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年来首次贸易逆差看通胀与粮价
在全球大通胀下,中国应对通胀的思路可做适当调整,让老百姓的收入和福利增长快于通胀,让劳动者成为通胀中的赢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 《环球财经》编委 张捷
外汇平衡不宜再靠货币贬值
4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今年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情况,公告显示,受国内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春节长假等因素影响,今年一季度我国累计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为6年来首次。同时今年3月份,我国进口1520.6亿美元,再次刷新今年1月创下的1443.2亿美元的历史纪录。
在中国经济增长顺风顺水时候,出现外贸逆差应高度重视。海关总署的报告中也提及是受到国际大宗商品涨价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对外资源的依存度提高,我国进口势必还有一个快速上涨过程,未来贸易逆差在大宗商品涨价的背景下或会更加严峻。
虽然中国的逆差首次出现而且数额不大,但是美国金融危机时的部分有毒资产将在下半年到期,美国经济可能会带动世界二次探底,美国为了维护全球霸主地位,势必会在全球主导引发金融信用危机,就如此前发生的欧债危机一样,因此我们要防微杜渐,要做好外来势力可能做空中国资产的思想准备。
对于中国的外汇压力,有一个惯性思维就是调整汇率让人民币贬值,更有人把中国的逆差归结于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笔者认为,当前中国依靠货币贬值增加出口平衡外汇的策略已经面临一个历史拐点。
之所以如是说,是基于中国与以前贬值换取出口增长的时代不同了,中国牢牢占据着“世界工厂”的地位,提供的产品已基本占据了可以占据的市场的全部份额,即便产品价格再下降,也很难导致西方需求的增加,却可能因出口产品的售价降低而拉低中国的出口收入。此外,西方向来把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扩大视为洪水猛兽,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死死盯着我们扩大市场的行为,频发的反倾销、反补贴行动就是例证。
如果人民币贬值,中国进口支出必然扩大,以前中国的资源对外依存度较低,中国的石油甚至还对外出口;但现在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中国的进口支出在人民币贬值的模式下以前是增加不大,现在却是暴增,这样的结果会加剧外汇收支的不均衡,同时使得国内消费进口资源和产品时要付出更多的货币,加剧通胀压力。
以笔者浅见,中国不妨以提高中国强势资源产品的价格来增加外汇收入,与此同时提高老百姓的工资收入。中国强势的资源涨价可以扩大进口的收入,以此对冲大宗商品的涨价;而中国老百姓工资收入的增长,在全球通胀的模式下不能慢于通胀的增长。在通胀的模式下,世界各国都是收入随同通胀增长的,中国的收入增加与世界相比没有相对性的变化,不会给中国造成竞争劣势。反倒是如果工资收入被压制,容易被西方找到“倾销”的口实。
经济是一个有机运行的整体,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增加实际上与中国的外贸平衡和外汇安全也是息息相关的。一些西方学者或是受到西方教育的学者总说增加老百姓收入和涨工资会引发通胀,但我们要知道,中国是世界工厂,中国涨工资的成本是消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人来买单的。也就是说涨工资后,收入增加的是中国人,而承担涨工资的通胀成本的却是全球消费者,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在全球通胀中博弈的制胜之道。
通胀下重点不在印钞而在发钞
现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已经明显进入通胀通道,世界性的印钞大赛正在上演,未来或将继续。
在这样的通胀格局下,我们需要看的不应再是印钞了没有,因为全球都在印钞。我们要应关注印钞后的货币发行,发行方向的不同,对于通胀下财富再分配和财富的流向至关重要。
在货币发行方面,中外有着巨大差别。西方国家的货币发行主要是以央行收购国债来完成的,而这些债券是政府发行取得现金用于社会公众福利的,因此美国的印钞实际上是一个福利发放的过程。通胀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可谓是个“劫富济贫”的过程(具体论述可参见《环球财经》2010年9月刊)。
中国的情况不同。我们的货币发行最大的是外汇占款,约占货币发行的2/3,这些外汇占款实际上被外来热钱、外来投资以及与外贸有关的机构取得。
谁在印钞时最先得到货币,谁就是通胀当中的得利者,因为你可以拿着钞票在没有通胀的时候买到商品,而以后其他人要买时就要涨价了,因此谁先取得钞票,谁就有在通胀下的获利权!在通胀成为全球趋势难以阻挡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印钞到了哪里,是谁得到了便宜。
对于当今国际上的争相印钞和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也是同样的,每一个国家的印钞都是本国最先得到货币,在货币倒手的过程中尽力从外国买入资源,同时把货币输入他国。在希望他国持有本国货币的背后,是这些货币所交换的资源流入本国,这就是当今世界主要国家所奉行的资源重商主义。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博弈重点不是印钞而是发钞,怎样把自家的钞票发行到其他国家去。如本次日本大地震,日本央行印钞约合5000亿美元,并且保持了当时汇率的高企,在印钞的同时成功地向全世界发钞,这也是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为什么不顾日本的反对一定要干预日元汇率的缘故。各国的印钞和竞争性贬值的实质就是在国与国之间博弈财富的流向,是一个全球的再分配过程。
因此,在全球大通胀下,中国应对通胀的思路可做适当调整。在中国一国难以对抗世界通胀的情况下,更应把重点放到通胀中怎样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和福利水平,让老百姓的收入和福利增长快于通胀,让劳动者成为通胀中的赢家,这将有利于创造一个竞争向上、积极进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是中国应对通胀最有利的方向。
中国粮价上涨将通胀回流西方
世界的粮食市场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国际粮价本身是受到各国控制的,但粮食的涨价对于各国的影响却是完全不同的。
美国的农业人口只有3%,粮食涨价是极少数人得利的事儿。西方其他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对于中东及非洲国家,粮食大量依赖进口,而且粮食涨价后现货贸易是很少的,想要迅速得到粮食更加困难,因此在粮食价格上涨后这些国家会承担比公开市场粮价更高的粮价。对于贫富不均、大量收入主要用来购买粮食的国家,肯定是民生压力剧增,导致社会动荡,今年以来北非及中东部分国家出现的危机,就属此类情况。
对于中国情况就不同了。中国70%是农民,这也意味着一旦粮食价格上涨,收益的是大多数人。虽然粮价上涨也会带动农资价格的上涨和中间渠道的盈利,但是粮食涨价肯定首先是农民最先得到实惠,就如此次粮食价格上涨,粮食收购价上涨比粮食批发价格要快很多,给农民收入的增加带来了明显变化,“民工荒”正是农民得到实惠、不愿外出打工的一个体现。而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可以通过补贴低收入人群来解决城市人口的稳定问题。
更关键的是,中国粮食涨价会带动周边国家的粮食涨价,这些粮食的成本决定了劳动力的最低成本,中国粮食涨价所带动的工资涨价会让周边国家同步涨价,这样外国的加工订单是无法转移的,西方国家就不得不支付更多的加工费用,这些费用增加了外贸出口的收入,也使得世界性通胀回输给西方。
因此,我们不应当简单地认为粮食涨价会导致通胀压力增加,相反,中国的粮食涨价恰恰是改善民生。我们与中东资源国家、非洲粮食依赖国家不同,在全球分工模式下,目前担纲“世界工厂”的中国在粮食价格、工资上涨后,反倒可能将通胀回流给西方,减轻本国通胀压力。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