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说“不贱”网民苦笑了
云淡水暖
今日(2008年6月16日),人民网发了一篇报道“建行高调回应: ‘贱卖论’是对市场运作的误解”,“高调”说明姿态很强势,“回应”说明确实有舆论在说“贱卖”,从网络上的评论来看,大多数网民觉得建行的股权确实卖得有点“贱”。起因是5月28日,建行宣布,该行的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拟以每股2.42港元的价格购买60亿股建行H股股份。建行H股昨天的收盘价为6.7港元,这意味着,美国银行的增持价仅为市价的36%,这还意味着,美国银行本次增持的账面获利高达254亿港元(约合226亿元人民币),有人用这样的词形容美国银行的获利“轻松”。大约是小股民也即大多数网民们“眼浅”,看问题的“起点低”,看到美国银行用1/3的价格就赚到200%的账面利润,所以犯了“红眼病”。
果然,建行发言人的反驳底气十足,因为“起点啊”、“素质啊”什么的,因为建行高层们是站在“市场运作”的高点看问题的,“高屋建瓴”、“燕雀焉知鸿鸪之志”,这些年来,“市场运作”、“资本运作”一直是专家、学者、官员们手中的令箭一般,只要“市场”了、“资本”了,就通行无阻了。
建行发言人反驳理由一:【上市后股价表现越好,其与IPO(首次公开发行)时的差价就越大,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拿到IPO价格的投资者得到的便宜就越大,有人还称之为无风险套利,这就是所谓“贱卖”的全部证据。“照这种逻辑,国有银行上市后股价最好不要涨,这样就没有差价,国有资产就没有流失;如果股价跌破发行价,国有资产还会有净收益。这种逻辑显然是讲不通的!”。按照当初的协议,在IPO以后,美国银行按公开发行价格加一个逐年累进的利率,拥有从汇金公司购买股份的期权,其最终持有建行的股份可达19.9%。为保护国家利益,规定行权价最低不能低于净资产的1.2倍。折现计算,美国银行入股的加权平均价格相当于建行净资产的1.7倍以上,这个价格就是当时发达国家银行股价的平均水平。】
草民觉得,这里的“上市后股价表现越好”,与当初的IPO价格的制定有很大关系,定价低了,上涨的空间当然就大,上涨的速度当然就可以快。美国人有可能正是看中了根本不会出现什么“国有银行上市后股价最好不要涨,这样就没有差价,国有资产就没有流失”的预期,才肯下本钱的,如果说什么“市场运作”,恐怕轮不到“初出茅庐”的中国国内银行的高管们在美国人面前“班门弄斧”,金融业市场化运作规则的历史和现实的制定者们,有什么理由不在一个“新兴市场”的头上大肆套利,有风险时就不顾而去,比如1997年泰国金融业引发的亚洲金融风暴。如果说此番美国银行的得利是“多赢”,那还要看其成本,还要看中国银行业和社会民众的付出。
到中国金融业来套利的西方金融巨头,不止美国银行一家,早在2005年,就有报道指出,据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8月,境外投资者至少已参股中国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5家城市商业银行,几乎在每家银行都占有接近20%的股权。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外资以4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得到建设银行约15%的股权,以3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得到中国银行10%的股权。比较配合的是,外资入股中国银行后,银行的盈利情况都大为“改善”,这也许是建行发言人底气十足的表象之一。
但是,有专家指出,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后,银行的盈利“大增”的主要因素,是在所有的外资收购“市场运作”之前,中国政府对银行的原呆坏账进行剥离,还对银行进行大量注资,一是将历史包袱切割,银行可以轻装前进,二是给银行注入新血,增强其基础实力,这样一来,银行经营状况的改变,谁都不难明白会有什么变化。而坏账剥离和注资的成本,都由中国政府、实际上是由整个社会民众承担了,这部分成本不知道美国银行有没有参与担当。
再说IPO定价,2006年,美国摩根大通国际总裁安浩德(Andrew Crockett)在北京说“如果你要请客进门,得先把自己的家里清扫干净,我认为这样的思路非常适用于中国银行业的IPO。”,意思就是当时的国际投行们认为,其一,是是中国人“急于”要“请客进门”,就是请美国银行们进门;于是,其二,“客人”们就开始要价,要价的由头就是中国的银行们是“没有清扫干净”的。接下来就是“急于请客”的中国的银行们开始“清扫干净”,当然就是呆坏账注销和注资。这里有一个逻辑:“客人”——美国的银行们指出中国的银行们“家里不干净”→“主人”——中国的银行们在政府的帮助下“清扫”→“客人”进来坐享“干净”的结果,获利颇丰。
难怪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李永森指出,当中国银行业改制并吸引境外投资者时,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和投资银行一致唱空中国银行业,称中资银行不良贷款包袱太重、管理效率低下、投资风险过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资机构均获得了相当优厚的入股价。美国银行初次入股建行的价格仅比建行每股净资产高15%。中资银行成功上市后,外资机构纷纷“变脸”转而唱多中国银行业,推动中资银行股价翻倍攀升,然后择机减持。
建行发言人反驳理由二:【事实证明,汇金公司与美国银行之间的期权安排是科学合理的,是风险与收益对等的,是坚持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的产物。…期权安排实施后,有力地推动了建行IPO的高位定价,达到了净资产的1.96倍,不仅超过了此前上市的中资银行(1.6倍以下),而且赶上了当时世界前10位最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通过期权的安排,美国银行和建行还更紧密地成为利益共同体。自入股建行以来,美方每年派出50位以上的业务和管理专家到建行进行战略协助。2006年8月,美国银行在有买家出价为净资产2―3倍的情况下,以净资产1.35倍的价格将美银亚洲出售给建行,帮助建行快速搭建起在港澳发展零售业务的平台。】
但这个理由,似乎不应该和上市时的IPO定价阶段分开,美国人没那么“傻”,会贸然进入一个风险很大的市场,正是“主人”应“客人”的要求,“得先把自己的家里清扫干净”,事实上就是为风险的降低进行“清扫”之后,能够从容决策。中方不过是配合得很好而已。而建行发言人举例说“建行将发行价格两次调高时,受到很大压力,包括一些香港的大财团在第二次调价后都撤回了订单,市场有传言说建行不知天高地厚,有可能发行失败。”,焉知又不是国际几大投行与美国人联手上演的好戏,因为国际投资界的舆论风向标,一向掌握在几大投行手上。它们呼风唤雨,先唱衰,后唱好的把戏,玩得得心应手。
至于所谓“每年派出50位以上的业务和管理专家到建行进行战略协助”,也即是提高了中国银行们的“核心管理水平”之说,早在2005年,中国就有专业人士表示嗤之以鼻“从国内一些银行引入外资后的公司治理运行结果看,随着外资的引入,也设立董事会、监事会,但实际运行还是按照原来的模式运行。 再从经营管理来看,汇丰银行入股某银行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技术援助协议。但是,所谓的技术援助,只是搞些有关银行业务的入门培训和扫盲教育而已,从未传授核心管理技术即使像成本分摊方法这些并非核心的技术,外方也不肯透露。”。相信中国民众也想知道,建行究竟从美国银行那里获得了哪些“核心技术”?
建行发言人列举了一系列数据说明,建行与美国银行“合作”是“国家”拿了大头,每收益10元钱,国家就收益8元多。其实,既然中国国家资本占了大头,总量上当然要多收一些,如果让美国人在总量上多收了去,岂不更为荒唐。民众更多地是想知道,美国银行以极低的代价获得极高的收益的这种交易,对于中方来说,算不算“贱卖”,如果这样还不算“贱卖”,那什么才算“贱卖”,莫不是要“白送”。
建行说“不贱”,网民们只好苦笑了。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