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抓手,推进农业机械化,为农民提供进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基本公共品(水利、技术等),从而在既提高农民收入,又提高农产品产出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改革内参》(2012年第38期)发表了陈锡文在“2012年中国农业发展高层论坛第三届”上的演讲,题为“让农民种自己的地”,读后有感,述评如下:
一、
“让农民种自己的地”一文重申了陈锡文一贯坚持的农村家庭承包制度不能动摇的观点,全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讲,农业家庭经营有效率,这是由农业自身规律决定的,具体地说,农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产业,其劳动对象是活的生命,是生命的生产活动,这使得农业的标准化和工业的标准化有很大差异。在田上劳动,要靠农民的自觉性,企业监督、激励和约束员工的办法在农业领域很难行得通。因此,陈锡文认为,“我想给当前公司经营农业一片火热的情况泼点冷水,想让大家能够认识农业自身规律,总结人类社会农业发展的经验,不要盲目。如果不让农民种自己的地,不让农民打自己的粮”,最后结果肯定是不好的。而“公司企业应该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作用,一家一户做不了的事情,需要公司去做”。“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储运设施、营销加工,让农产品增值,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公司企业在这方面做好,对中国农业作的贡献就非常大”。
第二个部分是讲,全球农业虽然都以家庭为基础,但还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这样的国家和地区,人多地少,集村庄而群居,用村庄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在这样的国家,农业不仅是经济学的东西,而且是社会学的东西,有村庄。另一类是南北美洲,大洋洲,人少地多,家庭农场规模很大,家庭和家庭相距遥远,看不到村庄,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和公司企业的服务。中国黑龙江是人少地多的地方,有大规模农场,可以做到像美国农场一样。可是,如果中国农村都搞大规模家庭农场,都由公司进入农业,中国18亿亩土地只需要很少农户,目前中国2亿农户,6亿多人口在农村生活,他们能到哪里去?做什么?
陈锡文的意思是说,即使公司进入农业效益很好,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人多地少,尤其是当前需要依托农业的农村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中国不仅有农业问题,而且是“三农”问题。
第三部分是结论。陈锡文说:“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五年、十年以后中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到底是公司企业大规模以资本为主导的雇工农场,还是农民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农民合作,进行社会化服务?到了我们认真思考的阶段了。我的看法是,让农民种自己的地,打自己的粮,提高组织化行为,提高经济技术,变得更强,一定能够种好”。
二、
陈锡文的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公司规模化经营农业既无效率又无条件。反过来就是,农业家庭经营既有效率又有需要。当前地方政府在理解中央提出的农业现代化时,片面将农业现代化与规模经营和资本下乡等同起来,并因此在全国掀起了资本下乡的高潮。但从笔者在全国的调研来看,资本下乡和规模经营,盈利的几乎没有,粮食单产也远远低于家庭经营。成都市自2003年开始推动“三集中”,其中第三个集中就是“耕地向规模集中”,政府为了推动资本下乡和规模经营,还设立了各种农业基金来支持资本下乡。但据常年在成都农村调研的成都大学吴建瓴教授讲,他至今未发现一例资本下乡规模经营的成功案例。笔者调研的安徽、湖北、河南、江苏农村,所发现的也都是资本下乡规模经营的失败案例。
因为资本下乡规模经营不成功,有人总结原因是中国小农经营不计成本:农户种自己的田,不交租金,自己为自己劳动,不付工资,所以资本竞争不过小农,所以政府应该为资本下乡种田提供必要的经济上的支持。但既然小农很有效率,为什么政府要资助资本下乡打败小农?
且正如陈锡文所讲,中国2亿农户和6亿多生活在农村的人口,还要依托农业获取收入,依托村庄进行生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不仅提供了大量农产品而且可以农业就业,这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如此,我们为何非得去推动资本下乡和规模经营呢?
因此,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需要我们在认真研究中国农业内在规律、农村社会内在机制和农民生活状况的基础上,再作回答。依笔者的意见,在未来三十年,中国还有6亿甚至8亿多农民需要依托农业和农村来获取进行劳动力再生产的基础条件,在中国6~8亿农民中的大多数可以不再依托农业和农村之前,小农经济和小规模经营就有合理性。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抓手,推进农业机械化,为农民提供进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基本公共品(水利、技术等),从而在既提高农民收入,又提高农产品产出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切切不可将农业现代化与小农经济对立起来。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与底色。
三、
小农经营与资本下乡的规模经营还有一个重大差异,即小农经营一般是精耕细作,主要靠劳动投入。资本下乡的规模经营,因为已经将农业劳动者与农业劳动对象之间的利益联系割断,而农业生产环境几乎无法监督,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规模经营必以资本密集来代替劳动密集,从而导致不仅是对劳动的排斥,而且带来对环境的破坏。温铁军指出:“在有限的耕地上进行大农场农业生产,以化学化的方式搞农业生产,已经使得很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降低了。而这个现代农业所造成的成本将使得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不可持续”。这个意义上,小农经济在生态上优于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温铁军还指出,“中国对世界减贫贡献高达67%的伟大成就,并不来自于规模化的现代农业,也不是市场化的私有农业的结果,而是1978年农村改革后,2亿农户8亿农民分散经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创造出来的奇迹”。因此,“我国拥有小农村社制经济的基础,贯彻生态化的理念,注重小农经济发展和农业的多功能性发挥,意义重大。”(《农村工作通讯》(2011.12)观点栏目。)
2012年11月5日下午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