求发挥作用。到那时,美国的这场新的经济危机可能早已经发生了。前述格林斯潘紧急救火在美国金融界仅仅引起了为期一天的短暂欢腾,第二天就冷却下来,股市照样在低水平上徘徊,原因在此。
那么,经济危机发生以后再降低利率行不行呢?
答曰,更不行。
例证之一,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发生的那次经济危机。在那场危机期间,美联储曾经18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七次降低“贴现率”,都未能制止危机的发展。主要原因是,虽然利率很低,但债务负担沉重的工商企业和居民家庭或者对进一步借债畏缩不前;或者是借新债还旧债,因而难以刺激经济,对危机难以发挥起死回生的作用。
例证之二,是日本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以后。从1990年到现在,已经11年了。在此期间,日本中央银行曾经多次降低利率,一直把利率降到零,甚至实行负利率;但都没有起作用。其原因与上述美联储降低利率未能发生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这11年间,日本经济除一年外,一直处于危机和停滞状态,至今尚未复苏。
那么,通过政府实行减税、增加财政支出,行不行呢?
答曰,也不行。因为实行减税、增加政府财政支出,要到一年以后才能发生作用。到那时,要制止这场新的经济危机的发生已经不可能了。
那么,危机发生以后再实行减税、增加政府财政支出,行不行呢?
答曰,更不行。
例证之一,还是美国上次发生的那次危机。危机期间,由于联邦政府负债总额过高,政府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增加财政支出,实行减税。尽管老乔治?布什总统尽力之所能增加了一些财政开支,并依据凯恩斯“战争增加财富”的理论,在危机期间大打了一场海湾战争,发了一笔横财,用以补充国内开支,还是未能制止危机的发展。
例证之二,还是日本。由于日本政府负债总金额高达四万亿美元,手脚被捆住了,难以大幅度增加财政开支以刺激经济。尽管日本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台振兴经济方案,尽力增加财政开支,但于事无补。日本经济的危机、停滞状态还是拖延了下来。
总之,美国经济的病情已经很严重,难以诊治。格林斯潘先生和小乔治?布什总统本领再大,充其量只能延缓而不可能制止这场危机的发生和发展。问题仅仅在于危机发展到何种严重程度,是七级以上的大地震,还是四、五级以下的较轻微地震?
六、美国发生地震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现在,世界经济的走向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因为每当华尔街打喷嚏时,世界许多地方都要患感冒。
据华尔街的美林投资银行发表的研究报告,2000年华尔街股市狂跌,资本主义世界的股市大多数也随之下跌,只有少数例外。这一年,韩国的股市下跌了近60%;泰国下跌了45%;我国台湾省下跌了44%;土耳其下跌了38%;芬兰股市下跌了14%以上;俄罗斯的股市也下跌了近6%。 此外,日本股市也下跌了25%。
2001年1月4日出版的《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文章,谈美国经济恶化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文章的标题就是:《当美国打喷嚏时》。文章首先讲了美国这次发生“衰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以及这种疾病的治疗难度。它指出:“货币政策通常至少需要经过一年才能对需求产生明显影响。以前的历次衰退都未能被降低利率所制止。财政政策发生作用需要更长的时间。
文章接着指出,生了病的美国经济将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外出口“疾病”,“主要是通贸易,商品价格,对外投资,汇率,股票价格。有些国家将比其他国家更容易受到美国的伤害。”
文章列举的美国经济危机对世界其他国家可能产生的冲击主要是:
(1)美国发生衰退将消减其他国家的出口贸易。加拿大、马来西亚、墨西哥将首当其冲,因为它们对美出口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在25%到1/3之间。美国在信息技术开支方面的下降将打击南朝鲜和台湾,因为它们是电子产品的巨额出口者。
(2)美国的衰退将使它对石油和其他原材料的需要萎缩。这些产品的价格将下降,给这些产品的生产国造成伤害。
(3)第三个渠道是对外投资。与对美贸易相比欧洲和日本将更容易受到对美直接投资的伤害。德国的在美国设立的子公司的销售金额比它对美出口高五倍。这些子公司的销售和利润将受到一场美国衰退的挤压。
(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受对外投资和威胁是不同的。如果一场美国衰退引起资金向安全地带转移,这些发展中国家将发生大量资金外流。一些需要资金弥补大量经常项目赤字的国家,特别是巴西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在这方面所受的打击将最严重。
(5)美国经济买力削弱将使美元疲软。过去两个月来,美元对欧元的比价已下降了12%。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将打击欧洲的制造业。
(6)最后一个渠道是股票市场,因为全球的股票价格都是跟着华尔街走的。所幸的是,在大多数国家里,技术股所占的地位没有美国那么重要。金融市场对信息技术公司的的投资等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已经从2000年3月的50%降了下来),而在德国仅占2%,在日本占7%,国家亚洲国家也只占5%。因此,在这些国家里,技术股份格的崩溃在它们国内开支中所占的份额将大大小于美国。但是 日本有它自己的问题……美国经济的大幅度下降可能把日本再次拖入衰退之中。
这篇文章的上述观点,应当说是对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第一,对美国经济危机对欧佩克成员国和包括俄罗斯内的拉美、欧洲、非洲其他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的打击,对主要依靠出口原材料的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打击及其严重程度,说得不够。
第二,《经济学家》文章没有提到,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总人口达两亿以上的印度尼西亚,在1997年那一次金融、经济危机中受到严重伤害,至今没有恢复元气而且苏哈托虽然被迫下台,支持他的力量依然存在,印度尼西亚的政局并不稳定。一旦美国发生地震,将对印度尼西亚带来进一步的打击。如果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与政治再次陷于混乱之中,其他的东南亚国家也将受到不利影响。
至于东北亚,包括日本和韩国,就更不用说了。
第三,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经济目前的趋势已呈下降趋势。欧洲与美国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欧洲与美国互相以对方为主要贸易伙伴。为了突破贸易保护主义的大门,双方都以在对方直接投资为重点。如果美国发生了地震,欧洲也会受到很大震动,很难幸免。《经济学家》的文章对此估计不足。
总之,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之下,世界各国的经都被不同程度上拴在一起了。如果美国发生地震,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将是严重的。
第一,实行“赌博资本主义”,决不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繁荣”的表现;恰恰相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腐朽的突出特征。它的破产是必然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看到这一点;客观事实也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第二,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它不能防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生金融、经济危机,不能防止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地震。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就是一贯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是最革命的力量,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趋于激化,才能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也就是说,才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从兴盛到衰落和走向灭亡,是必然的历史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然,这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因为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取得革命胜利,不仅取决于革命形势是否形成,还取决于无产阶级政党是否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制订和执行一条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正确路线,在关键时刻是否能作出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决策。就美国而言,在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下半期至70年代初期,都曾出现过革命形势,问题是无产阶级缺乏一个正确的领导。然而美国无产阶级是一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阶级,美国人民是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人民。这种正确领导在长期斗争过程中终究是会形成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埋葬,是没有疑问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只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才能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阵地,才能逐步促进社会主义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就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如果插上了高科技的翅膀,无疑将实现一次新的腾飞。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执行一条正确的路线,必须高度重视、十分爱护公有制经济,而决不能与此相反。
第三,目前,我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着力构筑防火墙,抵御国际金融、经济风暴的袭击;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发展经济;在加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同时,发展人民群众需要的、对社会经济有益的、内容健康的服务业,或曰第三产业,将是一条正确的方针。
这就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本文系2001年2月3日在长春举行的“东北新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发言,载于2001年第4、5期《经济纵横》和2001年第2期《当代思潮》)
三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
(本文系2001年5月18日在《人民日报》主办的“中国‘入世’后的机遇与挑战”高级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原载《当代思潮》2001年第5期)
一、对美国“赌博资本主义”的补充说明
二、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处于始发阶段
三、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四、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阶段
一、对美国“赌博资本主义”的补充说明
我在1999年4月应邀在北京大学发表的题为《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批以下简称卜论》,载《当代思潮》总第57期)的演讲和今年2月初应邀在长春举行的“东北新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所作的题为《再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以下简称《再论》,载《当代思潮》总第68期)的发言中,曾先后就什么是美国“赌博资本主义”做过一些说明。现在,再从物质生产的萎缩和由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及股市交易的恶性发展这两个方面,对美国“赌博资本主义”做些补充说明。
先说美国物质生产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的萎缩。这可以从这个时期美国轻、重工业产品的进口量在全国对这些产品的使用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大幅度上升里看得很清楚。
下面是这方面的一些主要情况:
机床:1970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9.5%,2000年上升到59.4%;
电气设备(包括特种变压器,汽轮机,水轮机,天然气涡轮机,以及发电机部件):1972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3.2%,1999年上升到25.1%
汽车和汽车部件:1972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2.5%,1999年上升到34.2%;
陶瓷建筑材料:1972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35.4%,1997年上升到61.8%;
家用炊具:1990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2.1%,1999年上升到35.3%;
男女外衣:1990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29.9%,2000年上升到52.5%;
男用长裤和衬衫:1990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6.1%和42.9%,2000年分别上升到48.3%和71.9%;
女用罩衫:1990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47%,2000年上升到72%。(以上见《行政人员情报述评》,2001年1月19日第 19—23页)
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世纪末约35年美国轻、重工业产品进口的总体形态而言,它一直呈现大幅度直线上升态势。这两类工业产品的进口金额,1965年为30亿美元左右;1981年,就上升到2651亿美元;lop年,已经上升到4983亿美元;到2000年,它就大步上升到12150亿美元,相当于1965年的30亿美元的405倍。(同上,第17、18页)反过来说,这405倍基本上反映出了35年来美国轻、重工业生产萎缩的概貌。
美国之所以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主要原因在此。
现在再说事情的第二方面,就是由包括“套利基金”(又称“对冲基金”)、“股票指数期货”、“外汇期货”、“利率期货”等在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组成的美国金融赌博业、亦即美国虚拟经济的恶性发展。
美国虚拟经济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金融衍生品交易。它诞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恶性发展。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与人类生产活动毫无关系的大规模金融赌博,是美国各种泡沫经济之母。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额的膨胀,我在《一论》里已经说过。当时(截止于1998年6月 30日)记载的美国各种金融机构所拥有的金融衍生品总金额是45万亿美元。随后,这种金融赌博的规模又大大向前发展了。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到1998年年底,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金融衍生品总金额已经超过200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20倍以上,而华尔街是世界上从事这种金融赌博的最大赌场。(同上,2000年12月 15日第12、14页)除它以外,还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它是世界上从事这种金融赌博的第二大赌场。另外一个大赌场是伦敦。从 1997年发端于东南亚、继而扩展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那一场金融、经济危机发生和发展以来,美国的这种金融衍生品赌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局部受挫,然而还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程度。这是一颗定时炸弹。它一旦爆炸,不仅对美国、而且对全世界都将是一场大灾难。
美国虚拟经济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股市交易。我在《再论》里已经指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于金融赌博家们的疯狂炒作,美国股市市值恶性膨胀,到2000年3月达到顶峰。
美国股市交易主要由道?琼斯加权平均指数(以下简称道指)、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以下简称纳指)和标准普尔综合指数(以下简称标准指)组成。道指是美国历史最老的股票指数,由美国30家巨型垄断企业的股票市值构成。它的队伍经历了多次变化。现在的道指是由美国铝公司、美国捷运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波音公司、花旗银行集团、杜邦公司、埃克森与美孚公司(Exxon Mobil Corp)、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制造公司、惠普公司等30家巨型垄断工、交、金融公司的股票市值组成的。由于这支队伍家家个头庞大,利润通常有保证,华尔街的金融赌徒们对它发起冲击不是很容易。纳指历史较短,以经营科技公司的股票为主。它是随着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舆论制造工具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对“新经济论”的大肆炒作而迅猛发展起来的。由于科技公司的建立历史一般较短,其基本态势是一哄而起,而且大都依赖风险投资生存,它们的股票容易遭受金融赌徒们的袭击。标准指由包括摩托罗拉公司、伊顿公司、希尔顿旅馆公司、希尔顿工业公司、道?琼斯公司等美国500家历史较老、规模较大的工、商、金融公司组成。由于它主要是由这一个群体形成的,金融赌徒们要对它发动攻击,也不是很容易。然而从2000年3月刮起的这一股金融风暴中,无论是道指、纳指和标准指都在不同程度上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冲击,而以纳指所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
我在《再论》里对美国股市价格从2000年3月到年底的大幅度下降,已经说过了。现在要说的是2001年1月以来的情况。
2001年第一季度,上述三种指数都在继续下降。到2001年3月30日,道指从2000年12月底的10768降到9878.78,纳指从2000年12月底的2470.52降到1840.26,标准指从2000年12月底的1320.41降到1160.33。如果按百分比,2001年第一季度,道指下降8.4%,纳指下降了25.5%,标准指下降了12.1%。今年4月,上述三种指数继续下降,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曲线。具体地说,4月2日(1日为星期日,股市闭市)到 16日,上述指数基本下降;17、18两天,指数大幅度上升;19日到月底再曲线下降。5月份,股市仍然保持这种曲线升降态势,但总的水平比3月底略高,其中以道指的上升较为明显。
关于熊市的标准,美国金融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为从高峰下降15%,另一种为下降 20%。无论是按照前后哪一种标准,从 2000年3月上旬的顶峰到今年3月底,上述三种指数都已进入熊市,而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指则不仅早已进入熊市,而且已经崩溃(2001年3月20日,它已经从2000年3月的顶峰下降了63%)。
美国股市是否已经降到了谷底,现在还很难说。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美国经济总体上是继续恶化的趋势;第二,从2001年2月起,投资人已开始从美国的投资基金中抽出资金。这在美国股市历史上是罕见的。近几十年来,只有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事件以后才出现过这种现象。(路透社2001年3月16日纽约电讯)
现在美国有些报刊正在谈论出现“泡沫经济第二阶段”或曰“双泡沫”的可能性,意思是在美国政府部门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已经大幅度下跌的股市再次大幅度上扬,形成另一次泡沫。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但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影响股市升降的临时性因素是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内政、外交等等都可能发生作用,但证券赌博家们下赌注的主要依据是美国经济状况,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利润升降,股市的升降基本上是随着各种经济信息,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利润状况走的。尽管美国有关政府部门近几个月来在不断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但目前已经恶化的美国经济和上市公司的利润状况短期内难以好转。
总之,一方面是物质生产的大幅度萎缩,另一方面是虚拟经济的恶性膨胀,这就是美国“赌博资本主义”的实际含义。“赌博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充分说明了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显示了美国经济貌似强大、实际虚弱的本质,反映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
二、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处于始发阶段
我在《再论》里曾经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理论,从2000年第三季度起,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已经结束,它已经向一场新的经济危机迈进了。现在,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
让我们来看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的统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2000年第一季度(折成年率,下同)为4.8%,第二季度为5.6%,成为一个分水岭;第三季度即降到2.2%,第四季度进一步降到1.0%;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美国政府商务部200l年4月 27日公布的“预先估算”为2.0%,5月25日公布的“初步估算”降为l.3%。
关于美国2001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有必要作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三榜定案,即在该季度结束以后的第一个月末公布一个“预先估算”,第二个月末公布一个“初步估算”,第三个月末公布一个“最后估算”。比如,关于2000年第四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今年1月31日公布的“预先估算”为l.4%;2月28日公布的“初步估算”为1.l%;3月29 日公布的“最后估算”为1.0%。上述今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美国政府商务部迄今为止只走了前两步,即“预先估算”和“初步估算”,还不能算数,它要经过今年6月末公布了“最后估算”以后才算定案。
第二,根据美国政府商务部的新闻公报,在2001年第一季度“预先估算”的2.0%增长率中,居民消费支出占了最大的比重。但是同样是根据这个部2001年头三个月先后发表的新闻公报,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只有今年1月增长了1.3%,2001年2月比上月下降了0.2%,200l年3月又比上月下降了0.2%。因此,总的来说,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是很微小的,很难在“预先估算”的令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的增长率中占那么大的比重。
根据这个部2001年4月27日、5月25日先后发表的两个新闻公报,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第一个公报说是增长了5.7%,其中军费支出增加了4.9%;第二个公报说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率是4.7%,而军费支出则增长了5.4%。这才是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大增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结束以后,美国统治集团曾多次运用凯恩斯“战争增加财富”的理论刺激国内经济。这一点值得我们严重注意。
第三,美国政府商务部4月27日公布2001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0%的“预先估算”的以前和以后,深知内情的格林斯潘先生连续采取了两次突然降息行动,表明他不相信那个“预先估算”。因为格林斯潘有自己的消息来源——12家联邦储备银行向他提供的各自管辖区的经济运转状况的报告。
美国政府管理的利率有两种,其一是“贴现率”,其二是“联邦基金”利率。这两种利率的升降都是与货币供应量的收缩与放松相联系的。按照美国有关法律规定,有权决定贴现率升降的政府机构,是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而决定联邦基金利率升降的政府机构,则是以美联储的7位委员加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加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另11家联邦储备银行中定期轮换的4家银行的行长共 12人组成的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英文简称 FOMC)。这个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上次例会是2001年3月20日在华盛顿举行的,下次例会,应于5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那么,对美国经济运转状况了如指掌的格林斯潘先生为什么要在政府商务部4月27日即将公布那个“预先估算”的9天之前,即4月18日,不等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华盛顿举行下次例会,紧急采取电话会议的方式,提前决定把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降低0.5%,即分别降到4.5%和4%?显然,格林斯潘所看到的美国经济形势,比政府商务部公布的那个“预先估算”要严重得多。
美联储就这次突然降低利率发表的新闻公报中公开指出,从该委员会3月20日召开的例会以来,尽管企业库存在减少,消费和住宅开支保持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但近来这些领域的形势已经恶化。公报说:“与此同时,资本投资在继续削减,当前和预期的企业利润在持续恶化;而企业的前景的不稳定性正日益增长,看来将使资本投资削减的势头进一步发展。还有已经减少的股票财富对消费可能产生的影响,国外经济增长率降低的风险,凡此种种,都将使我们的经济活动进程处于不可接受的虚弱地位。”(美联储2001年4月18日新闻公报)《时代》周刊对格林斯潘所采取的这次突然降息行动做了补充解释。它说,格林斯潘是在为美国的经济发愁。“正在增加的失业、正在下降的商品零售、正在下降的住宅开工率和正在降低的消费者信心。……这些情况正在使经济增长率接近于零,而日益悲现的消费者把经济增长率拖到海平面以下的危险是肯定存在的。”(2001年 4月23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国内部分)
在政府商务部公布那个“预先估算”的18天以后,即5月15日,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及其公开市场委员会再次决定把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下调0.5%,即把联邦基金利率进一步降到4%,把贴现率降到3.5%。美联储就此发表的新闻公报对国民经济恶化所作的表述,从内容到语言,与4月18日新闻公报几乎完全一样。这还是表明,格林斯潘不相信政府商务部的那个“预先估算”。政府商务部5月25日公布的那个经过修改的“初步估算”已经证明,格林斯潘对经济状况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联储这次降息的9天以后,即5月24日,格林斯潘先生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了一篇公开演讲。他说:“经济低增长的时期并没有结束。我们还没有消除经济的虚弱状态将比目前的预期更为严重的风险。”他明确指出:引发这次经济严重虚弱的原因,是“生产过剩”、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的产品“生产过剩”,而“调整的降临又比大多数企业家的预期早得多”。此外,他还具体谈到了以下几点。第一,“就整体而言,企业利润已处于虚弱地位,特别是高技术公司的利润虚弱要严重得多。这是因为,高技术公司前一个时期的严重过度扩张留下了随之而来的供给过度的遗患。”“尽管库存在下降,但高技术产品的库存量仍然很高,大规模清除这类产品库存的时期还在前面。”第二,“在资本投资的需求方面,问题更为严重。……对设备和软件的投资已经下降。”第三,由于个人拥有财富的下降,已经处于疲软状态的“消费者开支在今后几个季度存在着继续下降的危险”。(美联储2001年5月24日发表的格林斯潘演讲全文)
第四,就在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了上述那个“预先估算”的两天以后,即4月29日,美国政府财政部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政策决定机构——国际货币和金融委员会也在华盛顿发表了一个“预先估算”,把它在2000年9月布拉格会议上对美国、欧洲、日本2001年经济增长率所作的估算一律向下做了调整,其中美国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调为1.5%。这当然仍然是一种“预先估算”,但它是在“美国经济的下降程度比原先的预期更大”(路透社2001年4月29日华盛顿电讯)的基础上做出的结论。
实际上,据《经济学家》引用的美国官方数字,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的工业生产的产出折成年率,下降了4.7%,处于上次经济危机结束以来最虚弱的地位。
对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的2001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就说到此为止。
关于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具体地说,就是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内由7位经济学家组成的“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以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作为鉴定“经济衰退”(即我们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标准(我在美国期间,曾经就此问题与全国经济研究所的有关负责人交谈过),我在拙著《三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以下简称《三说美国》)里曾经提出异议,并主张把(1)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负增长两个或两个季度以上,加(2)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转状况,加(3)工商企业的经营状况(包括盈利还是亏损),再加(4)工人阶级的实际处境,作为鉴定美国经济危机的标准。我之所以提出这个补充标准,因为美国经济的实际运转状况是很复杂的,不能把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负增长两个季度作为鉴定美国经济危机的唯一的标尺。比如,有时,一年之中第一、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但第二季度处于停滞状态或略有回升;有时,在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负增长两个季度以前,这个总值已经下降,但没有达到负增长的程度,而在连续负增长两个季度以后,国民经济实际上在继续下降,但也没有达到负增长的程度;有时,国内生产总值两次连续负增长两个季度,但在这两次之间隔着一个停滞或略有回升的短暂阶段,如此等等。按照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上述鉴定标准,这里说的第一种情况就不算“衰退”;第二种情况要斩头去尾,只取其中间的两个负增长季度作为“衰退”的起点和终点;第三种情况就要把一次严重经济危机定为两次温和“衰退”。显然,这种鉴定是不符合实际的。另外一种普遍存在过的情况是,在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负增长两个季度以前和以后,工商企业经营不振,利润下降或亏损;工人阶级的失业率上升,甚至是大幅度上升。按照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上述鉴定标准,就只把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负增长的那两个季度作为“衰退”的起点和终点,把它以前和以后的工商企业经营状况和工人阶级的实际处境一概置之不理。这显然也不符合实际。
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在美国发生的那一场经济危机为例。按照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鉴定标准,那次危机开始于1990年7月,终止于1991年3月。按照我在上面所说的补充标准,那场经济危机开始于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事件之后的1988年年初,终止于1993年第三季度。在这五年又三个季度的危机期间,又分为三个阶段,即危机的始发阶段(1988年到1990年6月)、危机的恶化阶段(1990年7月到1991年3月)和危机的后期阶段或一场地震后的余震阶段(1991年4月到1993年9月)。我在《三说美国》里已经列举了大量数字(其中,有关国内生产总值是1991年12月以后的数字,那时以前为国民生产总值),就这三个阶段做了具体说明(参阅《三说美国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39-90页),此处不赘。
同样是基于这个标准,可以说美国经济从2000年7月起已经进入了一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始发阶段。单是从2000年7月起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和上述其他事实,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这里有必要提到,即使按照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上述标准,对美国二十世纪下半期的历次经济“衰退”一直跟踪研究的一个美国民间学术团体——“经济周期研究所”最近也断定,美国现在“可能”已经陷入了一场新的“衰退”。这个研究机构对目前美国经济状况做了研究以后所作的结论是:“如果历史对现实具有任何启示作用的话,一场衰退现在可能已经发生了。”(路透社200互年5月23日纽约电)
三、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美国官方和民间发表的经济数字是各种各样的,有一些是互相矛盾的,有一些则只具有临时起作用的性质。其中最重要、最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对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具有决定性的基本事实如下:
第一,是美国股市投资者,特别是其中的广大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在2000年3月以来发生的这场股市灾难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到2001年3月 14日,股市中高达49000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已经化为灰烬(路透社2001年3月14日纽约电);到3月19日,这个数字已上升到 5万亿美元(《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1年3月20日);到3月21日,这个数字再上升到51000亿美元(《今日美国报》200且年3月22日);到4月13日,这个数字上升到7万亿美元(2001年4月16日《人民日报》第7版)。这最后一个数字,是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朱民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美国——股市震荡与经济走向》一文里提供的,应当说它具有权威性。
7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在这场股市灾难中灰飞烟灭,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际意义就是,它等于一下子砍掉了美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70%,它超过了2000年美国联邦债务总额13000亿美元以上,它大大超过了日本、韩国和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这么巨额的金融资产损失,在美国历史上(包括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场资本主义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期间)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我在《三说美国》和《一论》里提到,在1973—1974年美国股市的崩溃中损失的金融资产约6000亿美元,导致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一场严重经济危机;1987年10月发生的“黑色星期一”事件中损失的金融资产接近1万亿美元,导致了上述 1988年到1993年第三季度那场严重经济危机。这一次的金融资产损失金额比上述两次要严重许多倍。难道这么巨额的金融资产损失就不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吗?
美国民主党内的一派经济学家办的一家期刊就这场股市灾难指出,这意味着在“美国经济繁荣”和“新经济论”等神话基础上发生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投机泡沫正在爆炸,它将“把全世界经济拉进一场新的大萧条之中”。(《行政人员情报述评》2001年1月12日第11页)是否如此,尚有待于客观事实的证明。但是,它将给美国经济带来一场严重灾难,并进而冲击世界经济,看来是没有疑问的。
第二,是美国企业经营状况在总体上进一步陷于困境。其主要表现是:
(1)纳税后利润,从2000年第四季度起连续两个季度下降。据美国政府商务部发表的新闻公报,全国企业纳税后利润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下降,下降幅度为4.3%;2001年第一季度又比2000年第四季度下降了3.1%。这是美国经济走出上一次危机以来的第一次下降。在上市公司预报2001年第一季经营状况的季节——3、4月份,预报利润下降的公司蜂拥而至,用路透社的话来说,它好像是层层乌云覆盖着美国的天空。截至4月2日止,在已经预报经营状况的1080家上市公司中,有756家预报利润下降或亏损,在已经发出预报的公司总数中占70%,创造了一个新纪录。
(2)企业所欠的债务进一步加重。到2001年4月下旬,全国仅公司发行的在270天之内或者更短时间内到期的债券(商业票据),即达15000亿美元。它们从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筹借的债款,比这个数字更大。有关情况,我在《再论》里已经说过了。
(3)随着股票价格的下跌和债务沉重,资产负债率过高,加以银行收紧贷款,一些巨型企业或者陷于破产边缘,或者正式申请破产。
仅2001年4月的第一周,这类事件即不断发生。
4月 2日,星期一,一家具有 147年历史的化工和建筑材料公司——格雷斯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同一天,位居“美国500家”前列的美国捷运公司宣布它亏损16500万美元。
4月3日,星期二,PSI因特网公司向联邦证券与交易委员会请求延期提交有关财务报告,否则它将被迫宣布破产。
4月 4日,星期三,按经营收入论位居2000年“《幸福》(Fortune,我国又译为《财富》)500家”的巨型垄断企业朗讯科技有限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陷于十分难堪境地,它的首席执行官不得不向公众声明,该公司不会宣布破产。
4月6日,星期五,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申请破产的最大公用事业公司。
同日,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行政负责人被迫向公众声明,说该公司并未处于迫在眉睫的破产境地。
当前,这种趋势正在进一步发展。这意味着美国的生产能力将受到严重破坏。
(4)2000年第四季度,全国企业固定资本投资降到零点以下,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第一个下降的季度。企业在设备和软件方面的投资金额,折成年率,下降了4.7%。2001年第一季度,这种投资又进一步下降了11.5%。
固定资本投资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这种投资的大幅度下降预示着国民经济将进一步萎缩。
此外,制造业收到的耐用品(即使用期限至少为3年的商品)定货单现在也在大幅度下降。它同样预示着国民经济将进一步萎缩。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美国企业受到的打击,以科技公司为最严重。这首先是因为,科技公司的股票市值跌得最惨。以经营科技股为主的纳指下降63%以上就是证明。其次是因为,在减产、裁员、破产企业中,以科技公司所占的比重最大。再次是因为,美国企业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科技方面的开支大幅度下降。仅就信息技术而言,与上一年相比,1998年,全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开支增力了40%以上,以后即逐渐下降,2001年第一季度降到10%以下。此外,还要说到一点,即科技公司严重依赖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下降通常滞后于股市走势,然而科技股市价格大幅度下降以后,风险投资的大幅度下降将是必然趋势。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事件之后的几年,美国风险投资就减少了10%以上。这一次科技股市价格的狂跌既然空前严重,对科技公司的风险投资的大幅度下降也将是必然的。企业对科技投入的大幅度削减和风险投资的大幅度下降,既预示着科技公司将要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处境,又是美国这场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的预兆。除此以外,这种不祥之兆对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消极影响也将是长期的。
这里就要涉及科学技术(指自然科学技术,下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二重性问题。我在《三说美国》和《一论》、《再论》中都曾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科学技术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增殖,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保持其政治、经济统治。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我之所以说美国的所谓“新经济”基本上是“赌博资本主义”,没有说这种“新经济”就等于“赌博资本主义”,主要原因在此。然而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这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面前,科学技术是无能为力的。它既不能防止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而且由于它同样是在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下产生和发展的,它本身的生产过剩也成为引发这种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前面引述的格林斯潘在纽约经济俱乐部的演讲,实际上也承认了这一点。我在《三说美国》里曾援引具体材料说明,从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上台执政、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来,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为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盛阶段,六十年代末期以来为它的衰落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阻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兴盛转化为衰落,这已为客观事实所证实。而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成为最终埋葬资本主义制度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点也必将为历史的客观进程所证实。
第三,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美国金融机构危机重重。
既然美国经济在总体上已经进入危机,它就必然要打击金融业。比如,随着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在2001年4月 6日宣布破产事件的发生,当天就冲击了位于旧金山的美利坚银行、位于纽约市的花旗银行集团和杰?普?摩根——大通银行(这本是代表两个大财团的两家历史悠久的华尔街银行,不久前摩根银行被大通银行兼并后新组成了一家大银行),使这三家美国规模最大的银行当天股票市值分别下降了4.2%、3.9%和5.3%,这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随着这场经济危机的发生,美国银行业的坏账即不断增加。据美联储公布的统计,美国银行利润在连续5年上升之后,2000年开始下降。2001年4月16日,即美国银行业公布2001年第一季度经营状况的第一天,花旗银行集团、美利坚银行和第一联合银行即同时报告了由于坏账拖累而发生的利润损失。在它们发表的利润下降幅度中,花旗银行集团为7%(金融为36亿美元),美利坚银行为17%(从账面上勾销了77000万美元收不回来的贷款),第一联合银行为27%(股票市值下跌了50%以上)。
为防止大型银行倒闭冲击美国整个金融系统,美联储于今年3月 23日向受它监督的那些大银行发出通知,要求它们增加向公众发布的信息量(包括处于危险中的资产金融、已发放的贷款质量的更具体数字等),并增加公布的次数。看来,格林斯潘先生对美国银行业的处境已经感到忧心忡忡了。
受到这场风暴袭击的还有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特别是经营科技股票的专业投资基金。科技股基金的亏损额,2000年为33.92%,2001年第一季度即达34.50%;电信股基金亏损额,2000年为35.07%,2001年第一季度已达到26.52%。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美国物质生产部门早已陷入不景气之中。我们在这里说的是金融业,即美国服务业的主体。据“全国收购管理协会”2001年5月3日公布的调查结果,到2001年4月,全国“非制造业”,即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种服务业的经营指数已经下降到47.l。按照该协会所规定的标准,这个指数低于50,就表示经营状况陷于“衰退”,2001年4月的指数显示,就业职工在美国就业职工总数中约占80%的服务业也已陷于“衰退”之中。
第四,是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积累进一步加深。在美国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就是如此,在经济周期的危机阶段,就更是如此。
让我们从这两个不同的阶段,即美国这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和美国现在所处的经济危机始发阶段,分别来观察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积累状况。
先说美国这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观察:
第一个方面,我在《三说美国》里曾经提到J983年,占美国人口总数10%的富豪和超级富豪占有全国国民财富净值72%;其余占90 %的人口如果不算住宅,仅占有全国家庭拥有财富的16.7%。那么,1998年呢?不算住宅,占人口总数10%的富豪和超级富豪占有全国国民财富净值的76%;处于最底层的60%的人口几乎一无所有,其余30%有也不多。
第二个方面,我在《三说美国》里也曾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一种新现象,即随着大批“白领工人”被解雇,美国工人阶级的就业领域从高薪领域向低薪领域转移。在上一次经济危机期间,这种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速。在美国这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情况也是如此。以纽约市为例,年工资在25000美元以下的职工在1989年到1999年的11年期间增加了80.92%;年工资在25001美元到50000美元之间的职工,在这11年期间减少了66.29%;年工资在50001美元到75000美元之间的职工在此期间减少了19.78%。(《行政人员情报述评》2000年12月15日第19页)纽约市发生的这种职工就业领域从高薪领域向低薪领域大幅度转移的情况,在全国具有代表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美国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个4口之家,年工资收入在25000美元以下,生活是很艰难的。
现在说美国这场新的经济危机的始发阶段。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察:
第一个方面,企业开始大量解雇职工。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美联社于次日也做了内容基本相同的报道),从2000年12月到2001年4月中旬,美国工商金融企业宣布解雇的职工已达50万人以上。宣布解雇职工的科技公司达100家以上,其中包括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宣布解雇职工的制造业公司近20家,其中包括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戴姆勒一克莱斯勒汽车制造公司、通用汽车制造公司、波音公司、杜邦公司。宣布解雇职工的金融公司有9家,其中包括著名的摩根银行和美利坚银行。宣布解雇职工的舆论制造业公司有9家,其中包括著名的有线新闻网公司(CNN)。
上述情况表示,不仅物质生产部门而且非物质生产的服务业也在大量解雇职工。
据美国政府劳工部2001年4月12日发表的新闻公报,截至2001年3月31 日止,美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职工为2565000人,占这类职工总数的2%,但同样是根据这个部提供的数字,2001年3月底全国职工的失业率为4.3%。这就是说,全国职工失业人数至少在500万人以上。另据美国政府劳工部劳工数字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全国职工失业率2000年10月为3.9%,2001年4月已达4.5%。我在有关拙著中曾多次说明,美国官方公布的这种职工失业数字就其统计方法而言,是不科学的,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通常是加上一倍,才比较符合实际。(《美国走马观花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1页第305页。在以后出版的拙著里,又曾依据新的情况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这样,目前美国的失业职工人数至少在l000万人以上。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这就是,与国民经济的下降相较,职工失业人数通常是滞后的。这就是说,美国失业职工的总人数随后还将进一步上升。
第二个方面,首先,在收到的定单开始下降之际,许多公司的行政管理负责人不是立即解雇职工,而是削减农业职工每周的工作日。这就是说,目前在业职工的实际收入也在减少。其次,从这次新的经济危机开始以来,由于科技公司遭到惨重打击,“白领工人”被大批解雇,美国工人阶级从高薪领域向低薪领域转移的步伐又在加速。
目前美国居民(主要是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在负债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是:(1)据美国住房抵押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材料,逾期 30天以上拖欠未交的住房抵押贷款,在2000年第四季度已达4.5%,低收入家庭所占的比重已达10.46%,这是199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个人申请破产案件在 2000年为 120万件,2001年第一季度折成年率,已上升到 140万件以上。(《今日美国报》2001年 4月 10日)这已经说明,从2000年第四季度以来,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积累在加深。
2000年第四季度和2001年2、3月份,美国商品零售已呈疲软和下降趋势。尽管这个指数由于一些临时因素的作用还会出现曲线,但随着美国工人阶级失业人数的增加、收入的减少和贫困积累的进一步发展,美国商品(包括汽车、住房在内)零售总金额的进一步下降将是必然趋势。
以上所说的4个方面最基本的金融、经济事实预示着什么呢?它们预示,尽管还会出现曲线,但美国这场经济危机今后势将进一步发展。
美国上届政府的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2001年1月底刚刚卸任后,在瑞士发表了一篇重要演说。他指出,美国这一次经济周期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历次周期不同。这一次的经济扩张更像战前的那种周期,或者说更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日本所经历的那种周期。也就是说,这次扩张是由信用贷款所推动的。不存在高通货膨胀使这次扩张持续了较长时间,但付出的代价是债务的更大规模的积累。有些人已经指出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英国和瑞典发生过的类似情况,即由信用贷款和资产价格高涨所推动的扩张。但随着这种放手的无节制而来的却是一场“严重的衰退”。(2001年2月1日出版的《经济学家》)
我以为,这位美国前财政部长的讲话,很值得我们注意。
四、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阶段
前面提到,我在《三说美国》里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以来的这一个时期划为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阶段。是否承认这一点。涉及到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用以反危机的两只手——货币政策(利率与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政策(是增加还是减少财政开支,是增税还是减税)能否继续发生作用?
我在上述著作里已经运用具体材料论证过,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盛阶段,美国垄断资本运用的这两只手曾经起过作用,然而在它的衰落阶段,这两只手的作用已逐渐削弱,以至难以起作用。在《一论》、《再论》里,我又援引新的材料,重申了这个观点。在这里,我将以2001年1月以来的最新材料为据,就这一点作再一次考察。
先说由美联储出面执行的货币政策。这次美联储实行的货币政策具有以下特点:(1)4个半月之内,即2001年1月2日、3日,1月31日,3月20日,4月18日,5月15日,连续5次降低利率。这么短的时期之内如此频繁降低利率,在美联储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2)在通常情况下,美联储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的次数较多,降低贴现率的次数较少。这4个半月内的5次行动,都是同时降低这两种利率(每一次降低利率,同时也是增加货币供应量)。这在美联储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3)这5次降息中的两次,都是格林斯潘先生在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例会之前所采取的突然行动,明显具有紧急抢救危机的性质。(4)美联储降息有两种做法,一是一次降低0.25个百分点,另一是一次降低0.5个百分点。这5次降息,美联储每一次都把联邦基金利率(这是一种短期利率,但如果美联储所属会员银行连续折借,也可以把它变成半长期)和贴现率降了0.5个百分点,4个半月之内把这两种利率分别降了两个半百分点,降到了1994年的水平。由此可见,美联储这次是在非常时期所采取的非常行动。它降息的次数不可谓不频繁,降息的幅度不可谓不大,所下的药剂量不可谓不猛烈。但美联储的这一系列非常行动对美国的金融市场和美国经济起了作用没有呢?实际情况表明,它基本上只不过是吹了几次肥皂泡,转瞬即逝。显然,格林斯潘今后还会采取类似行动,但既然他已经把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降到了4%和3.5%,进一步降息的余地就已经很小了。因此,可以肯定,格林斯潘将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现在,不仅华尔街的经济分析家们对格林斯潘的魔术所能起的作用开始产生怀疑(美联社2001年3月22日华盛顿电),就连格林斯潘本人也基本上承认了这一点。前面引用的格林斯潘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的演讲里曾就此讲过一段很重要的话。他说:“一家中央银行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抑制通货膨胀。但是,我们有能力消除繁荣与萧条的循环吗?能像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一些非常乐观的信徒们在几十年前所坚信的那样,在最适宜的条件下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就能消除工商业周期吗?按照我的判断,答案是:不可能,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工具能够改变人类的本性或者抱着很大的信心预测人类行动的方向。”(美联储2001年5月动日发表的格林斯潘演讲全文)格林斯潘认为不可能通过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消除繁荣与萧条的循环、或者说“工商业周期”,这是他与我们之间的共同点。然而就原因而言,他回避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而是归咎于“人类的本性”和“人类行动的方向”,则是他与我们之间的分歧点。之所以产生这种分歧,根本原因在于,格林斯潘先生是一个历史唯心主义者。
事情还不仅如此。美联储短期内这样大刀阔斧地降低利率、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还有可能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发生过的连续10年以上的“停滞膨胀”灾难再度出现。就连《华尔街日报》发表的文章也提到了这种危险。(《华尔街日报》2001年5月 19日)
关于由白宫直接出面执行的财政政策,这里主要指的是小乔治?布什总统2001年1月20日上台执政后为刺激经济向美国国会提出的在今后11年(国会改为10年)内减税13500亿美元的方案,经过共和、民主两党的反复激烈争斗,已于5月26日由国会众、参两院通过。第一次小额减税(总金额约为955万美元)从2001年7月1日生效,8、9月份开始实行;大额减税要在2006财政年度以前逐步实施;有的免税项目要到2009财政年度开始实行,2010财政年度完全兑现。有的民主党人指责这个减税法案是“劫贫济富”。我们对这个法案是竞有利于谁,即有利于美国社会上的哪一个阶级姑且不予评论,只说它对缓和或制止这场经济危机能否起作用。难道从2001年8、9月份开始实行、2002年秋季才能对消费需求发生作用的区区9500万美元的减税,能够制止现在已经处于始发阶段的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吗?不说2010年,就说2006财政年度以前逐步兑现的那个大额减税项目,难道它能够制止现在已经处于始发阶段的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吗?难道这不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吗?
其实,对于政府的财政政策能否制止这场经济危机,格林斯潘先生在上述演讲里已经作了结论,就用不着我们再多说什么了。
在这里只是重申我在《再论》里说过的一个观点,即格林斯潘先生和小乔治?布什总统本领再大,充其量只能延缓而不可能制止这场危机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凭着美国国会通过的几道法律和政府管理证券市场的机构,能防止股市的崩溃吗?
我在《一论》里已经说过,鉴于1929年股市崩溃引发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场资本主义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教训,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3月上台执政后,就紧急敦促美国国会通过了几道有关法律,即《1933年证券法》(Securities Act of1933),《1934年证券交易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罗斯福政府依据这两道法律的有关规定,于1934年成立了管理证券市场的专门机构——“证券与交易委员会”(1940年,还经过国会通过了两道有关投资公司的法律)。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盛阶段,这几道法律和这个委员会对包括股票在内的证券市场的比较平稳的发展,是起过作用的。然而,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衰落阶段,它们既未能防止1973—1974年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也未能防止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事件的发生。那么,2000年到2001年这一次,它们防止住了吗?更没有。有关情况,我在《再论》和本文前面已经说过了,就用不着再讲了。
第三个问题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美国是否会发生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种特别严重的经济危机?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复,英国《金融时报》(见2001年2月19日评论版)所载的文章是肯定的:美国《工商业观察家》(见200l年2月号)也是肯定的。美国其他舆论工具不时也发出了这类的警报。前述美国前任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在瑞士发表的演讲也含有类似的意思。我以为,目前尚不能肯定,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也不能绝对排除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之所以不能绝对排除,主要是因为:(1)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现在是处于衰落阶段,这与它的兴盛阶段是不同的。(2)这次美国股市狂跌所吞没的金融资产金额之巨,为历史上所未见。(3)泡沫经济破灭后导致的日本经济危机已经持续11个年头,现在还未结束;英国2000年的工业生产已处于停滞状态;德国的经济现在也已出现疲软迹象;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东南亚经济的整体,至今仍未从1997年的那场金融、经济风暴中恢复元气;包括阿根廷在内的拉美经济现在又已发出了警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1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一律下调。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形势下,美国不是一个孤立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它的经济危机与世界许多国家、地区的经济不景气是相互影响的,而又以美国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拖累为最严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第一,实行“赌博资本主义”不是表明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恰恰相反,它说明了美国经济实力的虚弱。难道像美国这样一个大国能够长期基本上靠赌博过活吗?
“赌博资本主义”是在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处于衰落阶段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充分反映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它的崩溃是必然的。
第二,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面前,科学技术是无能为力的,它不可能挽救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事实恰恰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使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进一步发展,直至激化,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处于衰落阶段尤其是如此。美国这场新的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条基本原理。
第三,目前已经存在的最基本的经济、金融事实显示,美国这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将在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并将冲击世界经济。
第四,目前我国理论战线解放思想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盲目迷信中解放出来。
第五,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应当以扩大内需、自力更生为主,把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要大力防止国际金融、经济风暴对我国的袭击,并以早做准备为宜。
这就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本文系2002年5月18日在《人民日报》主办的“中国‘入世’后的机遇与挑战”高级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四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
一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在形成
张海涛
2001年12月25日脱稿
一, 美国“赌博资本主义”面临险境
我在1999年4月、2001年2月和5月先后就此题撰写的三篇论文(以下简称《一论》、《再论》、《三论》)[注1]里,都曾对由物质生产萎缩、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恶性膨胀这两个方面组成的美国“赌博资本主义”做过说明。现在再就它的发展现状做简要补充说明。
关于美国物质生产或曰实体经济萎缩的现状,本文在下面有关部分将要提到。此处只说美国的基础设施状况。
截至2001年8月止,美国的基础设施状况如下:
堤坝:全国各条河流上处于不安全状态的堤坝达2100座以上。仅在最近两年,堤坝溃决的事件就发生了61起。
道路:全国1/3的公路处于损坏或待修状态。道路损坏导致的人员死亡平均每年高达13800人。
桥梁:据联邦公路管理局判断,截至1998年,全国约29%的桥梁处于结构缺陷或功能老化状态,其中许多都已不能使用。
城市公共交通:全国94%里程的城市公共交通线靠公共汽车,轻轨铁路和地铁严重不足。
航空运输:最近10年来,全国空运增加了37%,但机场设施仅扩充了1%。2000年,由于机场跑道严重不足,起、降的飞机接近相撞的事件发生了429起。
学校:全国75%的校舍设施过于陈旧或过分拥挤,不能应付需要。
饮用水:全国54000社区中相当一部分的供水系统已经或接近过时;其中一部分供水带有病菌或寄生虫。
污水处理:全国16000污水处理系统超负荷运转;一些城市的下水道构筑年限已满100年,未经修理;全国35%到45%的地表水已不符合使用标准。[注2]
上述情况,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
现在再说事情的另一方面,即由包括“对冲基金”、“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在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组成的美国金融赌博业、亦即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在《一论》里说过,截止于1998年6月底,美国各种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品总金额为45万亿美元。33个月之后,即2001年3月,它们拥有的金融衍生品总金额就上升到85万亿美元。[注3]从2000年7月到2001年6月,仅美国银行界持有的金融衍生品金额即增加了24%,达到48万亿美元。[注4]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第25章里,以银行的存、贷款运转速度为据,论述了“信用和虚拟资本”。[注5]马克思这部巨著的手稿,是他在1883年逝世前拟就,由他的战友恩格斯事后整理,于1894年出版的。当时,所谓金融衍生品交易还连一点影子也没有。这种金融赌博,是在《资本论》第三卷出版100年以后才在美国大规模发展起来的。在从事大规模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今日之美国,“虚拟资本”的规模比马克思当时所作的论述高出了成千、上万倍。
此事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以美国最大的银行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为例。2000年年底,这家银行公司拥有的资产为7150亿美元,发放的贷款为2120亿美元,拥有的股本为420亿美元,而它持有的金融衍生品金额即达245000亿美元。这就是说,它持有的金融衍生品金额等于它的全部资产的34倍,等于它发放的全部贷款的116倍,等于它的全部股本的580倍。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一旦它持有的金融衍生品亏损1/580,就等于把它拥有的全部股本一扫而光!美国银行界1994年发生的银行家信托公司(它是美国著名的一家大银行)破产,被德意志银行收购;2000年,杰?普?摩根银行(它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是摩根财团的核心)濒临破产,被大通银行兼并,都是由于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发生亏损的结果。1998年,美国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也是由于经营金融衍生品发生巨额亏损的结果。[注6]
“9.11事件”的后果之一,是它对美国金融界的严重打击。在纽约那两幢高耸入云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里设有分支单位的美国金融机构,包括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美林投资银行、莱曼兄弟投资银行以及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许多银行,还有不少包括日本、西欧在内的外国银行。特别严重的是,由纽约清算协会为纽约地区银行界设立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被摧毁。它的计算机系统专门用于清算美国国内和国际银行间的支付关系。美国、西欧、日本的各大银行都使用这个系统。它每天处理的清算业务达242000笔,通过它转移的资金平均每天高达12万亿美元,包括在世界各国间全部美元支付总额的95%。这个系统被摧毁,不仅打乱了美国的金融业务,包括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而且也使国际金融系统发生连锁反应,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系统面临崩溃的险境之中。[注7]。
金融衍生品交易,是与人类生产活动毫无关系的一种金融赌博。
上述事实说明,第一,这种金融赌博业的空前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第二,这种规模庞大的金融赌博具有高度的虚弱性;第三,这种金融赌博业的大规模发展,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腐朽性的一种突出表现。
关于美国股市,我在《三论》里曾说过两点。第一,我当时指出,在目前美国经济形势下,股市出现“双泡沫”的可能性不大。这一点已为半年多来的事实所证实。在此期间,美国股市走势的态势虽然随着各种经济信息、上市公司盈亏信息以及“反恐怖战争”的影响而时起时伏,时涨时落,但基本上仍然停留在原地,变化不大。第二,我当时指出,由于股市暴跌,从2000年3月到2001年4月中旬,美国股市投资人一共损失了7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迄今为止的最新数字是,丛2000年3月到2001年9月美国股市总值从18万亿美元降到11万亿美元[注8];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投资人损失的金融资产仍为7万亿美元。到2001年12月中旬,尽管美国政府大幅度增加军费,从事“反恐怖战争”,导致军工生产增加,军工企业股票价格上扬,但美国股市的总体形态基本上仍然是如此。
在低利率的条件下,股市本来是有可能大幅度上升的。但这一次,由于美国经济的整体严重虚弱,这种可能性没有变成现实。
空前规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陷于崩溃状态和股市大量金融资产灰飞烟灭,反过来又要给美国经济带来严重打击。
二,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已进入恶化阶段
由私人出面主持、国私出资合营的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是美国朝野承认的“经济衰退”权威验收机构。美国发生的“经济衰退”或曰经济危机是否真实,及其起、止时间,严重程度,等等,要由它察看、验收,经过它通过、认可,才算定论。
2001年9月26日,这个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发表公报,裁定2001年3月为美国经济活动的高峰,也就是一场新的“经济衰退”的开始。公报就此裁定解释了三点。第一,“一场衰退就是整个经济活动发生的持续若干个月份的明显下降,尤其是工业生产、就业人数、居民实际收入以及批发、零售商业的显著下降。”第二,“一场衰退必须包括产出量和就业人数的大量下降。”“2001年3月,就业人数达到高峰,随之下降。”到同年10月,“累计的就业人数已经下降了约0.7%,已相当于一场通常衰退的降幅2/3。”工业生产“在2000年9月已达到高峰,这个指数在随后的12个月里持续下降,降幅已接近6%,超过了此前多次衰退的平均降幅4.6%。”第三,在裁定此次“衰退”时,委员会采用了按月统计的指数,“没有给予国内生产总值以过多的重视,因为国内生产总值只按季度计算,而且它还要经过多次、大幅度修正;”而“按月计算的指数则很少需要修正。”[注9]
需要指出的是,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主席罗伯特?霍尔早在2001年6月18日,就曾就此次“衰退”的鉴定方法做过公开说明。[注10]
那么,霍尔先生为什么要在该委员会对这场“衰退”正式做出裁定的三个月之前就这次鉴定方法做出说明呢?
这是因为,该委员会对此次鉴定方法作了修改,其方法与以往历次都不相同。
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该委员会以往都是由7位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学家组成,这次只有6位。
第二,该委员会过去鉴定“经济衰退”,是以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负增长两个季度或以上为标准。这次既不按季度,也不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而是按月计算;计算的内容包括工业生产、就业人数、居民实际收入和批发、零售商业的现实状况,其中又特别强调了就业人数和工业生产状况。
第三,该委员会过去是在一场“经济衰退”结束以后才做鉴定,裁定“衰退”的起、止时间;此次是在“衰退”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就提前做出鉴定,而且只指出了这场“衰退”的开始时间,不说“衰退”何时结束。
第四,该委员会此次对“衰退”采用了“高峰”和“低谷”的提法,这与过去也是有所区别的。
应当指出,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这次改变鉴定方法,含有合理成分。这是因为,它此次强调了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转状况,特别是它重视了工人阶级的就业状况和居民实际收入状况。这些都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该委员会这次抛弃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鉴定“衰退”的标准,这又是不合理的。因为尽管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含有相当大部分的虚拟经济成分,但它毕竟是衡量国民经济综合状况的一条重要标准。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在一篇评论中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改变[11]。
我在拙著《三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里,曾经对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此前单纯以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负增长两个季度或以上作为裁定“经济衰退”或曰经济危机的标准表示过异议,并提出了一个补充标准。这就是:(1)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两个季度或以上;(2)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转状况;(3)工商企业的经营状况;加(4)工人阶级的实际处境。根据这个补充标准,我把美国的经济危机分为三个阶段,即危机的始发阶段、危机的恶化阶段,以及一场地震后的余震阶段。在《三论》里,我重申了这个主张。该委员会这次修改的鉴定标准,基本上把我补充的后三条包括进去了。这就成了我们之间的共同点。但该委员会此次抛弃了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这一条,这又成了我们之间的分歧点。
由此派生出来的分歧是:
第一,美国国民经济的高峰,这一次究竟起于何时?也就是说,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究竟开始于何时?
让我们来看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的统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2000年第一季度(折成年率,下同)为4.8%,第二季度为5.6%,成为一个分水岭;第三季度即降到2.2%,第四季度降到1.0%;2001年第一季度为1.2%,第二季度降到0.3%;第三季度转为负增长1.3%。[注12]美国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第三季度的负增长幅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的负增长幅度。
因此,按照我的上述标准,就国内生产总值而论(其他三条,本文下一部分将要涉及),美国国民经济的这次高峰应当是2000年第二季度;也就是说,美国这场新的经济危机、或者说危机的始发阶段是开始于2000年第三季度,而不是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所裁定的2001年3月。
第二,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恶化阶段开始于何时?
按照该委员会的裁定,应当理解为2001年4月。而按照我的上述标准,这场危机的恶化阶段应当是2001年第三季度。这个阶段何时结束,目前还很难说。
至于危机的第三阶段,即一场地震后的余震阶段,我们之间还会发生分歧。
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即它与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发生的历次危机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它是由美国经济学界所说的“科技泡沫破灭”、即高科技公司“生产过剩”引发的;而“科技泡沫破灭”又反过来加剧了这场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这种现象,在战后以来的美国经济危机史上是首次出现。
“科技泡沫破灭”的主要表现是:
(1)从2000年3月起,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迅猛下跌,在短期内即陷于崩溃状态。到2001年年底,这种崩溃状态一直没有改变。
2001年,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技术硬件指数”(即生产、经营技术硬件公司的股票指数)也大幅度下降。
(2)个人用电子计算机(PC)的销售量,2000年后期即开始下降;2001年头三个季度,它的销售量又逐季连续下降。这种现象,在个人电子计算机产生以来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注13]
据主持个人电子计算机市场研究的美国国际数据公司预测,2002年,个人电子计算机市场仍将处于乌云密布状态。[注14]
个人电子计算机市场的不景气,也把电信产业拖垮了。
(3)根据现有统计材料,到2001年6月底,由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半导体和其他相关电子产业组成的美国高技术产业的设备利用率,已降到67.5%。[注15]这种严重情况,是美国资产阶级舆论工具所制造的“新经济论”出笼以来第一次发生。
(4)美国各个世界著名的高技术研究、开发区几乎无一例外地陷于衰落状态。
首先是硅谷。这次科技股市的崩溃,使硅谷的高科技企业受到沉重打击。截至2001年7月9日止的一周之内,位于硅谷区域的所有高技术研究、开发公司一致采取了一种极其反常的措施:关门停业;在美国国庆节——7月4日,即国家规定的休假期间,让全体职工都去休假;休假期间从职工每年的休假时间中扣除。它们通过关掉办公室灯光、削减合同工、侵蚀职工的休假时间等手段,以削减开支。在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硅谷的各个停车场停留的小轿车密密麻麻,现在却是空空荡荡。用《旧金山纪事报》的说法,这一周之内,硅谷变成了一座“鬼城”。[注16] 硅谷的这种反常行动波及到整个旧金山湾区,其消极影响甚至扩散到加利福尼亚全境。它加剧了加利福尼亚的经济危机,包括房地产危机。
另一个高技术研究、开发区——弗吉尼亚到华盛顿特区之间的走廊地带,受到的冲击也很严重。区内许多高技术研究、开发公司破产。商业用建筑物的空房率成倍上升。[17]
美国其他高技术研究、开发区,包括东起马萨诸塞州环绕波士顿市的第128号公路沿线、西到俄勒冈州波特兰市西南部的硅林在内,也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打击。
三,这场危机的发展趋势
在进入恶化阶段以后,决定这场危机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如下:
第一,是堆积如山的债务。
如今的美国,是一个债务缠身的国家。它是一个富国,而且是世界首富。尽管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含有大量虚拟成分,但日本、西欧也基本上是如此,因而可以比较。现在美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0万亿美元,没有任何一个西欧大国或日本能与它并肩而立。然而美国又是世界上负债率最高的国家。截至2001年第一季度止,它的负债总金额已高达315000亿美元,等于它的国内生产总值三倍以上。在世界历史上,这是规模空前、危险性最大的“债务泡沫”。[注18]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衰落阶段以来,由三权分立的美国国家政权执行寅吃卯粮、超前消费的债务政策的结果。由此可见,美国的富是虚胖,是浮肿;它是一个强国,然而它又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国家。
这315000亿美元的债务,分为两种,即内债和外债。其中内债为295000亿美元,外债为2万亿美元。
内债主要是三种。它们分别是:
(1)政府、包括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债务。这种债务,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急剧上升,80年代里根政府任期内达到高峰。到2001年第一季度,政府累计负债总金额为7万另800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负债总额为55000亿美元,每年支付利息达2000亿美元。
(2)工商金融企业债务。这种债务,1980年为2万另500亿美元,1990年上升到35000亿美元,到2001年第一季度再上升到151800亿美元;其中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负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3)居民债务,包括信用证贷款逾期未还和购房抵押贷款。1978年,这种债务为约1万亿美元,1990年上升到36250亿美元,2001年第一季度再上升到72280亿美元。
2万亿外债主要为两种,一种是外国政府购买的美国联邦政府债券,另一种为美国用美元支付、从国外进口商品所欠的债务。[注19]
上述债务,2001年后三个季度都上升了,其中又以联邦政府债务的增加最为明显。
如此庞大的债务,既是这场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的重要根源,又是治疗这场经济疾病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二,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实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其主要表现是:
(1)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2001年12月14日公布的统计,到同年11月,包括工厂、矿山和公用事业(供水、供电、供应煤气)在内的美国工业生产已经连续14个月下降,其下降时间之长为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危机史上所未见。其中,2001年第一季度的降幅折成年率(下同),为6.8%;第二季度为4.4%,第三季度为6.2%[注20]美国工业的主体——制造业也随之大幅度下降。由于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制造业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度下降,美国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已再一次陷于衰落之中。
同样是根据美联储公布的统计,美国工业的设备利用率,以1992年为100,2000年4月为82.5%,其中制造业为81.8%;2001年1月降到79.4%,其中制造业降到78.4%;2001年3月降到78.9%,其中制造业降到77.5%;2001年5月降到77.4%,其中制造业降到76.0%。这已经是1983年8月以来的最底利用率了。但是,它们这一次还没有降到谷底。2001年11月,工业设备利用率进一步降到74.0%,其中制造业设备利用率也相应下降。[注21]这就降到谷底了吗?从目前美国国民经济的的状况来看,还没有。
此外,还有一个库存问题。
美联储根据它属下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分别就它们管辖区域的经济状况所作的报告,于2001年11月28日发表公报说:“在全国大多数区域里,工商企业仍在继续削减库存。但是,大部分的库存削减还有待于今后进行。”
科技公司库存也是如此。2001年9月22日一期的《经济学家》报道说:“目前,美国企业库存的总量之高,是破历史纪录的。特别是电子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企业的过度库存的削减,尚需一段时间。”
库存需要进一步削减,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美国工业生产以及高科技产业的生产,今后还将进一步下降。
(2)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大型公司的利润总额即开始大幅度下降。第二季度,美国规模最大的巨型垄断公司的利润总额下降了67%。据出版《华尔街日报》的道?琼斯公司的初步统计,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巨型垄断公司的利润进一步下降了72%。[注22]从目前美国的经济形势来看,第四季度,美国巨型垄断公司的利润总额还将继续下降。
在利润降幅最大的一系列巨型垄断公司中,包括著名的朗讯科技有限公司,因特尔公司,伊士曼柯达公司,通用汽车制造公司,福特汽车制造公司,戴姆勒-克里斯勒汽车制造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爱迪生国际公司,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思科公司,惠普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施乐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纽约时报》公司,以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飞机制造商、总部原来设在西雅图、现已迁到芝加哥的波音公司。尽管中国民航总局在2001年10月一次就向波音公司定购了30架波音737型客机,但仍然扭转不了波音公司的厄运。该公司在同年12月14日宣布了大量亏损,并将在2002年中期以前至少裁员25000人。[注23]
仅在标准普尔证券交易公司上市的500家工、商、金融公司中,2001年上半年,由于大量亏损、到期无力偿还债务的大型公司就有101家,其中美国公司达83家。[24]
现在在美国,唯有军工企业一枝独秀。由于收到五角大楼的订货单源源而来,它们的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生产增加,股票市值上升。
(3)一系列巨型公司破产和申请破产。
所谓“申请破产”,就是企业向法院提出申请,经法院审讯,批准给予该企业一个“保护期”,各家债主在“保护期”内不得向该企业讨债;该企业在此期间必须大刀阔斧调整业务,扭转资不抵债局面;否则法院到时将强迫该企业破产,由各家债主瓜分其资产。
截至2001年9月为止的12个月,美国工商、金融企业经法院批准破产和向法院申请破产的案件达38490起,比上一年增加了2400余起。[注25]其中,仅2001年上半年,破产倒闭的网络公司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9倍以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危机期间,不算银行,就有一系列巨型公司破产或申请破产。从2001年4月起,这股巨型公司破产和申请破产之风越刮越猛。按时间先后次序,其大致情况如下:
4月2日,历史悠久的巨型化工和建筑材料公司——格雷斯公司申请破产;
4月6日,加利福尼亚规模最大的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申请破产;
4月17日,业务遍及全国的温斯塔尔电讯公司申请破产;
6月1日,位于弗吉尼亚州阿什伯市的PSI网络公司及其24个分支机构申请破产;
6月11日,LTV钢铁公司申请破产,成为这场危机期间破产的十几家钢铁公司之一;
7月9日,位于奥克兰的著名Webvan网络公司破产;
8月15日,位于波士顿的美国网络公司的先驱、向各网络公司供应技术及相关设备的Egghead公司申请破产;
8月20日,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商品零售连锁系统——阿默斯百货公司申请破产;
9月28日,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拥有巨额资产的ExciteAtHome因特网公司申请破产,随后宣布于2002年2月关门停业;
9月28日,仅在一年前在美国著名赌城拉斯韦加斯附近耗巨资建筑了一座大型休养场的阿拉丁赌博公司申请破产;
10月12日,美国著名的生产一次成相照相机和专用胶卷的宝丽莱公司申请破产,关闭了它所有的315家商店;
10月15日,美国第三大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申请破产;
10月19日,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分店分布于洛杉矶、纽约、拉斯韦加斯等地的星球好莱坞饭店公司申请破产;
11月13日,阿拉默全国小轿车租赁公司的母公司——ANC租赁公司申请破产;
11月15日,位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市、历史悠久的伯灵顿纺织公司申请破产;
12月2日,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世界著名的安龙能源公司申请破产。[注26]
迄今为止,美国破产和申请破产的大型企业,已创战后以来美国历次经济危机之最。现在,美国这场危机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随着这场危机恶化阶段的继续,破产和申请破产的大型企业还将会进一步增加。
空前规模的企业破产,就是对生产力的空前破坏。
(4)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大幅度下降。
美国企业用于新厂房和设备方面的固定资本投资的下降,开始于2000年后期。2001年头三个季度,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继续下降。其中,2001年第一季度下降0.2%,第二季度下降14.6%,第三季度下降11.9%。[注27]
固定资本投资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美国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如此大幅度的下降,表明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恶化阶段将继续发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对高科技设备投资的下降。从2000年年初到2001年上半年,企业对高科技设备的投资由增长20%转为负增长10%。2001年第二季度,企业对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投资甚至下降了14.5%。[注28]
高科技的研究、开发、生产,主要靠风险投资。美国的风险投资在2000年第一季度达到高峰,随后即连续5个季度下降。与2000年第二季度的风险投资相较,2001年第二季度下降了66%。[注29]
企业对包括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在内的高科技设备的投资剧烈下降,表明美国的高科技产品生产将进一步下降。而风险投资的下降达到2/3,势必对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起巨大的抑制作用。这对美国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对这场经济危机势头的扭转,也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是金融业危机进一步发展。
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险境和股市交易的恶化,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说过了。现在要说的是美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是银行业收不回来的坏帐大幅度上升。根据有关金融机构的统计,逾期无力偿还的银行贷款,2000年占银行贷款总金额的3.4%,2001年头9个月已大约达到10%。与2000年同期相较,2001年上半年,全国银行勾销的坏帐上升了45%。[注30]
截至2001年10月中旬,一系列巨型银行的利润额显著下降。其中包括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弗利特波士顿金融公司,纽约银行公司,韦尔斯法戈银行公司,以及包括莱曼兄弟公司在内的多家投资银行。[31]
在这场危机期间,濒临破产、被兼并的巨型银行,是杰?普?摩根银行公司。这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说过了。2001年3月,菲诺瓦金融集团公司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件之一。还有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银行,就是位于伊利诺斯州境内的苏必利尔银行公司及其18家分行。有关这后一件破产案的官司至今尚未了结。[注32]
为了挽救美国的金融业(包括金融衍生品交易、股市交易和商业银行)和制止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同时紧急采取了两手。
第一手是降低利率。从2001年1月1日到12月11日,已经先后11次降低利率,把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75%,把贴现率从5%降到1.25%。[注33]美联储在2001年,无论降息次数之频繁,还是降息幅度之大,在战后以来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第二手是增加货币供应量。美国的货币1(M1,即流通中的货币加活期存款),1999年6月为10998亿美元,2000年6月增加到11053亿美元,2001年5月再增加到11174亿美元;货币2(M2,即货币1加不能随时用支票取款的“储蓄帐户存款”,加银行管理的货币市场几种基金,加简称CD的10万美元以下的定期存款),1999年6月为45171亿美元,2000年6月增加到47878亿美元,2001年5月再增加到51669亿美元;货币3(M3,即货币2加巨额定期存款,加各种金融机构基金,加欧洲美元存款,加“再购买协议”,最后一项主要是“联邦基金”),1999年6月为62279亿美元,2000年6月增加到68108亿美元,2001年5月再增加到75001亿美元。[注34]2001年6月到11月,美联储又大量增发钞票,仅同年9月17日这一天就发行了570亿美元。[注35]
美联储在2001年如此急如星火、大刀阔斧地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其效果如何呢?答案在本文前面已经有了。它既未能阻止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陷于险境,未能扭转股票市场的颓势,也未能防止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朝恶化阶段发展。它采取的这些措施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危害美国十余年的“停滞膨胀症”的再现。
再说小布什总统的财政政策。他已经付诸实施的2001年7月到9月间的第一次减税,实践已经证明,对抑制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没有起任何作用。他增加军费开支,开始打了一场“反恐怖战争”,其用意之一是运用凯恩斯“战争增加财富”的理论,藉以制止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这场“反恐怖战争”情况复杂,我们对其性质姑且不予评论,只限于考察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迄今为止,小布什总统打的这场战争对制止这场危机的发展是否收到了成效呢?事实说明:没有。最近,布什政府公开扬言,下一步还要扩大这场“反恐怖战争”的范围。至于能否收到效果,也还要看。我们现在至少可以说,他的父亲老布什总统1991年打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湾战争,并未能制止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发生的那场经济危机的发展。他这次效法他的父亲,其效果不大可能比他父亲的经历更好。相反,由于发生了经济危机,政府税收收入下降;加以包括军费在内的开支增加,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总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上升。2000年10、11月,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已达350亿美元;2001年,截至12月20日止,10、11、12月的财政赤字再上升到637亿美元。[注36]
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小布什政府的财政政策为什么不能收到他们预期的效果呢?一句话,是美国堆积如山的债务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关于这个债务问题,本文上面已经说过了。
第四,是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积累进一步加深。其主要表现如下:
(1)据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2001年12月7日公布的统计,在这场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1月止,美国失业工人已上升到816万人。
由于美国官方对民间劳动力总数和真正失业人数的统计方法不科学,甚至故意缩小(对黑人的失业更是如此),它公布的失业人数与实际失业人数相距甚远。一般地说,就它公布的失业人数增加一倍,才大体上符合实际。这样,到2001年11月,美国的实际失业人数就是1632万人。
与经济危机的发展相较,美国雇主解雇职工通常是滞后的。何况这场经济危机的恶化阶段还刚刚开始。因此,美国工人阶级的失业状况今后还将进一步恶化。
(2)这场经济危机,美国工人阶级失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批科技职工被解雇。
根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放的大型公司解雇职工的专题新闻节目,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0月止,决定解雇职工的商品零售公司共10家,决定解雇职工的航空公司共14家,决定解雇职工的包括石油、快餐、咨询等多种类型公司共25家,决定解雇职工的制造业公司共56家,而决定解雇职工的高科技公司就有170家;这最后一种,如果再加上决定解雇职工的32家因特网公司,就达到202家,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类公司之上。还需指出的是,在上述制造业公司中,有一些也是高科技公司,如联合技术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等。上述170家高科技公司中,仅朗讯科技有限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等6家,决定解雇的职工就达176000人。[注37]
这场经济危机,美国各高科技研究、开发区的职工收到的打击最沉重。硅谷即为其显著例证之一。2000年9月,硅谷失业率还只有1.8%;到2001年9月,那里的失业率已上升到5.9%。[注38]仅2001年7月26日一天,硅谷及其邻近地区被解雇的高科技人员即达31000人。《洛杉矶时报》称这一天为“高科技糟糕的一天”。[注39]
(3)2001年,美国家庭总共约为10500万户。其中,6000万户以上为低收入户,每户年收入在25000美元或以下。他们还都是在业的工人群众。
设在华盛顿的“全国低收入住房联盟”于2001年10月发表的一篇报告说,在全国各地,领取联邦政府规定的最底工资的在业工人无力支付廉价房租。要支付廉价房租,他们的工资必须等于政府规定的最底工资269%。[40]
因此,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人数正在大幅度上升。其中,又以纽约市的上升幅度为最高。
(4)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约40%的美国失业工人同时失去医疗保险。与此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工人根本没有医疗保险。[注41]
美国是一个医疗费用极高的国家。工人群众一旦生病,没有医疗保险,就只有等死。就是那些由劳资双方各出一部分资金、与保险公司签订了医疗保险合同的公司(这通常是一些大公司),工人生病也不是完全保险。因为这些医疗保险,有一些只保工人,不保工人家属;有一些只保一般疾病,不保重病。
(5)2001年,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世界最富的美国,约有2330万人处于饥饿之中。
美国政府原来发放“食品券”,为穷人提供廉价食品。1996年,美国联邦国会通过了《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法》。此后,有资格领取“食品券”的人数大幅度下降;大批穷人只能依靠私人慈善机构的施舍才能勉强维持生命。[42]
第五,是“9.11事件”(包括事后发生的炭疽病在包括华盛顿、纽约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反复传播、感染)对美国国民经济的冲击,尤其是对金融业(包括保险业)、航空业、旅游及其与之相关的行业的打击为最严重。这也成为加剧这场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联邦国会迅速通过了金额达400亿美元的“反恐怖和经济重建计划”,加上金额为150亿美元的“航空业援助计划”,但等于杯水车薪,对制止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恶化基本上起不了作用。
最近几个月来,特别是从11月的感恩节和12月的圣诞节期间,尽管包括各大商品零售连锁店在内的零售商对商品价格大幅度打折扣,使出各种招数吸引顾客,商品销售仍然疲软。在通常时期,这是美国商品销售旺季,商品零售总金额占全年50%以上。2001年,这种商品销售旺季没有出现。这种现象显示,美国轻、重工业将被迫进一步减产裁员,使这场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
由此可见,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发生和恶性发展,从本质上看,仍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处于衰落阶段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趋于激化的结果。
四,对两个重大问题的答复
第一个问题是,目前,一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否正在形成?
由美、殴、日等30个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2001年11月21日发表了它每半年一次的《经济展望报告》。报告虽然对经济恢复作了若干乐观的预测,但是它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所作的主要结论却是:“世界已经陷入衰退,这是20年来第一次发生”;这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美国一些报刊也发表了大致类似的论断。
我认为,当前,说一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在形成,比较稳妥。
说一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在形成,其主要根据是:
(1)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接近30%的美国从2000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开始发生经济危机,从2001年第三季度已开始进入恶化阶段。这场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冲击,将是严重的。
(2)日本经济不仅2001年,而且2002年仍将处于危机之中。
(3)西欧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德国,在2001年中期,也已经陷入经济危机。[注43]从2001年第三季度起,英国工业的主体——制造业生产也已开始下降。法国的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目前仍然是8.9%,几乎相当于美国官方统计的一倍。
(4)我在《三论》里说过,到1998年年底,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金融衍生品总金额已超过200万亿美元。现在要补充的是,到2001年3月,这个数字已上升到280万亿美元。其中85万亿美元在美国,其余195万亿美元则游移在欧洲、日本和世界其他地方。[注44]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说过,大量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在美国是危险的。现在要说的是,游移在欧洲、日本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金额超过美国两倍以上,它同样是危险的。
(5)由于西方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盘剥、特别是债务剥削进一步加重,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普遍不佳,其中一系列国家和地区已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
1980年,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的负债总额为6450亿美元。20年来,这些国家仅向西方国家支付上述负债款的利息已达56000亿美元。但是,这些国家的负债不仅没有减轻,而是进一步加重。到2001年3月,这些国家的负债总额竟相当于1980年的7倍。[45]
受西方国家债务盘剥之害的最突出典型,是阿根廷。它本来是拉美经济三巨头之一。由于无力偿还沉重的外债,目前阿根廷不仅已陷入连续4年的经济危机,而且已经发生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整个国家濒临破产。拉美第一大国巴西的情况也不好,债务沉重,每年向外国支付的利息即达200亿美元。2001年,巴西经济增长率已大幅度下降,金融市场也已多次发生动荡。
在亚洲,新加坡和和我国台湾省已经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之中。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率也在程度不同地下降。
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好,社会动荡。
由此可见,说一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在形成,是站得住的。
第二个问题是,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是否有可能发展成为20世纪30年代那种资本主义史上特别严重的“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我在《三论》里对这个问题的答复是:“目前尚不能肯定,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也不能绝对排除这种可能性。”经过半年多来的观察,现在我的答复是,目前也还不能完全肯定,但这种可能性已经进一步增加了。其主要根据是:
第一,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已经长达六个季度,其恶化阶段来势凶猛;目前这场危机还“看不到隧道尽头的亮光”。
第二,世界上三个主要资本主义大国——美、日、德同时进入经济危机,彼此相互影响;而美国对日、德的冲击更为严重。
第三,一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在形成。
第四,美国这场经济危机不是由于通货膨胀引发消费下降从而产生“生产过剩”引起的,而是由于投资过度、生产设备增长过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企业负债过度和“生产过剩”引发的。这与美国在战前发生的多次经济危机相同,而与战后发生的历次危机不同。这种类型的危机难以驾驭。与战后发生的历次危机相较,这场危机的严重程度有可能更深,持续时间也有可能更长。[46]
第五,日本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12年来,尽管日本政府多次出台振兴经济方案,均不见效,一直处于危机、停滞、危机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果加上2002年,就是13年了。至于2003年能否走出危机,现在还很难说。这是二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究其原因,说到底,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衰落阶段以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趋于激化的结果。
美国的泡沫经济比日本还要严重。1990年以前,日本的泡沫经济主要是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而美国的泡沫经济,除股市泡沫以外,还有巨额金融衍生品泡沫和债务泡沫、科技泡沫,其泡沫经济的规模远远超过日本。本文前面已经说过,美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已陷于险境;股市泡沫已基本上破灭;债务泡沫正紧紧纠缠着美国统治集团,使他们难以医治美国的这场经济危机。
因此,能不能绝对肯定,美国的这场经济危机的持续时间将会比日本短得多,其严重程度将会比日本轻得多呢?至少目前看来,难以作出这种绝对肯定的结论。
此外,还有一个美元的国际地位趋于虚弱的问题。2001年7月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的恶化和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上升,美元对殴元、日元的比价几度下降。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正在将本国的外汇储备部分地从美元转为殴元。2002年1月1日,“有形殴元”将正式出现在国际外汇市场上。随后,一些国家将本国外汇储备从美元转为殴元的步伐势必进一步加速。这种情况显示:(1)外资将逐步撤出美国,从而削弱美国的经济;(2)美国向国外发行本国货币的权利将遭到打击;(3)美元的国际霸主地位将遭到严重挑战。凡此种种,无论在近期内或者从远景看,对美国经济都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第一,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将贯穿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始终。只有资本主义制度结束,这个矛盾过程才会结束。一切回避或者否定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
第二 ,一切断定美国经济已进入“新经济”阶段,从而断言美国经济将长期持续繁荣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而是错误的。
第三,一切断定科学技术只有利于资本主义,断定科技将给资本主义制度带来长寿,从而否定科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二重性的观点,也都是不符合实际的,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第四,一切为资本主义制度涂脂抹粉的观点,一切极力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第五,人类的未来属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不属于资本主义。
这就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注:
1,载《当代思潮》第57、68、71期
2,2001年8月31日一期《行政人员情报述评》(EIR)第13、14页
3,2001年4月6日一期《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4页
4,2001年9月28日一期《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5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5卷第450-467页
6,2001年6月29日一期《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9页
7,2001年9月21日一期《行政人员全部述评》第4页
8,同[注4]
9,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2001年9月26日公报:《工商业周期在2001年3月达到高峰》
10,罗伯特?霍尔:《全国经济研究所按照当前的形势发展对经济衰退的鉴定方法》,2001年6月18日
11,见2001年12月2日一期《经济学家》
12,2000年四个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见《三论》;2001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见美国政府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1年6月29日、9月28日、12月21日新闻公报
13,路透社2001年7月22日旧金山电讯
14,路透社2001年9月7日纽约电讯
15,新华社2001年7月22日华盛顿电讯
16,2001年7月9日《旧金山纪事报》。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华达州山区发现了金、银矿。随后20年间,一些人霸山为王,雇佣大批工人,在那里争采金、银矿,从而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金、银矿采光以后,采矿队伍撤走,一系列采矿山镇被废弃。此后,人们就把这些被废弃的山镇称为“鬼城”。这就是“鬼城”这一名词的起源
17,2001年6月1日一期《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10页
18.2001年9月28日一期《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8页
19,同上注第8-15页,《人民日报》2001年10月9日第七版
20,路透社2001年10月16日、12月14日华盛顿电讯
21,美联储2001年5月14日、6月15日、12月14日公报
22,2001年8月1日、11月12日《华尔街日报》
23,2001年12月14日《西雅图时报》;同日路透社西雅图电讯
24,美联社2001年7月12日纽约电讯
25,路透社2001年12月4日华盛顿电讯
26,这一部分材料,分别援引自美联社、路透社电讯和《行政人员情报述评》
27,2001年7月27日《华尔街日报》,同年11月5日、12月4日《人民日报》
28,2001年7月27日《华尔街日报》,同年7月27日出版的《商业周刊》
29,2001年8月14日英国《金融时报》
30,2001年10月17日《华尔街日报》
31,路透社2001年7月17日、9月25日、9月28日、10月17日纽约电讯
32,2001年4月17日一期《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5页,路透社2001年7月27日、12月12日分别发自华盛顿、纽约电讯
33,据美联储2001年1月1日到12月11日先后发表的11次新闻公报
34,美联储2001年6月14日发表的公报
35,2001年9月28日一期《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4页
36,路透社2001年12月20日华盛顿电讯
37,2001年11月30日CBS MarketWatch
38,路透社2001年10月13日圣何塞电讯
39,2001年7月27日《洛杉矶时报》
40,2001年9月28日一期《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11页,2001年12月3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41,2001年11月26日“世界社会主义者因特网”
42,2001年12月3日“世界社会主义者因特网”
43,2001年8月24日一期《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8-10页
44,同{注3}第6页
45,2001年4月6日一期《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8页
46,2001年8月25日-31日一期《经济学家》第11页
本文发表于2002年第一期《当代思潮》
五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
2002年6月1日 文章发表于《当代思潮》2002年第4期
一、关于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我在1999年4月和2001年2月、5月、12月先后以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为题撰写的四篇论文(以下简称《一论》、《再论》、《三论》、《四论》[注1])里,均曾就物质生产萎缩、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恶性膨胀为内容的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亦即虚拟经济做过说明。现在根据最新材料,对美国虚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些补充说明。
所谓美国虚拟经济,包括物质生产萎缩和种种金融衍生品发展这样两个方面。
先就物质生产萎缩简略补充几点:
第一,美国非金融公司(即除银行、保险等行业以外的公司)所拥有的实物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土地、产品库存),1955年占这些公司的资产总额78%;到2002年3月,这个比重下降到53%。如果抛除在此期间地产价格上涨因素,下降幅度还要增大。[注2]
这个事实实际上是说明,即使是美国那些从事物质生产的公司,它们50%左右的经营活动也已经不是在物质生产领域,而是转向金融赌博领域了。
第二,2002年第一季度,美国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收到的新订单比2001年同期下降了5%;同年一、二月分,制造业售出的产品比2001年同期下降了6.1%。同年3月,美国制造业和建筑业各解雇了约4万名职工。[注3]
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统计,如果单就2002年1月与2001年12月比较,美国制造业收到的新订单倒是上升了1.6%。然而实际情况是,在此期间,只有军用飞机及其零部件的订单大幅度上升了53.9%(这是美国联邦政府从事战争和大规模备战的反映),另外就是汽车制造上升了6.6%,几乎所有其他的订单都下降了。例如:
钢铁:下降5.9%;
铝和其他有色金属:下降了14.5%;
工业机械:下降了15.4%;
金属制造机械:下降了10.2%;
涡轮机、其他发电机、输电设备:下降了33.9%;
原料处理设备:下降了29.8%;
电子计算机:下降了25.5%;
非军用交通设备:下降了39.1%;
电子元件:下降了33.8%。
因此,即使就2002年1月的总体状态而言,美国制造业收到的新定单也不是上升,而是下降了。[注4]
制造业收到的新订单的下降不仅标志着目前美国物质生产的萎缩;更为重要的是,它预示着物质生产今后将进一步下降。
这里有必要说一点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实际状况。借用美国《福布斯》杂志一则网上新闻的导语,在外国同业面前,“底特律手里正在摇晃着白旗”。其原因是,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公司的所在地——底特律,正处于外强中干的境地。6年之后,即到2008年,三大汽车制造公司之一——克里斯勒公司出厂的几乎全部轿车的部件都将是外国研制的,剩下的将只是“美国的皮肤”。三大汽车制造公司之二——福特公司的情况,届时将与克里斯特基本相同。即使是位居三大汽车制造公司之首的通用汽车制造公司,那时出厂的半数轿车,其部件也将是外国研制的。[注5]
第三,美国工作母机的销售,1997年以来基本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其具体情况如下:
1997年:556000万美元;
1998年:491000万美元;
1999年:390000万美元;
2000年:399000万美元;
2001年:267000万美元。
上述情况说明,2001年工作母机的销售金额还不到1997年的50%。2002年1、2月份,这种销售量继续下降。[注6]
工作母机销售量的锐减,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美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的急剧下滑。
现在再说事情的第二个方面,即种种金融赌博业的发展。
先从房地产泡沫说起。
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总体状态如下:
美国所有房地产总金额:
1980年:29440亿美元;
1990年:66080亿美元;
2000年:110650亿美元;
2001年:120380亿美元。[注7]
这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第一年,21年间,美国房地产总金额大约每隔10年就翻一倍;1980年还只有29440亿美元,1990年就翻到66080亿美元,2001年再翻到120380亿美元。
长期以来,拥有自己的住房成为所有美国人的“美国梦”。上述房地产总金额的大幅度、成倍增长,是不是标志着美国人民群众所拥有的住房也大幅度、成倍增长了呢?不是的。的确,少数原来的无房户现在有了住房了;但是,也有不少原来的有房户现在失去了住房。实际存在的房地产基本上没有增长,房地产总金额却大幅度、成倍增长,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一言以蔽之,这就是典型的房地产泡沫。也就是说,它基本上是一种虚拟经济。这种虚拟经济,主要是两个“政府主导企业”[注8],即联邦抵押协会和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由金融赌博家们从事房地产赌博形成的。这种房地产泡沫,与日本1989年以前存在过的房地产泡沫几乎完全相同。既然是泡沫,就必然破灭。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早已破灭,美国也不可能例外。它一旦破灭,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一旦大幅度下降,将不仅使美国的房地产商和居民遭受毁灭性打击,而且将拖垮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使整个美国经济陷入深渊。[注9]1990年包括房地产泡沫在内的虚拟经济破灭,使日本国民经济经历了战后以来时间最长、程度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至今未能走出困境。因此,这个问题具有严重的性质。
现在就“套利基金”(又称“对冲基金”)、“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组成的美国金融赌博业的发展现状,做若干补充说明。
在美国联邦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业委员会2002年3月20日举行的听证会上,联邦抵押协会主席富兰克林?雷恩斯公开承认,他主持下的这个协会持有金额为5330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合同。[注10]至于雷恩斯先生的坦率程度,也就是说他对这个数字是否有所缩小,局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美国各大工商金融业公司大都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世界著名的安然能源公司[注11]即为其中突出的一例。在2001年12月2日申请破产前,为扭转债台高筑的危险局面,该公司负责人曾冒险下赌注,暗地从事大规模的“套利基金”交易,企图藉以捞到一笔资金,以挽狂澜于既倒。出于他们意料之外,这盘赌局的赌注下错了,赌输了,不仅未能捞到他们想捞回的资金,反而大量亏本。这次赌博输了,致使该公司申请破产形成不可逆转之势。公司破产后,这场遭到惨败的暗中金融赌博才暴露于天下。在美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里位居第三的美利坚银行控股公司,也因在“套利基金”赌博中遭到惨败,在法庭争斗中再次失败不得不宣布给公司的股东赔偿损失5亿美元。[注12]这些事实,充分显示了金融衍生品赌博的危险性。
安然公司金融赌博惨败,使华尔街一系列拥有巨额金融资产的投资银行受到牵连,它们的金融赌博活动的结果引起了人们的警惕。位居华尔街投资银行之首的美林公司,还有第一波士顿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戈德曼-萨克斯公司、里曼兄弟公司、所罗门-史密斯-巴尼公司,等等,纷纷接到了纽约州政府检察长办公室发出的传票,要它们到庭接受审查。其中,美林公司已因发出“具有误导性的股市研究信息”以利于本公司业务而被迫应允支付1亿美元的罚款。[注13]
我在《一论》到《四论》里都曾提到,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的最大持有者是银行,主要是商业银行。《四论》里说,到2001年6月,美国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总金额为48万亿美元。后来情况又有新发展。截至2001年9月30日,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总金额已达52万亿美元。其中持有金额最大、其脆弱性的暴露程度也最大的是杰?普?摩根-大通银行。[注14]本文下面还要谈这家银行。如果加上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其他金融公司,再加上像安然能源公司之类的非金融公司,那么,美国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总金额就要大幅度增加。
如果把前四论加上本文所述的有关情况加在一起,就可以看出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总体形态。
还有一个股票市场的问题。
美国股市从2000年3月开始暴跌以来,迄今为止,已经两年另两个月了。它现在的状况如何呢?
几种主要股票指数的现状如下:
道.琼斯指数:2000年3月达到顶峰,为13000点以上;当年10月14日降到9975点,2001年3月30日降到9878.78点,2002年5月28日仍处在9981.58点的低水平上;
纳斯达克指数:2000年3月达到顶峰,为5048.6点;当年12月29日降到2470.52点,2001年3月30日降到1840.26点,2002年5月28日再降到1652.17点;
标准普尔指数:2000年3月达到顶峰,为1500点以上;当年12月底降到1320.41点,2001年3月30日降到1160.33点,2002年5月28日再降到1074.55点。[注15]
两年多来,美国股市的基本态势,好似行进在一片大沙漠里筋疲力尽的几匹骆驼,无论格林斯潘先生如何使劲鞭打,就是躺着不动,寸步不前。
《纽约时报》的结论是,由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所谓“新经济论”鼓吹起来的美国股市繁荣“已经结束”,成为人们“正在消失中的回忆”。[注16]
这当然是美国经济形势严峻的一种反映。
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与股票交易的异同,可以说以下几点:
第一,金融衍生品交易与股市交易具有共同点,即都是金融赌。
第二,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与人类生产活动毫无关系,后者则与人类生产活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第三,但股市交易与人类生产活动的联系,情况比较复杂。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然而在金融赌徒们、特别是那些下大赌注的金融赌徒们争斗十分激烈、股市行情瞬息万变之时,这种联系就荡然无存了。这种时候,股市交易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几乎毫无关系。
第四,金融衍生品交易对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害无益。股市交易在正常情况下,对人类生产活动还是有一些促进作用的。然而在那些下大赌注的金融赌徒们疯狂争斗、破坏了股市的正常秩序时,股市交易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不仅无益,而是有害,而且害处极大。纵观20世纪以来的美国经济危机史,每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都是由股市暴跌引发的。我在《再论》里曾经说过,美国最近这一场经济危机也是在这个经济周期处于繁荣阶段、由股市赌博惨败而突然爆发的。这一次的不同之处,其一,股市暴跌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股市市值疯狂上升达到极点时发生的。其二,股市暴跌主要是由科技股价格崩溃带动的。
2002年1月26日出版的《经济学家》所作的结论是:“美国这次经济衰退的诱因,既不是‘9.11’事件,也不是联邦储备委员会针对通货膨胀上升而采取紧缩银根的政策。此次衰退的根源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泡沫宣告破灭。”
它的这个结论是不是符合实际的呢?
我以为,是的。
在这里说一个理论问题。
不久前,有的同志问我:可否将美国“赌博资本主义”定义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我答道:可以。也就是说,可以将现阶段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定义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也可以说,当代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在金融领域。
说现阶段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根据何在呢?它与“赌博资本主义”是不是一致的呢?
这两个定义表面上不大一样,实际上是一致的。
主要根据如下:
(1)按照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基本观点,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是由金融寡头统治的。我在《三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以下简称《三说美国》)里曾经论述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仍然由金融寡头统治,而且这种统治还进一步强化了。[注17]
(2)我在《三说美国》里也论述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垄断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上台执政、着手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挽救垄断资本主义于垂危之中,而不是相反;战后以来,美国统治集团继续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加强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相反。[注18]
(3)如《一论》到《四论》以及本文上述内容所言,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领域金融赌博的恶性发展,主要是由金融寡头及其在政界的代理人所促进、所引导、所进行的。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衰落阶段的特点。
(4)虽然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所有制没有改变,但资本增殖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垄断资产阶级主要是从事金融赌博并从中谋求资本增殖。
(5)种种金融赌博的恶性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不得不主要依靠金融赌博生存,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进一步发展。
上述各点,都符合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我以为,是这样。
二,关于这场经济危机
美国最近这一场经济危机具有一定的特点,它不完全是以通常、一般的形态出现的,因而引起了人们的种种议论,种种不同的看法。在美国资产阶级内部,这是争论最激烈的一场危机。资产阶级政界、经济学界、舆论界、企业界统统卷入到了这场争论之中。
美国资产阶级一直回避“危机”一词,只是说“衰退”。本文下面反复出现的“衰退”,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经济危机。
迄今为止,已经出现了以下一些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以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为代表。他反对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已经作出的裁定,根本不承认美国发生了这场危机。为此,他曾多次公开发表言论,向美国具有权威性的上述委员会挑战。最典型的一次,是他2002年3月5日出访中东途中在科威特城发表的一篇谈话。他说:“我国的经济从来没有发生过衰退。在我看来,这一点是明明白白的。”[注19]说“从来没有发生过”,是奥尼尔先生的口误;他的意思是说这一次没有发生。此前,在同年2月于纽约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他也讲过基本相同的观点,并公开把自己与美国经济学界的大多数人士相对立。
奥尼尔先生为人傲慢。他多次拒不承认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的裁定,引起了美国经济学界许多人的非议,致使他的66岁生日也过得很不舒服。
以《商业周刊》为代表的一部分美国资产阶级报刊,附和奥尼尔部长的观点。2002年2月1日的网上《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篇社论,主标题就是:《衰退?什么衰退?》。这类报刊中的第二家,是《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该报2002年3月12日发表社论,主标题也是:《什么衰退?》。
小布什总统的态度比他的财政部长要谨慎。在国内旅行途中,总统2002年3月18日在密苏里州奥法伦市发表谈话。他说:“尽管经济信息近来出现积极态势,但按照我的判断,我们还没有走出丛林。”[注20]“我们还没有走出丛林”,是直译,意思是“我们还没有走出衰退”。
第二种,以经济评论家劳伦斯?库德洛为代表。他在2002年3月8日《纽约邮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标题是:《再见,衰退》。文章的观点是:承认发生了“衰退”,但它已经结束,并已急剧回升;说这场“衰退”呈V字形。
华尔街的一部分经济专家和经济分析家与这种观点基本一致。美联社2002年4月6日从华盛顿发出的一则综合报道里,引用了这部分专家和分析家的观点。报道的标题就是:《经济回升呈V字形》。
第三种,以格林斯潘先生为首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为代表。格林斯潘2002年1月以来发表的多次讲话,包括他2002年1月11日在旧金山的演讲,同年2月27日在联邦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业委员会的证词,同年3月7日在联邦国会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镇事务委员会的证词,同年4月17日在联邦国会参、众两院联合经济委员会的证词,同年5月8日在工商金融业委员会秘密会议上的讲话,基本上都是一个意思,即“衰退”已经结束,但复苏乏力,复苏根据不明显,经济前景存在着若干不稳定因素(其中主要一条是最终需求不稳定),还有一些风险。[注21]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同年3月19日例会后发表的新闻公报,也是这种观点。
第四种,以上述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为代表。我在《四论》已经提到,这个委员会曾于2001年9月26日发表公报,裁定美国经济的这场“衰退”开始于2001年3月,没有说这场“衰退”何时结束。2002年2月11日,该委员会再次发表公报,以各种经济数字为据重申:美国经济仍处于“衰退”中,还是没有说这场“衰退”何时结束。同年3月11日,该委员会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第三次发表公报,仍然不说“衰退”已经结束,只是说“在将来的某一天,本委员会将决定到达低谷的日期。”这个委员会之所以得罪了奥尼尔部长,原因在此。
第五种,是以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企业家们的观点。2002年2月3日,盖茨在纽约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讲话。他说:“我看不出(世界经济)在今年有任何明显回升的迹象。日本肯定不可能回升;美国也不会回升。”[注22]
由美国各类巨型公司行政负责人组成的工商金融业委员会[注23],就美国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问题于2002年2月向其成员征求看法,也就是做了一次普查。其结果是:该委员会75%的成员认为美国经济当前仍处于“衰退”中;77%的成员认为这场“衰退”将于今年结束。[注24]这个调查结果,与比尔?盖茨的观点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比尔?盖茨从事的是电子计算机软件研制、开发、生产业务,他的观察主要是从高科技公司的不景气出发的,因而对经济前景的严峻形势看得比较重;而这个委员会的组成涵盖了美国几乎所有巨型垄断公司的成员,他们的观察超出了高科技企业,因而对这场“衰退”结束时间的估计比盖茨要乐观一些。
第六种,是以美国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洛奇为代表。出席了2002年3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史蒂芬?洛奇讲话。他说:“美国经济将要经历长时期的破灭过程。企业界担心美国经济将出现W型的双重下降。”[注25]
同年2月在纽约举行的上述世界经济论坛分组讨论会上,各组召集人都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美国这场“衰退”会呈现V字型复苏吗?每个组也都得到了一个同样的回答:不会。在各组会议上最明确的结论是:美国这场“衰退”将呈现W型。戈德曼-萨克斯投资银行负责人主持的小组会上,对这个问题甚至举行了一次投票;其结果仍然是W型。也有人在会上提出另一种看法,即U字型。[注26]
第七种,以美国经济学家道格?凯西为代表。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们正在走向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萧条。”[注27]
美国有些其他的经济学家与他持有相同的观点。
本文将对上述种种观点予以评论。
要指明上述争议各方观点的正误,关键是要回答三个问题,即:
第一个问题:美国是不是发生了最近这场经济危机?
第二个问题:这场危机是否已经结束,或者说这场危机是否已经进入复苏阶段?
第三个问题:这场危机是否还会进一步发展和如何发展?
回答第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辩明以奥尼尔部长为代表的一派的观点是否正确。为此,就有必要涉及以下事实:
(1)在美国,2002年是中期选举年;驴(民主党)象(共和党)两党要围绕着联邦国会众议院全体议席、参议院1/3的议席、一些州的州长和州议会的职位展开角逐。而这次选举的结果又与美国的经济状况息息相关。作为一位象党政治家、执政的象党政府的财政部长,奥尼尔先生拒不承认美国发生了这场经济危机,根本原因在此。
(2)我在《再论》、《三论》、《四论》里,反复列举了大量经济材料说明,美国发生了这场经济危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无可辩驳的。对于那些准确无误的依据,就没有必要再复述了。
其实,马克思主义阐明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就决定了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反复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点的经济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不例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更不例外。
其实,马克思主义阐明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就决定了像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反复发生以“生产过剩”为特点的经济危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不例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更不例外。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在现阶段的表现是:(1)生产和金融事业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金融资产的垄断资本所有制的矛盾。这是基本矛盾。拙著《三说美国》里的有关部分,已经援引了美国朝野的大量公开、内部资料说明了这个基本矛盾在当代美国确实存在。[注28]本文第一部分实际上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点。由此派生的矛盾是:(2)个别工厂、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性、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经营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简略地说,就是生产与市场的矛盾。拙著《三说美国》的有关部分也已经援引大量材料,说明这个矛盾尽管在表现形态上有所变化,在当代美国也确实存在。[注29]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高科技公司在美国极度盲目发展,造成产品和设备空前规模过剩,成为引发这场经济危机的主要导火线,而且至今仍然是阻碍经济复苏的重要拌脚石,就是最新证明之一。即使在这场经济危机已经爆发以后,全国商业用房的空房率2001年第四季度从2000年同期的8.3%攀升到13.5%,比刚刚走出一场严重经济危机的1983年还高0.2%;2002年第一季度,商业用房的空房率继续攀升,达到14.7%。全国公寓出租房的空房率2001年第四季度也从2000年同期的3.5%攀升到5.8%,2002年3月初再攀升到6.3%。然而在房地产大量闲置的同时,全国新房开工率却大幅度上升。2002年1月,新房开工率比2001年同期上升了7.4%;2002年2月,新房开工率又上升了2.8%,达到10.2%。与此同时,新房销售率下降(2002年3月开始),商用房租金也随之下降(也是2002年3月开始)。[注30]房地产业的这种状况,就是最新证明之二。至于这个矛盾在美国工业生产等方面的表现,就不必赘述了。(3)无产阶级(体力和脑力劳动者)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拙著《三说美国》的有关部分也已经援引大量资料,说明在当代美国确实存在这个矛盾。[注31]本文后面还要专门论述这个矛盾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的新发展。
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包括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阐明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1999年4月,美国股市正处于急剧膨胀阶段,整个美国经济正处于这个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我在当时撰写的《一论》里即曾指出,美国股市必然崩溃;美国的经济是“建立在沙滩上的繁荣”,必然发生危机。时间过去并不久,2000年3月,美国股市即从高峰急剧下滑,经营高科技股的纳斯达克指数随即呈现崩溃之势;2000年第三季度,这场经济危机就开始爆发了。事实证明,《一论》所作的上述判断是正确的。那个判断之所以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就是因为那个判断是以上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的原理为指导、以美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作出的。然而对于奥尼尔部长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真理是无法理解、也不愿理解;对于美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哪怕是肤皮潦草地去观察一下,他也不愿意干。这就没有办法了。
回答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要判断前述第二、第三种观点的是非;也就是要说明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是否已经结束,或者说它是否已经进入复苏阶段。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是要探明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公布的2001年第四季度和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真实性。因为前述第二、第三种观点,即肯定这场危机已经结束、并进入了不同程度的复苏阶段,都是以商业部公布的这两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为依据的。
2001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2年1月31日公布的“预先估算”的增长率折成年率(下同)为0.2%,同年2月28日公布的“初步估算”为1.2%,同年3月28日公布的“最后估算”为0.3%。[注32]
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是由居民采购商品和服务支出(下同;这种支出是主要的)、联邦政府采购支出和企业采购支出(商业部这一次公布的统计,把它改为企业削减库存,我们就要予以评论)构成的。根据这个“最后估算”,2001年第四季度,居民采购支出增长了6.1%,联邦政府采购支出增长了11.4%。[注33]应当说,这个联邦政府采购支出的增长率是真实的,因为:(1)这种增长是小布什政府从事阿富汗战争、大规模增加军费的必然结果;(2)有联邦政府的财政支出数字为据。问题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居民采购支出的增长率。每一年美国居民采购支出,历来都集中第四季度,特别是集中在11月下旬到12月下旬的感恩节和圣诞节期间,2001年也是如此。根据民间权威机构——信用风险监测网[注34]的统计结果,尽管各大商品零售企业为争夺顾客平均打折扣达40%(一般商品),或者以零利率提供贷款的方式赊销(汽车),美国2001年感恩节到圣诞节期间的商品零售,还是多年来最糟糕的的一个季节。全国12家商品零售连锁系统(它们是美国商品零售的主渠道)在2001年12月分的销售金额,有7家比2000年同期下降(2000年12月的商品销售就已经处于萎缩状态)。在这些销售金额下降的连锁系统中,包括全国规模最大的西尔斯-罗巴克公司、联邦百货商店(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梅西百货店、里奇百货店,等)以及凯玛特连锁店。[注35]其中的凯玛特连锁店由于严重亏本,债台高筑,不能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进入2002年即申请破产。在商品销售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居民采购怎么能谈得上增长6.1%呢?这难道不是天方夜谈吗?
这里附带说一个问题,即政府商务部公布的居民采购增长率没有按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下降做出调整。实际上,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居民采购的商品(一般购买普通商品,不购买贵重商品)和服务(少乘飞机旅行,能坐火车的就坐火车)的质量都下降了。
第二,把企业采购支出改为企业削减库存。本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纳入企业采购支出,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为企业采购支出的增减,可以显示出企业生产的升降。企业削减库存,就不同了。因为企业为了削减库存,必须削减生产。因此,企业削减库存只能显示企业生产的下降,而不能说明企业生产的上升。商务部公布2001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玩弄的戏法是:避开企业采购支出,改为企业削减库存。2001年第四季度,企业削减库存1193亿美元,比同年第三季度削减的金额上升了574亿美元。在商业部看来,企业削减库存金额的上升就等于企业生产的上升。这就把事情弄颠倒了。事实恰恰相反,企业削减库存上升的幅度正是企业生产下降的幅度。商业部公布的2001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0.3%的增长率中,企业削减库存就占了2.16%。[36]仅仅减去这一项,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就不是增长,而是显著下降了。
现在再说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公布的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它在2002年4月26日公布的“预先估算”,美国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5.8%:同年5月24日公布的“初步估算”,把这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调为5.6%[注37]这就更加离谱了。
我们先说商务部公布的上述“预先估算”。因为这个“预先估算”的增长率高于一个月后公布的“初步估算”,对“预先估算”做了评论,对那个“初步估算”就可以不再议了,可以节省许多笔墨。
美国民主党(即前述驴党)在野派——拉鲁什派(这一派既不受民主党当权派的欢迎,更不受共和党的欢迎)曾就商务部公布的这个国内生产总值做过核算。其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商务部把企业削减库存的金额为362亿美元,比2001年第四季度(如上所述,该季度削减的金额为1193亿美元)少削减831亿美元,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部分。在商业部看来,企业库存削减既然减少了,它们就必然增加了生产。这纯粹是一种主观臆测,毫无事实根据。实际上,企业的生产并没有增长。在商务部公布的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60亿美元中,这一部分就占了830亿美元;在它公布的增长率5.8%中,这一部分就占了3.1%。其逻辑结果是,这一部分的金额增长和增长率应当减去。
这是第一笔帐。
第二,是关于2002年第一季度社会在信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方面的开支。这个季度在这个方面的实际开支比2001年第四季度增长了75亿美元;减去实际物价上升因素后,这个季度上述开支的增长率等于零,甚至是负数。但商务部采用了“唯乐主义学派”[注38]的物价调整法,使这个季度社会在信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方面的开支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增加了344亿美元,在它公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8%中占了1.3%。即使采用“唯乐主义学派”的物价调整法,这个季度从总体上看,企业的资本投资也是下降的。因此,这一部分金额增长和增长率,也应当减去。
这是第二笔帐。
第三,是关于2002年第一季度居民在购买房地产方面的开支。商务部在它公布的上述国内生产总值中,说本季度居民在这个方面的开支比2001年第四季度增加了179亿美元,在它公布的本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8%的增长率中占了0.55%。但此项增长基本上不是房地产本身的增长,绝大部分是泡沫,只不过是使早已存在的房地产超通货膨胀泡沫进一步肿大而已。
减去以上三项,就要把商务部公布的200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8%的增长率变为0.8%。
第四,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以金融业为主体的服务业占了2/3以上。因此,商务部公布的上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非是物质生产或曰实体经济的增长。美国的物质生产实际上是下降的。[注39]
这就把事情的本来面貌说清楚了。
商务部公布的那个“初步估算”就更是如此。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次是要考察美国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转状况。
在这里,我们先说以下两点:
其一,是巨型垄断公司的经营状况。
2002年4月8日发行的《财富》杂志公布了该刊排行榜上有名、美国规模最大的500家工商金融公司2001年的盈利状况。作为一个整体,这500家的利润下降了53%。这是该刊自1955年开始发表500家排行榜以来的最大利润下降幅度。也就是说,这是20世纪30年代那场资本主义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以来最大幅度的利润下降。
此处提一下美国影响最大的《纽约时报》。由于工商金融企业经营处于不景气之中,广告开支削减,使世界闻名的《纽约时报》公司在竞争中遭到惨败。2001年第四季度——2002年第一季度期间,在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中,《纽约时报》已排在《今日美国报》和《华尔街日报》之后,屈居第三位。[40]
据出版《华尔街日报》的道?琼斯公司统计,截至2002年5月1日,已经公布同年第一季度纳税后盈利状况的1146美国巨型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净亏损32亿美元。虽然亏损金额不大,但这些公司在总体上陷于亏损状态,却是1992年第一季度以来的第一次。[注41]
还有一个股票市场的问题。
我在《再论》、《三论》、《四论》里都曾提到美国投资人在股票市场上的金融资产损失。这里要说的是,股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伤害投资者,同样也伤害上市公司本身;投资者的金融资产损失同时也是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损失。《三论》、《四论》均曾说过,在这次股市价格下跌狂潮期间,即从2000年3月到2001年9月,美国股市上金额达7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已经灰飞烟灭。本文前面已经说过,到2002年5月,美国股市情况基本上仍然是这样。这就是说,美国上市公司在此期间损失了同样金额的金融资产。这也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那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资产损失。现在要补充的是,一些亏损严重、极度渴望从股市赌博场上捞一把的公司。它们曾下过大赌注,赌输了,竟不惜造假帐,虚报盈利,以欺骗投资者,企图继续吸引投资者的资金。实际上,这些公司在股市赌博场上损失的资金有可能超过一万亿美元。[注42]
这里提一下美国上市公司造假帐的问题。
本文前面说过,安然公司申请破产暴露出:该公司在被迫申请破产前曾冒险从事金融衍生品赌博。那是该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该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二,就是造假帐,欺骗投资者。2000年,安然公司曾虚报近6亿美元的盈利和隐瞒10亿美元以上的债务。美国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公布的帐目,必须经过一家具有权威性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给安然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是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安然公司的上述假帐,是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师与安然公司合谋的产物。
这个造假帐问题暴露的后果有二。
其一是一连串上市公司,包括环球电讯公司、泰科国际公司在内的假帐问题逐一被揭露出来;还有一些公司,如软件制造商冠群公司、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公司的帐目,也分别受到了美国法院、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的调查。美国《福布斯》杂志把这种现象称为“帐目魔术”。一批巨型垄断公司造假帐,导致美国面临一场严重的商业信誉危机,投资者不知道应当相信谁,不应当相信谁。[注43]
其二,是本来最具有权威性的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江河日下,其业务受到沉重打击,而以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受到的打击为最严重。人们像躲避魔鬼一样,纷纷远离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提供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接连不断地撕毁原来与它签订的审计合同;事务所内有的审计师自杀,其他审计师大部逃离;加上一个联邦陪审团在法庭对它的审讯,使它已经落到支离破碎的境地,剩下的基本上只是一个空壳而已。[注44]
第二,是一系列大型公司破产。
我在《三论》、《四论》里,曾经谈到过这场经济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2月止美国大型工商业公司破产的严重状况。2002年1月到5月,有关企业破产的信息仍然接连不断地传来。这5个月的主要情况如下(未经法院批准者除外):
1月6日,位于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科霍能源公司申请破产;
1月22日,在美国打折扣零售商中位居第二的凯玛特连锁店申请破产;
1月28日,营业网络遍布全世界的环球电讯公司申请破产;
2月1日,麦克劳德美国电讯公司[45]申请破产;
2月12日,著名的凯泽制铝公司申请破产;
2月15日,经营卫星电话业务的格洛巴尔斯塔公司[46]申请破产;
2月20日,制造飞机零部件的凯尔斯特朗公司[47]申请破产;
2月24日,生产奶酪的萨普雷马公司[48]申请破产;
2月25日,经营电讯业的姆鲍尔控股公司[49]申请破产;
2月28日,生产维生素的莱纳健康产品公司申请破产;
3月1日,电线制造商杰-普-莫公司申请破产;
3月5日,生产厨房和浴室用具的福米卡公司申请破产;
3月6日,位列美国钢铁冶炼业第五的全国钢铁公司申请破产(它是1998年以来申请破产的第32家钢铁企业);
3月27日,阿德尔菲亚电信公司申请破产;
4月15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车电池制造商埃西德技术公司申请破产。
5月20日,经营高速度信息传递的Metromedia Fiber 网公司申请破产
5月22日,威廉电信集团公司申请破产。
5月24日,Nextel 电讯公司申请破产。[50]。
这场经济危机期间,迄今为止,在《财富》杂志2000年500家排行榜上有名的巨型垄断公司里,申请破产的就有4家。它们是:1,安然能源公司(名列第18);2,凯玛特连锁店(名列第27);3,LTV钢铁公司;4,伯利恒钢铁公司。[51]此外,已经申请破产的环球电讯公司,全国钢铁公司,麦克劳德电讯公司,生产一次成像照相机和专用胶卷的宝丽莱公司,经营化工和建筑材料的格雷斯公司,制造汽车电池的埃西德技术公司,ExciteAtHome因特网公司 等,虽不属于《财富》500家之列,但也是具有垄断性的大公司。一场经济危机,成群结队的巨型垄断公司和垄断性公司倒下,这在美国战后以来的经济危机史上也是罕见的。
回答这个问题,再次是要考察美国工人阶级的失业状况。
我在《四论》里说过,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公布的统计,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1月,美国失业职工上升到816万人。同样是根据这个部公布的统计,截至2002年4月,美国失业职工已上升到860万人;其中到4月18日止失业救济已经到期、继续申请救济的失业职工,已达到1983年2月的水平。[注52]1983年2月是个什么水平呢?当时,1979-1982年那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刚刚结束,1983年全年平均,美国失业工人总数是1071万人。[注53]在这里,我们只说劳工部公布的2002年4月失业人数的统计,即860万人。我在《美国走马观花记》、《三说美国》和《三论》、《四论》里曾反复说明过,这种统计是不符合实际的;对美国政府公布的失业数字加一倍,才比较符合客观实际。这样,2002年4月,美国的失业职工就是1720万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纽约著名的研究机构——会议委员会2002年5月20日发表报告说,今年4月,美国先行经济指数下降了0.4%。它预示美国经济前景不祥。
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就可以看出,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并没有结束,更没有进入复苏阶段;或者说,迄今为止,即从2001年第四季度到2002年5月,美国是处于一场经济危机发展过程的中间停滞阶段。
由此可见,小布什总统说的“我们还没有走出丛林”;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至今不说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已经结束或者已进入复苏阶段,是有事实根据的。
三,关于美国经济面临的不稳定因素
我们现在要回答前述第三个问题,即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是否会进一步发展和如何发展。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考察美国经济目前面临的种种不稳定因素。
这些不稳定因素主要是:
第一,是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继续呈下降趋势。
据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的统计,2001年第一季度,企业固定资本投资为1748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为1624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减少了124亿美元。其中用于设备和软件的投资,2001年第一季度为965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为873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减少了92亿美元。这里说的2002年第一季度企业投资的下降幅度,还是前面提到的商务部公布的那个“预先估算”(其下降幅度为5.7%);在随后公布的那个“初步估算”里,这种下降幅度更大(其降幅为8.2%)。[注54]
企业削减固定资本投资的直接原因,一是经营利润的下降或者亏损;二是债务过重;三是商业银行加高了发放贷款的门槛。
第二,是高科技公司继续处于衰落状态。
在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期间,高科技一直是一个重灾区。这个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生产设备仍然过剩,产品库存继续处于严重积压状态。事情的另一面,也就是市场对高科技的需求严重不足。本文前面提到的比尔.盖茨认为美国这场经济危机2002年内不可能复苏,这是他的主要根据。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美国工商金融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争相购进高科技产品,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导致它们拥有的许多高科技产品至今排不上用场。[注55](2)经营收入锐减。2000年3月以来,纳斯达克指数下降了60%以上,使高科技公司损失了大量金融资产,就基本上说明了这一点。(3)债务沉重,压得大多数高科技产业喘不过气来。仅全国电讯业,自1996年以来累计的负债金额即达2万亿美元之巨。[注56](4)风险投资继续下降。2002年第一季度,风险投资比2001年第四季度下降了23%。据全国风险资本协会的调查,风险投资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电子计算机软件、生物技术和电讯业。在风险投资方面下赌注者,主要是商业银行家、投资银行家和其他腰缠亿万资金的富翁。他们目前大都不愿意下赌注。[注57] 对于高科技的研制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
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硅谷,是美国高科技的主要发源地,也是美国高科技发展的象征。我在《四论》里曾说过,截至2001年7月,硅谷已陷于严重衰落境地。到2002年第一季度,情况又有了新发展。一是职工失业率上升和工资下降。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家所作的统计,2001年1月到2002年2月,硅谷的高薪职工已被裁减10%以上。不久前,位居美国高科技公司之首的微软公司通知它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地区的职工:他们的工资一律倒退到2000年年初的水平。二是硅谷地区停车场停留的轿车进一步减少。据硅谷所在的圣克勒拉县政府公布的一个研究报告,2002年第一季度,该县的来往交通比一年前下降了32%,为最近10年来的最大下降幅度。有的因特网专栏甚至认为:“硅谷昔日的繁荣已一去不复返。”[注58]他这个话也许说得过头了,但如果说目前还看不到硅谷兴旺的前景,则是恰如其分的。
第三,是债务对国民经济的拖累。
我在《四论》里已经说过截至2001年第一季度止美国债务经济的概况。现在,这种债务经济的严重程度又加剧了。
先说联邦政府债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负债的高峰期,主要是里根政府任期内(1983-1988)大肆扩军备战时期和老布什任期内(1989-1992)从事海湾战争时期。联邦政府的债务,基本上是在这两届政府任期内积累起来的。克林顿政府任期内的后四年,联邦政府的财政决算曾一度扭亏为盈。其结果是,2001财政年度第一季度,联邦政府累计负债总金额为55000亿美元。美国政府现行财政年度是从前一年10月开始,到本年9月结束。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上台执政,当年10月开始实行2002财政年度。时间才过去7个月,即到2002年4月,就已经出现665亿美元的赤字[注59],使联邦政府的财政决算再度扭盈为亏,使政府债务总额攀升到55665亿美元。据美国联邦国会和白宫的预计,2002财政年度结束时,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将达到1000亿美元。也就是说,政府的债务总金额将达到56000亿美元。[注60]。以保罗?奥尼尔先生为首的小布什政府的财政部,已经在敦促联邦国会把联邦政府的最高债务限额从现在的59500亿美元提高到66000亿美元;并且扬言:如果国会不同意提高限额,政府将暂停联邦债券的兑现。[注61]对于美国联邦财政上述这一段由扭亏为盈转到扭盈为亏的历史,由于其具有必然性,我在1998年出版的拙著《三说美国》里已经预言过了。[注62]
小布什政府为什么上台执政不久,就把联邦政府财政转到扭盈为亏呢?这主要是因为:(1)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政府的税收已经减少;但政府还要给巨富和巨型垄断公司减税,企图扭转企业投资下降的局面。这从小布什总统签署的《刺激经济法》和他为签署该法案发表的讲话里,已经可以看清楚了。[63]实际上,在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要收到这种效果是很难的。(2)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20日上台执政后,迄今为止,尽管只打了一场小规模的阿富汗战争,政府却一再宣称美国现在是处于“战争状态”,以便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联邦政府2002财政年度的军费预算开支本来已经比2001财政年度提高了不少;“9.11”事件发生后,为了打阿富汗战争,政府与联邦国会合作,紧急追加军费开支400亿美元,使2002财政年度的军事预算达到3310亿美元。今年2月4日,小布什总统向联邦国会提交了总金额高达21200亿美元的2003财政年度的联邦政府财政预算方案,比2002财政年度的预算增加了700亿美元(比2001财政年度的财政决算提高了10.2%);其中的军事预算高达3790亿美元,比2002财政年度的预算再度增加了480美元。[注64]为了增加军事预算,政府削减了公路铺设、水坝建设和青年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开支。联邦国会驴、象两党目前正在就这个预算从事争斗之中。[注65]
阿富汗战争已经基本结束,小布什总统把军事预算提到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的最高峰,连以“振兴国威”为执政口号的里根总统也自愧不如。这是什么意思呢?显然,其意图之一,是要大规模增加军工生产,藉以刺激经济回升。前者(增加军工生产)已经成为事实;但后者(刺激经济回升)则未必能实现。其意图之二,是大规模扩充军火库,包括继续研制全国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以准备大规模战争。小布什政府已经退出1972年签订的《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就是明证。真正值得引起全世界人民警惕的预兆,正是这一点。
我在《三说美国》里曾经以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史为据,就联邦政府债台高筑对美国国民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损害、破坏作用列举了9条。它们是:
1,为了弥补赤字,增加税收,造成政府财政开支上升——财政赤字上升——政府负债上升——税收上升——财政开支再上升的恶性循环。
2,政府的税收,基本上是由美国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负担的。其结果必然是削弱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加剧生产与市场的矛盾。
3,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必然造成增发钞票——通货膨胀恶化——停滞膨胀——大举借债的恶性循环。
4,实行赤字财政,必然造成国家政权从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口袋里掏钱——政府转手把钱装进军工垄断资本的口袋——军工垄断资本通过出售军火再从国家政权口袋里掏出更多的钱——政府再从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群众口袋掏钱——政府再把钱转手装进军工垄断资本的口袋的恶性循环。随着军事武器的一代又一代更新,大量社会财富一次又一次地扔进大海。
5,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必然增发国债券,与工商企业争夺社会资金,使企业增加固定资本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发生困难。
6,政府大量举债,使国民经济险象环生,导致投资人对经济前景丧失信心,从而引发股市狂跌。
7,通货膨胀,美元贬值,造成反复出现美元危机,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8,美元危机,导致殴元的必然出现和殴元与美元争雄的局面,从而进一步削弱美国在世界上的金融霸权。
9,国家财政赤字不断上升,债务越来越重,导致国家政权难以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行使其反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职能。
我当时曾指出,上述最后一条对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打击尤其严重。[注66]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10年,但上述9条基本上还是有效的。根据目前形势,需要补充论述只有如下3条:
(1)联邦政府的债台已经筑得如此之高,并正在继续升高,其必然后果,是进一步增发国债券,使国债的本、息驴打滚,不断攀升;导致政府无法还债,陷于破产,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随之陷于破产。上述政府财政部扬言要暂停联邦债券兑现,就是一种征兆。
(2)由美联储和财政部大量增发钞票,使美元充斥于市场和大幅度贬值,使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出现过的美元危机在21世纪上半期重演。迄今为止,为了支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金融霸主地位,以保罗?奥尼尔为首的美国政府财政部仍坚持执行强势美元的政策。这实际上是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政策。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已经对政府财政部执行的这种政策提出指责。该协会指出,美元汇率“过高估计已达到极点”,导致美国的出口商品价格过高和出口量急剧下降,从而使美国制造业遭受了沉重打击,仅制造业公司最近两年来解雇的职工增加了约40万人。[67]那么,为了挽救美国的制造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行不行呢?答案是:也不行。小布什总统上台执政后,沿袭战后以来美国大多数政府的传统作法,对别国高举“贸易自由”的旗帜,而自己则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又是提高进口钢铁的关税,又是增加对美国农产品的补贴。其结果是,此项双重标准的政策不仅遭到世界各国、包括美国盟国的抵制和报复,而且对保护本国制造业也没有奏效。
此外,大量增发钞票,还会使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在美国存在过的停滞膨胀症再度出现。
(3)为了刺激经济回升,小布什政府目前实行的是减税政策。但是,由于这场经济危机的趋势将是继续发展,联邦政府的财政收入(税收)已经并将继续减少。由于经济原因,或者是由于国会驴党党人挡路,使联邦债务最高限额难以一再攀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不可能继续执行减税政策,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增加税收。这样,上述《三说美国》里曾经说过的第一种恶性循环就要重演。
老布什总统在1988年竞选期间,曾经向选民承诺“不征收新税”。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那一场经济危机期间,那位总统也曾企图实行减税。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总统不仅没有减税,反而背弃了自己原先对选民所做的承诺,实行增税。[注68]很难说小布什总统不会走他父亲的老路。
无论是这三种后果中的哪一种,都将摧毁美国经济。
再说工商企业债务。最近10年来,仅公司债务就翻了四倍。据2002年2月16日一期《经济学家》报道,不算银行和其他金融业公司(它们本身也是债台高筑),只说工商业公司的债务,2001年第四季度就已经达到49000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上升了6.6%。
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迄今为止,已经有那么多的巨型垄断公司和具有垄断性的大公司申请破产,其中有一些公司因为法院保护到期,无法扭转危局,已经关门倒闭。2002年3月19日的《商业周刊》网以问答方式发表文章说,2001年,美国申请破产的公司达到10442家,已经是一个新纪录;预计2002年,申请破产的公司要达到11000家,将再创一个新纪录。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公司申请破产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债务包袱过重,无法偿还。
一系列巨型垄断公司和具有垄断性的大公司申请破产或被迫关门倒闭,其必然结果,就是拖垮银行业。本文下面就要说到这一点。
至于居民债务,我在《四论》里说,2001年第一季度,这种债务总金额为72280亿美元。时间过去了一年另两个月,美国居民所负的债务不是下降,而是进一步上升了。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削弱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进一步加剧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2年3月14日公布的报告里,所作的结论就是如此。[注69]
此外,还有一种债务与美国有关。这就是,阿根廷政府由于所负外债过重,无力偿还,已经宣布破产。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统计,在向阿根廷发放贷款的外国银行中,美国银行位居各国银行之首。这当然要拖累美国的银行业。[注70]
第四,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业危机。这也是美国经济面临的一种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本文第一、第二部分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论述,在这一部分的前面也有所涉及。鉴于这个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性,此处还有必要做补充说明。
条条江河流向大海;美国经济的几乎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要汇总到金融业。比如,工商业公司利润的大幅度下降以至亏损,股市暴跌,一连串上市公司、包括高科技公司破产和申请破产,政府、企业和居民债台高筑,房地产泡沫濒临破裂以及大批房地产抵押金逾期不还,大量向国外发放的贷款至少在一定时期不能收回,还有可能发生的美元危机,等等,都要损伤美国的商业银行公司和其他金融业公司。这种损伤主要表现在:
(一)前述《财富》杂志公布的500家巨型垄断公司2001年遭受了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幅度的利润下降,其中就包括了美国的巨型垄断金融业公司。EIR援引的美国政府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材料也证明了这一点。[注71]仅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花旗银行集团公司的盈利下降了8.8%;规模居第二位的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下降了68%;弗利特波士顿金融公司下降了21%。[注72]。2001年第四季度,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亏损了32300万美元,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价格也随之急剧下降。[注73]由于利润下降,花旗银行集团公司在《财富》杂志500家的排行榜上从2000年的第6位降到第7位;而就经营收入而言,创建以来长期名不见经传的沃尔-玛特零售商品连锁公司,在500家排行榜上竟从2000年的第2位跃居2001年的第1位,比花旗银行集团公司高了6级。[注74]
由于盈利大幅度下降以至亏损威胁到公司的生存,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董事会不得不对该公司的最高行政管理层实行改组。据该公司最近宣布,公司的投资银行负责人、金融与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均将被解雇。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为了削减开支,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已经解雇了8000职工,现在还将进一步裁员。该公司企图通过这一系列具有赌博性的改组,恢复公司昔日的兴旺景象,至少是避免破产。[注75]但是,由于这场经济危机尚未结束,该公司下的赌注能否取胜,还很难说。随着一系列工商业公司的破产和申请破产,一个时期以来,商业银行一直在与这些破产公司、特别是安然公司的一些投资人争夺资产,力求从这些破产户剩下的资产里多分得一杯羹。《金融时报》根据目前美国经济的严峻形势作出的判断是,这场危机势必要冲毁一家巨型金融公司。[注76]
(二)2002年年初以来,已经有几家州银行宣告破产,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处理赔偿事宜。[77]其中包括:今年2月1日破产的橡树林存款银行公司(俄亥俄州);今年2月8日,联邦政府财政部通货检查局下令关闭了信用证业务遍及世界各地的NextCard银行(加利福尼亚州),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负责处理赔偿事宜。[78]
对于这类州银行的破产,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是有足够的资金予以处理的。但是,万一像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那样的巨型垄断商业银行公司一个接一个地破产,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就无能为力了。
(三)《商业周刊》2002年4月28日的网上新闻提出:《现在是不是已经到了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时候了呢?》。《商业周刊》提出的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并不是空穴来风。
由此可见,美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处境已经很困难。
美联储已于2002年5月17日宣布,将把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贴现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即从目前的1.25%提高高到2.25%。[注79]这意味着美联储将从2001年连续11次降低利率、放松银根转而实行紧缩银根的政策。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今后向美联储借贷将要支付更高的利息。因此,美国商业银行今后的处境将更加困难。为了防止商业银行进一步陷于困境,美联储又宣布,将通过它的公开市场委员会购买分别于2004年5月15日和2005年2月15日到期的美国国债券,共计72500万美元,以充实美联储会员银行的储备金。[80]但对于美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来说,这个储备金额无异于杯水车薪。
关于华尔街一些拥有巨额金融资本的投资银行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陷于困境的事件,本文第一部分已经大致上说过了。这里只需要补充一句话,即它们的困境还在进一步发展。
现在再简略提一下有关美国金融业陷于困境的另外两个方面的事实。第一个方面,是关于美国保险业。这一类公司遭受了巨额亏损。位居美国人寿保险公司第二位的谨慎人寿保险公司,2000年第四季度亏损26800万美元;2001年第四季度进一步亏损50600万美元。[81]保险业所受的严重亏损,与“9.11”事件有一定的关系。第二个方面,是关于美国包括向投资人提供“一篮子”股票或债券的“多样性基金”在内的各种投资基金。其中,以占各种基金总金额2/3的“多样性基金”所受的打击为最严重。2001年,“多样性基金”的资产总额平均损失了10.9%。[注82]2002年年初以来,它们的资产继续亏损。
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美国金融业公司处境艰难,其大致情况就是这样。
应当说,金融业的艰难处境是美国经济所面临的最深刻的危机。既然美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事情也就必然是如此。
第五,是世界大多数地区经济形势不佳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2001年,欧洲经济实力最大的德国,经济已陷入危机。在这一年里,德国企业破产达69600家,创历史纪录;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上升到10.4%。今年4月,德国经济的一个关键性指标再次下降。今年5月26日一天之内,德国有两家巨型垄断公司宣布大规模解雇职工。第一家是德国最大的电子和工程公司——西门子公司。它宣布,为紧缩开支,决定裁员7000人。第二家是德国巨型垄断企业得意志电讯公司。它宣布,由于公司负债过重,为挽救公司于垂危之中,决定裁员22000人。[注83]经济实力处于欧洲第二位的法国,2001年第四季度经济也转为负增长;非金融公司的资本投资也开始下降;失业人数达到221万,失业率上升到9%。经合组织预计,法国2002年的失业率将上升到9.2%。[84]2001年第四季度,英国经济陷于停滞状态;制造业生产下降了1.7%。[注85]2002年 第一季度,“套利基金”赌博在整个欧洲逐一败下阵来;电讯业、汽车制造业不景气之风也从美国扩散到了欧洲。[注86]
目前,经济不景气之风冲击着拉丁美洲一系列国家。拉美第二大国阿根廷经济陷于崩溃;富产石油的委内瑞拉随着国内政局动荡,2002年第一季度经济已经开始萎缩,预计全年将负增长4%;拉美头号大国巴西陷入沉重债务的泥潭之中;秘鲁经济的上空也已出现阴云[注87]
在亚洲,迄今为止,日本经济危机已持续13个年头,仍然难以看到“隧道尽头的亮光”;新加坡经济从2001年陷入危机以来,今年第一季度再次负增长1.7%;印度尼西亚经济困难重重。[注88]
应当说,首先是美国的这场经济危机拖累了世界经济,包括世界贸易。但是,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经济萎缩,首先是欧洲、日本的经济不振也成为美国经济的一种不稳定因素。
第六,还有一种基本上是非经济因素影响美国国内局势的稳定,从而也成为美国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这些非经济因素主要是:
1,2001年的“9.11”事件(此事现在正成为驴、象两党争斗的焦点之一);
2,炭疽病传播(此事至今没有终结);
3,2002年4月20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发出警报,说美国东北部的1200家银行可能收到恐怖分子的袭击(同日,纽约州北部发生5.1级地震,从缅因到马里兰州均有震感);
4,从5月初开始,美国中西部几个州连续发生了多起邮箱炸弹事件,其中6颗炸弹爆炸;
5,5月18日,美国联邦政府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宣布,更多的恐怖袭击将降临美国;
6,5月20日,美国副总统切尼宣布:“对美国实行袭击的前景几乎是肯定的”。
凡此种种,都闹得美国社会上人心惶惶,50%的美国人感到不安全,并且把投资人从华尔街股市上吓跑了。[89]
显然,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下,美国这场经济危机要停止发展,将是很难的。
在此处,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这就是经济危机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日本的军国主义实力为什么又在抬头呢?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危机。
法国具有法西斯色彩的让?玛丽?勒庞,为什么在2002年总统竞选中能击败社会党现任总理若斯潘、名列第二呢?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法国经济萎缩,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除法国以外,奥地利、丹麦、荷兰等西欧国家的极右翼政党近几年来为什么在选举中获得大量选票、接二连三地参与执政呢?其根本原因也是由于经济不景气。甚至在铲除法西斯主义比较彻底的德国,法西斯主义思潮也一再浮出水面。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
美国现任联邦政府为什么正在大幅度增加军费、准备从事大规模战争呢?其根本原因也还是在于美国现在正处于一场经济危机之中。
由此可见,现在在世界上,战争危险正在增长。
由此可见,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的任务正在加重。
但是,反面教员也正在教育人民。勒庞在总统竞选中获得了比现任社会党总理若斯潘更高的选票,已经引起了法国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怒吼。美国现任联邦政府准备打大规模战争,也已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议。
现在的问题是,究竟是战争势力战胜和平势力,还是和平势力战胜战争势力。
这个严重的问题正摆在全世界人民群众的面前。
四,关于美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现在说美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这里说的无产阶级,包括广大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
美国社会上的阶级矛盾,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为主线。这是因为,美国社会上还有其他阶级矛盾,如垄断资产阶级内部各派之间的矛盾,中、小资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这些阶级矛盾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主要矛盾。
对于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我在《三说美国》[注90]和《三论》、《四论》里已经以大量、确凿的材料做过说明。关于美国广大职工在这场危机期间迄今为止的失业状况,本文第二部分也略有涉及,此处就不再说了。这里只补充说以下几点:
(1)关于饥饿人群。2002年3月初,由一个“第二次收获”的团体组织的美国全国50个州饥饿人群的代表前往首都华盛顿,集合在一个地下室里,向全世界显示这个号称头号富国的饥饿丑闻。他们的发言人向新闻界宣布,2001年,仅根据一部分统计,全国就有2300万人处于饥饿之中,靠民间慈善团体施舍勉强维持生命。[注91]如果全部统计,饥饿人群的数字还要大幅度上升。
(2)关于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据美国“无家可归者联盟”公布,截至2002年1月16日,仅纽约市的流浪者已上升到3万人,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在这些流浪者里,有一部分是因为工资低、不足以支付房租的在业工人。由于住房价格太高,房租太贵,不仅低收入工人、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也负担不起。[92]这里所说的“中产阶级”,基本上是脑力劳动者。
(3)美国是一个种种黄色文化充满市场的国家。在黄色期刊中长期居于首位的是拥有巨额资产的《花花公子》公司。它出版的《花花公子》几乎发行到美国每一个家庭。这个刊物每一期都要刊登一幅青年裸体女人的照片;它刊载的绝大部分文字,都是诲淫诲色、污秽不堪的所谓“作品”。2002年3月26日,《花花公子》公司公开宣布,它将在这个刊物上连续刊登几幅已经申请破产的安然能源公司青年女职工的裸体照片,冠以《安然公司的女人们》的标题。该公司还宣布,“在她们寻找另一种职业的同时,我们正为她们提供一种富于乐趣的事情干。这还可能使她们进入模特行业。…本公司将给她们提供报酬,当然报酬的高低取决于她们身体裸露的程度。我们要求对此有兴趣的女人们给本公司提供一幅她们自己穿超短裙和坦胸露背的照片。如果看中了,我们将尽快刊登。”[注93]
《花花公子》公司的资本家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竟不惜在已经申请破产、处于被解雇和实际失业境地的安然公司女职工脸上再打一巴掌。对美国无产阶级来说,这真是不堪忍受的奇耻大辱!
在一场经济危机期间,由于“劳动后备军”的大量存在,由于担心失业,美国无产阶级要起来斗争,真是困难重重。但是,我在拙著《再说美国》里曾经详细论述过,美国无产阶级是一个具有光荣斗争传统的阶级,从来没有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残暴专政面前低过头。[94]在最近这场经济危机期间,他们也在奋起抗争。
我们从处于这场经济危机之中的2001年说起。
迄今为止,美国工人阶级(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者)的主要斗争情况大致如下:
2001年1月16日,一个联邦陪审团投票通过,经联邦法院下令,逮捕了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市罢工斗争中的5名码头工人。在这场从2000年年初开始的罢工斗争期间,2000年1月20日曾发生过码头工人与当地警察部队之间的激烈冲突。鉴于查尔斯顿刚刚发生过由于该市市政府悬挂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方邦联的“国旗”而引起的45000人的抗议示威,南卡罗来纳州政府摄于群众压力,不敢立即与码头工人对抗。随后,当局雇佣了20个工贼在武装警察的保护下硬闯码头工人部署的罢工纠察线,遭到罢工工人反抗。警察部队立即运用警犬,向罢工纠察线发起攻击;工人则用石块自卫。警察部队随即施放烟幕弹和警棍,朝着工人进攻。上述那5名罢工工人,就是由于地方当局蓄意制造的这场冲突而被法院下令逮捕的。他们因此被全国各地码头工人赞为“查尔斯顿5人”。
2001年2月,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机械师工会会员开始举行罢工,公司各航线开始停飞。与此同时,德尔塔航空公司9800名飞机驾驶员决定举行罢工。美国航空公司的23000名航空招待员也宣布罢工。小布什总统在他上台执政刚满23天,即同年2月13日, 就以《塔夫脱-哈特莱法》为据,从源头抓起,下令把西北航空公司机械师罢工先冻结到3月13日,接着又把冻结期延长到5月中旬。按照《塔夫脱-哈特莱法》的规定,在此期间,由政府劳工部所属的全国调解委员会实行调解。如调解失败,再由该委员会裁决是否允许举行这场罢工。如机械师们通过投票决定实行罢工,总统则将此事提交联邦国会,由国会通过法令,授权总统禁止这场罢工。
《塔夫脱-哈特莱法》是1947年由美国联邦国会通过的;由于当时的在任总统杜鲁门没有行使否决权,该法于当年正式生效。战后以来,美国历届总统都曾援引这道反劳工法,镇压美国无产阶级的罢工斗争。现在,小布什总统又走上了这条路。
2001年3月2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拒绝听取被告申诉,就断然裁决原告美国航空公司胜诉,勒令该公司驾驶员工会向公司资方“赔偿损失”4550万美元。其“理由”是:该公司驾驶员曾于1999年举行了一场“休病假式”的罢工,使公司资方遭到了经营损失。
2001年6月9日到1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码头工人代表4000余人,齐集南卡罗来纳州法院门前,连续4天举行抗议示威,高呼“公正对待查尔斯顿5人”、“立即释放查尔斯顿5人”、“关闭港口,关闭港口”等口号,以声援被无理逮捕的“查尔斯顿5人”。尽管如此,这个正义要求仍然遭到南卡罗来纳当局拒绝。
2001年10月2日,明尼苏达州约30000名政府雇员在州首府圣保罗市举行示威,并在州政府门前部署罢工纠察线,要求提高工资和医疗福利待遇。这些政府雇员中,包括公路维修工人、公路巡视警察、税收人员、办公室职员和政府部门看门工人。这是1989年以来在美国发生的第二次大规模政府雇员罢工。州长下令出动州武装部队国民警卫队,煽动部分未参加这次行动的职工冲击罢工纠察线,并公开扬言:“我们将从事一场战争;你们每个人都不得不吃一粒子弹。”在军事镇压迫在眉睫之时,罢工职工毫不畏惧,坚守罢工纠察线,寸步不让,坚持要州政府作出妥协。
2001年11月20日,坚持罢工将近4年之久的肯塔基州亨德森市阿库里德公司的职工,遭到最重的一击。这一击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联合汽车工人工会的头头。为了坚持自己在工资和福利方面的要求,这个公司的职工在罢工期间,已经几次拒绝了资方提交的谈判合同,并为此经受了资方的各种打击。为了坚持罢工,有些工人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住房,有些工人已被迫退休。他们没有想到,最沉重的一击竟然来自自己所属的总工会。这个公司的业务是给福特汽车制造公司和其他货车制造商生产轮胎。为了迎合底特律大老板们的需要,联合汽车工人工会的负责人竟不惜切断这些罢工职工在罢工期间所理应支付的最底生活补贴,使这场罢工遭到惨败。职工群众气愤已极,但没有出路,只能忍辱负重,接受来自自己背后的这一拳。
2001年12月6日,在美国战后以来的工会运动史上写下了最丑恶的一页。美国运输工人工会在这一天开始召开年会。这个工会的领导层在会上发给每位代表一分文件,竟然指责该工会所属的纽约市地区分会从当年年初起,已被一群“革命社会主义者”所控制,因而无权派代表出席会议。这种无耻的反共手段,只是在战后初期被美国国会麦卡锡主义者和臭名昭著的联邦调查局局长杰?埃德加?胡佛使用过。此类反共小丑已经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今竟被自称是“工人代表和领导人”所仿效,岂不是在开历史的玩笑。
2001年12月7日,新泽西州拥有6000人口的米德尔敦镇举行罢课的约200名小学教师,以藐视法官命令罪被逮捕。当地的学校委员会要这些教师每人每年增加缴纳医疗补助费600到800美元,遭到教师们的抵制。这些教师于当年11月29日开始走出教室。学校当局把这些教师告到学校所在地的蒙茅斯县法院。法官命令教师们立即复课。教师们不同意。于是法官大人又下一道命令,立即逮捕敢于违抗本法官命令的教师。12月7日逮捕开始后,参加罢课、罢工的1000名教师、秘书、保育员和社会工表示宁愿坐牢,也要继续坚持斗争。于是法官大人又下令进一步逮捕。在法官大人的高压下,教师们最后被迫复课。
2001年12月21日,小布什总统再次援引《塔夫脱-哈特莱法》,制止联合航空公司15000名机械师罢工。这些机械师们已经连续7年没有增加工资了,这次罢工,就是因为公司资方继续拒绝增薪。本来,在当年11月,总统就已经援引该法,下令把这场罢工冻结一个月。在冻结期即将结束时,机械师们进行了一次投票,其结果是99%的票数赞成罢工。于是总统签署了一道行政命令,决定成立一个总统紧急委员会处理此事;在该委员会工作期间,机械师们不得罢工。2002年1月22日,联合航空公司资方鉴于自己理亏,与机械师工会达成协议,决定接受这些机械师提高工资的要求。
2002年3月11日,美国巨型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飞机公司设在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附近的玛丽塔制造厂的7000职工开始罢工。在此以前,该公司工会与资方已就一项新的劳资合同达成协议,但玛丽塔厂的职工经过投票,决定拒绝接受这个合同,其原因是该厂职工的主要要求——职业安全保障条款未被列入合同中。这场罢工斗争的发展状况正受到美国政府的密切注视。
2002年4月26日,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赫尔希食品公司两个厂3000职工开始举行罢工。这家公司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巧克力制造商,总部就设在赫尔希市。职工举行罢工的这两个厂,就是巧克力的制造厂。劳资双方原来签订的合同,其期限截止于2001年11月;一项新合同的谈判延续了5个月,由于资方拒绝了职工群众提出的有关工资和医疗费用方面的要求,一直未能达成协议。这场罢工就是因此爆发的。[注95]
我们再说一件具有全国性和政治性的群众示威。
2002年4月21日,星期日,一个抗议美国政府支持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的大规模反战示威,在首都华盛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分别乘大轿车,从四面八方涌进华盛顿。美国政府没有公布这场示威的人数(小布什总统在戴维营休养)。据华盛顿警察局估算,这一天参加抗议示威的群众在35000到50000人;实际人数,谁也说不清楚。示威群众先集合在市区各地,接着涌向白宫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大道,然后集合在国会山上,举行抗议集会。巴勒斯坦的旗帜在会场上飞舞。示威者纷纷分别演说,表示自己的反战立场。有的由妈妈抱着的孩子,手里举着标语牌:“巴勒斯坦的孩子们也有他们自己的权利!”摄于示威人数众多,华盛顿警察局不敢当场动手;在示威结束后,从数以万计的示威群众中逮捕了25人。[注96]
当天,在旧金山市,也发生了大规模反战示威。14000人参加了这场反对美国政府支持以色列、同情巴勒斯坦人民的示威。他们举着同情被杀害、被枪击致残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各种旗帜和标语牌,在市区各大街道上游行以后,在旧金山民众中心广场举行了抗议集会。集会场所附近交通被堵塞,市中心各条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同一天,在西雅图市也发生了反战示威,并引发示威群众与警察之间的暴力冲突。12名示威群众被警察逮捕。[注97]
2001年以来,职工群众罢工斗争和反战示威之风席卷西欧大地,其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程度,都远远超过了美国本土。如果我们把目光移到大西洋西岸,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为了节省篇幅,本文就不再说了。
从本文这一部分,至少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1)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飞机驾驶员的年工资就在10万美元以上。按照美国资产阶级所制订的标准,他们应当是属于“中产阶级”了。但从本文上述飞机驾驶员所从事的英勇罢工斗争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是美国广大工人阶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从本文所述的2001年以来历次罢工斗争都有广大企业职员参加,甚至还有政府职员和学校教师,这就说明,美国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都属于工人阶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美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联邦政府、联邦国会、联邦法院以及州政府、州议会、州法院和州、市警察部队的镇压或者压制。此外,有时州政府甚至不惜出动州武装部队——国民警卫队,实行镇压。特别是黄色工会领导层在内部从事破坏,其作用尤其恶劣。
(4)上述种种事实都说明,美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是庞大的,他们的斗争是非常艰难、非常激烈的,而他们在斗争中则是英勇的,是无所畏惧的。
凡此种种,是不是说明美国无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确实存在的呢?
我以为,是的。
纵观本文所述事实,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伟大列宁所阐明的理论原则: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至今仍然有效。
第二,列宁所阐明的另一理论原则: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至今也仍然有效。世界人民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斗争方兴未艾。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阐明的基本原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至今仍然存在;其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虽有所变化,但其实质仍然如故。
第四,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暂时有助于维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归根结底,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第五,人类的未来不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就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注释:
1,载于《当代思潮》第57、68、71、73期。
2,2002年4月8日上网的第5期《电子情报周刊》。它的英文简称为EIW,全称为Electronic Intelligence Weekly。美国拉鲁什出版社出版。该出版社出版《行政人员情报述评》,英文简称为EIR。从2002年3月11日起,这家出版社又新出版了EIW。二者的内容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是,前者为印刷品,后者为电子期刊(通过网上发行)。
3,同上。
4,2002年3月11日上网发行的EIW第一期。
5,2002年5月16日《福布斯》杂志网上新闻。
6,2002年4月15日上网的EIW第6期。
7,2002年4月22日上网发行的EIW第7期。
8,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简称GSEs。
9,2002年4月29日上网的EIW第8期;美国2002年2月25日一期《商业周刊》所载罗伯特.塞缪尔森的文章。
10,2002年3月25日上网的EIW第3期。
11,Enron Corp.,在我国曾译为安龙能源公司。
12,路透社2002年2月8日纽约电讯;同年4月11日《华尔街日报》。
13,2002年4月15日上网的第6期EIW;路透社2002年5月21日纽约电讯。
14,2002年3月1日出版的第8期EIR(Executive Intelligence Review)。
15,2002年2月6日英国《金融时报》,路透社2002年5月28日纽约电讯。
16,2002年4月25日《纽约时报》
17,《三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当代中国出版社1988年版第95-169页。
18,同上书第174-259页。
19,路透社2002年3月5日科威特城电讯。
20,美联社2002年3月18日奥法伦电讯。
21,美联储2002年1月11日、2月27日、3月7日、4月17日发表的格林斯潘演讲和证词的全文,路透社同年5月9日华盛顿电讯。
22,路透社2002年2月3日纽约电讯。
23,Business Council。
24,工商金融企业委员会2002年2月27日新闻公报。
25,2002年3月25日新华网。
26,2002年2月5日《商业周刊》网上新闻。
27,2002年1月17日美国每日世界联播网。
28,同[注17]。
29,同上书第265-342页。
30,这些有关美国房地产业的材料,分别来源于《华尔街日报》和美联社、路透社的报道。
31《三说美国》第348-412页。
32,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2年1月31日、2月28日、3月28日新闻公报。
33,上述经济分析局2002年3月28日新闻公报。
34,Credit Risk Monitor.com。
35,2001年12月25日《纽约时报》;2002年1月11日《亚特兰大日报》、《亚特兰大宪章报》。
36,同[注31]。
37,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2年4月26日、同年5月24日新闻公报。
38,这是古希腊的一个经济学派。该学派主张每个人都应当追求自己最大的幸福。如果把这种主张付诸实施,其结果恰恰相反,将是每个人都不幸福。
39,2002年5月6日上网的EIW第9期。
40,美联社2002年5月1日纽约电讯。
41,《华尔街日报》2002年5月3日网上新闻。
42,2002年4月5日《今日美国报》。
43,2002年4月22日《福布斯》网;同年3月19日新华网。
44,2002年3月15日《今日美国报》;同年4月5日《福布斯》网。
45,McLeodUSA Inc.
46,Globalstar LP。
47,Kellstrom Industries Inc.
48,Suprema Specialties Inc.
49,Mpower Holding Corp.
50,以上企业破产材料,分别来源于美联社、路透社、《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报》和EIW。
51,2000年6月12日出版的《财富》杂志。
52,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劳工统计局2002年4月18日、5月3日先后公布的统计。
53,《三说美国》第400页。
54,商务部2002年5月24日公布的统计。
55,2002年5月20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56,2002年3月18日上网的EIW第2期。
57,2002年5月1日《今日美国报》。
58,2002年3月26日出版的《金融时报》;2002年4月11日NewsFactor 网。
59,2002年5月20日新华网。
60,同上。
61,美联社2002年3月12日华盛顿电讯;同年5月2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
62,《三说美国》第217-245页。
63,美联社2002年3月9日华盛顿电讯。
64,美联社2002年2月4日华盛顿电讯。
65,美联社2002年5月22日华盛顿电讯。
66,《三说美国》第234-241页。
67,路透社2002年2月20日华盛顿电讯。
68,《三说美国》第240页。
69,美联社2002年3月14日华盛顿电讯。
70,美联社2002年3月14日华盛顿电讯,路透社同年1月27日苏黎世电讯。
71,2002年3月15日出版的第10期EIR(行政人员情报述评)。
72,2001年10月18日《华尔街日报》。
73,路透社2002年1月16日、2月11日纽约电讯。
74,美联社2002年4月1日纽约电讯。
75,2002年3月3日出版的《纽约时报》;路透社同年3月11日、5月23日纽约电讯。
76.2002年1月26日出版的《金融时报》。
77,联邦存款保险公司(the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为美国政府主办企业,负责处理破产银行赔偿居民存款事宜。赔偿存款金额在10万美元以内。为此,居民存款时必须向该公司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金。
78,联邦存款保险公司2002年2月1日新闻公报;路透社同年2月8日旧金山电讯。
79,美联社2002年5月17日华盛顿电讯。
80,路透社2002年2月22日纽约电讯。
81,路透社2002年2月12日纽瓦克电讯。
82,路透社2002年3月2日纽约电讯。
83,美联社2002年2月6日、4月25日先后发自柏林和法兰克福的电讯;DW-世界2002年5月26日网上新闻;2002年5月27日出版的英国《卫报》。
84,美联社2002年2月22日巴黎电讯;同年4月25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
85,美联社2002年2月28日伦敦电讯。
86,路透社2002年3月27日伦敦电讯;同年4月6日《商业周刊》网上新闻。
87,美联社、路透社和道?琼斯通讯社分别发自布宜诺斯艾利斯、加拉加斯、巴西利亚、利马的电讯。
88,美联社、路透社分别发自东京、新加坡城、雅加达的电讯。
89,上述材料,分别引自美联社电讯、《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报》新闻。
90,《三说美国》第348-412页。
91,2002年3月3日出版的《波士顿环球报》。
92,2001年12月18日出版的《纽约时报》;2002年1月16日出版的《争取变革报》;2002年5月20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93,2002年3月18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94,《再说美国》,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503页。
95,上述罢工材料,分别援引自《世界社会主义者网》和美联社、路透社电讯。
96,美联社2002年4月21日华盛顿电讯。
97,同上。
六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主办的报告会上的演讲
2002年11月1日
张海涛
一,金融垄断资本面临险境
我在以"赌博资本主义"为题先后撰写的五篇论文中,均在不同程度上论述过物质生产萎缩、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恶性膨胀为内容的美国"赌博资本主义"亦即虚拟经济的恶果等状况。现就新近发生的情况再次说明。
先从我熟悉的几家银行说起。
在20世纪70年代任新华社联合国分社社长期间,我就分别与美国历史悠久的大通银行和摩根银行的负责人经常来往。这在有关拙著里均有所叙述。[注1]当时,它们分别为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的金融核心,其经营范围遍及世界大多数国家。2000年年底,杰.普.摩根银行公司由于经营大量金融衍生品交易严重亏损,被大通银行公司兼并,组成摩根-大通银行集团公司。[注2]随着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制订的《格拉斯-斯蒂高尔法》被废除,摩根-大通银行集团公司得以同时经营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注3]这样,不仅给摩根-大通银行集团公司、而且给包括花旗银行集团公司在内的美国整个金融系统带来了巨大灾难。
其恶果是:
第一,随着世通破产,在世通公司秘密投入总金额高达172亿美元的巨额资金的摩根银行即已暴露在世人面前,致使这些资金遭到严重损失。[注4]
第二,由于兼营投资银行业务,在大通兼并摩根时,摩根银行的全部资本金即已消失殆尽,等于破产。[注5]
第三,随着摩根-大通银行集团公司兼营投资银行业务,致使该公司得以协助包括安然能源公司在内的一系列巨型垄断公司造假帐(因为该银行公司对这些垄断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这就不仅使这些巨型垄断企业被迫破产,名誉扫地,同时也给摩根-大通银行公司遭受了巨额资金损失。[注6]
第四,摩根-大通银行公司是世界上拥有最大量金融衍生品的银行,仅它一家即持有24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合同,足以导致这些金融泡沫全部破灭。[注7]
第五,随着包括安然公司、凯玛特连锁店等一系列垄断企业的破产以及对阿根廷的投资损失,摩根-大通银行2002年第二季度遭受的贷款损失已达302亿美元,同年第三季度的贷款损失将再增加14亿美元。[注8]
第六,由于大量资金损失,摩根-大通银行集团公司从2000年以来已经解雇了一万名职工。随着美国近几年来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该银行公司还要进一步裁减员工。[注9]
现在说花旗银行集团公司。它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1998年,花旗因经营大量金融衍生品交易发生严重亏损,被旅行者保险公司接管,组成现在的花旗银行集团公司,拥有一万亿美元资产和九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品合同,从而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银行公司。2002年7月18日,沙特阿拉伯王子本.塔塔尔向该行投资五亿美元,使他的投资上升到100亿美元,成为花旗银行集团公司最大的股东。美国前任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主要是这位名声显赫的人士促成了1997年的所谓"亚洲金融危机")出任该银行集团公司执行委员会主席。[注10]
花旗银行集团公司在美国近几年发生的经济危机期间遭受的灾难如下:
第一,协助安然能源公司造假帐。它利用在安然公司拥有大量投资的身份,帮助安然掩盖重重债务和虚报现金收入。这样,不仅导致安然公司破产及其假帐丑闻大白于天下,而且使花旗本身蒙受向安然发放的4.8亿美元贷款处于险境之中。[11]
第二,据美国联邦国会公布的文件,花旗银行集团公司所属的所罗门投资公司也协助安然能源公司造了假帐,将贷款作为经营收入上帐,遭到指控;致使花旗不得不赔偿215亿美元,以了却这场官司。此外,随着纽约股市连续大幅度下降,丛2000年兼并摩根以来,花旗的股票市值损失了400亿美元以上。[注12]
第三,包括安然、全球通信公司、凯玛特连锁店、世界通信公司、卡特国际通信公司等一系列"天使"被逐出天堂,加上向阿根廷的贷款损失,仅2001年一年,花旗银行集团公司就勾销了9.82亿美元的贷款坏帐。其中,仅拥有70亿不正当收入和堆积如山的债务的世通公司一家就把花旗拖进了泥潭。[13]
第四,花旗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它发放住房贷款方面作弊。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宣布:花旗银行在向200万低收入户和老年居民(其中许多户面临没收住房的威胁)发放贷款平均超收一万美元,其实际价格仅100美元。因此,它不得不给这些成千上万的受害人赔偿215亿美元。[14]美国金融垄断资本如此残酷掠夺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实在是骇人听闻!此事充分说明美国金融垄断资本已经腐朽到了何种地步!
此外,据《华尔街日报》透露,花旗银行还有一个在向其客户发电子邮件方面作弊的问题。此事就多说了。此类事件多如牛毛,举不胜举!
面对如此险情,花旗银行集团公司董事会被迫连夜开会,通宵达旦,采取如下紧急措施:即对公司高层机构从事人事一系列改组。一是将从事全球经营的公司所属投资银行的负责人迈克尔·卡彭特降职。再是将公司总经理查尔斯·普林斯调任花旗投资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三是决定将该行所属的证券研究所所长凯文·麦卡菲利撤职,由马克·富尔顿取而代之。四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证券研究公司,以取代原来的证券研究所。[注15]
花旗银行集团公司采取的这些紧急行动能否挽狂澜于既倒,还很难说。
现在说里格斯银行(Riggs)。这是我所熟悉的另一家美国银行。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作为学者赴美国从事学术考察,曾经与这家银行有过多次交往。该行总部设在美利坚合众国首都华盛顿市(哥伦比亚特区),为该市规模最大的银行公司,也是一家很特殊的银行公司。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同时兼营商业和投资银行业务,这虽然与摩根-大通银行公司和花旗银行集团公司一样,但它们的总部都设在纽约;而里格斯银行则在华盛顿,在美国首都仅此一家。
在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期间,里格斯银行经营的商业贷款收入和投资业务锐减。截至2002年6月30日,该行股东的投资亏损约30%。不仅如此。里格斯的控股公司-全国公司的经营业务也随之锐减。里格斯之所以发生严重亏损,是因随着客户纷纷破产,该行仅仅在2002年第一季度就勾销了大量已经收不回来的贷款。该行创建人乔·阿尔布里顿被迫退休,所获得的股票补赏等于一张张白纸。因此,该行不得不从事大规模机构改组,包括削减伦敦分行的业务;里格斯欧洲银行(RiggsBankEurope)出卖部分业务,甚至要关闭其他一些机构。现在,里格斯好似一个抛出绣球的美女,竟无人接受她的求爱。[16]
为节省篇幅,其他的银行就不再说了,只说美国另一家巨型垄断金融资本,即美利坚银行公司。该行拥有高达10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处于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中。此外,这家银行公司还向一些已经破产的企业发放了巨额贷款。有一种消息正在满天飞,即美利坚银行公司已经秘密恳求格林斯潘先生为首的联邦储备委员会把自己从"监狱"里保释出来。问题是:美联储已经在挽救包括摩根-大通、花旗在内的美国三家规模最大的银行,如果美联储再出面保释美利坚银行公司,那么,谁来保释美联储呢?[17]
问题还不仅如此。
进一步的问题是:不仅仅是金融巨头摩根-大通银行公司、花旗银行集团公司、美利坚银行公司等银行公司拥有巨额金融衍生品;包括美国捷运公司、微软公司、因特尔公司、国际商业机械公司、惠普公司、沃尔特-迪司尼制片公司以及通用电气公司等经营运输、电子软件、因特网、复印、电子计算机硬件等业务的巨型垄断企业也拥有大量金融衍生品。它们的金融泡沫也处于险境之中。[18]
关于美国各保险公司拥有的巨额金融衍生品,这里就不说了。
至于美国各类金融业究竟拥有多少金融衍生品,就谁也说不清楚了。因为这场巨额金融衍生品灾难呈隐蔽状态,除非它们的同行公开说出来,谁也不足道。市场参与者和政府颁布管理条例的部门可能在短期内发现,但在问题已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公众是很少被告知的。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采取行动,就只能像讲神话故事一般了。[注19]
现在说房地产泡沫。
我在《五论》里已经谈到美国房地产泡沫的严重性。目前形势又进一步恶性发展。美国无产阶级历来把拥有一间住房视作"美国梦";现在,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场梦已基本破灭。就全国而言,从未想到过的一场房地产危机严重刺伤了这些无产者群众。即使抵押贷款已经降到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抵押贷款拖欠和住房没收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据美国抵押银行贷款协会发布的统计,2002年第二季度,一部分抵押贷款已经进入没收程序;同年第三季度,另外1.23%的抵押贷款也已进入这个过程中;两者均为30年来所未见。其原因是:不断上升的失业率加股市严重下沉。2002年第二季度,在包括汽车城底特律在内的美国中北部地区,由于制造业衰落导致失业职工人数上升,致使大批无产者群众借款购房被银行没收,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美国南部地区,问题更为严重,拖欠抵押贷款90天或以上未还的无产者群众无法统计;而在内华达、宾夕法尼亚、犹他等州,问题也不小。银行更放手贷款、引诱无产者群众上钩,把美国人民群众拥有住房率从10年前的63%提高到68%。但是,某些具有"革新精神"的贷款,包括97%甚至125%的住房价值,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无产者群众已经无力偿还,他们的住房不得不被贷款银行没收。[20]
还有必要说一件事。此事发生在美国著名汽车城底特律所在的密执安州。美国规模最大的经营抵押贷款,拥有住房金融公司、房地产公司、有益金融公司的国际住房公司,由于以超额利率甚至欺骗手段愚弄借款人,至少被迫赔偿一万名无产者群众1400万美元的损失。另外,它还不得不赔偿除密执安以外的20个州的无产者群众48400万美元的损失。它采取的欺骗手段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以贷款保险的名义发放住房贷款而不把真相告知借款人。其欺骗手段之二,是使借款人相信:他们借款的利率为7或8%,而实际上的利率却超出两倍。[21]
房地产泡沫破灭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垄断资本所从事的猖狂投机活动所致。就这一点而言,这些金融垄断巨头是连一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也是不讲的!
还有一点必须提到:头号住房贷款金融公司,即美国政府所属的范尼-麦克公司在发放住房贷款方面也赔了本。[注22]
还有一个股票市场的问题。
截至目前止,美国几种股票指数如下:
道·琼斯:2001年3月30日为9878.78点;2002年10月28日日降到8368.04点。
纳斯达克:2001年3月30日为1804.26点;2002年10月28日降到1315.87点。
标准普尔:2001年3月30日为1160.33点;2002年10月28日降到890.23点。
从2000年3月美国股市泡沫破灭以来,大批持有股票的人们突然由富裕变为贫穷;使他们具有一种美国大陆严重下沉的感觉。如果绞在人们脖子上的绳索日益拉紧,他们眼看自己的财富灰飞烟灭,其后果将是大批人群紧缩钱包,不上街购买商品。这对美国经济势必带来进一步的冲击。[注23]
股市市值之所以猛烈下降,除这场经济危机对股市的冲击以外,主要原因是金融垄断资本暗箱炒作、牟取暴利所致。有些金融垄断公司还专门雇佣投资银行家,推销人寿保险业务,借以欺骗持小额股票的群众。一般地说,成千上万持小额股票的无产阶级群众只能被操纵,无力反击,因而只能赔本。[24]
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就上述三种股票指数而言,数以10万亿计的美元已经灰飞烟灭,冰山之巅也已随之倒塌。[注25]
近两年来,美国股市已经经历了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崩溃,主要股票指数已从高峰下坠了50%。现在股市市值已倒退到1997-1998年的水平,并导致更加沉重的债务和投机活动。就股市坠落的时间而言,它早已跨过了顶峰,并正朝着一座高山之巅的背面急剧下滑,任何保释虚拟市值的企图均将无济于事。1980年以来道.琼斯指数的升降循环带有20世纪30年代那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金融危机的特征。[注26]
现在要说的是:究竟是谁制造了这场如此严重的股市泡沫?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长期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格林斯潘先生。此人曾经说过:"除非对一场股市泡沫不可不有任何挽救的希望,要给股市泡沫下定义是十分困难的。"他出此言的时间是很有趣的。早在1996年12月,即在美国股市泡沫尚处于早产婴儿状态之时,这位先生就曾经作出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评论:"本人承认在股票市场上存在着’非理性繁荣’"。
"我保证:如果你们想要摆脱这场股市泡沫,无论情况严重到何种程度,都会做到。"[27]但是,他并未兑现自己的诺言。实际上,这场空前严重的股市泡沫正是他自己一口口气吹起来的。
证据何在呢?
证据就在:2002年9月,格氏曾在美联储年会上发表演讲,明确承认: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的美国股市的确存在着泡沫。当时他说:"当股市泡沫倾向于喂饱他们自己的肚子之时,投资者们总是异常夸张根本经济的改善。人类的心理就是这样!"[注28]他自己承认的事实,却把自己的手洗得干干净净,一推了之!谁会希望记住格林斯潘主持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泡沫呢?他自己就承认美国股市从泡沫走向破灭。不久,人们就会觉察到,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两次股市泡沫破灭,即20世纪30年代和最近这一次,再加上日本。美国不过是解决这个问题的5/1罢了。
在金融危机的客观事实面前,竟然大谈什么"人类心理"。格林斯潘先生毕竟是一位历史唯心主义者。在我们之间不存在共同语言。这笔帐反正是算不清楚就是了。
现在简略说一下在这场金融、经济危机期间物质生产萎缩的状况。
首先说美国制造业。2002年9月,随着汽车销售急剧下降,全国制造业大幅度下滑。据供应管理研究所公布的统计,它的工厂生产指数从同年8月50.5%下降到9月的49.5%。按照该研究所制订的规则,这个指数降到50%以下就意味着制造业总体下降。[注29]
其次,说工作母机的需求。据美国工作母机制造业技术分配者协会公布的统计,全国对工作母机的需求已从2001年头8个月的18970亿美元下降到2002年同期的14290亿美元。[注30]最近,它还在继续下滑。这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从总体上说,美国制造业生产将继续下降。
再次,以美国制造业的典型代表波音飞机制造公司为例。因陷于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航空业危机,加上顽固拒绝公司25000名机械师提出的签订以三年为期的一项新合同的要求,公司处于严重险境之中。于是,总部已迁至芝加哥的波音开始赌博。然而芝加哥却是历史上以全世界无产阶级反抗垄断资本剥削和压迫而从事坚决斗争的著名城市,我们今天纪念的5.1节和3.8节,均源于芝加哥男女无产者群众于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所从事的英勇斗争。波音公司在此前已经解雇了30000名职工。波音公司董事会所从事的赌博是:让公司外的零销商直接向波音所属各制造厂供应飞机制造所需的零部件,以补充公司职工拒绝生产的零部件。仍留在西雅图的波音喷气式飞机制造分厂也已推迟所需一年以上的飞机零部件交货。波音公司是过分乐观了。与该公司的预计相反,它将面临供货持续两年下降的危险,从而导致公司大量亏损。[注31]
关于美国虚拟经济的现状,就说到此为止。有关美国物质生产萎缩的状况,本文下一部分还将有所涉及。
二,关于这场经济危机
先说一点概貌。
美国从2000年第三季度发生的这场经济危机,已处何种阶段呢?
答曰:它尚处在继续发展阶段。
有何为证呢?
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发布的有关国内生产总值就是证据。
我在《再论》到《五论》里均提及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期间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下降的状况。现在的情况是:经过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2年8月29日所做的调整,这场危机比原先的估算更为严重,它是进一步恶化了。这种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为增长3.8%,2001年下降到0.3%。2001年头三个季度折成年率分别为:第一季度负增长0.6%;第二季度负增长1.6%;第三季度负增长0.3%。它们的负增长幅度与原来的估算要低得多。同年第四季度增长率为2.7%.同样是根据上述统计,2002年第一季度增长率5.0%,第二季度增长率1.1%,第三季度初步估算为1.1%.[注32]我在《五论》里已经详细说明:上述2001年第四季度和2002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基本上是假帐;美国国民经济在这两个季度是处于停滞阶段。
这是第一笔帐。
另据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先生今年7月在联邦国会参议院银行、住房和城市事务委员会会议上所作的证词:"尽管国民经济运转得相当良好,但不足以为奇的是,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的抑制作用依然挥之不去。随着证券价格下降导致企业资金支出势必进一步下降。最近几个星期以来,证券价格仍然在继续下跌,部分原因是对最近一个期间积累起来的对企业管理和经营透明度的忧虑显著上升;对资本调整进程、企业资金开支、对企业利润回升加上对企业胡作非为,以及对全球政治事件可能产生的危险而引发的相当程度的不稳定的忧虑依然存在。"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2002年8月13日开会后发表新闻公报,指出:"今年春季以来需求总额疲软已经继续延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市场软弱,以及公司向股东们提交的报告、管理状况存在的种种问题引发的高度不稳定状态所致。""诸种危机引发的一些不利条件很可能导致经济继续疲软。"美联储政策委员会委员、芝加哥分行行长迈克·莫斯科的说法,美联储目前实行的1.75%的联邦基金利率是为了容纳"支撑经济增长";企业设备过度积压导致资本投资急剧下降,尽管它过些时候可能返回到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的水平。美联储旧金山分行行长罗伯特.帕里说:"尽管这场危机的复苏是坚挺的,但国民经济看来已经受到严重冲击,尤其是以制造业所受到的打击为最甚。"[注33]
美联储今年9月发表新闻公报指出:"在其所属的总共12个管辖区里,大多数管辖区提供的报告显示:缓慢和不平衡的经济增长率,加上所有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零零星星的疲软状态,均预兆不祥。""这种不平衡状态在商品零售、特别是今年7月末到8月在制造业的严重衰退方面表现明显。""大多数管辖区产生了很少甚至毫无工作职位可提供给已经失业的人们。"[注34]
另据《华盛顿邮报》报道:"我们被告知:我国经济正在’复苏’,但人们并没有这样的感觉。今年以来,截止本周5,股票市场市值已经下跌了25%,其资金损失达3.2万亿美元。"
"我们的语言似已日益与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脱节。…衰退是坏的,复苏是好的。它们之间界限是清清楚楚的。但目前的现实却异常模糊。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楚,我们为衰退所贴的标签常常是误导的。…现在,差不多所有的人均经历着历史上最大的痛苦,包括饥饿和无家可归。…2001年,扣除价格调整,中等收入家庭的工资已经下降了2.2%,达到42417万美元。已婚家庭的工资收入下降已降到令人吃惊的60471万美元,这意味着夫妻双方之间的一方在该数目以上,另一方在以下。…通常,尽管不总是如此,衰退的口语解释比衰退的现实更糟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显示物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上升已经变得次数较少、程度较温和。从1946年到1998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经历了15%的时间处于衰退之中。…每次衰退都种下了不稳定和解雇职工种子,甚至在通常情况下宣布’复苏’并不能得到保证,因为在复苏的开始阶段,这种复苏与上次衰退并无什么不同。此次衰退也是如此。一小时前带来好消息,接着来的就是坏消息。…本周初,今年8月,政府报告说:新房销售上升了1.9%;当天,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宣布裁员11000名职工。还有股票市场问题。尽管交易量很大,2002年头三个季度,股市市值将连续下降。仅标准普尔500家公司指数即持续三年下降。在2000年到2001年,这个指数就分别下坠了5.5%、15.3和17.9%。我们经济语言的错误是仅仅在50年来才发生的。在那时以前,我们的经济语言缺少科学性。19世纪,人们知道既有好时候,也有难过的时候。现在就不行了![注35]
这就算是第二笔帐吧。
我在拙著《三说美国》和前几篇论文里均曾谈到美国著名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就美国经济危机所做的鉴定。现在要说的是以罗伯特·霍尔教授为首的该委员会今年6月发表的新闻公报。该委员会在这个公报里宣布:本委员会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决定这场经济危机的低谷抵达日期。[注36]迄今为止,这个委员会对这场经济危机的低谷到达日期不置可否,一言不发。这说明,该委员会对这场经济危机何时抵达低谷,仍无把握,心中无数。这也表明这场经济危机的反常及其严重性。
现在,美国经济学界已在就两届布什政府所遭遇的两场经济危机予以比较,并指出这父子两届总统的命运的惊相似之处。老布什总将对伊拉克作战摆在高于一切政务之上;小不是总统也是这样。老布什总统遭遇过一场严重经济危机;小布什总统也是这样。[注37]这不仅是布什父子的不幸,也是美国人民群众的不幸。代表金融垄断资本、特别是石油垄断资本的两届布什政府的遭遇,都使美国无产阶级遭了殃!
其次,简略说说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巨型垄断企业的经营状况。
据《财富》杂志公布的统计,该刊榜上有名的美国500家巨型垄断资本公司,2002年经营利润损失率达到53%。[注38]这个十分简单的百分比给美国垄断资本带来了严重后果。其具体表现,就是一系列巨型企业宣告破产。我在前几篇论文里已经说过有关这个方面的情况。但如今事情又有了恶性发展。
迄今为止,在2002年,至少已经有6家巨型垄断公司被这场经济危机所埋葬。
首先被埋葬的是拥有1038亿美元资产世界通信公司;而曾经震惊世界的2001年12月宣告破产的安然能源公司却只拥有634亿美元资产。2002年7月21日,在世通公司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时,它的负债总金额达410亿美元;它的欺骗收入帐目也已达4亿美元。这家电信公司的破产,创造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公司破产纪录。[注39]
接着被埋葬的是美国位居第三的货运公司-联合货运公司。2002年9月2日,这家有着73年历史的货运公司因无足够资金继续运转,不得不申请破产。公司宣告破产的第二天,大批公司职工涌到公司门前,却发现公司大门紧锁。公司负责人告诉他们,不必来上班了。该公司15000名职工将随之被解雇。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拥有的350个车站、30000辆卡车也将出卖。[注40]
同年申请破产的大企业,还有美利坚航空公司。在申请破产时,这家大型航空公司拥有7.81亿美元资产,而它的负债总金额却高达7.83亿美元。由于资不抵债,它不得不宣告倒闭。该公司在宣告倒闭前,已经在削减工资方面从两个工会组织达成了妥协;它还就推迟偿还贷款与有关银行达成协议,并从联邦政府主管部门获得了9亿美元的贷款担保。但凡此种种,均未能挽狂澜于既倒,未能避免倒闭的命运。[注41]
此外,还有包括阿德尔菲费亚电讯公司在内的其他若干大型企业申请破产、或宣告倒闭的事件。为节省篇幅,就不再说了。
关于美国巨型企业制造假帐、震动世界的种种丑闻,我在《五论》里已经说过。最近几个月来,这类丑闻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因此类丑事比比皆是,并不新鲜,我在这里也不说了。
现在说一下美国工人阶级的失业率。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劳工统计局公布的统计,2002年6月,全国失业率上升到6%。268个包括郊区在内的大都市区域,工人阶级失业率较2001年同期大幅度上升。其中,54个区域的失业率上升,11个区域的失业率至少上升了10%,其中又以加尼福利亚的中部河谷、沿墨西哥边界为最严重。另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仅2001年,美国企业解雇的职工即达200万人。我在《五论》里说过,截至2002年4月,美国失业职工总数约为1720万人。现在,情况又有进一步发展,全国失业职工约在1900万人左右。[注42]
我在有关著作和论文里曾反复说明,美国政府公布的工人阶级失业率,都是缩小了的;至少要加一倍,才比较符合实际。此处对这个问题就不再赘述了。
截至2002年5月中旬,美国垄断资本大规模解雇职工的情况大致如下:
科技公司:仅摩托罗拉公司、挪特尔-网络公司、朗讯技术公司、索勒克特朗公司、世通公司、施乐公司、国际商业机械公司等九家大公司,就解雇了243700名职工。
制造业公司:仅通用电气公司、波音公司、福特汽车制造公司、通用汽车制造公司等九大公司,就解雇了232300名职工。
金融公司:仅花旗银行集团公司、美林公司、摩根-大通银行公司、美国捷运公司等七大公司,就解雇了包括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在内77150名职工。
航空公司:仅联合航空公司、大陆航空公司、美利坚航空公司、西北航空公司等六大公司,就解雇了83000名职工。
商品零售公司:仅西尔斯公司、凯玛特公司等五大公司,就解雇了68165名职工。[注43]
现在,这些巨型垄断公司在解雇职工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
由于失业率大幅度上升,美国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也急剧加重。
首先是全国贫困人口增加。仅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人口普查局的抽样调查,截至2000年年底,全国处于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已达3160万人;2001年年底,这个数字上升到3290万人。如果按百分比计算,2000年,全国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1.3%;2001年上升到11.7%。[注44]
其次,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大幅度上升。目前尚无全国
无家可归者的统计数字,但据纽约《每日新闻》的报道,这个数字是在急剧上升中。就纽约市而言,1987年,该市共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28737人。截至2002年7月,全市就有35164人,比四年前增加了66%。由于住房价格上涨加经济危机,仅今年几个月里,该市就把数以千计的工人群众赶出了自己原有的住房。其中包括15000个儿童。有一个16岁的少年因无家可归而自杀。在加尼福利亚的圣迭戈市,有的无家可归者在睡梦中,竟被别人朝他的身上浇燃烧液体焚烧![注45]有的好莱坞制片商甚至把无家可归者的遭遇摄制成了电影。
再次,是失业工人精神负担沉重。据密执安大学理查德.普赖斯博士与他的同事们对756位高中毕业、正在多方求职的职工所做的调查,失业不仅仅使这些职工长期情绪沮丧,意志消沉,丧失工作能力,身体健康受损,而且使他们(她们)丧失了重新就业的希望。这些失业职工因无钱购买汽车,也使他们无法找到工作。随着失业而丧失的健康保险,也使他们无法照顾患着终身疾病的家人,从而导致家庭关系高度紧张。凡此种种,都使这些失业职工无法控制自己,包括他们自身的尊严。有些失业职工还因此造成残废和长期绝望 [注46]
更有甚者。美国垄断资本竟乘人之危,丧天害理,落井下石。我在《五论》里曾经提到,美国规模最大的黄色期刊《花花公子》公司乘安然公司破产、大批职工被解雇之机,招聘安然女职工在该期刊上刊登裸体照片,藉以发财。现在,《花花公子》又把其黑手伸向世界通信公司和安达信公司的女职工头上。2002年7月15日,即在安达信已经破产、世通公司摇摇欲坠、尚未宣告破产之际,这只黑手就已经伸到这两家公司的女职工身上了。它公开宣布:"本刊’安然女人’专栏在报刊亭出售之时",我们愿向世通和安达信的青年女人们伸出’援助’之手。本刊盼望"立即开始表达你们向《花花公子》脱衣的愿望"。[注47]有必要指出,《花花公子》公司现在的老板还是一个女人。为了礼貌起见,我在这里就不点她的姓名了。
那么,引发美国历次经济危机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呢?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巫师那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符咒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要证明这一点,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循环中愈来愈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有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象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注48]《共产党宣言》是1848年2月在伦敦出版的,距今已过去了154年。现在,我们只要把《宣言》里的资产阶级改为垄断资产阶级,把商业危机改为金融、经济危机,就完全适用于今天的美国。
证据何在呢?难道是真的吗?
千真万确,是真的。
有谁作证呢?
有《华盛顿邮报》作证。
根据该报报道:"在加尼福利亚的维克脱维尔,有500架崭新的喷气式飞机,其中有一些还是新设计的型号,一架又一架的机翼被扔在沙漠里,无人理睬。在底特律,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继续生产大量轿车,仅仅是为了使它们的工厂保持生产,便以低价或毫无利润的价格出售。…在商店里,顾客购买服装、电视机、手机等商品,蓄意压低价格,在公司继续解雇过程中付款。…经济学家把这种种现象称为设备过剩;这只不过是生产过剩的一种反映。在农业、汽车制造业、广告业、化工、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咨询业、金融服务业、森林生产、家具、矿产业、零售业、钢铁冶炼业、纺织业、电讯业、货车运输业、电力工业,等等,莫不如此。这只不过是提到了一小部分行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随之发生的是价格平淡以至下跌。"[注49]
包括金融业、商品销售业在内的美国服务业提供全国就业人数的80%。2002年8月,服务业已经陷入泥潭。根据有关研究机构从商品零售业、房地产业、娱乐业、建筑业、通讯业、以及其他行业300多家公司总经理所做调查为基础公布的指数,当时已从7月的53.1%降到50.9%,已经是连续三个月下降。这个指数已经接近于萎缩状态。[注50]
前面我说过了美国无产阶级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的艰难处境。那么,这个阶级就是那么好欺负的吗?不!我在有关拙著(特别是《再说美国》)和《五论》里均已说明,美国无产阶级是一个具有光荣斗争传统的阶级。直到现在,尽管由于美国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权对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施加重重迫害,加上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黄色工会头领们所从事的无耻内部破坏,无产阶级仍然坚持斗争。他们(她们)所从事的斗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斗争。
此处只说最近发生的两个重大事件。
首先说美国西海岸旧金山码头工人的罢工斗争。这场斗争从今年9月28日揭开序幕。随着10500名工人群众罢工斗争的展开,旧金山港务局立即采取强硬措施,封闭港口,把工人群众拒之门外。负责管理从圣迭戈到西雅图的29个港口、同样代表政府的太平洋海运协会也随之下令封闭所属港口,并出动"安全警卫队"守卫,其藉口是码头工人在船坞举行的罢工使当局遭到了每年3000亿美元的对外贸易损失。因此,包括长滩、洛杉矶、旧金山、奥克兰和西雅图港口的运转处于停顿状态。10月1日,一个联邦调解小组开始在劳资双方之间从事调解,但会议尚未开始即告破裂。工人代表高声吼道:"太平洋海运协会正手持一只枪瞄准美国经济的头脑;现在,他们又将一些真枪实弹瞄准了我们!"10月6日,罢工进入第二周。圣诞节就要到来。全国库存大量牛肉、猪肉、鸡肉等肉食品无法外运。货运铁路公司、货运卡车公司也已停运。各汽车制造公司所需零部件几乎全靠集装箱船只运输,现在也被迫停运。受到打击的还有商品零售业。[注51]
联邦调解小组和西海岸港务当局无计可施。现在轮到小布什总统出面了。2002年9月初,美国劳工节来临。小布什总统于同年9月2日发表讲话,向全国工人群众祝贺节日,并表示将代表美国工人阶级作出保证:决心"与经济衰退和恐怖主义斗争到底"。总统要求联邦国会同意他提出的退休保护和削减税收的政策,还进一步指出:全体美国人遭受这场经济危机的实际损害,要比有关政府部门发表的经济指数严重得多。但是时间仅仅过去了一个月另三天,总统就自食其言,反过来向西海岸罢工中的码头工人施加压力。10月5日,总统发表演讲,说这些码头工人的罢工正在对国民经济造成损失,应当立即停止。白宫新闻发言人阿里·弗莱舍说,"总统向劳资双方发出的信息很简单:你们正在损害国民经济。"弗莱舍说:总统正在和白宫主管安德鲁·卡德谈话,一个联邦调解小组还在继续与劳资双方谈判,以求结束这场"分歧"。他还代表总统对这些码头工人说道:"你们正在伤害你们自己的工会会员以及全国其他工会会员们所拥有的职业,他们的利益依靠你们用船只将种种产品运出去。"同年10月7日,即在总统发表指责码头工人罢工的讲话两天以后,小布什总统就签署一道行政命令,援引联邦国会1947年通过的《塔夫脱-哈特莱法》,创立一个"事实调查委员会",就这起码头工人罢工从事调查。总统命令说:"如果允许这场罢工继续下去,势必危害国民健康和安全。"按照该法规定,在收到这个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以后,总统有权将此事件提交有关法院,由法院出面干预,下令停止罢工60天。总统将此事件提交法院后,第二天,即10月8日,位于旧金山的一位联邦法院法官就下令制止码头工人群众已为期10天的罢工斗争,重新开放西海岸各港口。这场罢工促近几年来发生的这场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每罢工一天就使美国经济损失10到20亿美元。由此可见美国工人阶级的巨大威力。且不说码头工人反对总统颁布的行政命令,就连联邦国会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也对总统此举持异议。这位参议员公开表示,总统援引该法是不必要的,并且是一种高压手段。他说:"联邦政府正再一次显示其反劳工立场。"[注52]
我在《五论》里说过,2001年2月,小布什总统刚刚上任不久,就曾经援引《塔夫脱-哈特莱法》制止过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和美国航空公司职工的罢工斗争。据路透社报道,在美国55年以来的历史上,联邦法院就曾经同意接受历届总统29次根据该法制止工人群众罢工斗争的要求,迫使罢工职工复工。[注52]小布什总统提出的这两次还不包括在内。
再简略说一下设在普拉姆岛上的牲畜疾病治疗中心研究人员和医生的罢工斗争。普拉姆岛曾经是美军的一个军事基地。该中心又是美国政府属下的一个非常敏感研究所。截至2002年10月13日止,这些员工因对工资、福利待遇不满而举行的罢工已经持续了三个月。联邦国会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曾就此次罢工事件致函政府农业部长安·维内曼,指出该中心雇佣一些替代人员以代替罢工职工的研究、治疗工作,这些替代人员并未受过必要的训练,缺乏技能,甚为不妥。她还说,普拉姆岛上储存着许多物质,如果落到错误的人员手里,可能作为生物化学武器以对美国实行恐怖袭击。联邦调查局的一位发言人说,该局当年8月曾经检查过扔到该岛水里的可疑物质,它们已经构成潜在的危险。尽管如此,这场劳资斗争并未得到及时解决。[注53]
近数月来,美国还发生过其他一些工人群众罢工斗争。为节省篇幅,这里只说上述两个典型事例,对其他罢工斗争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两个罢工事件至少说明:
第一压在美国工人阶级头上的不仅有垄断资本集团,还有这个集团的政治代表,即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以及其他种种反动势力。美国工人阶级要从事"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斗争。
第二,然而具有光荣斗争历史传统的美国工人阶级,在反抗垄断资产阶级及其在政界的代表的斗争中又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他们是伟大美国人民的领导者和优秀代表。
第三,目前,就整体而言,美国工人运动仍处于低潮。然而就工人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矛盾的缓和是相对的,而矛盾斗争的存在则是绝对的。这对矛盾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终将不可避免。有朝一日,这两大阶级之间的决战终将到来。美国工人阶级是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一支庞大的队伍。美国的未来是属于这个阶级的。我国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出版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集,其中有一首题为《西风颂》的诗。它的结尾句是这样写的:"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我们相信,美国工人阶级的春日总有一天要到来。
三,关于经济危机与战争
我在《五论》里就提到过经济危机与战争之间的关系。本文将比较展开地讨论这个问题。
关于美国统治集团目前面临的这场金融、经济危机,本文在前面两个部分已经说过了。此处援引美国英文报纸《亚洲时报》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就经济危机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再做一些说明。
这篇文章提醒读者,小布什总统最近曾在其每周6发表一次的广播讲话中说:"与伊拉克对抗是我国国民安全的一项势必要办理的紧急事务。美国经济安全、特别创造一系列良好的就业岗位,也迫切要求本总统和联邦国会必办理的一项非常紧急的政务!"总统发表的这段谈话,基本上把经济危机与战争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了。
文章指出:"深深扎根于美国国内战线的严重经济和社会问题,明确表明美国国家安全的危险之所在;这些问题与本·拉登或伊拉克毫无关系。在我国城市大街上行走的人民更加关注的是:他们或她们明天能否找到一个职业,能否挣到足够的钱以摆脱自身所负的沉重债务。对这些人来说,上述问题的解决,比伊拉克是否对美利坚合众国构成军事威胁更为重要。"
文章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最近召开的年会上,联邦政府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高声喊道:’在今年年底前,我国经济走上3甚至3.5%的年增幅,本人仍有充分信心。’然而实际状况与财政部长的豪言壮语距离甚远。…被连续不断的与一个其作战范围横跨几个大陆、势必持续多年的一个模糊敌人作战的言论所吓倒、正面临严重失业痛苦的人民,他们的消费信心已开始明显下降。据密执安大学公布的指数,消费者信心已经连续四个月下降,,降到86.1,为2001年以来的最底水平。…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目前的股票市场状况第一次表现得十分糟糕,看来它将持续三年下降。股市几乎没有一个星期不呈现摇摆状态,即使是在并无公司利润或企业丑闻的坏消息传出的情况下也是如此。…面临另一场经济衰退的威胁,美联储已经11次降低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40余年以前的水。工商界的许多人士已对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失去信心,不再把他看做是一位名声显赫的指挥家,有些人事甚至认为他的魔术已经幻灭。一个大问题是:这场就要发动的对伊拉克战争究竟将把美国经济引向何方,看来是弊多于利。为大幅度增加军费,布什政府正面临着巨大财政赤字的威胁。"
文章接着说:"长期在政界销声匿迹的前任副总统阿里·戈尔,最近突然出现在公众面前 ,两次发表演讲。戈尔说,本国正在经历一场经济衰退加金融危机,并即将发动一场战争。他质问布什总统:如何筹集战费?如何获得本国领土安全所需经费?从何处筹集社会保险和医疗补助的费用?政府的财政盈余已经消失殆尽。不到两年,股票市场市值也已严重坠落。布什总统企图给人们造成这样一种印象,似乎问题主要出在恐怖袭击上。总统好象一个迷路的汽车司机,并不停下问一问前进的方向就盲目前进。"[注54]
这篇文章可以说已经把问题说得够清楚了。
在这场经济危机的威胁下,小布什总统为准备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迄今为止,已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据白宫直属的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公布的统计数字,布什政府原来提交联邦国会的政府2003财政年度的军费预算3489.93亿美元。国会众议院通过的数字是3390.83亿美元;参议院通过的数字为3389.82亿美元。最后这个数字,就是参、众两院联合经济委员会磋商的结果。它比2002财政年度的实际军事开支增加了11%,是近20年来美国联邦政府最大的军费预算。[注55]
如此庞大的军费预算的收益者将是谁呢?
答曰:是五角大楼的那些军火承包商。其中包括洛克希德飞机制造公司、波音飞机制造公司、诺思罗普公司等巨型垄断军工企业。美军拥有的B-2隐型轰炸机就是诺思罗普制造的。现在,该公司又得益于五角大楼对电子武器的大量订货。波音新近提升级别、有能力将大批部队及其装备迅速运往世界各地的C-17军用运输机,是该公司藉以赢利的重要产品。[注56]另外,从里根总统以来、包括小布什总统在内的历届美国政府,都在从事"全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制。这个系统的研制,也是由这些巨型垄断军工企业承担的。也就是说,这个军费开支异常庞大的项目,还是这些军工制造企业连续不断的利润来源。
第二,10月16日,总统在联邦国会参、众两院通过的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决议上签字,使之正式生效。[注57]在通常情况下,国会通过的决议,总统可以执行,也可以不予理睬。国会通过的这类决议几乎等于废纸一张。这一次,是总统本人主动向国会提出的要求;国会是根据总统的请求通过这个决议的。为了显示国会决议的有效性,总统还在决议上签字,使之成为法律。而实际上,总统是在自己给自己提出的决议上签字。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第三,向海湾地区部署重兵。美国政府国防部不久前宣布:位于佛罗里达州西海岸坦帕市的美军中央司令部将于今年11月迁到海湾地区的卡特尔,以便接近伊拉克,在当地直接指挥作战。实际上,从今年九月中旬开始,中央司令部已迁到卡特尔的阿迪德军事基地。与此同时,美军第五军和海军陆战队第一先遣队的总部,也分别从德国海德堡和美国加尼福利亚州迁到科威特。在老布什总统执政时期,这两支部队均曾参加过1991年的海湾战争。此外,拥有41000名官兵的美军第五军团也奉命将其总部从德国海德堡迁到科威特。[注58]
第四,小布什总统最近宣布:"如果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不通过有关决议,想要阻止本人用兵,将带来严重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我将发表一篇又一篇演说;如果萨达姆·侯赛因不自我解除武装,我们将领导一支盟军将他缴械。此外,白宫官员扬言:如果由美国领导的进攻伊拉克的战争导致伊拉克导弹攻击以色列,美国将予以回击。[注59]
在布什政府紧急调兵遣将、大肆扩军备战的同时,美国国内和世界上反战运动也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我在此处只说几个主要的事件。
(一)今年10月5日,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约5000名群众在该市中心区举行抗议集会,高呼"没有战争"的口号,强烈反对布什政府可能对伊拉克发动的武装进攻。许多参与抗议集会的群众还将旅行全国各地,沿途从事反战示威。同日,在小布什总统的故乡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市,也有大批群众涌向街头,高呼"不再用人民的血液换石油"等口号,举行反战抗议示威。也是在这一天,在新罕布什尔,当总统本人正在为一位共和党人竞选联邦国会参议员发表演说时,一批群众在总统演讲处外围从事了反战抗议示威。[注60]
(二)今年10月26日,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齐集美国首都华盛顿市,举行反战集会和示威游行。在白宫周围,群众愤怒地高呼反战口号,强烈抗议小布什总统准备对伊拉克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此前,即在10月13日,也发生过在白宫附近举行的群众反战示威。同日,在旧金山也发生了大批群众的反战示威。[注61]
(三)今年10月7日,在旧金山市,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大批群众涌向街头,抗议布什政府将要发动的对伊拉克战争。参与这场抗议示威的群众群情激昂,甚至与前来镇压的骑警发生了武斗。这种街头对抗的景象,不禁使人们回想起侵越战争时期的反战斗争。同日,反战示威在全国各地展开。小布什总统、切尼副总统、拉姆斯菲尔德国防部长等政府首要领导人也不时被示威群众所围困。在一些大学校园,大批学生举行罢课;这也类似侵越战争时期的青年学生抗议示威的情景。这一天,全国约100所大学校园从事相同的抗议活动。10月26日,一个称为"现在就行动起来制止战争和结束种族主义"的组织将举行数以万计的的示威群众,在纽约市召开反战集会,并将从纽约向华盛顿进军。[注62]
(四)今年10月12日,在法国首都巴黎,数万名人民群众走向街头,举行反美、反战示威。法国共产党、绿党、社会党等党派领导了这场反战示威。示威群众高呼"不要侵犯伊拉克,布什住手!"、"争取中东正义与和平!"等口号,反对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在法国的雷恩、里尔、鲁昂、波尔多、勒阿弗尔等城市,同日也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对布什政府准备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注63]
(五)今年10月5日,在意大利的著名水城威尼斯,人民群众乘船抵达英国领事馆,举行了大规模的反战示威,反对英国政府与美国联合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示威群众占领英国领事馆阳台,高呼反战口号。而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为了表示愤怒情绪,示威群众把自己用手铐铐住,在美国驻意大利使馆门前静坐。当天几个小时以后,数千群众向罗马历史中心进军,从事反对美、英即将联合入侵伊拉克的战争。同一天,在意大利其他城市也发生了人民群众反战示威。[注64]
(六)今年10月8日,在科威特,几位反战群众乘坐一辆卡车,向驻科美军开枪射击,击毙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击伤另一名海军陆战队队员。他们都惨死在美军的枪弹之下。五角大楼说:美国海军陆战队当时正在科威特海滨举行进攻城市的演习,使用小手枪射击。然后,他们又开车抵达另一地点停下,再次实行进攻演习。[注65]这几位反战群众的行动是否可取,尚可研究,但他们的行动反映了阿拉伯民族痛恨美军横行霸道的情绪,却是很明显的。
此外,还发生了美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呼应、同时举行反战示威的事件。就在今年10月26日美国人民群众在华盛顿、旧金山等地举行反战示威的同时,在罗马、柏林、哥本哈根、东京、墨西哥城,人民群众也从事了大规模的反战示威。[注66]
由此可见,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世界各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
由此可见,在当今世界上,战争因素在增长,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反战高潮也在兴起。帝国主义制度的存在是战争的根源。这是已经被客观实际反复证明过的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种种客观事实表明,由于主战派在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占了主导地位,小布什总统为了维护美国金融垄断资本集团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为了刺激军工生产、摆脱这场金融、经济危机,似乎已经下了决心要打这一仗。目前这场战争似已箭在弦上,一触即发。随着美、英联军发动对伊拉克的武装进攻的开始,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反战斗争也将进一步进入高潮。这是必然的,没有疑问的。现在的问题是:究竟谁战胜谁,是战争力量战胜和平力量,还是和平力量战胜战争力量,这还是一个尚待解决的课题。但是,我们相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客观真理是不可违背的,是不以仍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使是大权在握、目空一切、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小布什总统也不可能逃避这条客观规律的惩罚。这就是说,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终将战胜战争力量,赢得世界和平。
四,刺激经济复苏的两手基本失效
我在《三说美国》和前几篇论文里已经说明,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进入衰落阶段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用以刺激经济危机复苏的两只手,即联邦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和美联储的货币与利率政策已开始失灵。现在的情况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先说联邦政府。
畏惧走自己父亲老路,对这场金融、经济危机忧心如焚的小布什总统于2002年8月13日起,在自己的故乡得克萨斯州的韦科市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经济论坛会议。除总统本人外,包括副总统切尼和政府其他领导成员、前任克林顿政府行政与预算管理局局长、经济和科学专家、大学校长、劳工领袖、教育和卫生界教授、许多巨型垄断企业及其组织(如美国商会、国际造纸公司、惠普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捷运公司、全国制造业协会、因特尔公司、全国半导体公司,房地产公司、石油天然气公司等等)的高层领导人以至蓝领工人,均应邀与会。全体与会者达240余人。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如何挽救这场金融、经济危机。[注67]但是,面对当前严重的金融、经济形势,与会者各执己见,众说纷纭。有人主张加速大型建筑工程的实施;有人提议美联储继续降低利率,总统本人则主张继续减税,如此等等。尽管总统、副总统、财政部长、商务部长等政府领导成员一再发表演说或发言,敦促与会诸公达成一致,论坛会议开了三天,于8月15日结束,无结果而散。有的美国报纸发表社论,认为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会议。[注68]
在这次论坛会议召开前夕,小布什总统即曾在得克萨斯州的克劳福德市发表演说,承认美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总统说:"在本人开始执政之后,这场经济衰退即已开始发作。9.11恐怖袭击,加上最近才开始暴露的公司丑闻不断发生,致使我国经济面临种种挑战。"[注69]总统演说的意思是:他本人对这场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没有任何责任。
与此同时,总统还不得不为自己在进入政界前所从事石油经营事业作弊事件辩护。今年7月8日晚间在白宫发表的谈话里,总统说:在他担任得克萨斯州内的哈肯能源公司董事期间,一点违法行为都没有发生过。1990年,在哈肯公司调整经营收入导致公司股票急剧下降之前,他已经把自己在该公司拥有的约80万美元的股票全部出售。他说:现在政敌重新提出这个问题,无非是"旧新闻",是一种"老式的政治手段"。[注70]
尽管如此,总统处理经济事务的手脚还是被捆住了。
政府面临的经济问题成堆。其中之一为财政赤字。今年7月,小布什政府宣布:在即将于当年9月30日到期的2002财政年度,政府的财政赤字将达到16500亿美元,比当年2月预计的赤字增加了530亿美元。在本届政府上台执政前的2001财政年度,联邦政府财政还有1270亿美元的盈余。仅仅一年,政府财政就扭盈为亏,而且赤字如此庞大,成为本届政府的一大污点。[注71]
即使如此,政府财政赤字是否只有这么多,也还是一个问题。至少是《今日美国报》提出了这种质疑。该报说:"长期以来,在共和、民主两党控制下的白宫和国会,一贯玩弄游戏,以夸大财政收入,掩盖负债数额,掩盖充满虚假的财政预算的真实面貌。如同公司做假帐一样,法律制订者们采取某些策略,以隐藏真实的财政状况,以及他们自己的不负责任的行为。…白宫直属的行政管理与预算局最近承认:政府上周公布的本财政年度的预算赤字将比原先说的数字超过50%以上。…如果政府持续采取许多公司那样的方式做假帐,那么,财政的真实底线将比现在的模样严重得多。"[注72]
在政府面临的经济问题中,其次是负债如山。截至2002年8月21日止,美国联邦政府负债总金额高达6万17030亿美元以上;平均每天增加1111亿美元。当时美国人口总数为288113342人。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个美国人要负担政府债务21416.53美元。[注73]联邦国会民主党人士所做的估算,要比政府承认的数字高得多。当然,联邦政府负债总金额是战后以来美国历届政府欠下的,即长期积累的结果。但本届政府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一向态度傲慢的联邦政府财政部长保罗·奥尼尔也沉不住气了。今年6月18日,这位部长先生公开发表谈话,说9天之后,除非联邦国会提高政府负债限额,政府将无一分钱支付它到期的帐单。部长还说,从今年5月中旬以来,财政部为了避免超过国会规定的负债限额,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特别记帐措施"。部长敦促国会民主党人士"把政治扔在一边,做一件对国家负责的事"。[注74]
小布什总统不是一再坚持要继续减税吗?
今年9月8日,白宫发言人阿里·弗莱舍对驻白宫新闻记者们说:"总统正在研究经济材料和经济发展趋势,重新审定什么建设性行动应当采取或不采取。"但国会共和党人士发表谈话,说他们并不能预期在当年11月5日国会选举前从白宫那里收到一项新的税收综合方案;因为政府内部在采取何种措施的问题上存在分歧。[注75]
这就是说,即使小布什总统想要继续减税,也将无能为力了。
这也就是说,联邦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危机复苏这一手,已经基本失效。
现在再说美联储。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先生处在美国这个主管货币、利率政策的最高职位上已开始进入16年了。现在,此公遭到许多严厉的指责。他的罪名包括近年来发生的这场金融、经济危机和华尔街股票市场数以万亿美元的严重损失。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演说中,格林斯潘企图答复人们对他的最严重的指责:即美联储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生转变时睡大觉,以及未能制止华尔街投机泡沫的兴起。他的这种企图不仅没有达到,反而引发更多的指责。其中之一,就是指责格氏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未能及时提高利率,导致充满疯狂投机活动的股票市场失去控制;接着,在2000年,此翁又过度收缩银根,从而引发一场严重金融、经济危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格氏曾经遭到当时执政的老布什总统的指责。总统的经济顾问们曾经敦促格氏在1992年总统竞选前以更大的幅度降低利率;以格氏为首的美联储曾予以拒绝。老布什总统把他在竞选中的失败部分地归咎于格氏。相反,小布什政府对格氏倒没有什么不满。政府财政部长保罗·奥尼抓住一切机会把自己在经济问题上的观点与格氏的观点联系起来。这时,格氏已经把利率降到40年来的最底水平,企图藉以挽救经济危机。对格林斯潘的指责之二是:美联储本来可以运用利率和其他金融工具,以阻止股市市值过度膨胀。比如,美联储本来可以运用其权力,对一个投资者拥有的现金数额,必须提高到足以偿还他购买股票所申请的贷款。对格林斯潘的指责之三是:他最近曾经说过,就什么是金融泡沫画一条界限是困难的;甚至在任何情况下,即使对金融泡沫画出一条界限,也不可能制止泡沫的发生和发展。但据格林斯潘的朋友透露:格氏曾经非常担心发生股票泡沫。可是格林斯潘却认为:真正的泡沫只有让它破灭;任何措施都不可能制止这种破灭。对格林斯潘提出的指责之四,是说20世纪90年代末期,格氏坐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金融泡沫发生而置之不顾。在格氏大肆谈论"非理性繁荣"之时,金融泡沫已经破灭;而在将近3年之后,这种危险依然存在;甚至可能走上日本式停滞膨胀的道路,或者导致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再次发生。[注76]
无论上述这些指责是否公正,客观事实是:格林斯潘先生对美国2000年以来发生的这场金融、经济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是不是说明美国垄断资本集团运用货币和利率政策以挽救金融、经济危机这一手,也已经基本失效了呢?
我以为:是的。
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用以刺激经济危机复苏的这两只手基本失效,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此外,还有一个外国资金问题。首先,在9-11事件之后,美国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有关资料显示:沙特一些富翁已经从美国金融市场上撤走约200亿美元的资金。早在2001年,外国在美国所从事的投资已下降60%。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公布:外资的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美国发生经济危机,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国家的经济不景气。[注77]
目前,一场金融危机的风暴正席卷包括阿根廷、巴西等国在内的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注78]在亚洲,尽管日本政府宣称国民经济已经降到谷底,但日本经济至今仍停滞不前。新加坡发生的经济危机也很严重。欧洲一些国家的经济状况也不大好。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垄断资本集团要摆脱最近这场金融、经济危机,至少是很难的。
我在前几篇论文里已经写过的结论,至今仍然有效,本文不再赘述。此处只说如下几点:
第一,美国这场金融、经济危机显示: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处于衰落阶段发生的这种危机,是很难医治的。无论是小布什总统、还是格林斯潘主席,对此都难以有所作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生的大规模反战运动中,就产生过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我所接触过的一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中,有些青年对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比我还熟悉。垄断资产阶级及其政治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终将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美国实际相结合的共产主义者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所废除,代之以社会主义制度。尽管道路漫长而且曲折,但这一天终将到来,这是无庸置疑的。
第二,伟大列宁的著名论断:帝国主义制度是战争的根源,是客观真理,至今仍然有效。老布什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所采取的战争行动,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小布什政府在中东问题、特别是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表现,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居安思危,古有明训。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我国国防力量,准备应付意外事件,是十分重要、非常必要的。
(2003年第二期《高校理论战线》已刊载此文,略有删节。这是全文。)
1,《美国走马观花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版
2,2002年10月11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
3,同上
4,2002年7月27日路透社电讯
5,2002年8月2日《行政人员情报述评》
6,同上
7,同上
8,2002年9月17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
9,美联社2002年10月8日纽约电讯
10,2002年8月2日《行政人员情报述评》,2002年7月25日路透社电讯
11,2002年7月24日出版的《时代报刊有限公司》所属
的《时代日报》;2002年7月26日出版的《商业周刊》
12,2002年10月11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2002年4月15日出版的《财富双周刊》
13,2002年4月15日出版的《财富双周刊》;路透社2002年8月23日纽约电讯
14,2002年10月2日出版的《旧金山记事报》
15,2002年9月8日美联社纽约电讯;同年9月9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同年10月3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
16,2002年7月22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
17,2002年8月2日出版的《行政人员情报述评》
18,同上
19,同上
20,2002年9月30日美联社芝加哥电讯
21,2002年8月30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22,2002年7月19日美联社纽约电讯
23,2002年10月6日、10月18日出版的《波士顿环球报》;同年10月22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24,路透社2002年7月2日新加坡、7月27日和10月28日纽约电讯;
25,同上
26,路透社2002年10月15日华盛顿电讯
27,同注16
28,2002年9月18日出版的英国《卫报》
29,2002年9月4日出版的《波士顿环球报》
30,2002年9月4日出版的《波士顿环球报》
31,路透社2002年10月1日纽约电讯
32,路透社2002年10月13日华盛顿电讯
33,路透社2002年9月15日西雅图电讯
34,美国联邦政府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2年8月29日新闻公报
35,2002年7月16日美联储新闻公报;路透社2002年10月6日底特律电讯;2002年8月3日美联储新闻公报;同年8月21日雅胡网新闻
36,2002年10月2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
37,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2002年6月7日新闻公报
38,2002年10月7日出版的《国民评论》
39,2002年第三季度出版的《财富》杂志
40,美联2002年7月21日纽约电讯
41,2002年5月14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节目
42,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劳工统计局2002年7月31日新闻公报;2002年5月14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节目
43,2002年9月5日出版的英国《金融时报》
44,美联社2002年9月2日温哥华电讯
43,2002年9月24日出版的《纽约时报》
45,美联社2002年8月20日纽约电讯;同年9月6日出版的纽约《每日新闻》;同年8月20日圣迭哥电视台播放的新闻节目
46,路透社2002年10月7日纽约电讯
47,路透社2002年7月15日芝加哥电讯
4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49年9月版
49,2002年8月25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
50,路透社2002年7月9日纽约电讯
51,路透社2002年9月28日旧金山电讯;美联社同年10月1日、6日洛杉矶电讯
52,美联社2002年9月2日内维尔岛电讯;美联社2002年10月5日曼彻斯特电讯;路透社2002年10月7日华盛顿电讯;美联社2002年10月8日旧金山电讯
53,美联社2002年10月12日花园城电讯
54,2002年10月15日出版的《亚洲时报》
55,美联社2002年8月12日阿灵顿电讯;2002年8月12日出版的《纽约时报》
56,2002年9月4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新闻节目
57,2002年8月19日小布什总统向联邦国会提交的2003财政年度政府预算;美联社同年10月23日华盛顿电讯
58,美联社2002年10月16日华盛顿电讯
59,2002年九月12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同年10月12日、10月13日华盛顿电讯
60,美联社2002年10月13日、16日华盛顿电讯
61,美联社2002年10月5日波特兰电讯
62,美联社2002年10月13日、26日华盛顿电讯
63,2002年10月7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64,法新社2002年10月12日巴黎电讯
65,美联社2002年10月5日罗马电讯
66,美联社2002年10月8日科威特电讯
67,美联社2002年10月26日华盛顿电讯
68,美联社2002年8月13日韦科电讯;同年8月13日出版的《纽约时报》;同年8月13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69,2002年8月16日出版的《明星论坛报》
70,路透社2002年8月10日克劳福德电讯
71,2002年7月9日出版的英国《独立报》
72,美联社2002年7月13日华盛顿电讯
73,2002年7月16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74,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公共债务局2002年8月21日统计资料
75,2002年6月19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
76,路透社2002年9月8日华盛顿电讯
77,美联社2002年9月8日华盛顿电讯;同年9月8日出版的英国《卫报》;2002年9月7日出版的《商业周刊》
78,2002年9月4日出版的《金融时报》;美联社同年6月5日、8月7日华盛顿电讯
七论美国"赌博资本主义" |
--兼论经济危机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2003年5月5日
张海涛
一,关于虚拟经济
我在以此为题撰写的前六篇论文里,对目前存在于美国的虚拟经济的内涵均曾在不同程度上做过说明。考虑到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就这个问题所展开的讨论,我以为有必要在此就这个问题再做几点说明,供参考。
综合前六篇论文的内容,关于目前存在于美国的虚拟经济的内涵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我所说的虚拟经济,是对美国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展开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所谓"新经济论"所做的分析、批驳而得出的结论。这种分析、批驳,在我就此题撰写的第一篇论文里就已经做过了。在那篇论文里,我曾指出,这种所谓"新经济"基本上是虚拟经济。[注1]当时,美国资产阶级学者正迷恋于"新经济论"。现在,随着美国这场经济、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发展,"新经济论"的种种论点已经破产,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已经清醒过来了,承认"新经济论"不能成立。2003年2月6日出版的《电子商务时报》发表的一篇题为《新经济的神话》的文章,指出"新经济论者"所持的论据已为客观事实所粉碎,即为典型的一例。
第二,一般地说,我所说的虚拟经济,是就其区别于物质经济、或曰实体经济的形态而言的。然而两者之间又是相互交差的。一系列经营物质生产的美国公司同时经营虚拟经济;而美国的巨型金融公司,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等,亦即金融寡头,它们既是虚拟经济的主要经营者,又控制着大量物质生产公司。
第三,我所说的虚拟经济,主要指的是包括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而言的。这两大类虚拟经济,既有共同性,又有区别。种种金融眼生品交易与物质生产毫无联系,对物质生产有害无益。而股市交易则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双重性,既具有有益的一面,又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其具体表现,我在《五论》里已经说过了。[注2]
第四,我所说的虚拟经济,又与泡沫经济有关。比如房地产属于实体经济;但当房地产在金融资本控制下从事赌博,从而形成泡沫时,其泡沫部分就属于虚拟经济。
第五,上述种种虚拟经济,均具有赌博性质。因此,我把美国的虚拟经济,又称为"赌博资本主义"。
第六,与前几个阶段相比较,现阶段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变化主要发生在金融领域。种种赌博,大都发生在金融领域,或者是在金融垄断资本的控制下进行的。因此,我把美国的"赌博资本主义"又称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其主要论点,我在《五论》也已经说过了。
上述论点是否符合实际呢?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金融状况,特别是2000年以来在美国发生和目前仍在发展的这场经济、金融危机说明,它们是符合实际的。
我在前几篇论文里已就美国虚拟经济的状况做过说明。本文再就这个问题作些补充说明。
先说物质生产萎缩。
第一,是关于工作母机的消费。其基本状况如下:
1997年:556000万美元;
1998年:491000万美元;
1999年:390000万美元;
2000年:399000万美元:
2001年:267000万美元;
2002年:206000万美元。
也就是说,2002年的数字只接近于1997年的1/3。[注3]
2003年第一季度,美国工作母机的消费总额继续下降。
由于企业设备严重过剩,美国企业对工作母机的需求至少在2004年以前仍将处于萎缩状态,不可能上升。[注4]
工作母机的消费萎缩,需求倒退,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美国物质生产的萎缩状况。
第二,现在说美国的农业(包括畜牧业、渔业)生产。
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可耕地和畜牧场面积十分广阔,海洋资源丰富,气候良好),农业本来是美国的强项,但近些年来也渐趋弱化,对进口的依赖一步步增强。这种趋势,从进口量在美国消费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里即可看出。从1980年到2000年,包括谷物( 小麦、 大米、 大麦)、肉类 (牛肉、 羊肉、猪肉)、鱼类、蔬菜、水果的进口量在全国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鱼类)竟达到60%以上。
如果把工农业产品的进口加在一起,问题就更清楚了。
从1997年到2002年,美国"实物产品"、即工农业产品的对外贸易逆产如下:
1997年:19127000万美元;
1998年:19665000万美元;
1999年:24693000万美元;
2000年:45242000万美元;
2001年:42717000万美元;
2002年:48435000万美元。[注5]
第四,现在说美国的基础设施。
先说州际高速公路。从1991年到2001年,美国州际高速公路的运输量增加了37%,但新建高速公路的里程只增加了5%。因此,车辆(客运、货运)在公路上拥挤不堪,行驶迟缓。全国公路交通最拥挤的五个州是:加利福尼亚、马里兰、明尼苏达、罗得岛和华盛顿。在全国各大都市区域,以日计算,每五英里的州际公路中,就有两公里处于严重拥挤状态。[注6]
全国中、小学校车也严重缺乏。一些学生要先乘船,走一段水路,才能抵达校车车站。一旦冬天河里冰冻,他们(她们)就不能上学。大多数男女中、小学生都祈祷降雪,以便使自己得以呆在家里,不去上学。[注7]
再说铁路客运。担负着全国90%城市间客运任务的"全国铁路客运公司"(Amtrak),所有权属于美国政府,靠政府津贴维持经营。今年年初,该公司要求美国联邦国会增加拨款,以维持客运业务。但小布什政府为了增加军费,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在今年2月3日向国会提交的2004财政年度(从今年10月1日开始)联邦政府预算里,提出只给该公司9亿美元拨款。此数仅相当于该公司需求的50%左右。按照这个预算,该公司的长途客运业务将被大幅度削减,其中有些客运业务将被迫停止、取消。[注8]
美国航空运输业,从2001年10月以来也处在严重衰败状况之中。
由于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大幅度削减基础设施开支,其冲击波还涉及低价住房建筑、居民饮用水和农业用水设施、学校设施,等等[注9]为节省篇幅,此处不一一说了。
现在说美国虚拟经济的另一面--金融赌博。
先说包括套利基金在内的种种金融衍生品交易。我在以前发表的几篇论文里曾反复指出,这是一种规模最大的金融赌博。 由于这类交易一般属于暗箱操作,难以查清它们的交易总金额。就世界范围的金融衍生品而言,不久前曾经有过两个不同的数字。一个是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统计。它说,截至2002年6月底,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总金额为151.6万亿美元。另一个是《行政人员情报述评》援引的美联储的统计。它说,这类交易的总金额在300万亿到400万亿美元。[注10]这类交易主要是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并泛滥于拉丁美洲和东亚。就城市而言,则以纽约为主,伦敦次之。在纽约,则集中在华尔街。我在《五论》里曾经提到,截至2001年9月底,仅以华尔街为主的美国商业银行即持有总金额达52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
现在又有了新的统计数字。据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货币督察官办公室2003年3月12日公布的统计,时间仅过去15个月,即截至2002年年底,仅美国各商业银行控股公司拥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总金额即高达583万亿美元。其中,杰·普·摩根-大通银行控股公司拥有289万亿美元;美利坚银行控股公司拥有125万亿美元;花旗银行控股公司拥有100万亿美元;其余69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为美国其他银行控股公司所拥有。[注11]对于这个统计,应当做三点说明。第一,它是由美国政府财政部主管货币的当局公布的,因而具有权威性。第二,美国银行业所拥有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总金额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第三,美国的金融赌博主要集中在银行业。这也就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在今天的确切含义。
在这里,我以为有必要提及美国垄断资本的喉舌《财富》杂志最近公开发表的一篇重要文件。它是曾经在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任职、长期从事股票交易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著名投资银行家沃伦·巴菲特给他的股东们写的一封信的摘要。巴菲特的信件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对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做的分析及其结论。巴菲特在信里说:"金融衍生品交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像一座地狱,进去容易,要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巨大的利益驱动,金融衍生品交易双方在计价上都要从事欺骗。""近些年来,在金融衍生品交易领域,一些大规模的欺骗和近似欺骗行为已经发生。例如在能源和电力领域,许多公司的负责人利用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动作为他们向股东们报告’巨额盈利’的手段。直到屋顶塌下,也就是到他们不能把这些金融衍生品变成现金以平衡公司的收支帐目时为止。""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获得了大量奖金,分到了利润。在经过了很长时间以后,股东们才发现这些首席执行官们所报告的’盈利’是假的。"巴菲特在这封信里所做的结论是:"我们认为,金融衍生品交易是一枚定时炸弹,是一种金融领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无论是对交易双方或者是对我们的经济制度,都是如此。"[注12]
《财富》杂志公开发表巴菲特这封信的摘要,特别是他对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做的结论,在美国和西方世界其他国家引起了震动。
现在说这枚"定时炸弹"和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迄今为止已经造成的伤害。
在《六论》里,我已经提到,由于经营大量金融衍生品交易发生严重亏损,长期以来作为摩根财团金融核心的杰·普·摩根银行在2000年年底被大通银行兼并。美国历史悠久的金融巨头之一就这样倒下了。仅此一事,就已经充分显示了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破坏性。这里要说的是:从2002年11月到今年2月14日,美国已经已经有16家银行因经营严重亏损而破产或被兼并。其中,位于南加利福尼亚的南太平洋银行,是一家隶属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商业银行。今年2月上旬,这家银行由于资不抵债,被联邦政府主管部门封闭。因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只负责赔偿每笔10万美元以上的存款,该行的另1000家小额存款户、存款总金额达3070万的居民存款已无法追回。另一家拥有几十亿美元资产的全国世纪金融企业公司,于2002年11月宣布破产,使大批存款户遭到严重损失。联邦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和联邦调查局正在对这家银行的经营状况从事调查。[注13]
金融衍生品中的一种--套利基金,其破坏性也很严重。"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是美国大型套利基金之一,1998年9月濒临破产。"曼哈顿投资基金"是美国大型套利基金之二,2000年1月宣告破产。利珀公司是美国经营多家大型套利基金的公司之三,由于发生严重亏损,它不得不于2002年2月清理和关闭其所有套利基金。比肯山资产管理公司是美国经营多家大型套利基金的公司之四,2002年10月,它被迫宣布其所属套利基金亏损了50%的资金,濒临破产。曾任纽约市副市长的肯尼思·利珀经营的肯·利珀套利基金公司,是美国大型套利基金之五。2001年,该基金亏损47%,濒临破产,而利珀先生却向他的投资人虚报’赢利’8%;他自己从中提取管理费4400万美元,由此引起法律纠纷。最近,纽约州最高法院命令此人向该公司的投资人退回他提取的全部管理费。[14]所有这些破产和濒临破产的套利基金,都要冲击美国的金融系统,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后者为了挽救那些濒临破产的套利基金,只能动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资金。这些资金,归根结底,是美国人民群众的血汗钱。
目前在美国,还有一个"公共基金"的问题。美国"公共基金"分为两类,一类称为"零售公共基金",另一类称为"机构公共基金";前者属于一些代理小额投资人经营股票的"公共基金公司",后者则由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储蓄与贷款协会经营。两者共拥有20万亿美元以上的金融资产。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两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冲击。由于损失惨重,投资者不断从这两类"公共基金"中抽出资金。根据最新材料,仅截至今年4月17日为止的一周之内,各大"公共基金公司"拥有的金融资产即削减了673000万美元;各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储蓄与贷款协会经营的"公共基金"拥有的金融资产则削减了2253000万美元。据有关机构向全国100家大型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储蓄与贷款协会所做的调查,在这一周之内,它们的"公共基金"所得利润都下降了。如果按年率计算,美国规模最大的"零售公共基金"--忠诚基金公司(Fidelity),2002年的经营利润比2001年下降了39%。它负责管理的金融资产也已从2000年的一万亿美元以上降到2002年的7738亿美元。其他"公共基金公司"的处境也差不多,其中利润率降幅最小的也接近20%。[注15]
由此可见,这枚"定时炸弹"和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金融垄断资本造成的伤害已经不轻。至于它们对美国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将要造成的破坏,就还需要时间。现在可以说的是:它们的爆炸迟早是要发生的。也就是说,美国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迟早是要毁灭的。
现在再简要地说一下美国股市的状况。
从2000年3月10日到2003年3月12日,三年期间,以科技公司股票为主组成的纳斯达克指数坠落幅度接近80%,已经全面崩溃;由500家大型企业的股票组成的标准普尔指数,其坠落幅度也超过了40%。[16]在此期间,由30家巨型垄断企业的股票组成的道·琼斯指数也已大幅度下降。就其总体状态而言,美国股市至今仍处于熊市之中;用美国人的习惯用语来说,现在仍然"看不到隧道尽头的亮光"。仅此一点,就充分说明了美国这场经济、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科技股市的全面崩溃,此事具有相当严重的性质。
二,关于这场经济危机
美国经济2000年第三季度从高峰朝下坠落、开始发生危机以来,到现在已经两年另四个月了。那么,它目前是处于何种状态呢?
答曰:这场危机仍处于继续发展的阶段。
主要依据如下:
第一,美国两个权威机构有关这场经济危机目前状况所作的报告。
首先是美联储。2002年12月19日,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向全国发表谈话,说美国经济仍然处于"疲软境地"(soft patch)。今年1月15日,美联储发表公报说,在它所属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提交的各自管辖地区经济状况的报告中,绝大多数使用的语言都是"萧条"、"疲软"和"受抑制"(subdued)状态。今年3月5日,美联储再次发表公报说,除里士满市和堪萨斯城以外,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状况仍然与1月15日发表的公报一样,没有改进;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在上次提交的报告里,该行还说其管辖地区经济情况还好;这一次报告却说,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普遍衰弱"(generally weakened)。今年4月18日,设在里士满市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布罗德斯发表谈话说,鉴于美国经济前景所存在的特别不稳定状态,美联储在货币政策方面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注17]
其次是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迄今为止发表的公报。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该委员会先后5次发表公报。它在2001年9月发表的第一个公报,宣布了这场"经济衰退"(就是我们说的经济危机)的起始时间。它的第二、第三、第四个公报分别发表于2002年2月、3月和6月。在这三个公报里,它都说美国仍处于"衰退"中,不说"衰退"何时结束。现在要说的是该委员会2003年1月15日发表的第五个公报。在这个公报里,该委员会说,2002年的美国经济仍然处于萧条(sluggish)状态;要对这场"衰退"作出结论,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注18]到现在,将近4个月又过去了,该委员会仍一声不吭。也就是说,它认为美国经济目前仍处于"衰退"中,何时到达谷底。还需继续观察。
上述两个具有权威性的机构对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目前所处阶段的评价,归结起来是一句话,即危机仍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前景难测。
第二,工业生产持续下降。
据美联储公布的统计,包括工厂、矿山和公用企业在内的美国工业生产,2001、2002连续两年下降。其中,2001年的降幅为3.5%,2002年的降幅初步统计为0.6%。
在美国,工业生产连续两年下降,为1974-1975年以来的第一次。
同样是根据美联储公布的统计,美国工业生产在今年第一季度继续下降。今年3月,工业设备利用率降到了2001年12月以来的最低点,即74.8%;其中工厂的设备利用率降到了72.9%,即降到了1983年5月以来的最底点。[注19]
在美国,工业生产及其设备利用率如此显著下降,充分说明了这场经济危机是在持续发展。
美国工业的主体是制造业。美国垄断制造企业的典型代表、在世界飞机制造业中处于显赫地位的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其险恶处境尤为突出。2002年,波音公司生产的喷气式飞机已从2001年的800架降到400架;2003年,该公司出售的飞机将从2001年的527架降到280架左右。2002年,为削减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争取盈利,已经解雇了30000名职工。此举并未能使该公司走出危局。最近,该公司宣布:2002年的净利润金额从2001年的28亿美元降到49200万美元,2003年将继续下降;并将进一步解雇职工5000人,今年第一季度已经解雇1000人。由于美国目前正处于一场严重的航空业危机之中,加上主要由波音生产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久前坠毁以及随之而来的政府调查,使该公司的处境雪上加霜。面临这场危机,公司高层领导机构正在从事改组。公司卫星制造系统的负责人最近已被迫辞职。这家巨型垄断企业究竟何时能转危为安,目前尚是一个未知数。[注20]
此外,由于竞相降价或打折扣出售,以及为顾客提供优惠贷款,包括零利率甚至负利率贷款,等等,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也在显著下降。即使如此,2003年第一季度,汽车的销售量还是明显下降;其中仅2月分就下降了6.5%。随着销售量下降,全国汽车生产也随之下降。今年3月,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下降了1.8%。现在,通用和福特汽车制造公司都在竭力压缩开支,其中福特公司今年将削减开支20%。这意味着,它们将进一步解雇职工。汽车制造业的这种不景气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扭转。《财富》杂志最近发表题为《这场暴降(slump)将持续多久?》的文章指出,按照第一季度的平均降幅计算,美国汽车制造业今年全年将减产100万辆。[注21]
第三,高科技产业及其研制基地持续衰落。其具体表现如下:
(1)各种企业继续削减科技投资。据美国联邦政府商业部经济分析局公布的统计,在2000年以前的20年间,美国企业逐渐大量盲目增加科技投资,平均每年增加科技投资11%。随着科技设备严重过剩,这种投资从2000年3月达到高峰后开始下滑。2001、2002两年期间,企业科技投资每年约削减4000亿美元,也就是从2000年的高峰每年削减10%。"企业等待消费者增加消费,而消费者却担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注22]
(2)美国高科技产业严重依赖风险投资,对高科技产业的打击也来自风险投资的锐减。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当因特网勃然兴起、自称要改变世界之时,风险投资者们急急忙忙地向新建因特网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并获得了丰厚利润。2000年,随着高科技设备严重过剩,包括因特网在内的高科技产业突然从高峰跌了下来,这些风险投资者们遭到了空前严重的亏损。据有关研究机构从全国1600家风险投资公司所做的调查,2001、2002两年是从1980年以来这些公司处境最糟的时期。在这两年期间,这些公司的投资亏损达20%以上。从此,他们把风险投资视为畏途,不敢涉足。2002年,美国各风险投资基金仅筹集到19亿美元的资金,比2001年减少了95%,跌入到1981年以来的低谷。[注23]
(3)随着工商企业对科技投资的削减和风险投资的锐减,科技公司也大幅度削减研究和开发经费。据《今日美国报》所做的调查,2002年,在2830家上市的股份公司中,1500家以上的公司削减了科技研究和开发经费。其中,科技公司削减的幅度最大。与2001年相较,它们平均削减研究开支达9%。在这些科技公司之中,又以那些拥有规模最大的研究部门的公司削减幅度最大。美林投资银行公司以政府商业部经济分析局公布的统计为据,得出结论:与2000年的高峰期相较,2002年,仅全国科技公司削减的开支即达4000亿美元,降幅为10%。《今日美国报》发表文章指出:"在因特网繁荣时期,许多公司在科技研究和开发方面投资过度;现在,它们在减肥时,连肌肉也切除了。这样,它们将伤害其在未来若干年内的生产力和发明能力。"[注24]
(4)一些美国经济学界人士指出,目前美国高科技产业面临的困难已堆积如山;电子制造业(Electronics manufactures)尤其如此。由于需求微弱,电子制造业承包公司经历了在它们看来是一个漫长的业务下降时期。音频技术集团公司的市场分析家米歇莉·古铁雷斯最近发表谈话说:"我们至今还没有到达谷底。"在这场危机期间,一系列电子计算机硬件制造公司发生亏损;其中包括美国第三大电子计算机制造企业-盖特韦公司(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为止的过去10个季度中,该公司有9个季度发生亏损,仅今年第一季度即亏损两亿美元)和著名的苹果公司。发生亏损的还有其规模位居世界第三的集成电路块制造商特许半导体制造公司(Chartered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Ltd)。电子计算机软件制造公司也不例外。最近,在纳斯达克上市的JDA软件集团公司宣布,今年第一季度,该公司软件销售额下降了60%,经营收入下降了30%,净亏损220万美元。早在今年年初,即使是美国规模最大的经营电子计算机软件企业--微软公司,也已经调低了它在2003年经营收入的估计。在这场危机期间受到严重打击的科技行业,还有电讯业。今年2月在硅谷举行的一个论坛上发表主旨讲话时,位居世界第一的集成电路块制造商兼营电讯业的因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雷格·巴雷特说,美国电讯业目前仍处于衰落境地,看不到任何回升迹象,也不能预期获利的时间。与此同时,全国高科技产业大量裁员。从2001年3月到2003年3月,两年期间,高科技制造业每个月都在裁减职工。从2001年初到2002年年底,全国高科技制造公司解雇的职工已经超过56万人;这个数字现在仍在上升中。其中就包括位居世界电子计算机硬件制造业前列的国际商业机械公司。2002年,该公司就已经解雇了15000名职工;今年3月1日,又向它的1000名职工发出了解雇通知。[注25]
(5)高科技研究、开发区继续处于衰落状态。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各个高科技研究、开发区,包括东起马萨诸塞的第128号公路、西到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均处于衰落境地之中。在《四论》、《五论》里,我都谈到了这个方面的情况。现在,这种衰落仍在持续发展,其中又以最著名的硅谷为甚。今年3月,负责管理硅谷地区高科技公司股票经营的一家投资银行发表报告说,在其管辖范围内的156家高科技公司中,有60家的股票每股市值已跌到一美元以下,几乎等于零。从2000年12月到2003年1月,处于硅谷核心位置的圣克拉拉县,将近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人失业;也就是说,该县的官方失业率已经接近20%。在因特网企业高峰期,硅谷许多新成立的公司不得不用高薪加授予股票的办法竞相招聘职工。现在,硅谷的许多技术职工不得不完全免费地为一些企业工作,以期将来有朝一日成为领到工资的雇员。由于失业,许多身怀绝技的职工无钱支付分期付款购买的住房,导致住房被贷款银行没收。2002年,圣克拉拉县职工被没收的住房比2001年上升了70%,没收比例居全国之首。2003年,这个比例还将继续上升。《旧金山纪事报》发表文章指出,至少在2003年内,包括硅谷在内的旧金山湾区经济复苏无望。[注26]另椐2002年11月4日《华盛顿邮报》报道,尽管风险投资状况优于其他地区,经历了为期两年的坠落之后,美国首都华盛顿地区的高科技产业也已经崩溃。
(6)美国此次高科技产业持续衰落的严重性还在于:
一,这至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衰落面最全面的一次,是30岁左右的美国人所从未见过的。今年1月21日出版的《波士顿环球报》发表文章指出:以往历次坠落,总是有一些高科技公司能逆流而上。这一次不同,衰落涉及高科技领域的各个组成部分。它对这个领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摧毁力几乎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高科技产业猛烈勃起的规模超过了以往时期任何时期,因而形成了高科技设备及其产品的空前规模过剩。它的衰落程度与它的猛烈勃起程度是相适应的。
二,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科技股市市值坠落将近80%,只涉及纳斯达克指数。实际上,在道·琼斯指数中也包含了一些巨型垄断性高科技公司,如微软公司、惠普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等等。它们的股票市值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也是下降的,并且带动了道·琼斯指数的下降,今年以来的情况仍是如此。今年4月20日出版的《拜伦》周刊对微软公司截止于2002年6月的一个财政年度的经营状况做了分析。微软公司宣布,在这个财政年度,纳税前经营收入上升了12%,净收入上升了6.5%。即使如此,该公司仍然达不到股票价格和经营收入之间应当达到的比率,即三倍于收入增长和五倍于利润增长幅度。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存在几个问题。即:1,公司这个财政年度的利润中包括易货贸易,也就是非现金收入,并且将这部分收入排除在公司职工对公司股票选择权之外。2,最近几年,该公司都是使用新印制的股票给公司内75%的职工发工资,而这笔开支没有从利润里扣除。3,为了支撑自己的股票市值,该公司曾支出170亿美元现金高价收购本公司已经上市的54400万股。如此等等。由此可见,微软公司没有呈现其他一些高科技公司那样的衰落,只是外表。它的处境实际上也是很困难的。尽管微软公司最近又开发了新软件,但由于美国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危机之中,加上高科技产业的整体呈现衰落状态,其销售前景并不看好。该公司有关负责人最近承认:"我们是处于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最糟、最漫长的经济下降时期。"此外,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衰落,一家专门宣传高科技之神奇的美国刊物《红色鲱鱼》,也已于今年2月底宣告倒闭。[注27]
三,今年2月27日出版的《投资者企业日报》载文指出,此次高科技股市的崩溃与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股市的崩溃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中最主要之点是,从1928年8月到1929年8月,道·琼斯指数(当时它是美国股市唯一的指数)猛烈上升了80%;1929年9月3日达到顶峰。从1929年9月4日到1932年7月8日,在两年另10个月期间,这个指数向下坠落了89.5%。我以为,此事尤其值得注意。众所周知,正是那次股市狂跌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那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我在拙著《三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和前几篇论文里都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科技的发展具有两重性。它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它在无政府状态下的过度发展又可以引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又反过来阻碍科技的发展,将科技产业拖向衰落。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发生的那场经济危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注28]从2000年第三季度开始发生、现在仍然在持续发展的美国这一场经济危机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增殖,有利于保持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统治;但科技的高度发展最终必将埋葬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生产力;但当科技发展将生产力推向高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容纳这种生产力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生产关系,亦即由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美国未来的历史必将证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者历来认为,科技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是一种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其原因在此。
第四,整个美国债务缠身,国民经济难以运转。
截至2002年年底,美国国内债务总金额已高达33.2万亿美元(同年,美国的年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10万亿美元)。其中,居民家庭负债金额为8.38万亿美元(1990年,这个数字还只有4万亿美元);企业负债金额为18.36万亿美元;联邦政府负债金额为6.4550万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的负债总金额远远不祗此数,因为政府把全国在业职工提前缴纳的退休税算到政府财政收入帐上了。这种退休税在联邦政府的财政预算里称为"信托基金",不能作为财政收入;因为在职工退休后,这笔钱是要逐年退还给这些职工的。还需指出,2003年以来,上述国内债务总金额仍在继续上升;其中又以联邦政府和各州、市政府所负的债务上升幅度尤为引人注目。 先说联邦政府2003财政年度头半年、即从2002年10月到2003年3月的财政赤字。与上一个财政年度同期比较,在这个半年里,由于职工失业率继续上升,全国职工向联邦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下降6.8%;由于企业经营利润下降加上政府减税,公司向联邦政府缴纳的税款下降了43%。随着政府财政开支急剧上升,加上税收锐减,在这半个财政年度里,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即达2526亿美元;如果折成年率,就是5052亿美元。。[注29]进入2003财政年度以来,全国50个州政府和以纽约市为首的各市政府的财政赤字大幅度上升;有些州政府已经达到破产边缘。这里不细说了。
如此沉重的债务负担,其严重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居民负债沉重,他们就不得不勒紧裤带,削减消费,不买或少买商品,特别是汽车、电子计算机、电视机等耐用品。更有甚者。因为无法还债,仅2002年,全国就有1547669人向法庭申请破产,比2001年增加了7%。[注30]这就要使工商、金融企业陷于困境之中。企业负债沉重,它们就不得不削减投资,削减经营规模,减产裁员。这就不仅导致生产萎缩,而且导致职工失业率上升。而这一切造成的后果,就是使这场经济危机进一步加重。这就是目前在美国正在发生的事实。
关于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美国企业破产、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等问题,我在前几篇论文里都谈到过。这里只说一句,即这些问题在最近半年多来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无产阶级贫困积累(包括失业人数急剧上升、无家可归者和处于饥饿境地的人口大幅度增加)有了严重发展。为节省篇幅,就不再细说了。
三,关于经济危机与战争之间的关系
我在《六论》里已经结合美国当前实际谈到过这个问题。现在,由于伊拉克战争已经基本结束,问题看得更清楚,有必要在这里做进一步的论证。
第一,美国最近几年发生的这场经济危机与伊拉克有什么关系吗?众所周知,完全无关。那么,小布什政府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进攻伊拉克呢?这就与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密切相关了。
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是在2000年第三季度、也就是在小布什政府上台执政前两个季度开始发生的,可以说与本届政府无关。但是,从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开始执政以来,这场危机持续发展。这就是小布什政府的事了。为了制止这场危机的发展,小布什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包括召开大规模的经济问题讨论会,对企业实行大幅度减税以刺激经济,等等。为了扭转危局,在2002年12月到今年2月,小布什总统不顾2000年竞选期间为自己出谋献策、四处奔走的旧友情面,大刀阔斧地改组与自己一起上任的政府经济班子。首先,总统撤了保罗·奥尼尔的财政部长职务(连同他的副部长、助理部长一起撤),任命货运巨头CSX公司董事会主席约翰·斯诺为本届政府第二任财政部长。与此同时,总统撤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劳抡斯·林赛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务,任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格伦·哈伯德为白宫新一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但是,这位教授了解情况后感到自己无力回天,上任没几天就递交了辞职书;总统立即任命哈佛大学教授、前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格雷戈里·曼基接替。此外,总统还以"接受辞呈"的形式,解除了哈维·皮特的证券与交易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任命投资银行家威廉·唐纳森接替。当然,按《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解除部长级官员职务,但他所做的这一系列新任命,都是经过联邦国会参议院通过了的。[注31]
总统所做的上述一系列努力,是否制止了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呢?本文第二部分已经说明:没有。就在总统更换政府经济领导班子接近完成时,《波士顿环球报》发表了它的一位专栏作家撰写的一篇讽刺性文章。写道:"近些天来,我一直在想,美国一定是做了什么事得罪了上帝,特别是得罪了负责管理我们经济的上帝。要不然,怎么能解释我们的命运仅仅在这几年时间里竟然发生了如此令人头晕脑胀的颠倒呢?···经济已经从繁荣走到衰落,股市已经从急剧上升走到下沉,美元已经从坚挺走到衰弱,联邦预算收支已经从盈余走到大量赤字,能源已经从低价走到高价,以及医疗费用已经从缓慢上涨走到迅速上升。如果不是因为篇幅限制,我还可以列举更多一些其他的命运颠倒的事实。"[注32]
显然,小布什总统并未能挽狂澜于既倒。
现在,只有走凯恩斯主义所规定的对外发动战争这一条路了。
小布什政府上台执政以来,已经发动了一场阿富汗战争,而且至今并未完全结束。在小布什政府看来,尽管那场战争为美国打通了从中亚经阿富汗到巴基斯坦这一条军事通道;但阿富汗毕竟太小,又缺乏资源,不能解救美国经济危机这场燃眉之急。为了扭转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经过一系列策划,决定再打一场伊拉克战争。[注33]
第二,为何选中伊拉克?
这主要是因为:(1)伊拉克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据《财富》杂志报道,伊拉克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有资料显示,经过进一步勘探,它的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沙特阿拉伯,进而上升到世界第一位;而美国现存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第八位,其位置排在俄罗斯之后;美国的石油消费量却居世界各国之首。由于美国国内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产量迅速下滑,占有伊拉克石油是美国经济所绝对必需的。不久前在回答《财富》记者所提伊拉克与阿富汗有何区别时,美国政府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毫不犹豫地说:"伊拉克有石油。"[注34] 伊拉克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最大成员国之一,而且是在该组织内主张高油价的鹰派之一。占领了伊拉克,控制了它的石油,加上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等国之间在经济问题上的合作关系,美国就有可能进一步控制欧佩克的油价走势,藉以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海湾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量和产油地区。占领了伊拉克,可以进一步威慑、控制海湾地区其他产油国及其石油,从而扼住欧、亚石油进口国的咽喉。(2)实行凯恩斯主义关于"战争增加财富"的原则。伊拉克是海湾地区的军事强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可以大幅度增加军费,增加军工生产,藉以带动美国国民经济好转。(3)自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在海湾地区高举反美旗帜,并且长期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占领了伊拉克,不仅可以把伊拉克从反美变为亲美国家,甚至可以把它变为美国变相的殖民地,藉以抑制或压制包括海湾在内的中东各国的反美浪潮。(4)伊拉克处于欧、亚、非枢纽地带。占领了伊拉克,在伊境内建立美国军事基地(《纽约时报》已就此事做了公开报道),不仅可以东面威胁伊朗,西面震慑叙利亚,而且从战略上讲,有可能威胁欧、亚、非一些不愿屈从美国的国家。当然,凡此种种,都是小布什政府的如意算盘;能否一、一实现,则是另外一回事。
第三,然而小布什政府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却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反对。对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战高潮,鉴于其重要性,本文下一部分将专题讨论。此处主要说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对美国发动这场战争所持的态度,因为它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持态度的缩影。2003年1月到3月上旬,小布什政府对伊拉克战争的军事部署已经逐步就绪,但它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一项授权对伊动武的决议虽竭尽全力游说和施压,却毫无进展。在安理会五个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中,要求支持这项决议的只有美、英两国;法国、俄罗斯和中国都不同意。按照规定,这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只要有一国的代表投反对票,这个决议就不能通过,何况还有三国反对。至于2003年安理会10个非常任理事国中,反对对伊动武的就有安哥拉、喀麦隆、几内亚、智利、德国、墨西哥、巴基斯坦和叙利亚等八个国家;其中除德国外,都是发展中国家。3月7日,美国、英国和西班牙联合提出一项决议草案,要求向伊拉克发出以3月17日为最后期限的最后通牒;但上述安理会三个常任理事国和八个非常任理事国的反对态度依然如故。小布什总统、鲍威尔国务卿分别给世界上一系列国家的元首和外交部长直接打电话,要求这些国家支持美、英、西三国提案,仍无结果。[注35]至于在联合国安理会以外,世界上反对美国对伊动武的国家就更多了,其中包括一系列阿拉伯国家、穆斯林国家和不结盟国家以及他们结成的国际组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在地理上的两个邻国,即北面的加拿大、南面的墨西哥,都对美国此举持反对立场。还有一个重要国家,即美国的北约盟国、伊拉克的邻国土耳其。开辟伊拉克北方战线,在美国此次对伊作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美国要开辟这条战线,必须经土耳其领土向伊北部运送包括第四机械化机步兵师在内的大量军队。美国为此使用了金钱、外交等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几经周折,最后还是被土耳其议会所拒绝。美国开辟伊北方战线的计划因而基本被挫败。至于小布什政府宣称有30多个国家支持美国对伊动武,那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即使是出动了4万余名军队与美军一起作战的英国,无论是在战前、战争期间还是在战后,也始终是脚踏两只船;它一面支持美国,另一面却尽力靠近法、德等反对这场战争的欧洲国家。其他所谓"支持"的国家,就更不用说了。由此可见,小布什政府发动这场战争,在国际上是异常孤立的。即使如此,小布什政府仍然决定发动这场战争。早在今年1月下旬,美国政府就通过鲍威尔国务卿宣布:"我并不认为,我们会为单独作战而感到忧虑。"[注36]
事情就是这么办的。
小布什政府决定关闭外交窗口,撤回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决议草案,不要安理会授权,自行其事地发动这场战争。不是说这样做违反《联合国宪章》的有关规定、亦即违反国际法吗?违反就违反,本政府就这么干了!美国东部时间3月19日晚间9时35分(伊拉克时间3月20日凌晨5时35分),位于卡特尔的阿迪德军事基地的美军中央司令部下令开始"斩首"行动,发射精确制导巡航导弹,空袭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官邸。美国东部时间19日晚10点15分(伊拉克时间20日凌晨5时43分),小布什总统在华盛顿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对伊作战开始。[注37]英国军方发言人说:英方"并未预期到"这场战争的开始时间。[注38]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并没有把战争开始的时间通知英国。这意味着,尽管英军参战,尽管这支作战部队号称"美、英联军",但美国并没有把早已衰落的"大英帝国"看在眼里。
第四,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回答。这就是:尽管如此孤立,为什么小布什政府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竟如此逆流而上呢?这主要是因为:(1)在政府制定决策的核心成员里,与石油垄断资本直接保持密切联系的成员占了主导地位。首先是小布什总统本人。与他的父亲老布什总统一样,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以后,小乔治·布什也曾多年经营石油公司业务[注39],与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副总统理查德·切尼在老布什总统任职期间,就是国防部长,在入侵巴拿马和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即曾发挥重要作用,老布什总统曾因此给他授勋。就任副总统前,切尼是美国石油服务业巨头哈利伯顿公司的负责人。这场战争尚未结束,美国军方就将恢复伊拉克石油开采创造条件、价值接近70亿美元的第一个合同授予了哈利伯顿公司,就足以说明问题。[注40]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是老布什总统的好友。老布什总统在里根政府任副总统期间,拉姆斯菲尔德就是国防部长。里根总统在"重振国威"的旗帜下大肆扩军备战,拉氏曾为之全力以赴。国务卿鲍威尔是老布什总统一手提拔起来的。在老布什总统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进攻伊拉克期间,鲍威尔将军就是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负责组织、指挥过那次战役。[注41](2)这场战争得到了美国垄断资本集团的大力支持;从石油业、军工业、高科技垄断资本到金融垄断资本,都是这样。证据之一是,金融资本的代表专门开会讨论,认为发动这场战争对美国经济有利。证据之二是,无角大楼还专门为支持这场战争的高科技公司负责人颁发"我的老板是爱国者"奖。证据之三是,联邦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授权总统发动这场战争。证据之四是,一位前众议员控告总统发动伊拉克战争违反《1973年战争权力法》,联邦法院却以外交政策和军事决策不属于司法系统权力为由,驳回此项控告。证据之五是,控制舆论工具的垄断资本不准反对这场战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著名主持人、曾经采访过美国侵越战争和第一次海湾战争、并曾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的老资格记者彼得·阿内特,在报道这场伊拉克战争初期说了一句美军指挥有误的话,即被该广播公司解雇。《旧金山纪事报》负责科技报道的老资格记者亨利·诺尔因参加反战示威,也被解雇。[注42](3)这场伊拉克战争是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继续;尽管战争模式及其战果有所不同,但打这场战争具有必然性,仍可称为第二次海湾战争。有关拙著早已说明,伊拉克1990年出兵占领科威特,事前曾向老布什总统通报,并得到这位美国总统的支持。但伊拉克对科威特的战端一开,就给老布什总统发动对伊战争提供了借口,即"解放科威特"。老布什总统之所以需要这个借口发动战争,其主要原因也是为了控制海湾石油,为了扭转当时美国正在持续发展的一场经济危机。第一次海湾战争同样是以美军为主;但为了壮大声势,总统还邀请埃及、叙利亚、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摩洛哥、尼日尔、塞内加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及若干欧洲国家派遣了一些军队,组成了"多国部队",展开了以"沙漠盾牌"、"沙漠风暴"为代号的那场战争。但是,也主要是因为有一系列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参战,为了避免联盟破裂,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损失,当大批美军抵达伊拉克南部幼法拉底河畔之时,总统立即命令停止前进,宣布单方面停战。就这样,那场战争不得不半途而废,未能占领伊拉克。但那场战争取得了一种成果,即美国重新得到了在几个海湾国家的军事基地和驻兵权,为以后再次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奠定了基础。[注43]因此,在12年之后,小布什总统为了继承父志,也为了其父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相同的原因,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奠定的基础上,发动了这场伊拉克战争。战争期间,老布什总统乘视察北卡罗来纳一个海军陆战队基地之机发表公开讲话,赞扬自己的儿子干得漂亮。[注44]
为了与伊拉克开战,小布什政府在海湾地区集中了约30万部队,包括了美军最精锐部队和最先进武器。其中有:12艘航空母舰战斗群中的6艘,B-2远程轰炸机,F-117A隐形战斗机,精确制导巡航导弹,第101空中突击师(随后还出动了美军唯一的数字化部队,即第四机步师),海军陆战队和负责侦查的特种部队。[注45]因此,美国在海湾部署的军事力量对伊拉克占了压倒优势。而且这一次没有"多国部队"、特别是没有阿拉伯国家的部队参战,小布什总统不再有"联盟崩溃"的顾虑,可以占领伊拉克全境。在战争指挥上,虽然美军在战争初期也有失误;但伊拉克所犯的错误更大,其中尤以巴格达不设防为最严重。其结果是众所周知的。虽然伊军在伊南部几个城市做了相当顽强的抵抗,虽然有将近一万名身处国外的伊拉克人民回国参战;但当美军抵达巴格达时就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在美国东部时间4月14日,即经历了26天的战斗之后,五角大楼就宣布:在伊拉克境内的主要战斗已经结束。[注46]
经过这场战争,伊拉克国土沦陷。虽然精确制导巡航导弹和爱国者导弹并不是那么精确,炸死了不少美、英官兵;但美军此次向伊拉克投下了27500枚炸弹,并使用了贫铀弹和集束炸弹等大规模杀伤武器,却导致伊人民群众遭受了大量伤亡和短期内难以消除的严重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不仅如此。伊拉克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两河(幼法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两河文明的发源地,其人类文明活动的历史已达5000年之久。包括我国读者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群众所热爱的《一千零一夜》,就诞生在两河流域。在这场战争期间,储藏在巴格达国家博物馆的伊拉克古代文物几乎被洗劫一空。这不仅对伊拉克、而且对全世界文明都是无法弥补的严重损失。这个事件的发生不仅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谴责,就是在小布什总统身边的负责工作人员也发出了抗议。由三位成员组成的白宫文化资产顾问委员会因此向小布什总统集体辞职。委员会主席沙利文在辞职信里写道:"由于我们国家坐视不理,致使这个悲剧未能避免,"使委员会不能继续留任。[注47]
第五,那么,美国所从事的这场战争是属于什么性质呢?让我们来听一听如下的声音:(1)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于美国开战前夕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这是"一场非正义战争"(an unjust war)。(2)美国两个律师协会,即律师核政策委员会和西部各州法律基金会,在美国开战的第二天发表声明,说这场战争"从根本上违反了国际法","并将严重破坏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国际法律秩序的完整性。"(3)在美国开战后的第四天,不结盟国家会议在吉隆坡发表声明,谴责美国对伊战争是"一种非法侵略"。(4)在美国开战以后的第六天,由22个阿拉伯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盟外长会议在科威特代表保留意见的条件下,于开罗发表声明,严厉谴责"美、英两国对伊拉克的侵略"。[注48]本文认为,这些文章和声明已经说明了问题;许多其他类似的文章和声明,就没有必要再引用了。
第六,现在的问题是:美国政府能够实现它发动这场战争所要达到的目的吗?从目前情况来看,至少是很难的。这是因为:
(1)关于控制伊拉克石油。在这场战争还在继续期间,美国一系列国际法专家即曾就这个问题发表看法。这些法律专家认为:"石油是伊拉克的财产。""美国可以接管伊拉克油田,但不过是在符合伊拉克利益的前提下维持那些油田。比如,美国军方可以邀请一些石油公司恢复那里的石油开采,但是石油将仍然是伊拉克的财产。其法律依据是:石油属于伊拉克。"[注49]这就是说,武力占领本身已经违反了国际法,占领以后还是解决不了国际法问题,解决不了占有伊拉克石油的问题。还有伊拉克人民群众和阿拉伯世界强烈反对美国占有伊石油资源。美国军队再强大,也不能把伊拉克的那些油田及伊拉克的石油储量搬到美国。此外,伊拉克还存在着一个高达1300亿到1500亿美元之间的外债问题。美国肯不肯、或者能不能替伊拉克偿还这些外债?它既不肯,也不能。由美国在刺刀下扶植起来的伊拉克政府有能力偿还这笔巨额外债吗?至少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这种能力。小布什政府要求俄罗斯等国免除伊拉克所欠的债务。迄今为止,至少是俄罗斯已经表示拒绝。作为占领国,这也是美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的国际法问题和严重的经济问题。
(2)关于以增加军费、发动战争的手段扭转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经联邦国会通过的政府2003财政年度(从2002年10月到2003年9月)的预算开支中,军费距离4000亿美元已经不远。今年4月12日,联邦国会又为政府通过了伊拉克战争战费790亿美元(包括战后驻军费用)。如此巨额的军费开支,能够制止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吗?看来也很难。证据之一,是老布什政府打的第一次海湾战争。那场战争是以美国出兵、其他国家支付战费为特征的。仅沙特阿拉伯就为那场战争向美国交纳了600亿美元左右;加上日本、德国交纳的162亿美元,就是762亿左右,接近于联邦国会为最近这场战争所拨的战费。这就是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是美国掏了别国的钱包,自己一分钱未拿,是净赚;而这第二次海湾战争则完全由美国掏自己的钱包。尽管如此,老布什总统并未能因此而扭转当时美国存在的那场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注50]证据之二,是最近这场战争基本结束后美国经济的现状。据美联储今年4月25日发表的新闻公报,它所属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即分别设在波士顿、纽约、费城、克利夫兰、里士满、亚特兰大、芝加哥、圣路易斯、明尼阿波利斯、堪萨斯城、达拉斯、旧金山市的联邦储备银行,它们上报各自管辖地区的经济运转状况,所用的评语几乎都是"需求不足"、"失望"、"进一步下降"、"软弱"、"突然下滑"、"萧条",等等。今年4月29日、30日发布的三项指数进一步预示着不祥。其一,是全国风险投资连续下降三年之后,今年第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它预示着高科技研究、开发将进一步陷入危机。其二,是全国采购管理协会芝加哥分会公布的今年4月份包括汽车城底特律在内的美国中西部制造业状况的指数,它从3月份的48.4降到47.6。按照该协会实行多年的规则,这个指数降到50以下,就显示制造业陷于衰落。其三,是上述协会纽约分会公布的今年4月份纽约市经济、金融状况指数,它降到了1999年11月以来的最低点。还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即使是按美国官方公布的统计(它是不符合实际的。我在有关拙著和前几篇论文里都说过,至少要加一倍,才比较接近实际),今年4月,全国失业率已上升到6%,失业职工达880万人,其中约200万职工的失业期已超过了27周以上。这种失业状况,是这场经济危机期间迄今为止最严重的形势。二是大批青年和在校学生现在已经发现,他们在今年暑期将找不到工作。[注51]从历史上看,美国政府实现了"战争增加财富"原则的,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以来,包括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和上述第一次海湾战争,都未能实现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这一条原则。小布什总统从事的这第二次海湾战争,也未必能例外。这里再附带提一下美国联邦政府的负债问题。在这场战争开始以前的13天,即今年3月7日,联邦政府累计负债总金额已达64570亿美元。在这场战争基本结束后的第三天,即今年4月16日,小布什总统又向联邦国会提出追加5500亿美元的减税方案,以刺激经济。但是,包括10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内的全国460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现在再减税,不仅就短期而言不可能刺激美国经济,而且从长期来说将进一步危害国民经济,因为它将使联邦负债总金额急剧上升。[注52]
(3)再说美国战后在伊拉克扶植亲美政权和建立军事基地等问题。这些也并非易事。
首先,美军是占领了伊拉克。但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和他的高级将领们为什么突然消失了?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美国至今一无所知。包括共和国卫队、萨达姆敢死队在内的30余万伊拉克军队,就算是被美军歼灭了10万人(美国军方至今也没有公布这么高的战果),那么,那20余万伊军为什么突然消失了?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美国至今也是一无所知。有一种可能性不能排除,就是他们带着轻武器,穿上便服,化整为零,与伊拉克人民群众杂处在一起,准备打游击战。实际上,这种游击战已经发生。[注53]在美国军方宣布对伊拉克的主要战斗基本结束后的第三天,即4月17日,英国《独立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美国所从事的’解放’战争可能结束,但伊拉克从美国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战争还刚刚开始。"
其次,伊拉克被外国军队占领,激发了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君不见就在美国军方宣布对伊战争的主要战斗基本结束后的第四天,即4月18日,在巴格达就发生了数以万计的伊拉克人民群众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反美示威吗?这些示威群众高呼:"美国从伊拉克滚出去!""离开我们的国家,我们要和平!"4月28日,为庆祝萨达姆总统66岁诞辰,巴格达西部拥有20万人口的法卢耶城发生了大批群众的反美示威。当示威群众高举萨达姆画像和伊拉克国旗大步前进、接近美国海军陆战队设在该市的总部时,美军使用自动步枪向示威群众扫射,导致包括6名儿童在内的13人死亡,75人受伤。当天,美国驻伊拉克占领军就决定向巴格达增派3000到4000名步兵,以加强美军在巴格达的防守。4月29日,在法卢耶镇城再次发生当地群众的大规模反美示威,抗议前一天美军开枪镇压示威群众。美军再次开枪射击,导致至少一人死亡,16人受伤。几小时以后,群众向当地美军驻地扔了两枚手榴弹,炸伤美军士兵7人。4月30日,法卢耶市第三次发生大批群众走上街头,举行反美示威。美军又一次开枪,至少两名示威群众被打死,18人受伤。在此之前,同样大规模的反美示威还发生在伊拉克城市纳西里耶和库特;库特的示威群众甚至一度用自己的生命制止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占领该市市政府大楼。为加强对伊拉克人民群众反美活动的防范,从今年5月1日起,驻伊美军恢复了黑鹰直升机在伊全境的侦察飞行。然而,在第二天,即5月2日,在巴格达就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爆炸,其中一次爆炸发生在城市中心区。[注54]
此外,伊拉克还存在伊斯兰教中的两大派别,即逊尼派和什叶派。萨达姆政府的社会基础主要是逊尼派;而美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重点扶植什叶派。但是在伊拉克被美军占领的情况之下,即使在什叶派内部,反美情绪也在上升。早在今年4月10日,即伊拉克北部的战争还在持续之时,什叶派亲美领导人马吉德即在纳杰夫市被本派群众所暗杀,就是证明。现在五角大楼又已开始把战前流亡国外的伊拉克反对派运送回国,准备让他们在即将组建的亲美政府担任职务。但是,被美军送回国的原伊拉克流亡海外的反对派领导人阿哈默德·查拉比所组成的游击队,最近却在巴格达西郊与美军发生了枪战。[注55]难道这些人真能听命于美国吗?如果他们服从美国的指挥,能得到伊拉克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吗?
凡此种种都说明,伊拉克人民群众不可侮,即使在美军的自动步枪扫射、面对死亡而无所畏惧。要他们在美国或其代理人统治之下做顺民,至少是很难办到的。
再次,不说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绝大多数成员国,就是包括土耳其在内的伊拉克各邻国也带头反对美国对伊的军事占领。由沙特阿拉伯负责召集,包括伊朗、约旦、科威特、土耳其、叙利亚、巴林和埃及在内的八国外长,于4月18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开会,一致通过一项声明,要求美国军队迅速撤出伊拉克,维护伊拉克主权和领土完整。声明强调,伊拉克人民有权自己组成政府;"伊拉克自然资源(石油)的仍何开采应该与伊拉克的合法政府及其人民的意愿一致,而不是相反。"除科威特外,其他国家、特别是伊朗和叙利亚外长表示坚决反对美国在包括伊拉克在内的海湾地区驻军。[注56]
(4)这场战争还打出了一个结果:初步形成了法、德、俄联合抗美的趋势。这有可能是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世界格局发生的最重大变化。
围绕这场伊拉克战争,这种联合抗美趋势的初步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开战前为第一阶段。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围绕联合国安理会是否授权美国对伊动武问题展开。美国要求安理会授权,而被拉姆斯菲尔德称为"老欧洲"的法、德两国加俄罗斯坚决反对这种授权。作为拥有否决权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法、俄两国首脑曾公开声明,如果美国将授权决议草案提交安理会表决,两国将行使否决权。今年3月5日,法、德、俄三国第一次发表联合声明,反对美国对伊动武;声明明确表示,法、俄两国将对授权提案投否决票。第二天,小布什总统也发表公开谈话,表示美国将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我们实际上不需要仍何人批准。"3月19日,战争即将开始,在安理会召开的外交部长会议上,法、德、俄三国外长分别发言,再次反对美国对伊开战。这就迫使美国不得不撤回授权提案。[注57]
战争期间为第二阶段。在此期间,发生了如下事件:(1)美国政府要求世界各国与伊拉克断交。许多国家不同意,法、德、俄表示的反对态度尤为突出。(2)今年3月24日,欧洲联盟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会上发言,要求欧盟支持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新决议,授权在伊拉克建立一个"萨达姆以后的民间当局",也就是一个亲美政府。法国总统希拉克带头反对。他说,他不会接受这样一个新决议,因为如果安理会通过这样一个决议,"就意味着使军事干涉合法化,使那些好战份子有权管理伊拉克。"(3)3月下旬,德国教育部门取消了原定的德、美两国之间互相交换留学生的计划;而这种交换留学生的原意是"促进相互了解"。(4)4月4日,美国联邦国会众议院通过一项政府预算修正案,将法、德、俄排除在战后伊拉克重建参与国之外。4月初,俄罗斯宣布,俄北方舰队的核潜艇将驶入波斯湾从事军事演习,可能与"假设的航母战斗群"交战。4月6日,从巴格达撤退的俄罗斯驻伊拉克大使和使馆其他外交官员的车队,在前往叙利亚途中遭到袭击;而当时在这条路途上活动的主要是美国军队。[注58]
战后时期为第三阶段,主要围绕着是由美国还是由联合国主持伊拉克重建问题展开。如上所述,这场斗争在战争期间即已开始。为了照顾英国的难处,小布什总统和布莱尔首相今年4月9日在北爱尔兰会晤时,同意联合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Vital Role)。但实际上,小布什政府只准备让联合国在人道主义救助问题上起一些作用;至于战后伊拉克的政治(建立政府)、经济(开采石油)等重建问题,则一概由美国主管,不准联合国参与。法、德、俄则反是。今年4月11日,这三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圣彼得堡会晤,一致表示,只有联合国才有权主持战后伊拉克的重建。当天,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华盛顿发表谈话,立即表示反对上述三国的所持立场。他说,"我们不准备说这样的话,即:好,战斗已经基本结束,我们都走开,把伊拉克交给联合国。"他接着还说了一些话,其意思就是,只有美国(或许加上英国和澳大利亚)才有权在伊拉克主持组成一个"民主"政府和经济重建。今年4月17日,欧洲联盟各国首脑在雅典会议上发表声明,提出:"在为伊拉克人民组成自己的政府,在战后伊拉克重建方面,具有特殊能力和丰富经验的联合国必须发挥中心作用。""在目前阶段,美、英联军有责任在伊拉克保持一种安全环境,包括人道主义救援,以及保护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实际上,欧盟所持这种立场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伊拉克各邻国的立场,是一致的。前述今年4月18日由沙特阿拉伯主持召开的八国外长会议通过的声明就已经提出,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联合国应当发挥"中心作用"。目前,这场斗争仍在继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老欧洲"正在酝酿在北约之外组成军事联盟。其中一种方案是由比利时、法国、德国和卢森堡四国组成这种联盟;另一方案是,在此基础上加意大利和荷兰,组成六国军事联盟。如果这六国再加上拥有大量核武器的俄罗斯,就足以对抗美国。第一个方案已经作出决定。今年4月29日,比利时、法国、德国和卢森堡四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布鲁塞尔开会,作出决议,定于2004年在北约之外成立一个多国军队总部,以及联合军事计划和指挥核心。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会议结束时说:"这个决定将使欧洲防务在质量上发生飞跃。"当天,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邦国会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作证时,对上述四国所做的决定提出异议。[注59]
美国全国情报委员会主席罗伯特·哈钦斯就这种局势发表评论。他说:这场伊拉克战争,把从"冷战"结束以来已在逐步形成的大西洋两岸之间的分歧突出显示在人们面前。法、德两国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与美国分道扬镳,可能成为一种战略转移开始的标志;这意味着,曾经是美国的坚定盟国的几个国家现在准备组成集团,以反对美国单方面行使权力。[注60]应当说,这种判断是有根据的。但是,这种局面目前还只是一种初步趋势。美国肯定要从事分化瓦解,竭力制止。已经出现的证据之一,是白宫已在讨论是否重点打击法国的问题。英国首相布莱尔和国防部长胡恩近日先后发表谈话,坚决反对欧洲另组军事集团,与美国对立,也是信号。证据之二是,五角大楼正在研究缩小美军设在德国的军事基地规模,分出一部分兵力,分别在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和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建立军事基地,以进逼俄罗斯。[注61]这种策略,可以说是打击两头(法国,俄罗斯),孤立中间(德国)。因此,是否真正能组成这类与美国对抗的军事集团,目前还不能肯定,尚需继续观察。
即使如此,现在美国仍面临着两大难题。其一是,如果它坚持撇开联合国安理会,一意孤行,在伊拉克扶植一个亲美政权,这个政权能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吗?其二是,战前,是美国政府坚持要对伊拉克实行长期经济制裁。现在,美军占领了伊拉克,美国政府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要求安理会立即取消对伊制裁。今年4月3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谈话,断然拒绝美国政府的要求。[注62]难道安理会其他成员国就会俯首帖耳,跟着美国政府的指挥棒转吗?应当说,上述两者的难度都是很大的。
四,关于人民群众反战斗争
现在说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群众所从事的反战斗争。这场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有必要浓墨重彩地大书一笔。
这场反战斗争分为两个阶段,即战前阶段和战争期间阶段。
战前阶段,是随着小布什政府于2002年9月中旬开始将美军中央司令部从美国本土迁到卡特尔、不断增强在海湾地区的军事部署开始的。从2002年10月到2003年3月19日,在这五个多月期间,发生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群众反战示威,参加人数已达2000万以上。为节省篇幅,本文不一、一列举,只说2003年2月15日一天的情况。
2月15日,星期六,一天之内,发生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600多座城市的反战示威,保守计算,参加人数接近1000万人。在美国,包括纽约、华盛顿、洛杉矶、芝加哥在内的150座城市发生了反战示威。在纽约市,多达50万人的示威群众队伍从第一马路(First Avenue)到第二马路,排列的长度在20个街区(blocks)以上。南非著名黑人领袖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和美国著名黑人领袖、1968年被暗杀的小马丁·路德·金牧师的孙子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在他们面前是一面巨大横幅:"全世界说,反对战争"(The world Says No To War)。来自全国100座以上城市的大批群众齐集华盛顿。队伍从华盛顿纪念碑出发,边击鼓、边呼口号前进,到达白宫并予以包围,随后抵达联邦政府司法部,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战示威。在洛杉矶,参加示威的群众也达到10万人。当天在伦敦,发生了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战示威;参加示威的群众达150万人。伦敦市长利文斯顿向示威群众发表演说,严厉谴责小布什总统准备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部署。这一天,包括格拉斯哥在内的英国其他一些城市,也发生了大批群众的反战示威。同日,数百辆公共汽车和24列专列将示威群众从意大利各地送到首都罗马;当天在罗马参加反战示威的群众在100万到300万之间。这一天,在西班牙,据官方公布的统计,仅首都马德里和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参加示威的群众即达100万以上;在其他城市,也发生由几十万人参加的示威。同日在柏林,参加反战示威的群众也达到50万人。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和另外两座城市悉尼、墨尔本,也发生了大规模反战示威;在悉尼参加示威的群众超过20万人,在墨尔本参加示威的群众也在15万人以上。这一天,在东京,也发生了万人以上的反战示威。在布鲁塞尔、奥斯陆、都柏林、法兰克福、斯德哥尔摩、雅典、莫斯科、基辅、开普敦、约翰斯堡、开罗、伊斯肯德伦、惠灵顿、哈瓦那、墨西哥城、贝鲁特、大马士革、萨那、尼科西亚、汉城、曼谷、加尔各答、伊斯兰堡、卡拉奇等城市,也发生了大规模反战示威。[注63]
仅从上述这一天的大致情况,就可以看出这场反战斗争的宏大规模。
现在说战争期间。在此期间,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群众每天都举行了反战示威,抗议美国政府对伊拉克动武。由于篇幅所限,不能逐日记载,只能择其要者而言之。
2003年3月20日,即小布什总统宣布开始对伊拉克动武之后的第一天,美国反战群众与武装警察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在旧金山,人民群众空前规模的反战示威从凌晨一直坚持到深夜。群众曾一度控制了该市中心区的若干主要街道,控制了在旧金山与奥克兰之间的跨海湾大桥,甚至与警察发生武斗。旧金山市政府司法部宣布,仅这一天,该市被逮捕的示威群众就在1300到1400人之间。该市代理警察局长亚历克斯.费根对新闻界说:"在本人历时30年的警察生涯里,还从未见过一天之内抓这么多人。"此外,还有一位示威者在金门桥上死去,死因不明。在首都华盛顿,有一座横跨波托马克河、连接阿林顿与华盛顿的大桥。这一天早晨的交通拥挤时间,反战群众封锁了这座大桥。在倾盆大雨中,大批反战群众在白宫附近的几条大街上坚持示威。当晚交通拥挤时间,示威群众又封锁了华盛顿市内的一条主要街道。在与警察发生冲突时,华盛顿也有不少群众被捕。在纽约,反战群众冲破警察设在时代广场的警戒线,封锁了纽约西区42街以下的百老汇大道,以抗议美国政府发动的"这场非法的、不道德的战争"。有21名示威群众当场被捕。全国各大学学生在这一天同时举行罢课。哈佛大学的学生还在校园内举行抗议集会。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还占领了该校主要管理大楼,有120名学生被警方逮捕。在匹兹堡,示威学生与警察发生武斗,约50名学生被捕。在芝加哥,示威学生封锁了市中心区的几条主要街道和一条通过市区的高速公路。警察队伍穿着防暴服,与学生对抗。在好莱坞市,示威学生与守卫颁发奥斯卡奖仪式的警察发生冲突,加利福尼亚州长下令出动荷枪实弹的国民警卫队,以对付手无寸铁的学生。同日在欧洲,包括巴黎、伦敦、柏林、布鲁塞尔、马德里和巴塞罗那等城市,几百万群众走上街头,举行浩浩荡荡的反战示威。其中,仅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参加示威的群众即达100万之众。在罗马,当地警察将大批汽车摆在通往美国驻意大利使馆的街口,以防止示威群众冲进美国使馆。在米兰,约45000名工人和学生并肩走上街头示威。这一天,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的许多国家,都发生了规模不同的群众示威。[注64]
3月22日和23日,即小布什总统宣布开战的第三、第四天,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数百万人民群众举行了历史上空前浩大的反战斗争。在纽约市中心区曼哈顿岛上,包括几位获奥斯卡奖著名演员在内的25万群众走上街头示威;游行队伍排列的长度达3英哩,从百老汇大道直到华盛顿广场公园,并举行抗议集会。纽约市警察局出动了装备着遥控放射探测器和全幅武装的2000名警官,以监视这场集会;并在集会结束时逮捕了一些反战群众。在华盛顿,大批群众高呼"反对用鲜血夺石油"等口号,在市中心区几条大道上游行,并在白宫前举行抗议集会。会议拉开的横幅是:"反对入侵伊拉克的战争!""用金钱救济失业职工,而不是用于战争!"一位妇女被捕。为避开群众示威,小布什总统已提前离开白宫,上了卡托克廷山,在戴维营里沉思。在旧金山,两万以上的示威群众走上街头,在市政府前举行抗议集会,市中心区的一些主要街道第三天被封锁,又有大批示威群众被逮捕。在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也发生了反战示威。在美国以外,引人注目的反战示威首先发生在美国北部邻国加拿大和南部邻国墨西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温哥华、埃德蒙顿、哈利法克斯等城市,都发生了人民群众的反战示威。其中,参加蒙特利尔反战示威的群众就达20万人。在墨西哥城,大批群众在美国驻墨使馆前反复高呼"谋杀者!"口号,举行反战示威,并要求抵制美国货。在伦敦,25万群众走上街头,高呼"布莱尔滚开"、"让我们的士兵回家"等口号,从事反战示威。随后,这些群众还在海德公园举行了反战集会。在英格兰西部格洛斯特郡、停着美军B-2远程轰炸机的费尔福德皇家空军基地外,英国人民也举行了抗议示威。在德国柏林、汉堡等城市,又有大批群众上街示威,其中,仅在柏林市中心区,就有4万人高举伊拉克国旗,参加示威。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参加抗议示威的群众超过了100万人。在赫尔辛基,两万群众上街游行,创造了芬兰近代历史上人民反战运动的最高纪录。在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维也纳、都柏林等城市,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反战示威;其中仅维也纳就有25000人参加。在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4万群众走上街头,使该市生活几乎陷于停顿。在悉尼,示威群众队伍排列的长度至少达八个街区。在新西兰惠灵顿,也发生了大规模反战示威。在埃及、叙利亚、巴林、卡塔尔、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大规模反战示威;其中仅埃及参加示威的群众就在两万人以上。黎巴嫩的青年学生还高举伊拉克国旗和共产党旗帜,参加示威。在雅加达,数千群众包围了美国驻印尼使馆,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总统是"战争罪犯"。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6000名教授、学生和学校员工举行了反战示威。前一天,在东京,约两万日本人民走上街头,举行反战示威,要求美国立即结束对伊拉克的战争。这一天,在东京和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又有大批群众上街示威。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市,参加反战示威的群众也在10万人以上。此外,在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也发生了规模不同的群众反战斗争。[注65]
现在略去3月24日到29日各国人民从事的反战斗争,只说3月30日的大致情况。这一天从波士顿、纽约、丹佛到旧金山,都发生了人民群众的反战示威。这里提一个罕为人知的地方,即马萨诸塞州的马什皮。此地距波士顿著名的圆形公园以北约60英哩,人民运动一向沉寂。出人意料的是,今年3月30日,这里竟然发生了25000人参加的反战示威。示威领导人埃里克·韦尔特曼发表声明说:这场示威不仅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而且反对美国政府将来可能在别处发动战争。他说:"我们正在为制止下一场侵略战争而斗争。"由此可见,美国人民群众这一次反战运动的普及程度。这一天,在莫斯科,6000群众举行了反战示威。前几天,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曾组织群众,到美国驻俄使馆附近举行过示威;今天,该党又号召自己的党员参加了这场反战斗争。在德国柏林,反战示威群众的队伍长达31英哩。在德国其他城市,也发生了大规模示威。在西班牙,60000群众高举"反对这场战争"等横幅,在驻扎着美军的罗塔军事基地前举行示威。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市,15000余名学生举行了反战示威。反战群众焚烧了美国星条旗,要求抵制美国货,并要求政府不准美国军舰通过苏伊士运河。在塞浦路斯的一个英国军事基地,当地群众举行了美、英军对伊拉克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战示威。在雅加达,30万群众高呼"美帝国主义是头号恐怖主义者"等口号,沿途从英国驻印尼使馆游行到美国驻印尼使馆。许多妇女带着孩子参加了这次抗议示威。在汉城,50000工人群众举行了反战示威。[注66]
现在略去3月31日到4月11日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所从事的反战斗争,只提一下4月12日的概貌。这一天在华盛顿,至少有一万人走上市区主要街道示威。当群众队伍接近白宫附近时,华盛顿警察局在地上出动了大批武警,并派直升飞机在低空盘旋,如临大敌。示威群众发表声明说:"我国军队去伊拉克不是为了民主,不是为了解放,而是为了霸权!""我们呼吁立即停止这种一系列无休止的战争,制止对伊拉克和中东的占领!"一位教授举着一个标语牌,上面依次写着小布什总统提出的"邪恶轴心"的名单"伊拉克、伊朗、朝鲜",并且加上了阿富汗、叙利亚、古巴和委内瑞拉,以示抗议。同日,在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也发生了大规模反战示威。在罗马,50万人参加了反战示威。在伦敦,10万群众挥舞"反对占领伊拉克"的旗帜,在市中心区的街道上行进。在巴黎,约11000群众挥舞"停止占领伊拉克!"的旗帜,在市中心区示威;法国共产党的几位领导人走在队伍前面。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参加反战示威的群众在40万人以上。柏林市同日也发生了大批群众参加的反战游行。在达卡,数万群众举行抗议美军占领伊拉克的示威,游行过程中还焚烧了小布什总统的模拟像。同日,在蒙特利尔、德黑兰、东京和汉城,也发生了反战示威。[注67]
在美、英军队对伊拉克发动的这场战役中的主要战斗26天期间,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群众所从事的反战斗争每天都在发生。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写了上面五天,因而是挂一漏万;甚至连一些重要国家(如非洲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苏丹以及若干拉美国家)人民群众的大规模反战斗争,一笔未提,深感遗憾。但是,在这里可以综合起来说一句,即在这场战争进行的26天期间,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参加反战斗争的总人数,至少也在2000万人以上。在这里还应引用今年5月1日出版的美国《匹兹堡邮报》的一句话,即"这场伊拉克战争可能已经结束,但反对这场战争的示威并未终结。"
这场反战斗争的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战前加战争期间,参加反战示威的总人数超过了4000万,其规模是空前的。它是世界人民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第二,除大量青年学生以外,参加这场斗争的还有许多著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获得奥斯卡奖的著名演员、退役士兵、黑人群众、大批工人群众和妇女,包括穆斯林妇女。由此可见,其社会基础是异常广泛的。
第三,一些人民运动长期沉寂的国家,比如日本,这一次人民群众反战斗争再次兴起。
第四,这场反战斗争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就美国而言,主持反战斗争的团体就有十多个。其中发挥作用最大的是,"为和平与正义而团结起来"(United for Peace &Justice),"现在就行动起来制止战争与结束种族主义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Act Now to Stop War &End Racism)和"妇女争取和平"(Women for Peace)。这些团体组织反战活动所需经费,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小额捐助。在其他国家,这场斗争也大都由进步政党或团体(包括工会)所组织、领导。
第五,为便于组织全国以至世界范围的反战斗争,至少是美国反战团体使用了高科技手段。其中,包括广播电台、电子邮件和互联网。他们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全国结束对伊战争网站"(National Network to End The War Against Iraq)。
第六,在一些穆斯林国家、墨西哥和几个欧洲国家,人民群众还发起了抵制美国货运动。英国反战群众还冲进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迫使这个欧洲规模最大的石油期货市场一度停止交易。
第七,就美国而言,这场斗争异常艰苦。人民群众在政府镇压下经受了考验,表现出了惊人的轫性和毅力。他们每一次上街示威,都有可能被政府逮捕。在旧金山,截至今年3月27日止,警察当局公开宣布逮捕了2300人,随后还在继续逮捕。在华盛顿的白宫附近,仅今年1月4日、3月8日、3月26日、4月12日,警方就逮捕了100余人;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两位作家和几十名妇女。在政府司法部和五角大楼前被捕的群众,查不清数字。在纽约市,仅今年2月18日和3月份最后一周,就有约500人被捕。在芝加哥,仅4月11日一天就逮捕了200多人。[注68]全国究竟逮捕了多少人,查不清楚。即使如此,广大人民群众仍然毫不畏惧,坚持上街示威。
第八,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在反对侵越战争的群众运动中,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就涌现出了不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当时在纽约期间,本文就曾经有机会接触过其中的一些人。难道这一次会例外吗?严酷的镇压唤起人民群众的觉醒,这难道不是一种历史规律吗?
由此可见,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世界各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归根结底,美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是属于人民的。
下面是本文的几点基本结论:
第一,从1989年年底以来,美国已先后从事了巴拿马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对南联盟的空中战争(战后又予以肢解)、阿富汗战争和第二次海湾战争。除对南联盟那一次以外,其余四场战争都是在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期间进行的。像美国这种实行垄断资本集团专政的国家为何要发动战争,伟大列宁早已做过经典论述。事实证明,那些论述至今仍然有效。
第二,进入21世纪后,美国统治集团第一次感到,美国本土并不安全。美国政府已经把同时对外打两场战争的战略修改为:同时打一场对外战争和一场国内防御战争。成立一个包含22个司局、17万员工的国土安全部,就是为了防御美国本土,免遭外来袭击。美国《圣迭戈联邦论坛报》最近在一篇题为《历史不在美国一边》的评论里写道:"历史提醒我们:外国在中东的存在从未受到过欢迎。外国入侵者和外国强加的领导人从未成功过。"评论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预言,对伊拉克战争将产生100个新本·拉丹。···国土安全部部长汤姆·里奇发出了同样的警告。"评论说:"当美国军队正在进入巴格达实行屠杀时,美国人有必要集中精力注视这场战争的后果。" [注69]应当说,这篇评论的头脑是清醒的。
但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早已进入衰落阶段。垄断资本集团将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以维护自己的统治。美国目前正在大规模调整海外兵力部署。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最近从事的包括伊拉克在内的海湾之行,就是为此事做进一步准备。我们对此不能不予以关注。居安思危,在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加强国防,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总纲规定:"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这些规定是完全正确的。我国外交政策一贯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其中就包括我国与美国的关系。一系列问题(包括台湾问题)都不是出在我们这一方,今后还将是如此。我们对此应当保持必要的警惕。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由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包括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20世纪的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21世纪必将进一步证明这一点。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对外关系要着眼于人民。全心全意地依靠我国和世界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就无往而不胜。(本文刊载在2003年第三期《当代思潮》)
注:
1,1999年第三期《当代思潮》 ;
2,2002年第四期《当代思潮》
3,《电子情报周刊》(EIW)2003年第七期;路透社2003年4月13日华盛顿电讯
4, 路透社2003年2月11日华盛顿电讯
5,2003年2月21日出版的《行政人员情报述评》(EIR)同年2月24日出版的EIW
6,2003年1月17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7, 2002年11月30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8,2003年1月20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
8, 路透社同年2月3日华盛顿电讯;同年2月4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9,2003年第四期EIW
10,2002年第37期EIW;2002年12月20日出版的EIR
11,2003年第11期EIW
12,3003年3月17日一期《财富》杂志;同年3月12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
13,路透社2003年2月23日波士顿电讯;同年2月25日出版的《金融时报》,同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同年2月25日出版的《道·琼斯商业新闻》
14,2003年1月9日出版的《经济学家》;同年4月15日出版的《商业周刊》
15,路透社2003年2月15日纽约电讯;美联社同年2月8日、4月17日分别发自托兰斯、纽约电讯;2002年12月17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
16,2003年3月13日出版的《经济学家》
17,美联社2002年12月19日、2003年1月15日华盛顿电讯;2003年3月5日出版的《道·琼斯商业新闻》;同年4月15日路透社纽约电讯
18,路透社2003年1月15日华盛顿电讯
19,美联社2003年1月18日华盛顿电讯,路头社同年1月17日、4月15日华盛顿电讯;同年416日出版的《投资者企业日报》
20,2003年2月3日出版的《金融时报》;同年2月12日出版的《经济学家》;路透社同年1月1月30日、2月1日西雅图、芝加哥电讯;同年2月21日出版的《华尔街日报;同年4月3日美联社西雅图电讯
21,2003年1月2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美联社2003年2月4日底特律电讯;路透社2003年4月7日、4月13日、4月15日底特律、华盛顿电讯;美联社同年3月7日、4月8日底特律电讯;同年4月16日出版的《财富》杂志
22,2003年4月18日出版的《投资者企业日报》
23,美联社2003年2月11日旧金山电讯;同年4月24日出版的《旧金山纪事报》
24,2003年1月20日、2月25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同年2月13日出版的《投资者企业日报》
25,美联社2003年1月15日、2月28日分别发自圣何塞、纽约电讯;同年1月28日出版的《道·琼斯商业新闻》;同年1月21日出版的《波士顿环球报》;同年2月19日、3月18日出版的《金融时报》;路透社同年4月13日、4月17日、4月21日旧金山电讯;同年4月21日《新闻事实网》
26,路透社2003年3月9日森尼韦尔(加利福尼亚)电讯;同年1月10日、3月17日出版的《旧金山纪事报》;同年3月1日、3月6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27,2003年3月3日出版的《金融时报》;同年3月4日出版的《波士顿环球报》;同年4月9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的市场观察节目;同年4月21日出版的《投资者企业日报
28,《三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543-560页
29,2003年1月10日出版的《行政人员情报述评》(EIR);同年3月7日Ed Hall网;美联社同年4月1日、4月19日华盛顿电讯
30,2003年2月7日出版的《西雅图邮报》
31,美联社2003年1月30日华盛顿电讯;路透社同年2月3日、2月18日、2月26日华盛顿电讯
32,2003年1月29日出版的《波士顿环球报》
33,2003年第三期《国外理论动态》第39-41页;该刊同年第四期第7-9页
34,2002年11月25日出版的《财富》杂志
35,美联社2003年2月28日、3月7日分别从联合国发出的三份电讯
36,路透社2003年1月23日华盛顿电讯
37,美联社、路透社分别于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3月19日晚10点15分华盛顿电讯
38,美联社2003年3月19日伦敦电讯
39,2001年1月20日白宫发布的《乔治·布什总统简历》
40,2001年1月20日白宫发布的《理查德·切尼副总统简历》;法新社2003年4月11日华盛顿电讯
41,同注28第510页
42,2003年2月10日出版的《新闻周刊》第13、14页;同年3月10日出版的《波士顿先趋报》;美联社2002年10月23日、2003年年3月31日、4月30日分别发自华盛顿、纽约、林肯城电讯;路透社2003年4月24日旧金山电讯;
43,同注28第509-543页
44,法新社2003年4月2日华盛顿电讯
45,路透社2003年2月1日、2月27日、华盛顿电讯;美联社同年3月29日、4月15日阿迪德军事基地、纳西里耶电讯
46,美联社2003年4月14日华盛顿电讯
47,美联社2003年4月18日华盛顿电讯;同年5月4日出版的《商业周刊》
48,路透社2003年3月8日纽约电讯;同年3月21日《一个世界网》;法新社同年3月25日开罗电讯;同年3月24日出版的俄罗斯《真理报》
49,美国全国广播公司2003年4月9日拨出 节目《对伊拉克的占领是一枚法律地雷》
50,路透社2003年4月12日华盛顿电讯;同注28第527-536页
51,美联社2003年4月23、24、5月2日华盛顿电讯;同年4月29日出版的《华盛顿邮报》;路透社同年5月1日纽约电讯
52,2003年2月12日出版的《圣迪特斯伯格时报》;同年3月7日Ed Hall网;法新社同年4月16日华盛顿电讯
53,路透社2003年4月16日华盛顿电讯
54,路透社2003年4月15日、4月18日、4月29日、5月1日、5月2日分别发自塔里尔空军基地、巴格达和摩苏尔电讯;美联社同年4月16日、4月29日、4月30日、5月1日分别发自库特和法卢耶电讯;法新社同年4月29日法卢耶电讯
55,法新社2003年4月10日迪拜电讯;同年4月28日出版的《纽约时报》;同年5月2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56,法新社2003年4月18日利雅得电讯
57,2003年3月6日出版的《纽约时报》,美联社同年3月6日、3月19日华盛顿、纽约电讯
58,法新社2003年3月23日、4月4日、4月6日分别发自罗马、华盛顿、莫斯科电讯;美联社同年3月23日、3月24日分别发自柏林、布鲁塞尔电讯;同年4月5日出版的俄罗斯《独立报》;
59,法新社2003年4月11日、4月18日分别发自圣彼得堡、华盛顿、利雅得电讯;路透社同年4月8日、4月17日、4月29日分别发自北爱尔兰、雅典和布鲁塞尔电讯
60,美联社2003年4月8日华盛顿电讯
61,法新社2003年4月16日、4月28日、5月1日分别发自华盛顿、伦敦、布拉格电讯;同年4月29日出版的《今日美国报》
62,路透社2003年4月29日诺沃-奥戈里奥沃电讯
63,路透社2003年2月15日分别发自纽约、华盛顿、伦敦、悉尼电讯;美联社同年2月15日分别发自纽约、罗马、雅典电讯;同年2月16日出版的英国《卫报》;同年2月16日出版的《纽约时报》;同年2月16日出版的《阿拉伯新闻报》(沙特阿拉伯);同年2月17日出版的我国《人民日报》
64,美联社2003年3月20日华盛顿、伦敦电讯;路透社同日旧金山电讯;同日下午出版的《纽约时报》;新华社同年3月21日凌晨马德里电讯
65,美联社2003年3月22日分别发自纽约、华盛顿、伦敦、柏林、维也纳、阿姆斯特丹、都柏林和墨西哥城电讯;路透社同年3月22日分别发自纽约、旧金山、伦敦、惠灵顿、东京电讯;法新社同年3月22日分别发自纽约、蒙特利尔、伦敦、悉尼、雅加达、达卡、开罗电讯;同日《一个世界网》;同年3月23日出版的《每日之星报》;同年3月24日《世界社会主义者网》;同年3月24日出版的《海湾新闻》(迪拜)
66,美联社2003年3月30日波士顿、开罗、雅加达电讯;法新社同日雅加达电讯;同年3月31日出版的《莫斯科时代报》
67,法新社2003年4月12日华盛顿、巴黎电讯;路透社同日伦敦电讯
68,2003年3月27日出版的《旧金山纪事报》;路透社同年1月19日、3月8日、3月26日、4月12日、4月18日华盛顿电讯;美联社同年2月16日、4月11日纽约、芝加哥电讯
69,2003年4月7日出版的《圣迭戈联邦论坛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