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两房会套牢中国债主吗
2010年08月06日 《新财经》
虽说美国政府是“两房”的大股东,但不像在中国,政府可以完全说了算,可以保证国企成为“不倒翁”。是否继续掏纳税人的钱救“两房”,美国政府得看纳税人的脸色
文/季怿昊 本刊记者 崔晓红
当地时间6月16日,美国两大抵押贷款巨头房地美和房利美(以下简称“两房”)表示,已收到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指令,两家股票将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理由是两家公司的股价长期表现不佳。退市后,“两房”股票将在场外柜台市场交易。
“两房”要退市,这一消息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掀起了波澜,原因是,中国是“两房”债券最大的海外买主,“两房”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中国债主的利益。
“两房”退市对中国影响几何?舆论各方讨论热烈。观点基本分为两派:一派属乐观派,认为债券不等同于股权,“两房”退市不会影响债券价格;另一派则是悲观派,认为退市不可能不对债券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如果“两房”走向破产,中国很可能会赔得底儿掉。
社会讨论颇为热烈,相比之下,真正的涉事方(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相关投资机构等)倒显得尤为冷静,尽管让大家玩着“猜猜猜”的游戏,而不做过多解释,就算说一点什么,也是不痛不痒。以不变应万变,这似乎已经是套路了。而这样的态度,又引起公众更多的猜疑。
貌似乐观的外管局
在“两房”退市问题上,说政府有关部门一点声音都没有发,是不准确的。在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发出“两房”退市指令引发中国公众热烈讨论的二十天后,中国外汇管理局终于作出回应。
7月6日,外管局在其官方网站上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简要阐述了“两房”退市对中国外汇投资的影响。这也是迄今为止,有关部门针对这一问题作出的唯一公开表态。
外管局表示:“两房”是经美国国会立法批准成立的政府资助机构,其承保和购买的房地产贷款约占美国居民房地产市场的50%,对美国房地产市场和美国经济至关重要。“两房”债券规模大、流动性较好,在债券投资领域一直是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外汇储备投资的重要对象。危机期间,“两房”获得美国政府的积极救助,总体情况稳定。目前,美国政府拥有“两房”约80%的股份,是最大股东,此次“两房”根据交易所相关规定退市,对“两房”的债券未造成负面影响。我国外汇储备没有投资“两房”股票。“两房”的债券目前还本付息是正常的,价格稳定。我们会继续密切关注“两房”相关进展,保障外汇储备资产安全。
外管局的表态传递出这样几层信息:一、“两房”债券暂时是安全的;二、“两房”具有很好的投资价值,因为美国政府是大股东,买了它,就等于和美国政府捆绑在了一起,有美国政府信用撑腰,投资是有保障的。
外管局的自信满满不是没有道理。从市场角度看,“两房”对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在其自传《峭壁边沿》一书中的描述:“它们共持有或担保着超过5万亿美元的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差不多占据了美国的半壁江山。”“它们的崩溃将是灾难性的。小银行、大银行、外国银行、货币市场基金……似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持有这‘两房’或是它们的交易伙伴的票据。投资者的损失将以百亿计,外国人将对美国丧失信心。”“这两家政府资助企业太过庞大,与整个金融系统有太多盘根错节的联系,任何一个的破产都会引发世界范围的灾难。”
正因为如此,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强行接管了“两房”,而没有让它们走上雷曼兄弟的倒闭之路。
美国政府的接管行为在当时让投资人感到安慰,同时也成为乐观派到今天依旧认为“两房”会继续坚挺下去的理由。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是乐观派的一个代表。他对《新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在“两房”债券上的投资不太可能打水漂。他说,原本美国政府是可以让“两房”倒掉的,“2008年的时候,美国政府有机会出来说,我没有能力担保了,让它们倒掉,但美国政府没有这么做。考虑到它们对金融体系的巨大影响,政府接管了,实际上是负起了担保责任。”谢国忠认为美国政府当初既然管了,现在更不可能不管不顾。
这样的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此一时、彼一时,美国政府真就这么靠得住?再说,管与不管是一回事,怎么管则又是一回事。美国政府让“两房”破产不再拖累纳税人,不也是一种管法吗?
外管局语焉不详 有欲盖弥彰之嫌
事实上,外管局的表态并没有起到平息众议、安抚民心的作用,反而让公众疑窦重重。原因是,外管局避重就轻,对民众关心的诸如具体购买数量等问题,语焉不详。
“为什么到现在才说?大家都吵翻天了,你才说我们是有保障的,让大家怎么相信?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早就应该主动对媒体公开说了。这样做,有一点欲盖弥彰的味道。”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胡海鸥对外管局的说法、做法提出质疑。
对于美国政府的可靠性,胡海鸥也有疑问。“如果说美国政府担保,明确说不管怎么样都会还的,那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他并没有说。”
对此,财经评论员叶檀分析说:美国政府给“两房”担保了吗?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所作出的都是含糊的表态。美国财长一会儿表示会对“两房”的苦主负责,一会儿强调购买“两房”债是市场行为、风险自担。美国政府所谓隐性担保就是法律不认可,法律不认可的担保属于哥们儿意气,一旦不是哥们儿一旦风险减少,随时可以翻脸。
公众的另一个疑问是购买的债券数量。中国在“两房”债券上究竟投了多少钱?目前版本众多。有说5000多亿美元的,有说3000多亿美元的。《新财经》记者请美国的一位朋友帮忙查阅相关数据,找到了两个版本,一个是《纽约邮报》2010年6月23日的一篇文章,说中国的资金是4540亿美元,另一个来自于华盛顿的一家报纸,该报2008年的一篇报道提到中国的投资是3959亿美元。
“到底买了多少?死活不说数。估计这个数不小。”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季铸如此推测。“越是闪烁其辞越可能有问题。”胡海鸥教授认为这样的投资应该是透明的。
有媒体援引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说:“两房”共发行约5万多亿美元的债券及房贷担保债券,外资持有债券总值约1.5万亿美元。其中,中国投资者持有最多,达3760亿美元;日本其次,为2282亿美元;俄罗斯753亿美元,排第三。
无论如何,我们是“两房”海外最大的债主,这一点是肯定的。投资嘛,大投入可能带来高回报,但若是运气不好,要赔,自然也赔得多。
若中国投资损失殆尽 该追谁的责
悲观派已基本认定“两房”破产的命运。
“破产是一个基本的趋势,美国的纳税人不可能再掏钱去填这个黑洞,一旦破产,中国无疑就会被装进这个洞里。”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教授有些激动,“怎么能买这种垃圾债券呢,简直就是一帮混蛋。”季铸还在自己的博客发表博文,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表回应说中国没有购买‘两房’股权,只是购买‘两房’的债券,甚至辩解‘两房’债券安全,完全是自欺欺人。我们知道,美国‘两房’已经濒临破产,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都将是一堆废纸,美国政府不会像中国政府出台垃圾政策替‘两房’还债,中国用外汇购买的‘两房’债券也将难以收回。今天,国家外汇管理局还在欺骗社会,不公布实际债券规模,隐瞒真相意欲何为?”
反应最激烈的当属香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金融专家刘梦熊,他撰写《我为人民鼓与呼》一文,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金融乃至经济界强烈反响。不过,内地主流媒体及网站鲜有报道和转载。在文中,刘梦熊质问中国财政金融管理当局有关拍板人:“你们这班败家子哪里来这么大的胆子,拿国家、人民的钱,来买天文数字的3763亿美元美国‘两房’公司债券。现在‘两房’基本上已破产,你们如何向全国人民交代?如此离谱决策有没有黑幕,人大常委会应立即组织特别调查组彻查,追究责任!”
“如果真的成为坏账,颗粒无收的话,就会涉及到犯罪问题。当然,现在具体数字没有,还不好下定论。外管局现在一是不说,再者,说了大家信不信又是个问题。所以,现在形势变得很微妙。”胡海鸥说。
记者查阅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了解到截至2010年3月,中国拥有外汇储备24470.84亿美元。若投资“两房”债券以4000亿美元计,约占外汇储备的1/6,着实不是一个小数目。主张追究相关人的责任,理由足够充分,但不知我们是否有这样的问责机制?
或许,我们曾有机会降低一些风险的。有报道称,从2008年开始,由于担心次债危机影响,不少外国投资者逐渐减持“两房”债券。俄罗斯2008年年初宣布持1000亿美元“两房”债券。当年夏天,俄罗斯已减持“两房”债券近40%。
但我们没有减持,为什么?一来作为最大的“散户”,要脱手大把债券,要找到合适的接盘人,又是经济形势严峻的当口,不容易。再者,兴许与我们对外惯有的仗义有一定关系。别人在落难的时候,我们不做落井下石之事。同样在保尔森的自传里写道,在美国作出接管“两房”的决定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对保尔森说:“你做了你能做的一切,中国会继续持有这些债券”。不知道这是该遭表扬的义气之举,还是该遭责备的愚蠢行为,也不知道美国是否领这份情。
有人会说,悲观派或许过于悲观,毕竟“两房”还没有破产,现在就下结论中国会大赔为时尚早。兴许我们还抄着底,成为了大赢家。
破产与否 美国政府仍在彷徨
那么,“两房”破产的可能性有多大?
外管局说美国政府是“两房”的大股东,其潜台词是“两房”相当于国企。“两房”是不是国企暂不讨论,事实上,就算它是国企,也不能保证它就是“不倒翁”。毕竟,“两房”是在美国,不像在中国政府可以完全说了算。虽说美国政府是“两房”的大股东,但政府背后还有股东——纳税人。如何处理“两房”,政府还得看纳税人的脸色。所以,纳税人才是“两房”命运真正的掌控者。
《新财经》记者采访了旅美学者沈克明先生。他说,美国普通民众也比较矛盾:如果政府不再注资,“两房”很可能就走向破产,一旦破产,已经投的约1500亿美元就打水漂;继续投,又要投到什么时候,“两房”的盈利前景很不乐观。
对“两房”过去近两年来的表现,民众也颇多微词。一是该有的回报没有,早在托管时说有10%的回报率,后来并没能实现。再者,在如此情况下,“两房”高管依旧保持高薪。其首席执行官年薪在900万~1000万美元,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年薪才40万美元。
记者看到美国加州某网站的一篇文章分析说:从金融风暴到目前为止,“两房”共亏损了1500亿美元,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最终“两房”会亏损到4000亿美元,也有不少市场人士估计,如果美国房地产市场在今后几年持续低迷,“两房”最终会亏损到10000亿美元。
美国有民意调查显示,民众对“两房”的前景相当悲观,有民众认为“两房”的缺口越堵越大,简直就是两个无底“黑洞”。美国政府要说服纳税人接着为“两房”亏损埋单,难度可想而知。
沈克明说:“总的来说,美国的争议很大。救也不好,不救也不好。政府的幕僚还在研究,尚未有明确的说法,目前还看不出具体走向。”
看来,美国政府也感到纠结,骑虎难下。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在新出台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中只字不提“两房”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新法案加强了对纳税人利益的保护,规定,政府不会再拿纳税人的钱救助类似雷曼、美林银行这种面临倒闭的金融机构,如果再出现资金问题,它们将直接被清盘。
看来,我们尚不能盲目乐观。就算美国政府是“两房”最大的股东,就算“两房”是美国政府的儿子,到那一天,美国政府自己都养不起这个儿子,而决定放弃,我们又能怎样?
记者观察
不到最后,一切皆有变数。盲目的杞人忧天与盲目的乐观高涨,都是不合适的。在“两房”问题上,虽然我们是大债主,但是这年头,不是说,欠钱的是老大嘛,更何况,还是老大欠钱。事实上,我们是没有多少能动性的,就算曾经有过,也早已经错过。
但无论是赚钱还是赔本,有关部门、有关投资机构都应该给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而不是三缄其口,让大家雾里看花。对于民众的议论,有关方当珍惜,因为这本身也是一种监督。无论如何,让大家猜来猜去,报喜不报忧,犹抱琵琶半遮面,肯定都不是官方应有的态度。
功德圆满 “两房”或将退出历史舞台
“两房”曾是美国金融市场的宠儿。房利美成立于1938年美国经济大衰退时期,是罗斯福“新政”的一部分,当年,政府成立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即后来的“房利美”),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抵押贷款。1979年,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后来的“房地美”)成立,以拓展按揭市场。
“两房”是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巨头,被认为不可能倒闭,否则美国的购房者将无款可贷。“两房”的股票一度是安全投资的代名词,原因是其收入稳定,而且一旦出错,美国政府会出面干预。“两房”的债券一度成为国外投资者竞相购买的投资对象。
2008年,“两房”引发了自上世纪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这个角度来讲,让它退出市场并没有什么值得怜惜之处。但有人从一个角度来分析,认为它们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功德圆满,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了。
财经评论员时寒冰认为,“两房”退市是次债危机在美国结束的标志,次债危机,美国成为最大的赢家。在《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 中国怎么办》一书中,他作了如下阐述:
美国购房的普通民众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具或者诱饵。他们本来不应该买房,也没有资格和实力买房,但是,政府、金融机构甚至活跃于房地产领域的各类经纪人,人为地“创造条件”,让他们购买房屋。当他们欢天喜地地搬进自己的新家,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各种金融衍生品被疯狂地创造了出来。这些金融衍生品被打包和包装后销售给全世界的政府、金融机构和民间投资者,把风险和成本也迅速转嫁了出去。
次贷危机爆发后,我们发现原来那些买不起房的人重新搬出了新房,作为道具的角色,他们已经出色地完成。房价下跌使更多的美国人买到了便宜房子,减轻了政府的住房保障压力。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财力和精力去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更何况,现在的一些住房本身就可以承担公共住房的功能。而那些金融衍生品的制造者,他们获利丰厚,满载而归。在“道具”们搬出新房后,这些建在美国土地上的房屋作为抵押物归属于美国金融机构,将来房价一旦步入上涨周期,美国金融机构会因为房价的升值而再次迅速膨胀为巨人,成为世界上一个个最令人畏惧的、拥有惊人财富的大鳄。美国政府由于接管了部分金融机构,也将从中受益,这会提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而全世界那些购买次级债券及相关衍生品的投资者,却由于大都不以基础资产为支撑,只能无奈地吞下苦果。这就是次贷危机的真相。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