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加)马耀邦著 林贤剑译、林小芳校
2010年11月5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随后,中国成为美国跨国公司最喜欢的外包目的地。由于成为世界工厂,张开双臂欢迎投资,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资产。中国的外汇储备已从2003年的4000亿美元增至2008年的近2万亿美元,在五年时间里翻了五倍。传统上,全世界的央行投资其美元资产的唯一途径是购买美国国债,因为美元是事实上的世界储备货币。然而,2007年,中国成立了中国投资公司(CIC),以分散投资其庞大的美元资产。中投公司是一家国有投资公司,也被称为主权财富基金。
虽然阿布扎比投资局、新加坡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控股公司等主权财富基金已存在几十年,但中国的第一只主权财富基金设立后不久就敲响了华盛顿的警钟。美国国会议员特别关注的是,中国投资公司的投资活动可能对美国金融市场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他们提出该安全问题,是基于如下信念:中国可能会利用该基金,来推进其地缘政治目标。他们认为,中国试图分散其外汇储备,不只是限于投资美国国债,这是中国的最终目标之一。突然间,主权财富基金全部被美国的媒体描绘成“规模令人恐惧的大”。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经济学家布拉德·塞斯特(Brad Setser)宣称,“主权财富基金的崛起代表了权力从美国向一组国家的转移,这组国家是不透明的,不是民主国家,也不一定是美国的盟国”。2
然而,随后发生的事件证明了这些担心是毫无根据的,其表达的忧虑是毫无必要的。中投的既定目标“是进行长期投资,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努力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1带着获得可观的金融回报的目标,中投以30亿美元购买了黑石公司9.9%的股份,黑石是华尔街最大的私募对冲基金。
在美国,对冲基金在不受监管的环境下运作,致力于卖空和衍生期权等各类激进的交易策略,经常运用杠杆,以实现绝对的高回报。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期间,据说,对冲基金的抛售是造成股市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对冲基金被指控加剧了社会危机,并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危害,”2因为很多美国人的养老基金由于投资于对冲基金而损失惨重。
对于中国,投资于对冲基金,也证明是同样的不幸,因为中国投资于黑石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中国30亿美元投资的账面亏损一度超过了85%,也就是高达25亿美元。有人会问,为什么中投,一家国有投资公司,愿意投资重金于黑石这样的投机性风险企业,为每股支付如此高的价格。
由于在黑石集团的投资上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人们会认为中投公司可能已经汲取宝贵的教训,将避免对美国金融业的投资。令人惊讶的是,“2007年12月19日,中投向摩根士丹利投资50亿美元,在这之前不久,该金融公司宣布将减记94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投资亏损。”3可以肯定的是,长期以来,摩根士丹利都受到指责,其“实践偷盗式金融”,是“金融巨鳄设计越来越复杂的证券的野蛮场所。”4
到2006年,豪伊·胡布勒(Howie Hubler)成为摩根士丹利的明星债券交易员,因为他的团队制造了近10亿美元的利润,也就是该投资银行20%的利润。但胡布勒不再满足于为摩根士丹利工作,因为华尔街最好的和最聪明的交易员都加入对冲基金,在那里,他们可以获取数以亿计的利润。为了留住胡布勒,摩根士丹利与他签定了一份特殊的协议,让他管理其自营交易团队。胡布勒下了一笔巨额赌注,赌3B级次级抵押贷款会违约,购买了价值20亿美元的信用违约掉期。胡布勒肯定,一旦该贷款违约,这个投资组合就会产生20亿美元的利润。问题是,他的违约掉期头寸每年的保费耗资2亿美元。为了冲销他的成本,胡布勒开始销售风险较小的3A级次级信用违约掉期。不过,为了冲销他2亿美元的保费,胡布勒不得不卖掉十倍的3A级次级信用违约掉期,因为3A级的保费只有3B级的三分之一。这些交易全部完成后,胡布勒购入的3A级次级信用违约掉期总额结果是价值高达160亿美元,在“摩根士丹利的内部报告中登记为实际上无风险。”5在这方面,我们想指出,金融欺骗是华尔街的游戏,“二十多年来,债券市场的复杂性有助于华尔街的债券交易员欺骗华尔街的客户。如今导致债券交易员欺骗自己。”5
事实上,胡布勒的赌注,最终耗费了摩根士丹利一笔巨款,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在一笔交易中就亏损90亿美元,有史以来的最大一笔亏损”。6“豪伊·胡布勒的亏损是其简单下赌注的结果。胡布勒和他的交易员认为,他们是一班精明的家伙,来到地球上是为了充分利用市场的低效。相反,他们只是促成了更多的低效。”7然而,豪伊·胡布勒不是华尔街最笨的傻瓜。3A级信用违约掉期的其他买家包括日本瑞穗金融集团和瑞银,瑞银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损失了374亿美元。不论怎样,胡布勒的亏损“可以肯定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自营交易损失。”7但最令人不安的是,“摩根士丹利没有任何人说得清楚,豪伊·胡布勒承担了怎样的风险,胡布勒本人也不知道。”7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便在摩根士丹利宣布其遭受了90亿美元的交易亏损之后,中投公司还是购买了该投行50亿美元的股份,中投是否清楚摩根士丹利对风险的考虑。
巧合的是,中国的这笔投资正好发生在主权财富基金——阿布扎比投资局收购花旗集团75亿美元的股份之后。在金融崩溃期间,主权财富基金将注资入破产的花旗集团、美林和摩根士丹利等美国银行,确实为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提供了资金源泉。然而,华盛顿的一些观察家并不感谢这些主权财富基金的帮助。相反,他们认为,来自中国的流动资本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并呼吁“集体地努力,建立国际统一的标准,来指导政府对其跨国投资的管理。”3
因此,美国国会通过了“2007年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该法规定,对于外国的任何投资交易,只要其可能导致外国控制“关键基础设施,可能损害国家安全”,就要实行强制性调查。3该法要求,在调查后,国会将对外国政府控制的交易实施额外的监管并提出详细的报告。然而,尽管该法已通过,“还是有些评论家不相信,新法律在面对新兴的主权财富基金所带来的风险时,能够充分地保护美国”。3因为它没有解决经济安全问题。有些人想实现与中国的互惠,他们建议,美国金融服务监管机构“应该考虑当前美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被禁止的业务和活动是否也适用于美国。”3
对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所带来的经济和安全风险,华盛顿可能夸大了其担忧,因为中国政府已经决定,中国投资公司“将不会投资于某些敏感的领域和市场。”3北京认为,华盛顿和其他国家“可能试图以中国创建主权财富基金为借口,采取针对中国经济的保护主义措施。”3换言之,贸易和出口,而非投资,是中国议程上最重要的议题。
因此,中投公司的投资战略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投资回报率,”3“本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赢利。”3为了努力确保华盛顿无须担忧对美国公司收购的可能性,中投公司董事长2008年赴华盛顿宣布,“中国将主要投资于资产组合,而不是单个公司。”8“中国无意于获得任何公司的控股权,它将是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不会投资于破坏环境、浪费能源或生产烟草的公司。”8
显然,中投公司的投资战略与西方跨国公司的恰恰相反,西方跨国公司已加强其控制中国经济所有部门的努力,从制造业、消费品、保险、电信逐渐进入银行业。没有一家跨国公司满足于成为中国一家企业的小股东。许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先是作为合资伙伴,很快就会通过购并的方式,成为控股方或独资方,而本地的合作伙伴完全退出。
随着“2007年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的通过,华盛顿将中国的投资置于严格的审视之下,与美国不同,中国张开双臂欢迎外国直接投资,西方跨国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正日益控制中国经济的关键部门。“由于中国政府投资于基础设施(铁路、港口、航空运输等),跨国公司扩大了其在动态的市场部门中的角色。中国的21世纪战略逆转了美国19世纪的外国投资战略,将最有利可图的行业交给外国资本,而中国国库为高成本、长周期、大规模、低回报的基础设施提供融资。”9
2010年,中投公司总经理说过一些惊人的言论,他表示,“中投公司的动机就是利润,而不是国家利益”,“认为中投和中国国有企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合作在全球寻求自然资源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10
这使人们要问,中投是为谁赢利呢?中投公司轻率地冒险投资于救助黑石和摩根士丹利等华尔街公司,已招致巨大的损失。事实上,2008年9月17日,在中投向摩根士丹利注资不到一年时间之后,摩根士丹利正面临困难,其股价下挫42%。此时,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将摩根士丹利交给摩根大通,不需任何费用。对于中投管理层,这必定是痛苦的经历,并引起阵阵恐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中投好意提供资金来稳定美国金融市场,但其得到的全部感谢是严密的审查,其在美国的交易受到怀疑和恐惧的对待。11
中投公司投资于黑石和摩根士丹利等美国金融机构的唯一目的,是从事投机活动,而不是投资于造福全球经济的生产性资产。中投公司的投入资金是美元资产,即便这些资产带来高回报,也只是美国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只能造福于美国金融资本。最令人惊愕的是,中投总经理高西庆公开对外国媒体宣布,他的公司不是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难道它是为外国利益服务的吗?最恶劣的是,中投董事长和总经理声称要追求的所谓“利润”,甚至不能使用于中国的国内经济。这些利润不能为中国和中华民族带来任何好处。这里存在中国的开放政策问题:高西庆先生一直被称为“中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10,在政府最高层如高先生这样的人士,在追求利润的名义下,毫不关切中华民族的福利和中国的国家利益。
这些精英都已在美国的大学得到洗脑。他们都认为,美国的投资银行作为华尔街的骄傲,是最富有魅力的企业。殊不知,在现实中,这些银行的日常活动主要是在世界上最大的赌场上相互对赌。
注释:
1. China-inv.cn: “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2. Universia Net: “Hedging Their Bets: How Hedge Funds Can Curb Critics and Avoid Regulation”.
3. Martin, Michael F.: “China Sovereign Wealth Fund”,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June 22, 2008.
4. Truell, Peter: “Ex-Salesman’s Book Gets a Chilly Morgan Stanley Review”, New York Times, October 8, 1997.
5. Lewis, Michael: The Big Short, w.w. Norton & Company, 2010, PP. 203-207.
6. Madreck, Jeff: “At the Heart of the Crash”,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June 10, 2010.
7. Lewis, Michael: The Big Short, w.w. Norton & Company, 2010, PP. 215-218.
8. Weisman, Steven: “China Tries to Reassure U.S. About Its Investing Plans”,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1, 2008.
9. Petras, James: Rulers and Ruled in the U.S. Empire, Clarity Press Inc, 2007, P. 146.
10. Perkins, Tara: “China’s Investment chief to Canada: Fear Not”, Globe and Mail, October 19, 2010.
11.Wikipedia: “Morgan Stanley”.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