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蚁族”、“蜗居”:我们还有未来吗?
随着廉思充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蚁族》的畅销,“蚁族”这个词,成为最近的热门词汇。“蚁族”是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代称,之所以将该群体名之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有人说,“蚁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第四大弱势群体的诞生。
《蜗居》的热播,又给我们带来一声沉痛的叹息。它以冷峻的笔触,将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赤裸裸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很残酷地击碎了很多人的梦想。《蜗居》中的主人公郭海萍,是典型的都市白领。“白领”,我们很多同学辛辛苦苦的学习、考研、找工作,不就为了在城市中能有个体面地工作、做个令人羡慕的白领吗?但是,“白领”们幸福吗:“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至少要进账四百,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在畸高的房价之下,人被异化为“房奴”,承受着极重的精神压力,许多人赔上了祖孙三代的积蓄,甚至一生的幸福。如果不是房子,我想苏醇海萍一定会是一对幸福的小夫妻,也不会有海藻和小贝的悲剧。
大学生,一个曾经多么令人羡慕的词汇,现在则成了让家庭和社会都非常头疼的问题。对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说,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三个选项:A 失业,B 蚁族,C 房奴。被挤爆的招聘会场,如雪花般飘飞的简历,一年比一年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人忧心。当你终于从成百上千份简历中脱颖而出,历尽艰辛找到一份工作时,那么祝贺你,你依然很荣幸地是蚁族中的一分子;当你很多年辛苦打拼,好不容易攒了一点钱,又很不幸地萌生了买房的念头时,那么恭喜你,你即将光荣地加入房奴的大军。
最近,一篇《房子让80后成为垮掉的一代》在网上热传,或许能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曾经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大学生百年光辉历程的序幕。从反抗军阀的“三一八”到谴责不抵抗的“一二九”,再到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赫赫扬扬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为民族崛起为国家富强奔走呼号;建国初期的大学生,大都满怀着一腔报效祖国报效人民的热血,立志做一支为人民无私奉献的螺丝钉;当历时的车轮逆转,共产主义理想湮灭之后,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是诗歌和民主的乐园,关心社会,关切苍生,依然是大学校园的主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行驶到我们这一代,号称有知识有文化的我们,却只能在房子的重压下,为生计问题,无奈的喘息。当一个人被房子奴役的时候,怎么去做生活的主人,做不了生活的主人,又怎能期盼他去做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呢?“因为房子,我们害怕事业;因为房子,我们不敢创业;因为房子,我们被迫啃老;因为房子,我们不敢养育下一代。”
在知青运动结束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我们的父辈,当年的那些知青们,依然成批成批地到他们当年下乡的地方,唱他们当年唱歌过的那些歌,看望他们曾经奋斗过的黄土地,因为那儿,有他们幸福的回忆,有他们的——青春、汗水和理想。我想,等我们这一代人到了那个年龄,回想起来的,一定是当年如何为了一座房子,蝇营狗苟,辛苦的打拼。因为房子,是我们一生奋斗的理想和全部意义所在。
与其说我们是“垮掉的一代”,毋宁说我们是被“压垮的一代”,太多的重担压在我们的肩头。我们无力改变现实社会的游戏规则,当生存、房子像饿狼一样向我们扑过来时,我们只有选择很拼命地奋斗,试图比别人跑得更快。但除了极少数人外,终究无数人会被吞噬,苏醇、海萍、海藻、小贝,以及与他们相联系的父母和亲属。
在失业、蚁族和房奴三个选项间挣扎的我们,还有未来吗?
救救我们的大学生!!!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