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出路在哪里?无论国家政策层面还是学术研究、社会舆论层面,在现在中国都是一个热烈争议的话题。三十多年的农村改革一路走到今天,也必然面临着再一次抉择。针对当前三农出现的种种问题,为了寻求破解之道,进行一次时光的回溯也许不是坏事,能够帮助我们厘清一些头绪,并以有益的启示。
当年对农村改革的标准定义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家庭承包责任制,按当时改革者的说法,这种制度能够有效发挥集体和个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既能让农民从集体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同时也保证了集体性质。实践也证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实在改革初期发挥出了一定作用,但后来随着统分结合变成有分无统,双层经营变成单层经营,家庭承包责任变成事实的永佃制,三农问题就愈发突出。尽管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变化是必然的,但这种变化造成的后果不能不说是今天三农面临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试图要让三农问题走出今天的困境,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如果能够在新的形势下重新把家庭承包责任制双层经营“统”的一面重建起来,也许是一条可行的解决路径。
作为农村改革的的亲身感受者,笔者认为家庭承包责任制双层经营统的一面经历了一个逐渐弱化的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综合造成的。
一是集体瓦解后,各顾各的个体经营,农户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纠纷,从而致使集体统的功能下降。分田到户时,为了尽管照顾公平,一般都是采取肥瘦搭配的方法,这样就使本来平整的农田碎片化,一个农户分得的农田可能只有四、五亩,却分成了一、二十个大小不等的地块,农民之间经常为地块边界你多犁了一点我少挖了一点而产生矛盾,还有为灌溉、排涝等日常田间管理,相邻的农田也时常容易发生纠纷,造成了农户之间的不团结,各人为各人,集体名义上虽有协调矛盾纠纷的功能,但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常此以往,农民也就越来越不相信也不依靠集体。
二是随着市场放开,农户获得收入的门路增多,同时粮食价格也难以提高,纯种田收入占农民整个收入比重下降,部分农民已经不再主要依靠种田获取收入,因此他们对种田也不再上心,由原来精耕细作转为粗放经营,从而减弱了对集体事务的关心度,使集体统的功能进一步丧失。
三是由于农户个体差异,加之对市场化改革适应性的不同,少数头脑灵活、有关系背景的农民发家致富了,也有少数孤残、病弱或受灾农民收入水平提高艰难,甚至还不如集体化时期,大部分农民则处于中间状况,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很缓慢,这样就造成了农民整体的分化。农民整体分化后,必然造成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不同,这样就分成了纯农户、半农户和脱农户,由于他们各自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同、投入力量不同,集体要发挥出统一协调的功能就愈加泛力。于是只好任由大集体时期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损坏荒废物,这样灌溉条件越来越差,又逼得越来越多农户采取粗放经营,恶性循环,随着集体统的功能越来越弱化,农业生产条件也变得越来越恶劣;反之,农业生产条件越来越恶劣,集体统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弱化。
四是承包期长期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国家政策固化了农民个体所有制,客观造成了对集体统的功能的破坏。因为辩证地讲,每增加一分农民个体的权利,必然要削弱一分农村集体的权利。
五是取消农业税与上述承包期长期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的叠加效应,阻断了农村中土地的自发流转,进一步固化个体农民权利的同时,是对集体统的功能加剧削弱。在没有取消农业税之前,由于承包土地要纳税,有些可以不再以种田收入为生的农民就把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同村亲邻,自己不用种田也不必纳税,而流转进土地的农民又可以增加耕种面积,获得更多种田收入,本来是相得益彰,两全其美的事,但取消了农业税后,还有农业补贴,于是那些原来流转出土地的农民纷纷收回承包地,不仅人为造成矛盾纠纷,而且使田地荒芜化进一步加剧,因为不再依靠农业收入为生的农民即使把田地抛荒了,也不折本,反倒有补贴,何乐而不为。反倒是真正需要种田为生的农民,由于土地大量抛荒,耕种条件越来越差,种田越来越吃力。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只有连片经营才能解决如灌溉、保水保肥的问题,若有相邻农田抛荒,即使还想种自己的那块田地也不可能了,也只能被迫抛荒或者种树,最多可种一点旱庄稼,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不说,集体想发挥出一点统的功能也不可能了。
六是改革三十多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发生变异,普遍出现狠人、富人治村的现象,这些狠人富人一般都脱离农业生产一线,更不依靠种田为生,他们不会真正的关心农业生产,由这样的人来领导村集体,不可能发挥出农业生产中集体统的功能。
七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后,村集体失去经济基础,想办事想也没有能力了。更何况村集体正好借此推托责任,集体统的功能失去经济后盾后,愈发难以为继。于是我们看到,本来国家采取取消农业税、增发农业补贴的政策本意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结果却是起到相反作用,加剧了土地的荒芜化,破坏了农业生产。
以上七个方面既是层层递进,又联合发挥作用,使集体统的功能逐步弱化。但即使时至今日,也不能说它完全消亡了。比如说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款的分配,一些村子选择按农户承包面积分配,而另一些村子则选择按实际人口分配,产生这样的差别就是村民采取集体协商的结果。还有一些地方因为土地征用村集体有钱了,向村民发放福利时,土地被征用和没有征用的农户同样享受。再就是农民办红白喜事,尤其是丧事,一般村干部都会到场致悼词,这一毛时代传统在很多农村保留至今。这些都说明尽管三十多年来村集体功能不断弱化,农民也更加原子化,但村集体组织的魂还在,仍然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为今后如果有可能重建统的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于“统”,基于农民共同生产生活需要,人类自然结群天性,只要处理得好,方法得当,绝大数农民不仅不会排斥,反而会十分欢迎。因此重建双层经营统的一面,既有必要,又具备了切实可行的条件。
具体分析重建集体统的功能存在以下有利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一是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绝对数量庞大,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至今仍有两亿多,他们还需要以种田为生,而要种好田,加强集体的统的功能至关重要,也是他们的迫切渴求。
二是中国有大量荒芜农田有待利用,发挥集体统的功能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三是近年来国家对粮食安全越来越重视,政策不断向农业倾斜。
四是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客观上要求增强集体统的功能。
五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国家财富的积累,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条件,可以利用各种渠道的惠农资金,通过定向投入,将集体统的功能强化起来。
虽然有上述这些有利条件,但诸多不利条件也是相当难以克服的,其中最主要的不利条件就是资本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取决于国家政策导向是保护扶持小农还是消灭铲除小农,是采取给农民留退路的还是连根拨起的城市化政策。
如果能够重建和加强集体统的功能,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
首先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带领农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业的带头人。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有序城市化,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农民利益。
三是加强农民组织、教育,培养和增强农民集体意识。
四是合理利用国家惠农资金,给集体注入新的活力,增强集体服务功能。
五是集体要切实把农民想办而单靠个人办不了事承担起来,把农村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公共事务办好办实。
2015-3-6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