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动员32万人把中国的“内需”拉动起来
云淡水暖
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很高,出口因素占到GDP的40%左右,美国又占到中国出口量的20%左右,大约等于中国GDP的8%是美国市场贡献的。金融风暴首先从美国刮起,对美国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工作丢了,收入少了,消费就没那么大方了。央视播过一个短片,访问了华尔街的一个女白领,那女白领说,虽然目前她的公司还未减薪,但已经在紧缩开支了,现在吃饭也节省了,午饭都从家带来,星巴克也不去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消费缩减,等于对中国这样的专门出口日用品、睡衣、牛仔裤、波鞋到美国的低端产业大国的贸易需求的打击。
那么,中国这么多生产日用品、睡衣、牛仔裤、波鞋的中小企业的产品就卖不出去了,美国人口2亿多,中国人口13亿,是美国人口的6倍或以上,照理说,又不是什么奢侈品,都是常人可以消费的,一个人口6倍于美国的群体,哪怕消费增加10%,效果就不得了。
金融风暴当然影响了中国的经济,为振兴经济提出了“拉动内需”的口号,因为中国的“内需”实在是不够,2007年,加拿大《环球邮报》说,“据摩根斯坦利的一份报告称,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其个人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35%,而美国约为50%。中国的消费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在‘世界各大经济体中可能是最低的’。”,而2009年2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再一次说“去年(2008年)中国消费仅占GDP的36%,这在所有重要经济体中是最低的。”。
试想一下,如果中国国内民众消费水平,占到GDP的50%,几乎把原先的国内消费水平提高一倍,那是何等的场景,可以说是产、销两旺,企业有订单了,工人有活干了,又有钱消费了,消费了,再来一个新的产销循环,用时髦的话说,叫做“良性循环”。
那么,人人都知道,消费就是花钱,有钱,敢花,消费就热了。那是不是中国社会群体没有钱,消费不起呢,还是把钱都撰在手里成为“死钱”呢。美国政客也多次指责中国的“消费习惯”,说中国人太爱储蓄,有钱不花,才把价廉物美的好东西“送给”美国人去消费,“惯”出来美国人的不存钱,还大把借钱花的毛病,美国政客当然是推脱美国引发金融风暴罪责的一种别有用心。但是,用赵本山大叔的话说,中国社会还真是“不差钱”,起码,从总体上说,用来把消费水平提高一些的钱是有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到2008年年底,中国城乡居民银行存款余额为:21万亿。中央政府为拉动内需出台的经济振兴计划,预计会支出4万亿,包括带动地方配套资金,为筹措资金,允许地方发行债券。新医改方案,三年的投入是8千亿,要覆盖13亿人。如果在21万亿居民存款中,有10%,即2万亿拿出来消费,恐怕效果要比投资4万亿再转换成消费力要来得直接、来得火热。但是,寄希望于这21万亿似乎有有些不切合实际,不是因为13亿人都是“葛朗台”似的“吝啬鬼”,而是大多数人“差钱”。
根据2005年《中国证券报》援引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在发布的《中国理财市场》报告称:“在中国,财富的聚集程度很高,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即使在这些富有的群体内部,也有大约70%的财富掌握在资产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手中。”,意即千分之五(5‰)的家庭,占有中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就是说,99.95%的家庭,才拥有个人财富的40%,而且,“中国富有群体持有的现金水平很高,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就是说,个人金融资产的大部分在极少数、极少数人手里。
还有一个数字化的描述,根据3月31日《每日经济新闻》的一篇报道,“招商银行联合贝恩管理顾问公司对外发布了《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到2008年末,中国内地高净值人群达到了约30万人,而这里所说的高净值人群就是指个人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预计到2009年底,高净值人群将达32万人,同比增长6%;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超过9万亿元。”,而所谓“可投资资产”包括个人持有的:现金、存款、股票 (指上市公司流动股和非流通股)、基金、债券、银行理财产品、保险(寿险)、投资性房产、离岸资金及其他(如期货、黄金等);不包括未上市企业股权、自住用房产、耐用消费品、艺术收藏品等。而32万人,只相当于中国总人口的千分之零点二(0.2‰),却持有“可投资资产9万亿”,相当于全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0万亿的近一半。
那么,粗略算一笔账,10万亿由32万人掌控,平均每人3千万左右,另外11万亿由13亿人所有,差不多是99.998%的人口,才支配了社会财富的一半左右,平均每人拥有8千元左右,相差3千多倍。再考虑99.998%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实际上达不到公布的人均收入平均线,也有个“金字塔”存在,这样,绝大多数人的消费力就极为弱小了。即便有一点存款,比如说8千块、1万6千块,支出的预期可不妙,购房的话,一个月的按揭起码2、3千元。感冒去一趟医院,得花2百元以上,如果生大病,许多人几乎倾家荡产。孩子上大学,一年费用1万多。这种财产状况,不当“葛朗台”也难。至于下岗、失业、企业退休人员等,就别奢望他们还有余钱剩米可以额外消费了。
那么,拉动内需如果靠政府投资,不过4万亿,还要分3年投入,发行债券筹钱,通过一定的过程转移到劳动者手中,才可能形成消费力,有观点已经认为效果可能不彰。最快捷、最见效的当然是那21万亿存量资产拿出来消费,但是,根据财富分配格局,99.98%的人口似乎具有“拉动实力”的不多,有也不过不过是极少数“矮子里的将军”而已,人均8千的存款不捂紧一点,不够日常开销和应付突发事件的。然而,人均3千万的却大有“拉动力”,比如,花个100万不成问题。但是,这些人热衷于买奢侈品了,钱基本送给了国外的奢侈品生产商,于国内的“拉动”没有什么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已经可以写另外一篇文字了,简单地说,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的观点,“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劳动力收入所占比例都有所下降,但中国下降幅度最大。”,就是说,人数最多的,以劳动收入为生的群体的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是下降的。但这也没有办法,“按资分配”的结构下,保障最大收益的措施,莫过于降低人工成本了。
无论如何,振兴经济,拉动内需,单靠13亿人中的99.998%的人是不可能的,必须大力呼吁,措施有力,“广泛发动”占人口0.002%的32万人出来消费,还不能光买奢侈品,不能光买别墅,光买金马桶,要奋起买大量的牛仔裤、睡衣、波鞋等生产量最大的产品,一秒钟换一条牛仔裤、换一件睡衣、换一双波鞋,就是32万个消费者,看行不行。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