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反弹琵琶”和事业单位“养老门事件”
——企业人均基本养老金不是公理标准
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研究委员会专家 夏小林
提要:罗斯福新政济贫抑强,奥巴马面对危机,依靠工会和承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均是“反弹琵琶”。现行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与金融海啸、扩大内需、维护稳定、政治民主化、公平正义撞头,其标准违反常识和逻辑,不得天时地利,反对者众,其行难远。天下为公,发展经济,众志成城,万难无碍。
一、罗斯福新政和“里根经济学”的历史宿命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海啸迎面扑来,中国经济下行,体制内有人说要全面实行“里根经济学”,以便和近30年制造“小政府”和金融混乱的新自由主义“美国模式”接轨;有人说要参考罗斯福新政。
前者,在美国已经被尖锐批评了30多年,甚至被里根的副总统老布什称为“巫术经济学”,不仅成了美国《经济学》中的反面素材,还应了《华尔街日报》一资深记者的话:“只有经济学家创造出了自上帝创造世界以来的种种混乱”,并“很快变成了恶意玩笑的靶子”。
后者,从调整劳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内需,稳定社会,扩展经济增长基础的角度看,有一定参考价值。毕竟,当时的美国如《光荣与梦想》所描述,到处是血汗工厂,穷人的生活畜牲不如,农村酝酿着暴力抗政,中产阶级处在奄奄一息的状况,反政府力量活跃异常。新政之后,穷人的收入和国家的内需才获得了可能持续改善的机制(如鼓励组织工会、谈判、罢工和建设社会保障体制等)。虽然,20世纪70年代中期,特别是美国实行“里根经济学”以后,新自由主义一时风靡共和党和民主党,罗斯福新政的遗产遭到逐步解构,美国普通人的工资水平开始了迄今已经长达30多年的逆转,两极分化水平超越了20世纪上半期,0.47的基尼系数与中国并驾齐驱。
民主党人罗斯福的新政是着力治理经济大危机。按照今天某类经济学人和官员的思路,此时此刻,保护企业家第一,不惜赋予这些人法律特权,致使强者愈强,根本不顾强权现象本身就是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但是,这种单边思维+对穷人强力压制,却是那位早已下台的共和党总统卡尔文·柯立芝的老观点。在《光荣与梦想》中有这样的现场记录:在帮助共和党人与罗斯福竞选时,柯立芝说:"共和党认为,应该促进工商业。工商业有了收益,普通人民的福利也就跟着上去了。"他等人鼓掌,可是没有反应。他接着说,"我以前当总统的时候……"人们忽然哄然大笑。他晃晃脑袋,迷惑不解。以前演说的时候,可从来没有人这样嘲笑过他啊。他结结巴巴地把稿子念完,一回到家,就说自己已经"油尽灯灭"了。而公安部那个部长助理,也是在要求各地要赋予企业主等法律特权后不久,政治生命因腐败而"油尽灯灭"了。对此,斯蒂格利茨在《喧嚣的九十年代》等书中说了大白话,“渗透理论”得不到历史事实的支持。相反的是﹐“增长可能会导致贫困的增加”。
当然,罗斯福新政的思路不同,特点是直面经济和社会危机,通过修改法律,加强民主党和政府的干预,强化工会谈判和罢工的权利等,建设社会保障体制,体恤社会中下层,平抑资本强权,避免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同时,利用这些制度手段和其他措施扩大内需,力求恢复经济增长。真要参考罗斯福新政,这种“反弹琵琶”的招术,值得关注一下。而今天美国的新总统也是这个思路。他声明反对共产主义不动摇,却也和激进的工会结成联盟,夺取了选票,反过来解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增强工会力量,提高社会福利的水平和覆盖面,试图挽救美国。全球拭目以待,褒贬不一。
不过,真正让罗斯福新政在增长和改善民生两方面生彩的因素,还是“二战”带来的巨大战争需求、战时法定工资制度和由此引起的企业福利增加,以及到60年代美国才兴起的“伟大社会建设”。这一时起时伏的历史过程,200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在充满警世之声的《美国怎么了?》一书中,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在此意义上说,今天美国和世界争取复苏的道路可能不是短而平坦的。
二、“养老门事件”和扩大内需、维护稳定撞头
也在此意义上讲,目前有关部门下发的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试点文件,是与罗斯福新政和美国的“伟大社会建设”、中央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和维护稳定有矛盾的。因为,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将明显降低的预期一旦形成,按其中一人影响相关的三个人计算,这可能导致1.2亿人的收入预期和 实际支出下降,更加 “捂紧”钱袋子,成为降低内需的一种难以忽视的力量;也可能扭曲和弱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增加社会矛盾,激发群体性事件,这实为2009年的境内外敌对势力望眼欲穿,翘首以待。在网上就可以查到,不久前总工会发布的全国问卷调查显示,由于劳动待遇方面的矛盾突出,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61%的职工可能参加群体性事件”。2009年,影响事业单位职工队伍稳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非常吸引眼球:1、经济形势对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突出;2、劳动关系矛盾呈上升趋势;3、事业单位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等给维护稳定带来新问题;4、防范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形势仍然复杂。由此可见,现行养老金改革方案生不逢时,不得天时地利。
据报道,实施这个改革的一大理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提供的3年前资料显示,“到2006年底,全国平均水平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高出企业2倍多”,随着改革的到位,待遇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按官方确认的10%年增长率计算,2006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才约860元(2007年为970元,2008年为1080元)。
其实,姑且不说网上很多人已经提到的公务员养老金最高的问题,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是与大量私营单位工人工资低,缺乏缴纳动机和缴纳能力弱,以及多数企业主对此态度消极等现象密切相关的。所以,没有充足理由以它为标准来说事业单位养老金标准高。同时,还要注意到,“高2倍多”是包括了机关公务员高水平养老金因素在内的。从这个角度说,现在是要想办法逐步提高由不合理因素决定的企业人均低标准,以及调整机关和有的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过高标准现象。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几年,政府一直在做些前一方面的事情,已经连续第四年提高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增长10%,每人110元;并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给低保和抚恤人员增加补贴,等等。但是,工人工资上升情况最不理想,这方面既有人和社会的原因,如资本利润和工资的矛盾、劳资谈判少、劳动监管和执法力量不足,也有市场供求关系和产业结构偏差等经济方面的原因。
例如,目前工资水平和参保率较高的国有企业职工数量仅相当于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约17.8%。按总工会2008年9月发布的全国调查报告,2007年以私营单位雇员为主计算的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资收入仅仅为1155.88元﹐为全部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的84.6%。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全国城镇职工的月均工资2077.7元比较(不包括个体私营企业职工)﹐这次调查的普通工人月平均工资仅为其55.6%。另外﹐72.4%的普通工人月工资收入低于全国平均工资收入。55.5%的普通工人月工资收入低于一千元。26.7%的普通工人过去五年来未增加过工资。
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也表明,如果城镇职工工资数包括私营企业员工的工资数据﹐预计人均城镇职工工资将有大幅下降。例如﹐常州市曾对3039家私营企业﹐34.3万从业人员进行了调查﹐2006年人均劳动报酬只相当城镇单位平均水平的55.3%﹐两者相差11807元﹐其中私营企业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只有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54.9%﹐两者相差11963元。
问题来了,中国的大多数普通雇员就这么一点工资,加上目前为止社会保险不能跨地区等制度的限制,全国多数工人有能力或愿意缴纳多少养老保险金呢?何况,“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这种特殊因素也弱化了众多农民工缴纳养老金的动机。
另外,总工会的调查还显示,私营﹑个体单位职工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的比例分别仅为36.9%﹑31.3%﹑22.1%﹑34.8%﹑12.5%﹐均明显低于国有单位和全部被调查职工平均水平。
显然,如果以大多数企业劳动者如此低下的收入、参保支付能力和水平来计算全国企业人均养老金,并且,以此反映着异常不公平的劳资关系的数据为依据,进而推论说事业单位养老金太高,客观上是以相当一部分工人的不人道状况为依据,去实施另外一个损减人道精神的“改革”,这是非常片面的(具体分析和数据参见《为谁作嫁?——经济学、市场和改革》第四、五部分等和网上《“职工主体意识趋于鲜明”释放的积极信号》文章)。这种采用标准不得当,貌似损有余而补不足的伪政策需要讨论。
正常的思维应该是,首先分析这种不正常的低水平养老金的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劳资之间的分配关系,及进一步完善政府养老保险和劳动执法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提高企业职工工资和退休养老金的日程表,作为执政目标,公而告之,与有关各方一起努力争取,真正做到改革和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而不是相反,把它作为一个公理标准,去衡量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并进而单独对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悄悄放过了拉大差距的“机关”公务员因素,客观上有瞒天过海的效应。实际上,2月5日“央视解读养老保险改革”节目也透露,“2007年的平均退休工资机关事业单位平均是两千。其中机关要比企业高出1.1倍,事业单位要高出0.8倍,”公务员最高。改革将使事业单位养老工资“面临一半这样的折损”。如果日后公务员能够真正公平地参加改革,也是这个结果。“大家都要面对养老、医疗、教育、买房,这样我们消费就难以启动了。我们必须得靠外需,我们的外贸,外需型的经济增长是非常脆弱的,这次金融危机面前我们已经看出来了。”
三、福利制度改革和政治民主并驾齐驱
另外,从发展民主政治的角度看,公立单位养老金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全国人大应该参与。代表事业单位国家雇员的全国性工会更应该全过程深度参与,共同决策和负责实施。否则,这3000万国家雇员在利益攸关的政府决策中没有代言人按照《工会法》等维权,他们就缺乏利益保障机制,政策制定者则缺乏充分的权衡和制衡,容易发生偏差,形成起点、过程、结果三个阶段上的不公平现象。这次春节期间,sohu网站公布1月31日《重庆晚报》的有关报道后,当天各种各样的批评和幸灾乐祸的留言直线飞升到1.9万条以上,并在节后持续升温、扩散的现象,就说明这种改革设计及其实施方式不周全,形成了节日期间独特的“养老门事件”。这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强度,大概是出乎政策制定者意外的。另外,养老金改革方案至今没有“信息公开”,这无疑也强化了大众负面的想象力。
这方面,罗斯福新政利用全国三方协商机制平衡利益关系,也是具有启示性的。中国的国家三方机制也应该在涉及人数众多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消极无为。
最新的信息是,中国的工会已经依法行动。
四、天下为公、节流开源、发展经济
实施这个改革的另外一大理由是,事业单位1000亿养老金使财政不堪重负。但是,2008年第36期香港《凤凰周刊》卷首语说,当年11月28日央视《新闻1+1》节目上,一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的特约研究员提到,政府一年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和公车开支总计9000亿元。这个数据有争议。一官员说,高估了,但他也指出,现在掌握全面的数据难。但这个数据如有50%左右的正确性,这第二大改革理由就涉嫌纠缠“伪问题”了。真问题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体制,节流开源,发展经济,增加民生供给。
末了,这次事业单位“养老门事件”中,来自企业工人的批评也提醒了事业单位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你们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家骨肉相连、利益攸关,要保持阶级的团结精神和互助传统。
公务员们更应该有这种觉悟。以勇于牺牲的精神来领导中国的改革大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终实现包括农民在内的大家好,才是真正好。开国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真正洋溢着公平、正义和理性的社会主义福利制度改革,是亿万群众自己创造的生机勃勃的伟大事业,是不会郁闷的。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