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的秋天,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熟练地处理了古巴导弹危机。此事被提升到冷战中主要神话的高度。故事的核心是,肯尼迪凭借美国的军事优势和自己钢铁般的意志,迫使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屈服,撤走他秘密部署在古巴的核导弹。正如时任国务卿迪安•腊斯克所言,美国人同苏联人“对视”,苏联人先“眨眼”。传说赫鲁晓夫放弃了一切,而肯尼迪却寸步不让。所以,此次危机被吹嘘成美国的完胜和苏联的惨败。
肯尼迪在混乱、毫无结果的冷战中取得的胜利自然而然地开始在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这场胜利,军事实力和意志力被当成神话,外交中的互谅互让被贬得一无是处。
双方都有让步
当然,美国人曾长期狂热地反对与魔鬼妥协,但他们确实妥协过。哈里•杜鲁门总统甚至提出让莫斯科共产党人参与马歇尔计划。他的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后来认为,对付共产党人只能“从实力地位”出发。在这方面,事情或多或少归于平静,直至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将这一主张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他的后任面临拒不跟魔鬼妥协的压力增大。
人们对古巴导弹危机的看法——即肯尼迪在寸步不让的情况下获胜——曾贯穿于政策考量和政治辩论中(无论是口头的还是非口头的)。数十年后的今天,由于担心就核问题向伊朗作出让步,或者就塔利班在阿富汗的作用向该组织作出让步,人们又谈到了这种看法。美国领导人不喜欢妥协,而对1962年10月那13天挥之不去的误解从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事实上,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能够得到解决,并非因为莫斯科在外交上无条件地一声不吭,而是因为双方都作出了让步。苏联人从古巴撤走导弹,以此换取美国承诺不入侵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并从土耳其撤出“木星”导弹。出于现在看来显而易见的原因,肯尼迪的人对这笔交易中有关“木星”导弹的部分秘而不宣达近20年之久,而且即便在当时也认为这部分交易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由于一些仍然令人费解的原因,苏联人也保持沉默。哈佛大学的格雷厄姆•艾利森等学者多年来不断指出真相,但他们的努力很少在有关如何迫使美国的敌人就范的公共辩论中或白宫会议上受到关注。
美方刻意隐瞒
从一开始,肯尼迪的人就想方设法隐瞒在“木星”导弹问题上作出让步一事。10月27日,肯尼迪总统的弟弟、司法部长罗伯特•F•肯尼迪在会见苏联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时就提出“木星”导弹换苏联导弹的建议。他告诉多勃雷宁:我们会把“木星”导弹撤走,但这并非协议的一部分,你们永远都不能提及此事。苏联人撤走了自己的导弹,美国也撤出了“木星”导弹。这个秘密保守了16年,直到阿瑟•施莱辛格的一本书中有一小段谈到了此事。
4年后,肯尼迪总统的几位主要顾问在《时代》周刊上撰文,纪念古巴导弹危机20周年。他们在文中承认,当年的协议涉及“木星”导弹。然而,他们的做法削弱了这件事的重要性——将“木星”导弹说成是后来加上的内容,说肯尼迪总统早就决定将其撤出土耳其。后来,他们的说法就完全自相矛盾了,他们承认,对协议中有关“木星”导弹的部分保密非常重要,如果泄密“会对美国及其盟友的安全产生爆炸性和毁灭性的影响”。
肯尼迪总统的这些助手太着迷于他们的胜利神话了,以至于他们大多数人在转而反对其中蕴含的原则后很久还在宣传这个神话。大多数人最后都开始反对越南战争,而在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的时候,这场战争仍在继续。他们都对军事力量的价值和大国对抗产生了怀疑,并且成为外交妥协的坚定倡导者。
但是,直到1988年,其中一人才公开明确承认,几十年来他一直很虚伪,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肯尼迪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麦乔治•邦迪在他的《危险与生存》一书中悲叹道,“这种保密是有代价的。我们遵守在‘木星’导弹问题上的承诺,保守秘密,却误导了我们的同事、同胞、继任者和我们的盟友”,使他们认为“在那个星期六立场坚定就足够了”。承认这一点花费了26年,但他们毕竟承认了。
苏联“只想脱身”
令人吃惊的是,俄罗斯人并没有更早地透露真相。苏联若在“木星”导弹撤走后及时把秘密泄露出来对莫斯科有两个好处:首先,导弹交换协议会大幅削弱苏联人彻底失败这一说法的说服力。即使肯尼迪总统正计划撤走“木星”导弹并替换成“北极星”导弹发射潜艇也没关系。
其次,这会在北约内部造成极大恐慌。导弹交换协议会被描绘成出卖土耳其。罗伯特•肯尼迪甚至告诉多勃雷宁,这种担心是他希望保密的主要原因。多勃雷宁把罗伯特•肯尼迪的话传回了莫斯科:“如果现在宣布这样的决定,会导致北约发生严重分裂。”一旦“木星”导弹撤走,莫斯科会发动突然袭击。人们会认为苏联人欢迎这样的机会。
多勃雷宁完全了解为什么这个神话让美国不愿妥协,上世纪70年代末他告诉了我,当时我正在国务院工作。然而,直到1995年他的回忆录出版,他才公开说出来。他写道:“如果赫鲁晓夫作了安排(泄露秘密),危机的解决就不会被看作是这么不体面的一次撤退。”
那么,为什么苏联人没有泄密呢?原因很可能是——甚至就是——赫鲁晓夫和他的政治局从来没有考虑过泄密,因为他们不知道危机会被描绘成什么样子——他们看起来会有多么软弱。在危机达到高潮那天,在得知肯尼迪愿意拿“木星”导弹作交换之前,赫鲁晓夫就已经准备打退堂鼓了。他对同事说,苏联“面临战争和核灾难的危险,整个人类都可能被毁灭”。他根本没有想“木星”导弹的问题,他只想脱身,决心让同事们相信,美国承诺不入侵就足以保护苏联的影响力和自尊。
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我联系了还在世的最有可能知道底细的三个人:谢尔盖•赫鲁晓夫(尼基塔之子)、阿纳托利•葛罗米柯(导弹危机期间苏联外长安德烈之子)和亚历山大•别斯梅尔特内赫(危机期间外交部官员,后曾担任外长)。他们都支持这个看法,但又承认他们不知道赫鲁晓夫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表示,当时苏联领导人真的害怕美国入侵古巴。对于我提出的导弹危机期间美国不可能入侵古巴的看法,他们都不以为然。美国在“猪湾事件”中惨败后,这种想法在美国政策圈成为笑谈。谁也不愿承认莫斯科需要通过泄露有关交换导弹的秘密才能保全苏联的面子。然而,随着我们一直谈下去,大家最后都承认,如果当初公开交换导弹的秘密,苏联的大国形象确实会好很多。
妥协并不是一个通常会使政治人物热血沸腾的词,在涉及美国外交政策时尤其不多见。导弹危机的神话加强了人们对妥协的蔑视。
长期以来,美国的外交政策辩论过于强调威胁和对抗,轻视切实可行的妥协。诚然,妥协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候恰恰是错误的选择。但决策者和政治人物必须公开、无所畏惧地研究妥协方案,将妥协方案和其他选项放在一起进行评估。妥协有时确实行不通,那时总统可以进行威胁甚至使用武力。但他们需要记住,即使是具有钢铁般意志的肯尼迪总统当年也找到了解决古巴导弹危机的妥协方案,而且这个妥协方案还奏效了。
附: 古巴导弹危机始末
1962年10月1日,美国情报机构警告,苏联可能已经在古巴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
4日,运载首批核弹头的苏联货船抵达古巴。
9日,美国方面出动战机对古巴执行侦察任务。
10日,美国拍到苏联货船运载着核弹头驶向古巴。
14日,美军一架U-2侦察机拍摄到了有关中程弹道导弹的照片。
15日,美情报分析人员确认了古巴的23~24个导弹发射场。
16日,“惊爆13天”的第一天。美国总统肯尼迪迅速成立国家安全会议执委会。同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告知美驻苏大使,苏联在古巴的活动仅仅是防御性的。
17日,美国在古巴发现了射程超过2200海里的SS-5导弹。参谋长联席会议提议对古巴实行空中打击,而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则主张对古巴实施封锁。
20日,美国最终决定对古巴实施封锁。肯尼迪对外宣称感冒,取消了中期选举的竞选活动,专心处理危机。而此时苏联已在古巴部署了4万军队。
21日,封锁古巴计划敲定——美国将对靠近古巴的船只进行检查,如不配合将对其开火。
22日,161架美国战机进驻16个基地,每架战机都装备了核武器,这在历史上实属首次。苏联也下令加强战备,抗击敌人对古巴的入侵。19时,肯尼迪通过电视讲话向全国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
23日,美军在古巴大萨瓜再次发现导弹发射场。肯尼迪写信给赫鲁晓夫,要求双方保持克制和谨慎。
24日,美军进行了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动员。战略空军司令部选定了苏联境内的220个目标,一旦收到警报,它们将立刻遭到打击。
26日,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命令古巴防空力量向古巴上空的美国军机开火。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表示如果美国不入侵古巴,莫斯科将从古巴撤走导弹。
27日,驻古巴的苏联军队在没有莫斯科允许的情况下击落了一架U-2侦察机。赫鲁晓夫提出,以苏联从古巴撤走核武器为条件换取美国撤走已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肯尼迪向赫鲁晓夫传达口信表示同意。
28日,赫鲁晓夫宣布拆除导弹及导弹发射场,运回苏联。肯尼迪在收到消息后立即下令停止对古巴的空中侦察,并停止对苏联船只采取进一步对抗措施。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化解。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07期,摘自2012年美国《外交》月刊11月号(提前出版)一期文章)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