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胡新民:韶山风物耐人思

:胡新民 发布时间:2014-09-15 来源: 字体:   |    |  
1966年毛主席秘密回韶山:“现在我又要带你们长征了”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毛泽东生于韶山,长于韶山,但他不仅仅属于韶山,而且属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属于世界。韶山因他的出现而闻名中外。

  多年来,无数的人民群众和外国友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韶山参观后,在思想上精神上获得的感受和启示是很重要的的。1963年3月25日,叶剑英元帅来到韶山。他在参观完“毛泽东青少年时代陈列室”后,激动不已,挥笔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韶山风物耐人思”。

  “政治寒暑表”

  1993年4月,毛泽东百年诞辰纪念日前夕,曾任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馆长、时任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副局长的高菊村在接受采访时承认,韶山的游客数量曾有过大起大落,而且认可采访者提出的“政治寒暑表”之说。高菊村提到了1950年到1992年的韶山接待的游客数量总共3000万,其中来自海外的16万。高菊村还特地提到了几个年份:1965年20万,1966年剧增至290万;1978年下降至70万,1980年跌至23万;随后缓慢回升,直到1989年下半年才开始加速回暖,1990年至1992年分别达到91万、105万和108万。

  在韶山游客“大落”的那几年,日本毛泽东思想学院院长竹田幸子,依然带领学院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访问韶山。1980年10月,她率团第七次来到韶山。访问团的一位教师看到四周空荡荡的,心存疑惑,问道:“现在来韶山人少多了,是什么原因呢?”韶山的一位负责人坦然解释说:“毛泽东同志从神坛上走下来,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容易影响一部分人的认识,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位负责人并告诉说,中国共产党的共识仍然坚持认为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竹田幸子对此表示赞同,她在结束这次访问时留言道“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全面了解了毛泽东的功绩。”

  后来有关专家解读了韶山游客的从“大落”和“大起”的过程。文革结束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全面正确的评价。在起草这个决议的时候,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决议》的)中心的意思应该是三条。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邓小平还强调说:“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但当时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并没有关注并且深刻认识到这个核心问题的历史意义。与此相伴的是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全面否定毛泽东的思潮,人数不多却影响不小,这也反映在韶山游客的数量上。在这种情况下,韶山毛泽东故居纪念馆甚至还一度面临“办”还是“关”的问题。

  1989年的政治风波教育了人们。特别是被形形色色的思潮一味推着走的青年人终于有机会回头来思考一个问题: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为什么在中国选择了一条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对毛泽东的复杂情感和对中国革命历程以及未来走向的思考,终于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寻找毛泽东热”。数年少人问津的毛泽东选集热销起来,中央有关部门很快组织修订,于1991年发行了第二版毛泽东选集,新华书店门前排起了长队,半年的销售量达到1000万套。在这股热潮中,参观韶山的游客数量开始重新“大起”,而且这个“大起”延续至今。2014年春节期间,韶山的游客达到了69万,这7天的游客数竟然是“大落”期间1980年那一年的三倍!

  江泽民于1991年3月来到韶山,在谈到两年后的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时强调:“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不能丢。”1993年12月20日,他专程从北京来到韶山出席毛泽东铜像揭幕仪式,亲自为毛泽东铜像揭幕。这一年,韶山游继续升温,来访人数达到150万。

  松山一号楼和滴水洞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先后50次到过湖南。其中第1959年6月的15次和1966年的6月的第40次回到了家乡韶山。

  1959年6月,为了研究解决大跃进、公社化中的一些问题,考虑纠“左”,毛泽东决定抓紧到有关省市进行调查研究。在武昌出发往长沙前夕,毛泽东对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说,听说湖南农民生活安排不错,他们搞得比较稳当,你可以向他们学习,互相学习很有必要。

  当时的湖南农业情况相对较好,还调出了18亿斤粮食支援粮荒的外省。时任副省长华国锋后来回忆道,1958年大跃进,湖南相对而言没有大冒进,这与毛泽东经常来湖南教育、指导,养成比较实事求是的作风有关。

  1959年 6月24日,毛泽东及其随行人员乘专列从武汉来到长沙。正在湖南视察工作的副总理兼公安部长罗瑞卿随即参与陪同并负责安全工作。毛泽东对罗瑞卿约法三章:一不要派干部去韶山,特别不要派公安人员去;二在行动上给予自由;三到了韶山不要阻拦和群众的广泛接触。

  毛泽东于1959年6月25日下午5时许到达韶山,入住韶山招待所松山一号楼(今韶山宾馆松山一号楼)。住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来当地负责干部了解家乡各方面的情况和他的亲友的情况,然后请公社党委书记毛继生替他通知一些乡亲次日来松山一号楼共进晚餐。

  6月26日一早,毛泽东祭拜了父母之墓,之后看望乡亲邻里拉家常。接下来查看了旧居等地,看望了韶山学校的师生,最后是下到韶山水库游泳。

  游泳归来时,松山外面站满了人。罗瑞卿担心毛泽东太累,劝他回招待所休息。坐在车上的毛泽东说:停!停!有群众的的地方我都要停。毛泽东走下车,与四面围上来的群众握手寒暄。事后工作人员发现,毛泽东的右手都红肿了。

  夜幕降临,毛泽东请的客人都来到了松山招待所参加便宴。毛泽东发现有一位他记挂的亲戚毛碧珠没有来,便问当地干部怎么回事。那位干部开始支支吾吾,毛泽东继续追问,才知道因为毛碧珠被划为富农,当地干部没有通知他参加。毛泽东听到干部的这个说法,有点生气,说道:“富农又怎么样?他是我的堂弟,他还能害我吗?你们一定要去把他找来。”毛碧珠赶来后,毛泽东和他嘘寒问暖,关切地问:“当地对你怎样?”毛碧珠有分寸地回答:“他们没有把我当富农看。”毛泽东望着这位堂弟一会儿,摇了摇头,说:“我看你这个富农可划可不划。”停了一会儿又说:“现在已经划了,你有什么意见?”毛碧珠说:“没有意见。”毛泽东把手伸过去,拉着毛碧珠的手说:“你也老了,身体也不好,不要再劳动了。告诉你的后人,听党的话啊!”

  毛泽东白天走访时就听到了不少群众对于农村的浮夸风,农村基层干部的唱高调,讲假话和吃不饱等问题的反映。在便宴开始前,毛泽东专门召集干部群众开座谈会。他鼓励大家讲真话。当场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纷纷对浮夸风、公共食堂等问题提出尖锐的意见。毛泽东为了表示对“忠言逆耳”的鼓励,特地让摄影师为他和几位敢“直谏”的老人单独合了影。最后,毛泽东说道:

  “乡亲们,你们提意见是对党的热爱,对政府的支持,希望你们今后还多提,大胆讲。回到北京后,中央要开会,好好研究,向全国下个文,统一解决食堂问题。我们搞社会主义,是才搞,没得经验,出了问题,中央要负责,特别是我要负责。”

  6月27日,毛泽东又接见了部分群众和干部,听取了有关生产、群众生活等情况的汇报和意见。下午离开韶山返回长沙途中,先后在宁乡县高桥村、望城县曹家坳村停车,下到田间地头查看。当他看到有些田中插着“卫星田”、“跃进田”的牌子,亩产指标都在数千斤以上时,便摇头。他对围观的干部和农民说,这样的田早晚两季能打800斤就谢天谢地了。在曹家坳村,他问闻讯而来的村支书杨仲秋他们的一亩田能产多少斤。杨支书回答大概600斤。毛泽东点点头说,这还有点像。接着对陪同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那些亩产千斤的都是吹牛的。

  七年以后的1966年6月16日至28日,毛泽东回湖南调研考察。这次行程本来并没有计划去韶山,是到长沙后临时决定的。

  6月16日,毛泽东乘专列从杭州到长沙,住在湖南省委九所三号楼。因天气炎热,房间没有降温设备,已经73岁高龄的毛泽东感到比较难受。听到接待的工作人员提起在韶山滴水洞修建的房子可能凉快一些,于是毛泽东一行临时决定,去韶山滴水洞。

  1959年毛泽东回韶山时,曾对周小舟说,能否在滴水洞给他搭个茅棚,以便他退休后居住。第二年,新上任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到韶山实地查看,发现在此地建房,不但空气清新,而且安全,连飞机都无法侦察到,有利于战备。在滴水洞住房工程完成几年后的1970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备战,又在一号楼后面建立了防震室和防空洞。顺便提一句,江泽民1991年3月11日参观韶山,当晚和大家一起参观了滴水洞。在防空洞参观时,他特地把陪同的广州军区司令员朱敦法叫到跟前,说:“毛主席提倡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种洞看来有好处,万一出了情况,还可以利用。”

  滴水洞住房工程由三栋楼组成。按设计,一号楼供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使用,二号楼是陪同的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休息处,三号楼供随行的警卫人员和地方接待工作人员住宿。滴水洞工程于1960年下半年启动,到1962年基本完成共计3638.62平方米的三栋楼。竣工后不久,滴水洞开始接待中央领导人。但除个别领导同志在此小住外,一般人不得进入。1963年,时任团中央书记兼湘潭地委书记的胡耀邦,也在滴水洞住过40多天。

  毛泽东此次回故乡,是“绝对保密的”,因此没有和韶山的乡亲们交往。外界也对毛泽东这段时间的行踪一无所知。在这12天里,毛泽东整日关在一个书籍和文件资料的世界里,不停地思考着一系列重大的问题。他的业余时间,除了到山间散步,有时还和工作人员打打乒乓球,还有就是到不远的韶山水库游了一次泳。在这里,他思考得最多的是在我们这个国家如何“烧一烧官僚主义,但不要烧焦了。”

  毛泽东在此期间写下了一首别样的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

  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

  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

  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

  故国人民有所思。

  这首诗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时的复杂心境,同时也真实地记下了毛泽东当时南国之行中一段神秘的经历和深沉的思索。“青松怒向苍天发”,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斗志,而“修正主义者”则是“败叶纷随碧水驰”。数天后的7月8日,毛泽东致信江青,详谈了他对形势、斗争的看法,表达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初衷和决心。当时,他并不认为“文化大革命”的时间会拖得太久。他曾经表示过:“这样的运动时间不能太长久了,两三年足矣!”

  在给江青这封信中,毛泽东还提到了“我的朋友的讲话”。这是指林彪1966年5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林彪在讲话中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政变事实,要求全党高度警惕。林彪还说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毛泽东看了很反感,自问道:“我的话真的那么管用吗?”但是,为了发动“文化大革命”,以防止中国出修正主义、不使中国“改变颜色”,他不惜在他一生中第一次“在重大问题上,违心地同意别人。”这个“别人”指的就是林彪。

  6月26日,毛泽东在一号楼会议室接见了包括湖南省委代理第一书记王延春、书记处书记兼副省长华国锋和湘潭地委副书记兼韶山公社书记熊清泉在内的湖南省的一些干部。王延春向毛泽东汇报了韶山灌区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的情况,请毛泽东为韶山灌区题词。毛泽东摇头说道:要高产才算,灵了再写。

  据说后来毛泽东在一份材料上看到韶山灌区工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便会心地笑了。毛泽东早就强调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他知道这项工程是华国锋指挥修建的,因而对华国锋的印象更深了。1988年9月,在联合国粮食组织召开的灌溉系统评估及水管理会上,24个国家和地区的水利水电专家们,肯定了韶山灌区的综合经济效益,认可其达到了世界同类灌溉的先进水平。不过这是后话了。

  接见完毕,毛泽东对大家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以前我带你们长征,现在我又要带你们长征了”。

  毛泽东原定28日下午离开韶山。28日清早,他突然通知随行人员上午离开滴水洞。9点多钟,毛泽东和省地负责人、有关方面工作人员70余人合影。拍照完毕,毛泽东又回到一号楼客厅中坐了几十分钟,表现出浓厚的乡情愁绪。

  在等待毛泽东登车的时候,大家分立在道路两侧准备为毛泽东送行。从一号楼客厅出来的毛泽东见此情景。突然说道: “你们走啊,我还进去休息一下。”然后他走进一号楼前厅的沙发上默默地坐下来。

  时间在悄悄地流逝,四周一片寂静。一位随从人员有意把左手伸得老远,将手表露出来,提醒毛泽东:主席,您该走了!毛泽东装作没看见。后来,工作人员走到毛泽东身边,小声说道:“主席,一切都准备好了,走吧!”毛泽东站起身,打量了房子周围,出来后又看了看左右的山峦,上车离去。

  当车经过毛泽东纪念馆时,毛泽东叫司机停车。他掀起窗帘,朝着纪念馆看了一眼。过了这段路,汽车再也没有停顿,一直开到长沙。

  1976年9月9日凌晨,对当时的湖南韶山滴水洞管理员廖时禹来说,有一件事情令他一时百思莫解。9月8日上午,他们接到通知,说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晚上要来检查接待毛泽东回家乡休养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深夜快12点的时候,他们又接到一个电话,说张平化不来了。难道毛泽东不回来了?廖时禹心里清楚地记得,1966年6月28日上午毛泽东离开滴水洞时,亲口告诉说:“我还要回来的啊。”

  1976年9月9日凌晨零时10分,毛泽东与世长辞。滴水洞沉淀了一串凝重的历史话题,也铭记着一代伟人难圆的归根梦。

  字字珠玑的感言题词

  1959年回故乡,毛泽东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样热切赞扬的诗句。这些诗句不仅是对故里的赞美和期望,也是对整个中国的赞美和期望,1991年3月,江泽民参观了韶山后题词:“发扬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这个题词,同样也是对新时期整个中国的的赞美和期望。

  1981年6月我们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和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通过一年多以后的1983年的2月21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参观了韶山,题词:“毛泽东思想是亿万人民革命意愿和实践的结晶,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铁木尔·达瓦买提,在2000年9月12日参观韶山时,一连两次题词。一次是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题词:“毛泽东同志是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继续贯彻他的有关民族政策的论述,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一次是参观滴水洞后题词:“毛泽东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除了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留下了题词外,无数的中外各界人士访问韶山后也留下了他们的感言。在这其中,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辈社会名人留下的诗章别有一番风采。

  素有元帅诗人之称的陈毅,1956年11月参观韶山后作《赞韶山风物》诗一首:

  韶山冲里览风物,蔼蔼青松赤壤嵌。

  清水池塘傍茅舍,鸢飞鱼跃竹万竿。

  农村潜力最伟大,中国革命属发端。

  湘赣两省典型多,星火燎原豹一斑。

  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澳门爱国人士马万祺在1965年4月参观韶山后写道:

  春到湘江绿映川,秀丽韶山展眼前。

  豪迈农民先举义,激昂志士早扬鞭。

  燎原星火光华夏,革命风云起满天。

  领袖故乡人敬慕,环球遥望新霞烟。

  越南的老一辈革命家黎文良和春水于1965年2月访问了韶山,留下诗句:

  日自韶山出,日出东方红。

  当今红四面,四面起东风。

  在无数的韶山留言观感中,有几句惜字如金却字字传神的留言特别耐人思。

  1994年5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雷洁琼女士来到韶山。时年89岁,她是来韶山的国家领导人中年龄最大的。这是她第二次参观毛泽东故居。她在毛泽东纪念馆参观毛泽东遗物时对陪同人员说:“看了毛主席的遗物,很受教育,很受启迪。”她挥毫写下了八个楷书大字:“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1983年11月27日,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带着长女刘琴和四子刘源来到韶山。在参观期间感概道:“只有毛泽东才能令五湖四海各个地方的人凝聚起来,打下一个新中国。”当离开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时,王光美一个字一个字写下了她出自肺腑的声音----

  深切缅怀毛主席

  学生 王光美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我国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于1963年9月28日拄着手杖携夫人胡絜青来到韶山。时年65岁的老舍对接待人员说,很早就想来,毛主席这么伟大,我要来看看他的诞生地。二十年以后的1983年12月31日,86岁的胡絜青又独自来到了老舍生前最留恋和感慨的韶山冲,眼含泪花,颤抖地写下了三个发自肺腑的大字:“韶山美!”

  到韶山参观过三次的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历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基本上都参观过韶山。有些还参观过多次。他们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感人至深。

  1988年11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前国家主席杨尚昆第三次到访韶山。他一下车就说,这次是专程来的,“我觉得非来这里不可。现在有人搞非毛化,想否定毛主席,我不能不来,来了就是一个表示,天下还是他为首打下来的嘛。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晚年有错误,但他的历史绩是不可磨灭的。”

  胡锦涛曾三次到过韶山。继2002年11月15日他当选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后, 2003年3月15日又当选为新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2003年10月1日国庆节那天,胡锦涛来到韶山参观考察。这是他第三次来到韶山。在与韶山村老党员代表座谈时,他深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经过百折不挠的斗争,终于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为我们开辟了通向美好未来的广阔道路,也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同样也到过三次韶山。1966年和1997年,他曾两次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感受伟人情怀。 2012年“两会”一结束,习近平就于3月20日前往湖南长沙。一下飞机即赶赴韶山。韶山一片欢腾,毛泽东铜像广场像过节一样,到处是喜气洋洋的笑脸。与韶山民众一同高兴的还有那天幸运地来韶山的外地游客,他们一同见证了习近平向毛泽东铜像三鞠躬和献花的重要时刻。

  习近平在走近毛泽东铜像时,韶山铜像广场放起了宏浑高远的《东方红》音乐;习近平献花完毕后走向广场挥手向广场上的群众致意时,整个广场响起的是《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歌声。这歌声让广场的人彼此亲近彼此温情,很多人的眼睛甚至还温润起来。

  更有意思的是,习近平刚离去,涌上一大批向毛泽东铜像献花的民众,他们要在习近平刚献过花的地方接着表达对毛泽东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也想拍下习近平的花篮与祝辞。

  当天下午,习近平来到毛泽东同志故居参观。他深情地对大家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韶山的骄傲,湖南的骄傲,全国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大好局面。要努力把毛主席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让韶山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康、富裕的生活。

  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

  进入新世纪以来,韶山热一直加速升温。特别是每年的12月2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自发地从四面八方潮涌而至,来到韶山毛泽东广场“拜寿”,纪念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人民领袖,表达对一代伟人的无限敬仰与怀念之情。12月26日,被誉为韶山的“圣诞”,成为韶山红色旅游极为亮丽的风景线。

  人民群众对韶山的持续热情,引起不少学者的思考。他们在想:为什么一个历史人物逝世这么久了还能永恒地活在人们心里,受到人们的爱戴?著名专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是这样解读的:“人们给毛主席拜寿,首先就是感恩,这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很朴素的感情。西方有感恩节,毛主席的‘圣诞’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早在在讨论和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期间,邓小平就多次肯定民间流传的“反周民必反,反毛国必乱”。他解释:“不提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评价不恰当,老工人通不过,土改时候的贫下中农通不过,同他们相联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过。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已经从湖南省委书记岗位退下来20余年的熊清泉老人,在毛泽东120周年诞辰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再次来到韶山。他撰文写道:“1993年毛泽东百周年诞辰的时候,我曾经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毛泽东时代可能结束了,后面将是什么样的新时代?十年过去了,二十年又过去了,毛泽东120周年诞辰又来了,然而,现实比我想的好得多。邓小平理论成为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持续成为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而专家学者们在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前面总是要冠以‘毛泽东思想’,并且明确表明‘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两个阶段’。这样,我心里自然踏实。”

  熊清泉老人的话可以说是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人们感恩毛泽东,是因为毛泽东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当代中国,以这种精神为内在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之源。“群众路线”就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之一。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在201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湖南当地记者笔下的韶山是:“人如海,车如织,歌如潮。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片红色圣地缅怀追忆。”“思念绵绵,鲜花簇簇。在韶山毛泽东广场,主席铜像前摆满的鲜花和花篮越来越多。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人们纷纷表达着对于毛泽东的景仰与怀念,分享着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有关部门统计,这次自发来韶山参加纪念活动的超过10万人。”

  顺便提一下,有个别国内外的媒体特别注意到了市场经济对韶山人的影响,并作了相应的报道。对于这个问题,有位专家的说法颇有道理,他说:市场有市场的作用,信仰有信仰的力量。在那么多名寺古庙热衷市场化的今天,想拜佛的还是要拜;在西方诸多教会经常曝出丑闻的今天,信宗教的还是在信。回头来看看韶山,细心的游客尽管可以察觉到韶山人的经商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毕竟也没有听说过他们做过什么出格的事情,这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来韶山的游客中的绝大部分还是为了向人民领袖毛泽东表达敬意而来的。

  在201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时,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萧延中在《凤凰大讲堂》讲道:“120年在中国文化中是双甲子,就是两个60年,在中国文化中对这个数字特别地敏感。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毛泽东对于当代中国的影响,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这么说,仍然是无与伦比的。一个人去世三十多年了,现在仍然被社会所记住、所热议,就证明他的影响力并没有消失。毛泽东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同样是在201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时,许多海外媒体也把目光转向了韶山。美国的《环球邮报》2013年12月24日报道说,中国传统上以60年为一轮回。成千上万的毛泽东崇拜者本周将奔赴中国中部的湖南省纪念这位前领导人诞辰120周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报道,在寒冷的12月的下旬,大批游客来到韶山毛泽东的巨大雕像前照相留影。预计26日到韶山的游客将有10万人,全年游客可达1000万人次。也就是说,韶山是全球除迪斯尼以外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韶山风物过去耐人思,现在更加耐人思,将来肯定还会耐人思。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昆仑
打印文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跳到新浪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浪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