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查理三世,5月5日,加冕为英王,成为英国最老的国王。英国,在近现代,是个十分奇特的国家,充满了矛盾,既先进,又顽固,既民主又保守;发动工业革命是它,保留过时的立宪体制,也是它。英国人自己也觉得十分矛盾;年纪大的一代,觉得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传统的延续,习以为常;然而年轻的一代,却觉得难以认同,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脱节了。在他们的眼中,英国王室只是个摆设,一块活化石而已。
然而,仔细想想,英王查理三世的加冕,不只是个仪式那么简单,它充分反映英国王室,在历经千年来风风雨雨的历史激流中,能够变中求存,延续至今不倒,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那么要问,英王室适存的秘诀是什么?相对于不懂得妥协的中国王室来看,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能够谈判、妥协、让步,只求能够生存下来;在贵族的压力之下,放弃皇权,在中产的绅商阶层要求立宪的压力下,放弃政权,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虚君。
晚清的爱新觉罗皇室,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首先是中国向来没有民主立宪的政治传统,人民一直是顺民,推翻了一个皇朝,又拥立另一个新的王朝,成为新王朝的顺民,人民始终没有成立过自己当家作主的政权。
其次是一个偶然因素,就是权臣袁世凯假公济私,利用晚清复杂的政局达到自己的政治野心。他利用革命党和满清皇室之间的矛盾,要挟满洲王室说,如果王室不答应让位,则王室的命运将落到跟历代的王朝一样的悲惨下场,但如果答应退位,接受革命党优厚的退位条件,例如王室仍然可以住在紫荆城并且每月支付一应开销。
隆裕太后和摄政王终于在袁世凯的威胁利诱之下,被袁世凯说服,答应退位;袁再利用满洲王室要挟国民党,如果不答应,则必兵戎相见,孙中山很清楚,革命党的实力绝对无法与袁世凯的北洋六镇相提并论,乐得答应袁世凯提出的清王朝退位的条件。
精于玩弄权术的袁世凯,巧妙地利用革命党和清皇室之间的矛盾,在徐世昌的策划下,推动立宪运动,他并不是真心立宪,只是为实现其政治野心的一种权谋。他与晚清另一个重臣张之洞共同推动维新,但张没有个人的政治野心,而袁则不然, 利用维新变法,立宪运动,达到自己的真正野心。
首先他在立宪政府中成为内阁总理大臣,从而名正言顺地正式掌握自己训练控制的北洋六镇的兵权。当武昌起义时,密令部下冯国璋不得在武昌消灭武昌起义的新军,并且密令北洋六镇的将帅联名上书,要求清帝退位。隆裕和摄政王眼见大势已去,手上无兵可用,只得退位。
孙文的革命党,鉴于实力远不如袁世凯,所以退而求其次,答应只要袁世凯能够逼迫清帝退位,推翻清朝,成立民国,就辞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让袁世凯接替。
这样好的机会,不需要大动干戈,就能当上民国临时大总统,岂能放过?所以,就有了袁世凯当上立宪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有了清帝的退位,满清王朝的覆灭,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些重大的变化,都是在袁世凯主导,革命党和请王室被动地亦步亦趋的配合下,在极短的两三年内完成的。中国的立宪运动终于中途夭折,而走入历史。
综上而论,中国的君主立宪体制未能幸存下来,从长远来看,也未尝不是件大好事,因为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铲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总结而言,查理三世的即位,是英国历史的大倒退,使英国从人类历史的领头羊,退化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实在是英国人民的悲剧!所以英国年轻的一代,对查理三世的即位,使英国从人类近现代文明的领头羊,变成人类近现代文明的一块活化石,深感失望,良有以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