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康菲公司在中国的三宗罪
刘红杰 罗沙 余晓洁
美国康菲石油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迄今,已有38年。之前的37年,一直默默无闻,如今却“声名暴起”。只是康菲自己恐怕也没料到,会以这种方式出名。
初到中国
康菲来到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1973年,康菲的前身之一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应邀来华协助中国进行海上石油勘探。当时的中国,入海比上天还难,中国石油工人坐着小渔船出海,靠土法上马,国民党废弃的巡洋舰也都派上了用场。
1979年11月25日的一次震惊高层和石油界的事故,促成了中国最后决定邀请外国公司参与协助海上石油勘探。当天,原石油部“渤海2号”钻井船发生翻船事故,导致72人死亡,包括石油部部长宋振明等在内的多名高官随后被撤。
这项重要决定做出后,跨国石油公司在华业务开始真正深入、发展和扩大。一时间,菲利普斯和壳牌、埃克森、BP(英国石油)、莫比尔、德士古等国外石油公司,争先恐后地搭上中国对外开放的“早班车”。
然而,尽管西方石油公司对进入中国市场充满热情,但上个世纪整个七八十年代,能勘探到海底石油的企业少之又少。不过,1981年,菲利普斯石油获得南海珠江口盆地海上能源勘探权,仅两年后就发现南海油田,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在中国发现海上石油的外国公司。在南中国海,这家石油公司共勘探并参与开发了6座油田。
不过,这个阶段的菲利普斯,虽然在中国投入大量资金,但并没有获得太多实惠。专家认为,一是当时没有找到大规模的峰油;二是时机不对,因为从1985年到1999年,正值世界油价最低谷。
于是菲利普斯把目光投向了石油产业的下游和陆地。1995年,它设立了上海办事处,开始开发下游化工塑料业务。次年,又在山西开始煤层气的勘探开发。1997年,又在上海金山卫建立了高密度聚乙烯工厂。上世纪90年代,其奉行的是“广撒网、多捕鱼”策略,期冀在中国获取更大的利润。
最终,还是老本行成就了菲利普斯。1999年,菲利普斯与中海油合作在华发现蓬莱19-3油田。
曾经的康菲
渤海的蓬莱19-3油田不仅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海上油田,也是继大庆油田之后在中国发现的第二大整装油田。按照合同规定,权益分配比例为中海油占51%,菲利普斯占49%。
2002年8月30日,美国康纳和石油公司与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合并成立新的康菲石油公司,同年12月31日,渤海蓬莱19-3海上油田成功投产,到2010年,日产原油达到56000桶。
此间的康菲,业绩不错。2003年9月26日,康菲中国实现100万工时无员工损失工作日及其他可记录伤病事故纪录;2005年3月26日,蓬莱19-3油田完成第100船提油;2006年3月31日,康菲收购伯灵顿资源公司。
康菲在大把捞金的同时,也没有忘却对自身社会形象的塑造。在此期间,康菲中国曾捐赠50万元人民币,用于贫困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并组织员工志愿者为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孩子们提供帮助。
康菲中国还关注青少年的发展,其每年捐款中有一半以上都投向了旨在支持中国青少年教育和成长的项目上。2005年,在得知专门为打工子弟,孤、贫和流浪儿童接受教育培训而设立的北京光爱之家6年搬了7次家后,康菲中国捐款,资助校舍租赁及修缮。非典期间,康菲低调的抗非慈善活动,在坊间也赢得了口碑。
康菲对环保形象也特别在意。在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有一片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八达岭国际友谊林,就是康菲出资500万元人民币建设的。
康菲中国总裁司徒瑞如此总结康菲的公益活动,“在康菲,我相信我们的成长不仅依靠商业上的成功,还源自于我们作为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回报社会的承诺。”
康菲三宗罪
司徒瑞口中的“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却在此次渤海漏油事故中失去了公众的信赖。造就了“康菲梦”的渤海蓬莱19-3油田的溢油事故,暴露出康菲中国存在的种种问题。
6月4日和17日,蓬莱19-3油田B、C两个平台相继发生漏油事故。8月20日,康菲公司向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承认,在蓬莱19-3油田c平台北侧15米范围内发现9处海底油污渗漏点。康菲安全神话被打破。
“渤海油田的油,普遍油质较稠。要开采这种油,就要采取向地层中注水的方式,增加地层压力,石油才能顺利通过油井被‘挤’出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主任温珍河说。
在蓬莱19-3油田B平台,闯下大祸的B23号井就是这样一口注水井。
根据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油田开发方案,B23号井应采取分层注水的作业方式,也就是根据地层压力的不同,来区分每一层的注水压力和注水量,防止地层压力不一形成超压乃至地层破裂。然而,调查组专家们查阅康菲公司作业记录时发现,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油田作业者们并没有遵守这一操作规程。
“我们发现B23号井采取的是笼统的注水方式,同时向各个地层注水,”温珍河说,“有的地层连通性好,有的差一些,压力不均的情况下,造成了地层超压。”而超压的油层边上,恰恰有一个断层,于是巨大压力之下的原油终于找到了出口,通过断层直达海面。
相比B平台,康菲公司在c平台犯下的错误更让人愤怒。
根据油田开发方案,c平台采用的是世界先进的岩屑回注技术开采石油。在平台上,C25号井就是这样一口岩屑回注井。
C25号井的施工遭遇到了一点“小小的尴尬”,也许是事先的地质调查不够细致,钻头还未到达目标深度,就再也钻不动了。
“出现这种情况后,康菲公司在未进行论证的前提下,连续两次仓促决定将回注深度上移,”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副司长陈先达说,“第二次上移后,回注区域已经非常靠近油层。随着岩屑不断回注,油层中出现了一个高压区域。”
溢油事故发生前夕,因为嫌采油速度太慢,康菲公司决定在c平台再打一口编号为C20的注水井,进一步增加油层压力,提高采油效率。而根据经核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钻井内用来降低附近地层压力的套管,必须达到地下350米深度。但在C20号井内,仅仅安装了深225米深的套管。
正是这一口被期待用来增加石油产量、却先天不足的C20号井,打穿了C25号井制造出的油层高压区。石油在巨大压力下冲人原本用来注水的C20井,又从井口喷出,造成了海洋石油开采中最大的灾难--井涌。与此同时,C20号井过浅的套管又导致了套管下部地层承压过高,井内大量石油及泥浆混合物冲破井壁,进入到了海底泥砂层中。
“这完全就是违规作业造成的,根本不能算是意外事故。”温珍河评价说。
随着事故原因的逐渐清晰,整个油田中,明确为“有风险”,以及“无法确定风险”的钻井数量,达到29口之多。
康菲公司作为责任方,在“有章不循”、“自负自大”和“毫无责任心”的开采作业中,一步步将溢油这个可怕的海洋梦魇带入了中国领海。
康菲为何嚣张?
在随后的日子里,康菲中国的表现竟一反往日的“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形象。从事发一个月隐瞒消息到发布会上不露面;从短时间内渗油点已得到有效控制,到新溢油点出现,溢油量再度飙升;从拒不道歉到虽道歉但绝口不提赔偿;从声称完成国家海洋局“两个彻底”的要求,到承认没有完成,甚至声称“就是骗你的”,康菲方面的一举一动,深深刺痛了中国民众的神经。
面对中国舆论排山倒海般的指责,康菲却举重若轻,淡定自若。康菲为何如此表现?
司徒瑞的回答透露了玄机,“康菲和在墨西哥湾酿漏油事故的BP不能做对比”。言外之意,“中国不能和美国比”。BP在美国漏了油,被判设立200亿美元赔偿基金。但在中国肇事的康菲却先瞒报,继而推卸责任,后又处置不积极,赔偿多少钱至今无果。
中国国家海洋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康菲的态度根源有三:一是将溢油责任归咎于自然原因,借口由于地层自然裂缝溢出原油,不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封堵溢油,以避免造成责任者之嫌。二是熟知我国法规和相关政策,知道溢油处置措施不力和瞒报事故并不会遭受严重处罚,也不会影响其经济利益,因此对监管部门懈怠应付。三是对我国海洋环境和公众要求缺乏企业社会责任。
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指出,法律的滞后凸显出企业权益和责任严重不匹配不对等的现实,这助长了企业片面追求利润而忽视安全的行为。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认为,这次事件凸显出有关部门的监管存在一定漏洞。
渤海漏油,无疑将成为康菲在中国的污点,或许也是其自身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环球视野》摘自2011年9月16日《环球》)
链接:谁是康菲
晓徐
频发的事故为何都不能令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引以为戒?
一场持续3个月的溢油事件,将一家陌生的美国公司带到了中国人的视野中。它就是可以与BP、壳牌等国际能源巨头匹敌的康菲石油公司。
2011年是康菲石油公司成立的第8个年头。不过,它的前身---合并之前的美国康纳石油公司、菲利普斯石油公司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前者成立于1875年,后者始于1905年。
截至2010年12月31日,从公司市值、探明储量及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综合衡量,康菲石油公司已经是美国第三大能源公司。它还是世界油气探明储量第七大持有者,以及世界第四大非国有炼油公司。
截至2011年3月31日,在纽交所上市的康菲石油公司市值约为1130亿美元。它在全球30多个国家拥有2.96万名员工。
虽然自2002年合并后,康菲石油公司还没有遭遇过因能源开发事故导致的诉讼。但在之前的几十年里,菲利普斯公司一再面临此类索赔。康菲石油公司现任的领导人穆怀礼在合并之前任菲利普斯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他就曾经历过三次大型的泄漏爆炸事故。
目前,因“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导致的索赔诉讼一触即发。中国国家海洋局和中国人面对的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超级康菲的诞生
西方石油工业中曾将包括洛克菲勒家族、埃克森、美孚等在内的7家世界最大石油公司称为“七姐妹”。合并之前的康纳和菲利普斯都不在此之列。
1875年,康纳石油公司的前身大陆石油运输公司,成为西方最早的一批石油贩售商。当时,其创始人艾萨克•布莱克敏锐地观察到,如果用铁路大批量从东部炼油厂引进煤油,价格就会下降,需求将会上升。于是大陆石油运输公司应运而生。
令大陆石油运输公司得到大发展的是1929年与马兰石油公司的合并,它重新命名为大陆石油公司,成功进军上游产业,在全美30多个州拥有近3000口油井和数以千计的零售店。
同年9月,大陆石油运输公司在纽交所上市。1个月后大萧条到来。通过一系列的艰难决定---降薪、出售石油生产业务、放弃开采计划,大陆石油运输公司获得了充足的现金流,建立了连接庞卡城与芝加哥的五大湖输油管道,并开发了许多新产品,从而得以顺利度过危机。
1979年,大陆石油运输公司正式改名康纳石油公司。此后,它被杜邦公司收购,又被出售。
与康纳石油公司相比,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走了另一种发展道路。1905年,菲利普斯兄弟在俄克拉荷马打出了81口油井,并在1917年成立了菲利普斯石油公司。
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早期的成功在于,它没有把钻井过程中出现的天然气烧掉,而是开始研究提取液化气,结果很快成为美国最大的液化天然气生产者。
让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美国名声大震的是:1930年美国第一条州际公路66号公路开通时,它在沿路设立了许多加油站,并将“Pillips66”的盾牌图案作为公司标志。到今天,Pillips66仍是美国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此后,它涉足合成橡胶和高性能航油等产业,并在二战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石油勘探和生产,包括后来在中国进行联合勘探和能源生产。
国际性的勘探和开发给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带来了机会。1970年,菲利普斯在挪威北海发现了埃科斯弗克油田。它在高峰时的产量达到日产油13万桶。在阿拉伯石油禁运及伊朗革命引起的两次石油危机时,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就是凭借埃科弗斯克得以跻身世界级的大石油公司。
2000年以及2011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完成了两起大型收购,不仅油气储量翻番,还成为仅次于埃克森美孚的美国第二大炼油企业、第三大汽油零售商。这一年,康纳石油公司也以43.3亿美元收购了伯灵顿石油公司。
在各自完成大型收购后,2002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与康纳石油公司合并。
“受到诅咒”的化工厂
合并之前的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曾经发生过多起泄漏及爆炸事故。尽管中国国内对其知之甚少,但它们都已载入了石化灾难史册。
1970年,位于密苏里州富兰克林县哈德逊港的一条丙烷管道断裂导致了丙烷爆炸,相当于50吨TNT炸药引爆的破坏力。那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爆炸事件,成为燃料运输危害的经典案例。这条管道即为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下属的管道公司拥有。
1977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最引以为豪的埃科斯弗克油田也出事了。当时一座海上油井发生井喷,8天时间内共有约26.3万吨原油泄漏到海中。所幸的是,挪威国家污染控制中心表示这起事故并未造成重大生态灾难。
实际上,这起事故本来完全可以避免:在之前的一次维护中,菲利普斯公司的工人将本可以预防井喷的机械设备上下颠倒安装在了井口上。
最值得一提的是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下属“受到诅咒”的化工厂。
1989年10月23日,对于受害者甚至是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来说都是重大灾难的一起事故发生了。当天,得克萨斯州的帕萨迪纳发生了一系列由乙烯泄漏所引起的爆炸。肇事工厂正是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下属的一间化工厂。这起事故导致24人死亡,314人受伤。
事发原因是,为了削减成本,菲利普斯转包了许多必要的厂房设施维护工作给一家工程建设公司,而该公司人员在维修煤气管道时没有启动隔离程序,引起了易燃溶剂和气体扩散到了工作区。同时,工厂内并没有相应的探测器或预警系统,于是8万5千磅高易燃乙烯及异丁烷气体在工厂内点燃,并引起了连锁爆炸。
事后的调查显示,这是由于工厂安全程序不足所致。而美国职业安全及健康管理局证实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过去已有多次严重违反安全规定。美国职业安全及健康管理局于1990年写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的报告指出,这次灾难给菲利普斯公司带来了至少7.5亿美元的损失。
这对于当时刚刚举债扛过恶意收购危机的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随后而来的受害者索赔官司让这家公司更焦头烂额。为解决544起侵权行为赔偿,菲利普斯支付了400万美元。
10年之后,同样是这家工厂又发生一起爆炸事件并引发火灾。两个承建商的员工身亡,三名男子在爆炸中受伤。该公司为此支付了14万美元罚款。
紧接着在2000年3月27日,这家化工厂又奇迹般地发生了爆炸和火灾,致使1人死亡,71人受伤。死者罗德尼戈特是一位管理人员,在1989年事故中九死一生,最终还是未能幸免于难。这次事故原因仍是安全保障程序和设施的缺失。美国职业安全及健康管理局在调查中指出,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对于工人缺少类似爆炸和火灾事故的应急培训。
“菲利普斯是有问题的,看它的历史会发现,爆炸事故太多了,以至于现在哪儿一爆炸,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菲利普斯。”该公司一位老工人Danny George曾对媒体表示。
在2000年的事故中菲利普斯被联邦政府罚款250万美元,但由于其反对,实际支付了210多万美元。
2008年,这家工厂又发生过一起大规模的丙烷泄漏事故。
同一家化工厂连续发生泄漏爆炸案实在不可思议。频发的事故为何都不能令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引以为戒?究竟是偶然还是管理的漏洞?成了人们心头一个永远的谜团。
教父穆怀礼的态度
目前康菲石油公司的领导人穆怀礼经历了这几起事故。在此次“蓬莱19—3”事故索赔中,他也对康菲石油公司态度起到决定作用的。
《彭博商业周刊》曾撰文称,正是穆怀礼的气魄才使康菲石油公司最终跻身于经济能源之列,也正是他的一次又一次大赌注将康菲石油公司推上了顶峰。
1946年出生的穆怀礼是一位银行家的儿子,曾在美国海军服役。部队驻扎巴林时,他对石油生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3年退役后,穆怀礼加入了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财务部门。1980年,他因能力出色晋升为副总裁。
有报道说,穆怀礼是一个举止温和,说话轻声细语的人,行事方式过于低调,这使他看起来不太像美国第三大石油公司老板。
但在行动上,穆怀礼却显示出截然相反的一面。2002年,正是他在媒体和投资界的一片质疑声中,大胆地促成了两家公司160亿美元的合并案。
穆怀礼还被认为是一个勤奋的人。穆怀礼同时也强调诚信及透明,经常说,“如果没有你的健康和你的诚信,你没有大有作为”。
然而,2000年的得克萨斯州帕萨迪纳化工厂爆炸使他的名誉严重受损。据美国媒体《Rigzone》报道,这次爆炸对他影响很大。从那以后,穆怀礼表现出更加重视能源安全,包括为员工提供安全培训。他开始致力于通过改进技术提供替代和可再生能源,确保能源的生产、储存、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低。
然而,2011年6月,蓬莱19—3事故发生。
其实,2011年对于康菲石油公司是关键的一年。因为根据计划,2012年它将出现一次巨大的变动:剥离其炼油业务,拆分为勘探和生产、炼油和销售两个独立上市的公司。届时其炼油和销售公司将取代目前排名第一的瓦莱罗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独立炼油商。外界普遍估计,他会借此机会退出前台。
《华尔街日报》评价穆怀礼说:“他在过去的十年完成了现代美国企业史上的一个壮举:几乎从零开始创建一个新的石油巨头。”
对于这位2010年年薪近1800万美元的石油大亨来说,如果不能处理好这次事故,他将很难功成身退。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99期,摘自2011年第37期《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