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达到怎样的程度
——《2009年3月》之二
马也
按照美国官方的说法,次贷危机从2007年12月开始。
2008年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陷入困境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在“两房”持有或担保的5万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中,大约有3万亿美元为美国金融机构持有,另外1.5万亿美元为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认为,政府接管的措施,是用纳税人的钱帮高管们解套,是“最糟糕的公费资本主义”。此后由华尔街爆炸引发的美国的和世界的金融危机,以及拯救危机的种种努力,都已经缩影一般呈现在这里。
一周以后,9月14日,曾经长期担任美联储主席、一向为美国金融和美国经济唱高调的格林斯潘,在ABC电视台节目中说,美国正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很可能引发经济衰退。仿佛在立竿见影地回应格林斯潘的预测,15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美国银行同意以440亿美元即每股29美元的价格收购美林证券公司。道-琼斯指数下跌504点,创“9·11”以来跌幅纪录。全球股市应声下跌。
16日,西方媒体载文论及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和美林易主事件,仅仅一些标题,就显示出问题的严重性:
《都是高管惹的祸》——英国《泰晤士报》
《全球信贷危机新局面》——英国《独立报》
《对傲慢者的惩罚》——法国《论坛报》
《动摇全球金融体系》——法国《世界报》
《美国银行帝国的崩溃》——法国《回声报》
《欧洲将多几百万失业者》——德国《法兰克福报》
《滥用无制约》——奥地利《标准报》
《全球金融秩序的终结》——瑞士《每日消息报》
《布什灾难性金融拯救战略》——美国《波士顿环球报》
《华尔街繁荣时代或已过去》——美国《纽约时报》
但是事情刚刚开始。随着危机的扩展和深化——美国的危机变为欧洲的、世界的危机,金融危机变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来到的金融危机冲击波,后来只是被称为金融危机第一冲击波。
一年多的危机之后,“乐观的迹象”似乎仅见于亚洲,主要是中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三个月上升,2月间接近去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前的水平;韩国出口改善,库存-装运比连续两个月上升;日本大幅减产意味着不再积累多余的存货;香港和新加坡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2月间也在上升;股市的若干回升。[i]香港报纸对比中国和欧美国家的救市措施,说“中国政府大洒金钱的用途,与欧美政府最大的不同,是欧美政府要花相当大部分去为金融机构填补‘毒资产’形成的黑洞,填了又填,拯救它们免于倒闭。中国政府的绝大部分拨款,可以用在刺激经济方面,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也比较高。”[ii]除此之外,很少听到可以让人长嘘一口气和面有笑容的消息了。
截止2009年3月,在全球,人们看到了什么呢?
——2008年世界金融资产缩水超过5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一年的产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2月底的零增长, 3月19日调低到0.5%至1.0%的年率收缩。这将是二战以来世界经济的首次收缩。全球贸易将下降9%,为二战以来最大收缩。
——经合组织2008年11月曾预测该组织30个成员国2009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0.4%,3月间下调到-4.3%,创二战后最差。此外,失业率将达到10%,金融危机“正在迅速转变为一场就业和社会危机”。
——美国2008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4488点,跌幅33.8%,为1931年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年。股民损失达7万亿美元,相当于6年的全部收益。第四季度GDP按年率计算下降6.3%,为26年以来最大跌幅;所有行业都在收缩,为27年来最大收缩;银行业整体亏损262亿美元,为25年来最大季度亏损;上市公司亏损总额达上年同期的13倍,为1935年以来首次整体亏损;家庭财富缩水9%,比上季度减少55.1万亿美元;失业率8.3%,为26年以来最高,而且正在走向年底的超过10%。
——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2008年8月30日接受《卫报》采访,承认“英国经济正面临60年来最糟糕的时期”。到2009年3月,变为“7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法国占全国财富3/4的家庭财产,30年来首次减少。至于连续两次爆发近300万人的大罢工,几乎导致全国瘫痪,尤其是危机状况的最激烈的反应,其意义远甚于任何百分比。
——德国对2009年经济的预测,从2.7%下调到3.7%。这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萎缩。
——日本企业2008财政年度总收益下降58.6%,GDP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第四季度按年率换算下降12.1%。上市公司破产数量创二战以来新高,负债总额达12.94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99日元)。股市下跌创26年来的新纪录。日本政府3月16日经济报告的提法,叫做经济景气继续“急速恶化”。
——意大利经济创1975年来最大跌幅。
关于危机的总体评价,格林斯潘“百年不遇”之外,还有英国《金融时报》的说法:“三十年代以来最深、最广泛和最危险的金融危机”[iii];还有日本《经济学人》的说法:“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和“以历史性的速度走向恶化”。[iv]
目前各国舆论关于金融危机评论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叫做“第二冲击波”亦即“第二轮危机”,或者说第二冲击波已经到来,或者说即将到来。
香港报纸文章认为,所谓第二波危机,是指由于各国政府第一轮拯救银行的举措,没有能够恢复信贷市场的正常运转,“政府必须进行第二轮注资,否则银行随时倒闭,之前的挽救行动将会付之流水”。[v]
俄罗斯报纸指出,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2月份以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衰退,潜伏着巨大的危险:各国无力挽救工业,“许多国家的工业基础受到损害。每天都从世界各国传来关于工厂倒闭、工业产值和国内总产值创纪录下降的消息。这种下降的幅度让人有理由断言,现在已经不是经济下滑,而是经济衰退”。[vi]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2008年12月9日有《新兴国家连续破产将导致第二轮危机》,主要分析东欧国家已经成为危机的“风暴眼”。该刊2009年3月10日又有《美国迎来第二波危机》,指美国经济陷入“双重恶性循环”——房价下跌造成猛烈的“信用收缩”恶性循环和经济加速下滑造成“就业岗位减少”的恶性循环。
3月19日,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参考消息》,发表对美国经济学家、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区主席斯蒂芬·洛奇的专访。他认为:“我们正在进入第二轮金融危机”。第一轮是由次贷危机引发,涉及面广,导致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由于经济衰退,金融机构的贷款能力进一步下降,从而进一步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即使危机见底,反弹也会令人失望”。第二轮危机刚刚开始,将主要冲击全球商业领域,而不是信贷市场。
论者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第二冲击波”这个术语。对“第二冲击波”的严密关注和多种解释,正是危机深重、复杂和带有长期性的反映。
--------------------------------------------------------------------------------
[i] 《亚洲经济体正在趋于稳定吗?》,美国《商业周刊》网站2009年3月9日。
[ii] 《同靠巨赤救市,中国比美国有效》,香港《星岛日报》2009年3月6日。
[iii]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自我毁灭的种子》, 2009年3月8日。
[iv] 伊藤忠商事调查情报部首席经济学家北井义久《美国迎来第二波危机》,日本《经济学人》2009年3月10日。
[v] 《应付金融海啸第二波仍无良策》,香港《信报》2009年2月3日。
[vi] 俄塔社驻伦敦记者维塔利·马卡尔切夫《完全不确定地带》,俄罗斯《红星报》2009年3月11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