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五
作为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海外农业生产要在土地开发、水利建设、品种繁育、机械购置、道路修建、加工和储运等诸多方面进行多重巨额投入。而在几乎所有方面,中国暂时都还没做好准备
海外农业之难
1985年3月,中国一支远洋船队起航开赴西非海岸,是为中国以企业为主的农业走出去的第一次。在此之前,中国农业走出去大多数是承担国家的对外援助项目。
走出去回眸
而在经历了2004年国内大豆企业与国际供货商之间的价格风波之后,一些企业开始自发在巴西、阿根廷等国种植大豆以确保国内供应。但因为缺乏根基,这些零星的尝试,大多未成气候。
2006年时,随着国内粮食安全紧张状况加剧,中央政府开始出台支持农业走出去的政策。商务部、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农业部还专门制定了《农业“走出去”发展规划》。同年,商务部、农业部和财政部牵头成立了由十个部门组成的农业“走出去”工作部际工作协调领导小组。
2008年举行的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两个市场和资源的能力。同年,商务部和农业部牵头成立了由14个部门组成的境外农业资源开发部际工作机制。
虽然在2010年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表示,中国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但不管是上述协调小组还是部际工作机制,在此期间,均未做实,仍是相对务虚的体系。而此时中国的海外农业战略意图到底为何,实际也处于模糊的状态之中。
进口的趋势正是在这种模糊性之下日益做大:中国的粮食进口主要集中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集中度甚至超过石油主产地。以美国为例,2012年时,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占当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44.5%(2597万吨);从美国进口玉米占玉米进口总量的98.1%(511万吨)。从2001年到2012年,中美农产品贸易逆差为214.9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43.7%。
为了对这种情况进行扭转,2012年2月,陈锡文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态度,被认为是代表了官方最新的态度。他强调,在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实施过程中,重要的是争取双赢和多赢的格局。可以到一些粮油的出口国家去设立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厂,帮助当地扩大就业,也把一部分企业的利润和税收留在当地。还可以采取技术和经济的援助措施,加大对非洲地区的援助。
他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观点:中国在海外投资农业,产品并不一定要运回中国。“我们坚信一条,只要有粮食增产潜力的地方,能把这些潜力发挥出来,全球的粮食供给能力增加,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支持。”
多方推动之下,国家发改委于今年开始起草“农业‘走出去’战略规划”。其中,未来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农、林、渔(业)”,都将获得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和保险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支持。
中国海外农业战略草图
按照农业部《农业走出去研究》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报告,中国农业走出去的主要战略目标,共分为四个:一、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保障中国农产品有效供应;二、充分利用国外市场,消化国内部分优势农产品剩余;三、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全面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四、增加国家、企业、农民收入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具体的规划是:
首先,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尽量减少购买资源(如土地)的形式,以直接投资和订单农业形式参与农业投资,可实现技术、标准和技能的转让,以更好地获得信贷和市场。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订单农业遍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范围涵盖多重,占农产品的总量份额很大。
其次,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目前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应该不断扩展,还应向流通、加工等环节延伸。应重视在国外直接建设仓储、码头、加工等物流设施。根据目前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分布特点,急需在以下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仓储、码头等物流设施:在巴西、俄罗斯建立大豆收储体系、仓储物流体系;在东南亚兴建鲜活农产品物流设施等;在智利、秘鲁等渔场建立港口、储运、加工物流体系。
第三,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应选择“周边、非洲、拉美、西方”四大地域作为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区域。
而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则应“以民间投资为主,政府援助为辅;重视长远经济利益,兼顾政治利益和短期商业利益;以扩大当地供给为主,兼顾向本国市场输出;遵守投资地的法规,认真履行投资者的社会责任,发展与投资地农民、企业和国家的合作共赢关系”。这份报告指出。
就目前实践来看,目前的中国海外农业投资,仍然以建立海外油料基地,增加外部油料供给为主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廖永松则就此分析指出:在大宗农产品的全球布局上,中国“走出去”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签署协议,中亚主要是为了进口小麦,南亚、东南亚是为了水稻,美洲是为了大豆、玉米,非洲的援助性质较为明显。”廖永松说,“在中亚、非洲、俄罗斯远东等海外地区进行大宗农产品布局的潜力很大。不过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其中有多方面的考虑:一是地缘政治,二是粮食安全,三是战略性考虑。”
目前概况
从总量上来看:2004年-2010年,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从8.34亿美元增长到26.12亿美元,增长2.1倍,年均增长21.0%;2003年-2010年,中国农林牧渔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从0.83亿美元增长到5.34亿美元,增长5.6倍,年均增长30.8%。
从区域分布上来看:中国农业走出去已遍及全球五大洲。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300多家企业在全球46个国家或地区开展农业资源合作开发,从业人员6万余人,开发土地30余万公顷。总的来看,比较集中分布在东南亚、俄罗斯、南美洲及非洲。
从行业分布来看:总的来说,发展规模较大、速度较快的产品和行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内需求旺盛而自我生产比较优势不强的产品或产业,主要包括大豆、玉米、水稻、天然橡胶、棕榈油、木薯的种植、加工、相关仓储物流设施的建设以及远洋渔业等。
从经营方式看:企业最初大多以独资形式进行境外开发,目前企业大多以合资形式进行开发。从发展模式上来看,有“公司+农户”模式,有直接新建、收购或租用生产基地或加工厂的,还有直接利用当地的生产服务体系的,等等。
三大主粮去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今年前七个月的总数也已达1143.9万吨。不仅如此,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元年”后,中国亦有望于今年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进口总量将达650万吨
三种模式
一、“国家队”模式
1.重庆粮食集团(下称“重粮集团”)。重粮集团是由市政府出资、将原重庆粮油集团以及全市300多家国有粮食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整合而成,2008年2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4月,该集团正式公布投资25.03亿元在巴西建设大豆基地。这是目前为止中国粮油业海外最大规模的一笔投资。2011年底,该集团已将40万吨在巴西生产的大豆分批运抵回国。
根据重庆市政府方面的说法,重粮集团未来几年运回国内的大豆将可达1000万吨。除此之外,“十二五”期间,它还将在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地建成五个境外大豆、油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中粮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贸易及粮油食品加工企业,中粮集团曾经两次出击收购澳大利亚糖业巨头。2011年7月19日,中粮集团在两大跨国粮商邦吉、路易达孚的夹击中脱颖而出,成功并购澳大利亚塔利(Tully)糖业公司接近99%的股份,但随后中粮在并购另一家澳大利亚糖业巨头公司时,败给了新加坡丰益国际。
目前,中粮正继续寻找可行的海外投资机会和目标,通过并购等方式积极“走出去”。未来几年在境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大豆、木薯、酒及糖等业务。
3.黑龙江农垦总局。计划到2015年,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建设粮食种植、畜牧养殖、木材采伐等类“域外垦区”超过4000万亩。
4.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成果,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出资成立中非发展基金。2010年,中农发和中非发展基金联合成立中非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中非农投),并在收购一个农场后改名为中非农投坦桑尼亚公司。
5.中农发集团。重点是在非洲、南美、澳洲、东南亚开发农业、渔业等资源,未来三五年内开发利用境外农业土地的目标是1000万-3000万亩。
二、中乌合作模式
2012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乌克兰方面签订了“贷款换粮食作物”农业贷款合同。乌克兰向中国供应玉米,以此换取中方提供的30亿美元信贷额度。这种模式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此外,两国还在乌克兰共同设立了一个联合建设项目基金,2013年可望获得6亿美元出资。
三、 民营企业自发“走出去”模式
2004年经历大豆价格风波后,一些中国农企开始在巴西、阿根廷和俄罗斯等国种植大豆以确保国内供应。大多未成气候,成功的有浙江福地农业公司。2007年,它在巴西的托坎廷斯州和南里奥格兰德州购买了1.6万公顷和1000公顷土地。2008年4月,福地农业正式宣布到巴西开垦荒地,试种大豆。
而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黑龙江也在发挥毗邻俄罗斯地缘优势积极向外投资。经过近20年发展,黑龙江对俄农业开发合作主要有政府间合作开发、企业开发、农户联合开发和农村种养大户开发等四种合作模式。其中企业开发模式占50%左右,全省对俄农业开发合作企业达到110家,其中股份合作企业58家,民营企业40家,国有企业12家。
劣势重重
目前来看,不管上述何种模式,在进入到海外的环境当中时,均会遇到各种难题。而2004年开始实施的中国重庆(老挝)农业综合园区项目,因经历了体制和政策扶持的双重困境,一直被当做海外种地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在业内进行研究。
这一项目于2004年开始实施,是当年中老两国签署的11个合作项目之一。按照规划,园区面积5000公顷,可有效解决三峡库区移民剩余劳动力问题。
但该项目的结果是:2004年试种成功后,项目一直停滞。一直到2008年,项目用地仍然是试种的43公顷。到目前,前去投资的企业基本已经全部退出。
结合这一案例,综合目前各方的意见来看,中国企业目前走出去所遇到的主要困难有:
一、国家层面总体规划的缺失。目前大多是自发行为,没有总体规划做指导。因此企业在直接投资时往往一哄而上,有时进行恶性竞争。
二、投资国制度和市场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目前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投资贸易保护导致壁垒限制;(二)制度环境差异引发纠纷;(三)舆论压力干扰政府决策;(四)政局不稳影响项目合作。
三、对外投资农业的跨国企业实力和竞争力不强。(一)企业规模小、投资能力弱。农业投资平均只有几十万美元左右;(二)缺少技术创新体系支撑;(三)复合型人才匮乏;(四)行业自律性差。
四、政府支持农业对外投资的政策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财政政策。目前只有财政部和商务部出台的直接补助费用,用于补助企业在海外的前期开发、资源回运、境外突发事件处理费用等,这些政策不仅支持比例小、范围窄,而且要求非常严格,很多中小型企业很难申请到;(二)金融政策。当前中国对走出去企业仅有贷款贴息政策,缺乏专门的融资支持政策;(三)保险政策。险种少、范围窄;(四)税收政策。当前还与相当一部分国家没有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操作中存在双重征税。
而具体到单个的企业层面,目前的主要问题,就是融资难。境外农业投资绝大部分是企业投资。有时候单笔投资可以获得政策的支持,但要申请、协调、说服银行贷款,实力薄弱的农企基本无法搞定。这种情况下,能在国外获得成绩的企业,大都有政府背景。
以重粮集团为例,为筹集到25.03亿元的投资,可谓颇费周折。2010年8月,重粮集团在巴西购买大豆生产基地的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和商务部境外投资批复。几经协商之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评审承诺给予支持2.34亿美元。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重粮集团的国企背景;二是2010年下半年国内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1年4月时,财政部、商务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国家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走出去”企业可通过直接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方式获得最高30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其中,在“境外农、林、渔和矿业的合作”将受到重点支持。
但目前的问题在于,企业获得补贴之后,如何协调自身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国家派你拿着资金去的,应该便宜一点卖吧,但问题是企业不会这么算账,它们肯定是哪儿收得价格高卖给谁,不然就去期货市场出售。”陈锡文指出。
“事情还不止如此,企业的算盘是,自己搞海外种植,成本不一定比四大粮商低,最后也不一定能够跟它们抗衡,而且见效缓慢,不如直接去找现有的渠道了,它们很难谈得到国家战略一说,因此在走出去的时候显得非常不积极。”一位大豆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亟须全球农业战略
由于上述重重弊病,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格局令人担忧。一方面,虽然进口规模逐年扩大,但仍然没有建立有效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战略机制,大宗资源性农产品进口既没有稳定的渠道,也没有形成全球供应链;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但仍然没有话语权。
程国强因此建议,应根据中国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研究评估主要农产品供需的中长期趋势、加工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提出新形势下重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国际贸易的国家战略。构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农业国际化战略框架。
所谓全球农业战略,指以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机制为基本目标,以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为关键任务,综合实施直接贸易、多元化进口、境外农业投资与新型农业国际合作等战略措施,积极开发全球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国际农业市场,深度融合全球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贸易产业链,构建符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要的,持续、稳定、安全的全球农产品供应网络。
在其所著的《全球农业战略》一书中,程国强提出了构建实施全球农业战略的支持政策和保障体系的具体建议:
一、建立市场导向、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机制。加强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措施,鼓励国内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
二、加强金融支持。对境外农业投资建设,特别是企业自建或并购码头、仓储、加工等物流设施,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上给予重点倾斜;提高境外农业投资建设贷款贴息率,延长贴息年限,鼓励和支持商业投资公司对境外农产品基地建设企业提供担保,帮助涉外农业企业解决融资困难;
三、建立保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的主导作用,有效调动商业保险的积极性,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境外农业投资合作保险制度;
四、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避免双重征税,境外农业投资企业在还没有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缴纳所得税的,在国内应对其已缴纳税额予以扣除。要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WTO规则的其他税收优惠政策;
五、培育境外农业投资主体。一方面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特别要支持其健全完善全球粮油生产、购销、物流、加工全产业链;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境外农业投资行业协会和海外农业企业协会,加强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价格协调、应对贸易纠纷等方面的作用,为企业实施境外农业投资保驾护航;
六、制定促进境外农业投资与合作的配套政策措施。制定国际农业合作支持政策目录,对参与农业合作开发投资的企业,在粮食进口配额、进口经营权、金融服务等方面,优先给予配套支持。对战略性的、投资回收期较长的境外农业投资项目,在国有企业考核政策上必须给予区别对待。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