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四夕:给凤凰卫视台何亮亮先生的公开信
何亮亮先生您好:
凤凰卫视台的节目我最爱看,而且还非常执着,因此,我妻子曾幽默地对我说:“你硬离不开你那个凤凰妹妹啊”。
由于爱看,也就发现你有些话说得不妥。第一,你在时事亮亮点中说:“马寅初扛上了毛泽东”就是不实之词。有点像“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请看附件《马寅初没有扛上毛泽东》。
第二,后来,你听说南街村垮台了,你像得了头彩一样的兴奋,并断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也就是说,走集体化道路迟早要垮台的。但你不要忘记,南街村有个口号叫“外圆内方”,那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他们对外不得不同流合污,对内还是要走集体化道路。即使南街村彻底垮台了,也不能说走集体化道路就是死路一条。垮了南街村还有后来人,现在中国农村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还有六千多个。
第三,3月17日,你在提到当年邓小平他们到法国勤工俭学时,又说毛泽东没有出过国是“井底之蛙”,不改革开放。这你就太信口开合了,难道那些出过国的人就什么都懂吗?什么都行吗?中共从国外回来的二十八个半,在遵义会议前不是把革命搞得一塌糊涂嘛。你知不知道中国有句古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毛泽东虽然除了到过苏联就没有到过其它国家,但他对外国的了解,比你何亮亮先生多得多。举几个例子给你听:(一)前法国总统德斯坦说:“还有一件事让我颇受感动。就是1974年我当选总统前,我的前任在4月份去逝了。就在此前几个星期,一位访华的非洲国家元首会见了毛泽东,他们谈到下届法国总统的人选,因为那时蓬皮杜总统已经生病了。毛泽东对这个来访者说:‘我知道下届法国总统是谁,是吉斯卡尔、德斯坦先生。’那位非洲元首很吃惊,我也很惊讶,他竟然知道我,而我当时既年轻,名气又不大。可见毛主席是非常了解法国政治的,并且还有很正确的判断力。”(二)1950年1月毛泽东访苏期间,斯大林对毛泽东说:金日成要想解放南朝鲜,他怕美国出兵,我认为美国不会出兵。毛泽东听后说:打起来了,美国要出兵。斯大林说:不会吧。结果美国出兵了。(三)就在北朝鲜军队把南朝鲜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的时候,毛泽东去信提醒金日成,要他注意防止美军从仁川登陆。不知什么原因,金日成没有接受毛泽东的建议(可能是他相信斯大林说的美国不会出兵)。结果美军就是从仁川登陆。(四)杜勒斯发表的有关和平演变的文章,其他领导人还不知道,毛泽东就知道了,并提醒大家注意。(五)1959年,陈毅外长写了一篇批判杜勒斯的文章,征求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看后批示:杜勒斯最近病了,他最近又没有说我们的坏话,为什么要批他,请你给总理商量。……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毛泽东也比其他领导人先提出,他43年44年就提出要引进外资。新中国成立后,他就强调对外贸易,外国政府不行,就搞民间的。70年代初,当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稍有放松,就立即用43亿美元(那时的43亿美元是是个什么概念你是应该知道的)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邓小平就说过:毛主席生前也想引进外资,……就是人家封锁我们……。你连邓小平的书都没有很好读,就说毛泽东是“井底之蛙”,太轻率了吧。
如果我说错了,请批评,欢迎批评。
此致
敬礼!
四川师范大学 罗四夕
2008年3月20日
附件:马寅初没有扛上毛泽东
2007年4月23日,凤凰卫视评论员何亮亮先生,在时事亮亮点中说:“马寅初扛上了毛泽东。”又说毛泽东主张“人多力量大。”……
何先生这些话纯属子虚乌有。毛泽东没有说过“人多力量大”的话。1958年4月15日,毛泽东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说的是:“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今天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这就是何亮亮等人所说的毛泽东主张“人多力量大”的来历,或者根据。这是你们的理解、体会,不是毛泽东的原话。毛泽东这里说的是我们所取得的成就的原因:一是党的领导,二是六亿人口共同努力取得的,不是主张人越多越好,更不是反对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每当谈到我国的人口和困难时,毛泽东就认为人多是很麻烦的了。1959年5月6日,毛泽东《接见苏联等十一国代表团和驻华使节时的谈话》就说:“中国人很多,要吃饭穿衣。这是很麻烦的问题。”(《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248页)因此,毛泽东不是主张人越多越好,更不是反对计划生育。
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抬扛毛泽东的《介绍一个合作社》是荒谬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公开发表于1957年7月,57年10月马寅初就遭到批判。而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是1958年4月15日。难道马寅初能预测未来,他1957年7月就预测到毛泽东1958年4月就要提出所谓“人多力量大”,因此,他要提前10个月给毛泽东抬扛吗?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和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在时间和空间以及内容都不能混为一谈,不能把这两件事人为的扯在一起,把它们对立起来。
马寅初没有扛上毛泽东。中国人口多,要控制是马寅初和毛泽东的共识。中共中央提出控制人口比马寅初还早一年,1954年1月,中共中央就批准卫生部《关于节育问题的报告》,并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发出了《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1955年马寅初才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浙江小组会上提出“新人口论”。当时有人支持他,也有人反对他。反对的理由是,认为苏联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中国也不要讨论。就这样,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泡了汤。
1956年1月,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二十九条中说:“除了少数民族地区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计划生育,提倡有计划的生育子女,使家庭避免过重的生活负担,使子女受到较好的教育,并且得到充分的就业机会。”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提纲中说:“从六亿人口出发,节育。”(《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312页)
2月27日,毛泽东正式讲《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他明确提出:“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生育。”“我们人类对自己最不会管理,对于工厂的生产,生产布匹、生产桌椅板凳、生产钢铁,他有计划,对于生产人类自己就没有计划”,“人类总而言之要自己控制自己,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计划地生产”。“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增长。”“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人多是好事,当然也有困难。”(《中国人口经济思想史》第491页)
1957年3月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讲“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又讲了控制人口。在这种情况下,马寅初在会上,才充分阐述了他的“新人口论”。马寅初的发言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和肯定,毛泽东还表扬了马寅初,他说:“马寅初讲得很好,今天讲得很好!我给他是同志,从前他的意见,百花齐放没有放出来,准备放就是人家反对,就是不要他讲,今天算是畅所欲言了!但这个问题还值得研究,政府应该设机关,还要有一些办法。”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会议作结束语的提纲》中说:“控制在六亿人口(控制一个时期少增长,以待条件具备,再作适当增长)。”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第362页)
在总结发言中毛泽东又说:“人口节育,要三年试点宣传,三年推广,四年普及推行,也是十年规划。……” (《中国人口经济思想史》第491页)
由于毛泽东的支持,马寅初受到很大鼓励,感到与共产党人心心相印,并无比兴奋地说:“我们的最高领袖毛主席对人口问题有同样的看法,这是一件可喜的事。因此,我对毛主席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由此看出,当时在中国要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毛、马是一拍即合,一唱一和。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在毛泽东的鼓励和支持下出台的,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支持是出不了台的。因此,马寅初是不会与毛泽东抬扛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不是抬扛毛泽东的,马寅初对毛泽东是崇敬的。
那么,为什么要批马寅初呢?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正确的,批是错误的,但不是毛泽东要批马寅初。批马寅初的原因是:由于《新人口论》得到毛泽东的支持,马寅初感到很兴奋。由于兴奋,后来他是讲了一些欠妥的话,他在一次人口论的演讲中说:“中国人口这样发展下去,十年后有八亿一千万,五十年后多少呢?吓死人!二十六亿一千九百万,吃的东西怎么办?上山开荒?向外发展嘛,那就不能和平共处。”
后来,毛泽东得知后,在与马寅初交谈时提醒他:不要再谈这句话了(即:向外发展嘛,那就不能和平共处)。马寅初虚心接受,还诚恳地写出大字报公开作自我批评。应该说毛主席对马寅初是关心和爱护的,没有批马寅初的意思。但是,有些人看了马寅初写的自我批评的大字报后,却歪起想,他们认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马尔萨斯人口论”,是受到毛主席的批评才作自我批评的。于是他们就大批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不仅如此,他们还批马寅初在反右中用钱支持“右派学生”办刊物,又批马寅初经济学中的“团团转”。后来康生和陈伯达插手,认为马寅初的问题不是学术问题,而是“用学术为名,搞右派进攻”。这样才把问题搞复杂的。(请参看《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中册,第1088页)
不是毛泽东要批马寅初,马寅初本人是很清楚的,在电视剧《马寅初》中,当一些人很批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时,马寅初说:毛主席说我的“新人口论”是正确的,这时那些批马寅初的人都蔫了。
以上事实说明,把我国人口多,增长率快的原因,归罪于毛泽东批马寅初造成的恶果是完全错误的:一是毛泽东没有批马寅初;二是毛泽东一直重视计划生育,国家一直在推广计划生育,从来没有人批判过计划生育。
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自然原因。我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大多数地方适宜生育,如果地理环境不宜生育,鼓励她任意生,她也生不出来。像瑞典那样的国家,不实行计划生育,它的人口增长也很慢。又如前苏联就鼓励多生,生得多还有奖励,并赠予母亲英雄的称号,但他们的人口增长也很慢。
社会原因。既有进步原因,也有落后原因。
进步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人均寿命由解放前的35岁提高到70岁,就凭这一条,人口就要快速增长;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免费给人民群众打预防针,基本上消灭了瘟疫和传染病,死亡率就低了,人口就增加快了;国家的统一,没有内战,国家的强大,没有外敌入侵,保持了五十年的和平时期,死亡率就低了。这三点是我国人口迅速发展的进步原因。从1840年到1949年,109年里,我国人口只增加了1•5亿(那时还不知计划生育为何物),而新中国成立50年来就增加了7亿多,而且是一直在推广计划生育的情况下增长的。50年增长数是109年增长的5倍多。原因就在于在旧社会里,内战外战不断,战争中伤亡人数多,死亡率高;人民的生活困难,人均寿命只有35岁,人们常说人生70古来稀,死亡率高;瘟疫流行,仅麻疹、天花两种流行病,每年就夺去很多婴幼儿的生命,死亡率高了,因此,人口增长就慢。
落后原因又分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两种。所谓思想问题,就是由于人们文化科学水平低和落后的传统思想引起的落后思想,即: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传宗接代,重男轻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情愿跟着要饭的儿,也不跟着做官的女。因此,人们千方百计要生个男孩子,这对实现计划生育的阻力很大。在一些地方还认为生一个子女是很不光彩的事情,妇女之间吵架,多生的妇女骂少生的妇女没有本事。作为妻子,如果没有给丈夫生个儿也感到惭愧。这些就是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落后原因。
还有实际问题,就是在广大农村还是男人劳动力强些,一般来说,儿多还是生活好些。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如果都是独生子女,孙辈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夫妇俩就要负担15个人的生活(夫妇二人加一个娃娃共三人,再加双方的父母共四人、双方的外公外婆四人、双方的爷爷奶奶四人),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这是不堪重负的。由于这两个原因,在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阻力就更大。这不是毛泽东说要计划生育人们就计划生育,也不是马寅初说要计划生育人们就计划生育。现在城市里基本上做到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不论男女),在广大农村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现在(注意!是现在不是过去)广东省有一个村,一对夫妇生四个子女的是少数,四个以上是多数,有几对夫妇还生十个之多。在许多农村生一个是少数。城市之所以能做到一对夫妇只生一个,那是因为,一般说来,城市工商业发达,劳动生产率较高,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加之城市人的素质高一些,大多数人老了又有退休金,老了在经济上不全靠子女,就比较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
农村要完全做到有计划生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农村计划生育的主要手段就是罚款,而有的人有钱,不怕罚款,有的人外出打工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挣钱交超生子女罚款。少数负责计划生育的干部也希望人们多生,生得多,罚款多,奖金也就多。因此,在农村要完全做到一对夫妇只生一个还比较困难。必须从发展经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科学素质入手,才能做到一对夫妇只生一个。
翟振武认为:“中国人口第一次增长高峰为1952——1957年,是在马寅初遭无辜批判之前。马寅初遭到批判后几年,中国人口是负增长。我国人口第二个增长高峰为1962——1967年,这时中央已明确支持节育,这期间人口的增长与批马寅初的浪潮无关。因此,把中国人口过快增长说成是‘错批一人’的结果,在时间顺序上讲不通。对人口增长直接施加影响的是人口政策,当时的人口政策并没有因批马寅初而改变,仅凭人口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不考察当时的人口政策,就断言理论界错批一人,从而误增3亿人口,在逻辑上也不成立。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看,对马寅初的批判始于1957年10月,1959年达到高潮,当时我国人口是6•59亿(1958年数据)。对马寅初平反是1979年6月,我国人口为9•69亿(1979年数据)。历时22年,人口增加了3•1亿。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全国人口要继续增长几十年,把22年间增加的所有人口都定为‘误增’,是不了解人口增长规律和人口统计学。” (《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6期第123页)
总的看来,毛泽东在人口问题上,不仅没有错误,而且还有重大贡献,他提出了确定我国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战略思想:(一)革命加生产、加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二)人多是好事,也是坏事。人多有二重性。人口和经济要协调发展。(三)对人口问题,一要乐观,不要悲观。二要控制,控制要有具体措施,计划生育的重点在农村。
时事亮亮点中还说:马寅初由于受到“四人帮”的迫害,1960年被迫辞职。这又是不实之词。当时有“四人帮”吗?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