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西方经济学的破产--再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迎春 · 2010-04-01 · 来源:
发展方式转变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再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  

迎         春  

   

前一段时间发表过一篇《评所谓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文章,有的网友指出“还是没讲透”,所以要再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希望能把问题讲透一点。  

一、什么是发展经济?  

我们探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经济发展,如果连经济发展都搞不清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一盆“浆糊”了!  

什么是经济发展?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十分简单,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然,对于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认识: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即无产阶级的、科学的、能正确指导经济实践的;另一种是西方经济学的——即资产阶级的、庸俗的、自欺欺人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接轨”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被看成经济发展与否的主要标志;例如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8.7%,就说是经济发展了;反之,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就认为是经济没有发展;如果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就是“衰退”。所以,探讨经济发展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而要搞清楚国内生产总值,首先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产。  

1、什么是生产?  

在《评所谓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文中曾指出,任何具体的生产过程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是生产生产关系;或者说包括生产的技术方面和生产的社会方面。这里先抽象生产的生产关系方面,只讲生产物质财富的一面。西方经济学就是不要抽象法,总是把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搞乱,例如把生产与赚钱混为一谈等等。  

生产,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的活动;它的成果是物质产品。讲生产,首先就是要把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区分开来。  

物质生产是人类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人类社会是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才发展起文艺、教育和科学研究等事业,才建立起军队、警察等一系列政治团体。物质产品的生产、再生产即经济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人们把这些归纳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类性质不同的活动,前者是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后者为非物质生产活动。而西方经济学和我国的“知识精英”,却抹杀物质生产劳动与文化、政治等非物质生产活动的区别,竟然把文化、教育甚至于政府机关等也划入第三产业,与工农业等物质生产产业并列,把这些行业的“纯收入”都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之内。可见,我们的经济理论的混乱,达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不仅如此,他们还尽力贬低物质生产劳动的意义,片面夸大知识的作用。吴敬琏引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国家未来的增长动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活动,而不是制造业。”(《抉择》第13页)他们在抹杀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区别之后,还极力吹嘘所谓的第三产业的作用,实际上是贬低物质生产劳动的意义。  

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生产与赚钱不是一回事。西方经济学者把生产与“赚钱”混为一谈,认为赚钱就是生产增长,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这是严重的错误。  

生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劳动者运用物质资料改造自然物的活动;而“赚钱”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资产阶级学者受阶级地位的限制,总把商品货币关系中的“赚钱”与物质生产看作是一回事,混淆物质财富的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区别。他们既不承认商品货币关系出现以前,人类的物质生产与赚钱没有关系的事实,也不同意人类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货币关系必将消亡的客观规律。其实,商品货币关系只是人类生产发展过程的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必将消亡,物质生产与人类社会共存,“赚钱”就消失了。可见,赚钱不等于物质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股票价格的忽而上涨,忽而下跌,只是“虚拟资本”的运动,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生产物质财富;美国金融巨头倒买倒卖所谓的“衍生金融产品”,一些人发了大财,但是,也没有给社会增加一点物质财富。资本家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出于阶级本能,往往把赚钱与生产混为一谈,这正是资产阶级学者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下面具体考察一下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按照统计指标解释,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中国统计摘要》2009   第217页)但是,却包括所谓的一、二、三产业,包括一些非生产的活动。  

按照统计部门的说明:“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住宿与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中国统计摘要》2009  第217页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第一产业就是农业,包括种植业、林、牧、渔业。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别在于,它的劳动对象是生命体,而其他产业的对象是非生命体。正因为农业的对象是生命体,是人类衣、食的主要来源,特别是食物的来源。所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是最早存在的产业,生产力水平越低,农业占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农业占的比重就小。  

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建筑业和工业。采矿业是以埋藏着的矿物为对象的产业;建筑业是以生产建筑产品如房屋、道路、桥梁等的产业,而工业则是以原料为加工对象的产业。  

以上的产业划分,如工业、农业、矿业等,是以劳动的对象和成果为标志。劳动者运用特定的劳动资料,对不同的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不同的产品,划分为不同的生产产业,这种分类方法是科学的。  

而所谓的第三产业,则是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划分的,其中既包括物质生产行业,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如文化、教育、卫生、科学研究、理发、洗澡、照相、旅馆、政府机关、警察、军队等所提供的服务纯收入”(《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578页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把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混同为所谓的第三产业,明显地混淆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区别,是不科学的;把大量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收入,也计算在国内生产总值之内,显然自相矛盾。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收入,怎么成了“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成为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呢?物质生产的产品与非物质生产的活动怎么都包括在生产总值之内呢?   

西方经济理论把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的活动,也划入第三产业,还美其名曰公共服务;把政府的消费支出,也算在国内生产总值里,这能反映生产增长吗?显然不能!就以我国政府机关为例。1978年我国的政府消费支出为480亿,2008年增加到40720.4亿,增加了83.8倍,这种增长也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政府生产什么?生产出什么产品?吴敬琏甚至于把房地产、律师的服务也列入生产性服务的范围(《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第72 页 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以下简称《抉择》),律师的活动,明明是法律范畴的活动,怎么也列入生产服务领域;他还说:“现代制造业价值链中服务性质的活动,如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售后服务、金融和其他中介服务通常占附加价值和利润的绝大部分。”(同上书  第120页)就因为服务性活动在“价值链……占附加价值和利润的绝大部分”,这些服务业就成了生产产业了?前面已经指出,价值、利润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与生产不能划等号。如此著名的学者,连经济活动与法律活动都不能区分,实在令人感到惋惜。由此可见,生产这个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混乱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在所谓的第三产业中,是包括了一些生产性服务的行业。由于物质生产过程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过程的分工越来越细,产生了一些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它们不直接生产产品,只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从事一些服务工作,或者是对某一道工序的加工,所以是生产性服务行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原来就不是独立的行业,由于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才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这些行业既为生产服务,也为生活服务;又如,在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种植业生产中的施肥、除虫等工序,由专门的公司进行操作,这些公司从事的是生产性服务,属于生产性服务产业,应该包括在生产总值之内,但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活动,例如,政府活动、律师的服务等则不能包括在生产活动之内,它们的支出不能算在国内生产总值之中。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日益社会化,当代的生产和工业化初期的生产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劳动与科学研究、技术试验结合得更加紧密了。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对现代生产发展的推进,确实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终究还不是生产,不能批量生产物质产品,虽然两者距离只有“一步之遥”,但究竟还不是一回事。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还只是研究、试验,还不是生产。只有当科学、技术转变成物质装备、技术知识被从事生产的劳动者掌握,才能成为生产劳动。顺便指出,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是建立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生产的发展,不仅给科学技术人员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而且给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提供精密的研究设备、仪器,离开这些设备、仪器,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也不可能发展。当前,我国还不能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除了“洋奴哲学”、“爬行主义”路线的影响外,物质的原因,就是生产力水平不高,不能制造先进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的设备、仪器。可见,物质生产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决定作用。  

文艺、教育、卫生和政府机关、军警等的活动,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和政治领域的活动,这些活动不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不能生产物质产品,与物质生产的性质不同,不能把这些部门作为产业,包括在第三产业之内;这些部门的费用支出,也不能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之内。可见,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是科学的概念,运用这个指标来判断经济发展是不科学的。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运用的社会生产总值指标,反而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  

2、生产力与资源配置  

要进行物质生产,必须具备物质的生产能力,这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没有这种物质能力,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所以,现存的物质生产能力是进行生产的前提。  

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生产是生产能力发挥的过程,是潜在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对象结合的过程;生产品则是生产劳动的结果,是生产劳动的凝结。  

生产能力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力量,是人们面对的客观条件,不是人们想怎么改变就能改变得了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点。  

西方经济学把生产说成是“配置资源”,纯粹是弥天大谎。没有物质的生产能力,什么资源也“配置”不了!例如,生产力水平低的时候,人们只能利用木材作为燃料;生产力有所提高,人们开始利用煤炭作为能源;当有了钻机以后,可以开采石油、天然气作为燃料;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能够生产海上钻井平台,又可以开采蕴藏海底的石油了!这些资源原本已经蕴藏多年,怎么人们一直没有能够“配置”呢?原因是当时没有开采的能力!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资源,只有具备了生产能力才能利用,不是人们想怎么“配置”就能“配置”的。把物质生产说成是“配置资源”,认为人们可以任意“选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特别是西方曾经流行一时的所谓“黄油与大炮”的选择,认为在生产黄油和大炮之间任意选择一种比例,否定生产的物质条件对生产的制约,夸大人们的能动作用,是历史唯心主义在经济学中的集中表现。(参看《经济学》第12版   第43—45页   【美】保罗。萨谬尔森等著)。现在所谓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理论,就是历史唯心主义指导下的产物,是不能成为现实的主观意愿。  

生产力中,劳动者是能动的力量,而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却是劳动资料。人类的历史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已经经历过三个大的阶段:手工工具、机器生产和自动化。  

手工工具阶段又包括: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等;  

机器生产:用机器代替手工工具,标志着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用手纺线,一只手只能纺一根纱,现在用纺纱机,可以同时纺很多纱。机器把工具从人们的器官中解放出来,这是人类生产中的一次革命性飞跃。(参看《资本论》第一卷  第411页)  

自动化:进入自动化阶段,生产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程序控制器代替了人脑的部分职能,自动控制劳动资料进行生产操作。一个人可以运用程序控制器操作更多的机器,生产力得到了一次更大的飞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信息产业的发展。但是,信息技术也必须与劳动工具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  

总之,劳动资料的每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的一次飞跃,也必将引起社会关系的革命。可见,劳动资料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离开劳动资料谈生产力的发展,说什么“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活动”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纯粹是欺人之谈。  

我们是要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建国以后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就是要改变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把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转变为以机器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但是,我们所说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改变劳动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之上的调整,要靠积累物质财富,发展现代的机器工业,尤其是要发展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改造整个国民经济,使各个产业都建立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之上,产业结构才会发生变化。离开发展生产力,增加劳动资料的数量和改进劳动资料的性能,以为人们想怎么调整,产业结构就随着人们的意愿改变,那只能是欺骗群众的“空话”“套话”。  

3、 什么是经济?  

前面探讨了什么是生产,对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进行了区分。这里要说明的是生产与经济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目的是探讨再生产过程内部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运动。物质产品必须消费掉,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因此,物质产品要经过流通、分配,最后达到消费。经济这个概念,就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运动的概括。经济活动所包括的范围比生产要宽,例如,买卖股票、期货,以及有关部门大力提倡的旅游活动等,就是流通领域的活动和生活消费,虽然属于经济活动范畴,但不是生产劳动。  

前面说过,生产过程既是生产物质财富的过程,又是生产生产关系的过程;同样,经济过程也是物质财富的运动过程,同时也是经济关系的运动过程。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同时也是经济关系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这里先抽象掉经济关系的方面,只简单地阐述物质财富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物质生产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也是经济运动的基础,是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前提。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发展了,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富强,而且只有发展了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才能改变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才能建立起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和现代化;如果仅能生产生活资料,如生产玩具、鞋、帽等生活消费品,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能是别国的附庸。而我国的所谓“精英”,不仅贬低物质生产的重要作用,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等非物质生产行业的作用,而且在再生产活动中,也特别强调发展生活消费服务行业,如旅游业、餐饮业等所谓的第三产业。其实无论是旅游业的发展、还是餐饮业等生活服务行业的发展,都要以农产品、交通工具的生产发展为前提的,没有这些物质产品生产的发展,餐饮业、旅游业等生活服务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  

经济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譬如,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生产发展了,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才可能发展;而要发展生产,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就要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改进劳动的物质条件;反过来,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要与生活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否则再生产也不能继续进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两大部类生产之间关系的理论。而吴敬琏之流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原理,贬低为“早期的经济增长”理论,只有他们才发现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并按照“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导经济发展,才是“正确”的抉择(《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21—37页)。他们把资本主义的生产与生产(马克思称之为“生产一般”)混为一谈,把美国、英国等国的经济发展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样板,要我们亦步亦趋地学,强调发展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贬低物质生产的作用。这次“百年一遇”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正是金融业开始的,而他们无视严峻的现实,仍然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破产理论,说明他们的资产阶级立场是何等顽固!  

二,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  

上面探讨的经济发展,是抽象了经济关系的发展。下面来考察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具体经济发展。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是一个落后的经济关系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从生产力看,标志个体生产力水平的是镰刀、锄头、铁锨等手工工具;社会生产力的表现,则是工农业产值的比例和地区分布:1952年我国的经济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当年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45.5%,而工业产值只占34.4%,(《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15页)仅有的一点现代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的几个大城市,这就是当时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或者说是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状况。一直到1954年,毛泽东还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选》第五卷  130页)生产力之落后,可见一斑;从生产关系看,都是私有制经济:大量的是封建经济、小生产,也有一些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  

任何具体的生产和再生产,总是者一定经济关系下的生产。新中国建立以后,经济发展面临着两条道路:社会主义的道路或者资本主义道路。  

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公有制经济,依靠劳动人民的积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  

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私有制经济,依靠资本家,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发展经济的两条道路,不仅决定了我国的经济、社会关系的性质,而且也决定了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形式。  

下面就从我国经济关系对生产和再生产发展的作用,来考察所谓的“经济发展方式”。  

1,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对生产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毛泽东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就指出:恢复和发展生产,“第一是国营工业的生产”,“在发展工业的方向上”主要是“帮助国营企业的发展”(《毛选》第四卷  第1428、1427页),建国后不久又说:“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毛选》第五卷  第117页)到1953年,就明确地提出了“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  

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公有制经济,保证了劳动群众的主人公地位,劳动者没有失业和解雇的威胁;保障了全体人民的基本生活;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和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首先: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用形象的比喻,就是劳动群众有了“铁饭碗”。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不存在解雇、失业的威胁,这是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特征。  

1949年,我国社会劳动者人数为1.8亿,1978年增加到3.99亿,增加了近2.2亿劳动者(《中国统计年鉴》1983  120页   以下简称《年鉴》),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劳动者队伍。由于发展的是公有制经济,基本不存在失业者;即使在困难的条件下,也实行“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匀吃”的政策(参看《毛泽东文集》  第五卷   第335页),保证了劳动者都有工作,这是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最大的“内生动力”。  

其次,保障了全体人民的“生、老、病、死”等基本生活需要:由于劳动者成为了主人,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不仅用于日常生活的消费,而且保障了人民的生、老、病、死的需求,形象地说,就是“从摇篮到坟墓”都有了保障。城市职工有公费医疗、农村有合作医疗;实行义务教育,保证了学生们的就学;劳动者退休以后有退休金;人们的住房由单位分配、农民由公社分配宅基地等等,尽管当时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农村,有“赤脚医生”、“民办教师”等,但是,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已经建立,随着生产的发展,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这些都是世界公认的事实。劳动者在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后,获得的工资和各种收入都能用于生活消费,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消费乏力”的问题,更不存在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新三座大山”了!  

吴敬琏在他的“心血凝结之作”《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一书中,把毛泽东时期的生产发展道路,贬为“早期经济增长模式”和“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说什么: “------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低下,人们也没有从高速增长中得到多少实惠”等等,(《模式》第100、103页)纯粹是谎言。  

随着生产的发展,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工人工资和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的逐步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不断扩大,生产总是赶不上消费需求。1949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2263.6亿斤;棉花888.8万担;当年时髦的生活用品“三转一响”:自行车产量才1.4万辆;而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还不能生产。到了1978年,粮食产量达到了6095.3亿斤;棉花产量为4334万担;自行车产量达854万辆;缝纫机486.5万架;手表1351万只;(《年鉴》  第162、163、242、243页)收音机1167.7万台(《中国统计年鉴》1996  第436页)分别增长了1.69倍、3.88倍、609倍,而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则是从无到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更快,钢、原油、金属切削机床等,分别由1949年的15.8万吨、12万吨和0.16万台,增长到1978年的3178万吨、10405万吨和18.32万台,增加了200倍、866倍和113.5倍;交通运输等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从而保证了再生产的不断扩大;尽管生活消费品的产量迅速增长,但是,不仅不存在居民消费不了的问题,而且一些主要的生活消费品,如粮食、棉布、自行车、手表等还要“凭票供应”。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我国出口的商品很少,生产增长的生活用品,都被国内的劳动群众消费掉了,难道能说人民群众没有得到“实惠”?  

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曾出现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生产下降,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对生产发展的影响。但是,这和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造成的生产下降,性质完全不同。从总体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对生产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定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保证了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地发展,避免了资本主义的竞争无政府状态,大大地减少了生产发展中的浪费;保证了我国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发展紧密衔接;保证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保证了生产力在全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这里特别要强调公有制经济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了高新技术产业,利用专利权制度,千方百计压制不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由于发展高新技术需要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而一般的发展中国家的私有制企业,不具备这么大的物质力量,发展不起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利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突破了民用大型飞机的研制和试验;发展了电子工业;建立了生产导弹、卫星等国防工业,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占领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仅生产的物质财富归全体人民所有,技术也属于人民。回头看改革开放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和私人企业,物质财富归资本家所有,技术由他们控制,留给广大劳动群众的仅仅是相对贫困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  

总之,因为毛泽东时期我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是公有制经济,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促进了我国的经济不断迅速而平稳地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下的生产力发展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在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推动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产业结构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建立,生产力向中西部转移。  

恢复时期结束,党中央即时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就是要把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就是要把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且要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以后又提出实行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目标。这一目标既符合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1978年社会总产值比1952年增加了625.8%,就是说生产的物质产品增加了6倍多;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原值由1952年的240.8亿,增加到1978年的4488.2亿,增加了十几倍;仅用了二十几年,就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到1978年,我国的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下降到22.9%,工业产值则上升到59.4%(《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14、12、15页);在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严密的封锁下,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我们“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世界上第六大工业国;  

产业结构合理:不仅发展了生活资料的生产,而且也发展了生产资料的生产,使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生产能力,装备像攀枝花钢铁企业之类的大型工业企业,具备了改造工业生产技术基础的能力;生产了大量的农业机械,使农业迈出机械化的步伐;为实现工业、农业的现代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初步创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如生产了大型民用飞机“运十”的样机;凭着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出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的设备、仪器,放了卫星,发射了导弹、爆炸了原子弹等等,虽然“运十”样机的技术水平不如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客;卫星、导弹、原子弹也还简陋,但是,“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已经有能力为我国继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辟道路。事实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向工业化的方向转变,我国已经开始占据最新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具备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为实现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生产的布局逐步走向均衡发展:逐渐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在四川、贵州等地,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整个经济出现了均衡发展的态势,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  

总之,毛泽东时期的生产发展,为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毛泽东时期生产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完全不像吴敬琏所说的是什么“早期经济增长和狭义工业化”的模式。相反,如果按照吴敬琏之流所说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式”发展,我国早就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了。  

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有些人就极力否定毛泽东时期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否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说什么:“----我们生产力的发展非常缓慢”,“毛泽东同志-------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办法来发展生产力”等等;吴敬琏更是大言不惭地说:“我查阅了大量发展经济学文献,对发展经济学理论发展进行了梳理”,结论是“早期增长模式是一种缺乏效率和必然带来严重社会后果的增长模式”,说美国、英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走上了依靠效率提高的增长道路”,实行的是“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等等(参看《模式》),一句话,他们就是要学习美国,走多赚钱、快赚钱的“现代经济增长”道路。可是吴敬琏就是不敢说明这种经济发展的道路,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下发展经济?还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下发展经济?他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都是资产阶级学者编写的,因此,指引的道路也是资本主义的;而更令人惊讶的是,面临当前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面临美国、英国经济的困境,他不仅毫无悔改之意,仍然继续宣传所谓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那一套!  

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附庸化、殖民化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要“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办法来发展生产力”,于是“招商引资”成为国策,各级政府纷纷以引进外资数量大、世界500强企业多为荣;一时间大量外资涌入我国,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如雨后春笋。这种依靠资本家发展经济的道路,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首先是经济发展的附庸化:主要表现是我国生产的多是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发展依赖对外贸易;核心技术被外国企业控制。  

资本主义企业、特别是外国资本在我国发展,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土地便宜,市场广阔,政府又给予政策优惠和为企业维护生产秩序等。因此,从产业结构看,发展的是所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玩具企业、服装生产、鞋帽企业等等,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廉价生活消费品,虽然也发展了家电生产、汽车企业,但是,核心技术仍然由外国资本控制。  

压制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民用大型飞机“运十”的下马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现在只好用几亿条裤子换一架波音飞机;外资利用专利权制度,控制核心技术,千方百计压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我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资料供应地,成为他们的“装配车间”;                 

地区分布殖民地化:由于沿海地区运输方便,成本低,外资企业大量落户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呈现出殖民化的倾向:少数沿海城市、地区经济畸形发展,而中西部地区越来越落后;内地的“精英”“孔雀东南飞”,到沿海城市工作;亿万农民也流向沿海大城市,成为“农民工”,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则处于停滞状态。  

这种产业构成和地区分布,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只要是依靠资本家发展经济,特别是依靠外资,必然出现这种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所以,尽管我们多年前就叫喊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大西部”等,但是,近些年来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原因很简单,依靠资本家发展经济,利润归资本家所有,投资由资本家做主,经济发展只能是沿着旧的轨道前进。政府虽然可以通过再分配,对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做一些调整,但是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根本改变生产发展的基本态势。高喊什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大西北”等等,都不过是骗人的口号!  

     2,经济发展受“内需不足”制约,在生产过剩与通货膨胀之间摆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贯彻了“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办法来发展生产力”,“吸收外国资金,这是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补充”等指示精神,大量引进了外国资本,与此同时也实现了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复辟:不仅外资企业实行的是雇佣劳动制度;私营企业实行雇佣劳动制度;连国有企业也实行所谓的“合同制”,实际上也是雇佣劳动制度。工人由生产资料的主人,重新转变为雇佣工人;大量农民涌入工厂,也变为出卖劳动力的“农民工”,在经济领域全面恢复了雇佣劳动经济制度。  

全面恢复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不仅根本改变了我国的经济面貌,而且引起我国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根本变化:出现了两极分化、官员腐败、“一切向‘钱’看”,“黄、赌、毒”等也沉渣泛起。由于本文只考察所谓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就不涉及了。  

外国资本涌入我国,主要是因为工人的工资低,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低廉;而资本家的本性就是要压低工人的工资,增加利润,“内需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成为不可避免结果。  

自1979年至2008年,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就达8526.2亿(《中国统计摘要》2009年  179页),生产虽然迅速发展,而劳动者的收入还是很低,“内需不足”、特别居民消费支出少,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主要是依靠引进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的。短短的三十年,我国“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0.3%,猛增至+7.9 %,而居民消费支出却由48.8%,直线下降至35.3%(同上书  第35页)。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引进外资和发展外贸,即西方经济学所谓的“外向型经济”。“内需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支出不足,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当前面临着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出口贸易急剧下滑,要想增加“内生动力”,依靠“居民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能够实现吗?资本家会提高工人工资来增加“内需”吗?当然不可能!这些设想不过“精英们”的一厢情愿,是骗人的鬼话。  

由于恢复了雇佣劳动制度,广大工人失去了“铁饭碗”,端起了“讨饭碗”,大量工人下岗、失业,连基本生活消费都没有保障,更何况过去形成的公费医疗、义务教育和养老保障都被“产业化”改革掉了,在劳动群众的头上增加了“新的三座大山”,所谓的“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 就更不可能了!  

不能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政府就采用加大投资的办法“扩大内需”。于是出现了投资四万亿、加大信贷投放等“大手笔”、“组合拳”的措施。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8.7%,似乎解救了经济危机,但是,通货膨胀的威胁又成了制约经济平稳发展的最大障碍,真是“摁下葫芦起来瓢”!在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下,要想依靠“内需拉动”,使经济较快、平稳地发展,只能是一种幻想,是欺骗群众的口号。  

总之,经济发展,离不开在什么经济关系下发展的问题:不论是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不论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都和经济发展的道路紧密相连。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公有制经济,必然是居民消费不断扩大,推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私有制经济,必然“内需不足”,经济发展附庸化、殖民化。  

四,西方经济学的破产  

前面已经指出,西方经济学既不懂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区别,又不懂生产与经济的区别,更不承认不同经济关系的本质区别,只知道“赚钱”。这种庸俗、浅薄的经济学,当然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西方经济学指导下的理论,也是当前经济生活中最响亮的口号,这里既包括“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等有关经济关系的内容,也包括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内容。把经济关系与生产力这样两类性质不同的问题,都概括在“经济发展方式”的口号里,目的就是抹杀经济关系的本质区别,抹杀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对立。事实是经济发展中的两条道路的对立是抹杀不了的,也是掩盖不住的。建国六十多年经济发展的事实,反复教育了劳动群众,只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公有制经济,才是劳动群众当家作主的道路,才是国家富强的道路,才是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所谓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一定会在经济发展的事实面前彻底破产!  

 “资改派”在改革开放初期,还要说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自我完善”;给群众许愿要“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充分发挥八千万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以后也还说是发展什么“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还讲一讲发展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以掩人耳目;到复辟雇佣劳动制以后,就不再讲发展什么性质的经济,只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似乎经济发展中就不存在经济关系的区别,不存在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了,进一步地掩盖经济关系的性质,使人们陷入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陷阱”,完全丧失分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的最终使命,就是宣传资本主义制度是最美好的经济制度,必将永远存在下去,手法就是之一,就是用“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抹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区别。  

我们在《评所谓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文中,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面加上了“所谓的”,是因为经济发展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经济发展方式”,要么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么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两种不同的发展经济道路中,社会生产力的形式也完全不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加上“所谓的”,是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假命题”,提醒人们不要上当受骗!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欧洲金靴|教育之乱,祸起萧墙
  2. 日本女优横宫七海自杀身亡——畸形的社会还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马南:公开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穷”,为什么大家还怀念从前?
  5.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6. 《邓选》学习 (十)
  7. 对菲律宾斗争的关键是,让它的挑衅得不偿失
  8. 影评:电影《熔炉》看资本主义特权
  9. 领导者没有战略眼光,谈啥雄心壮志?
  10.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6. 这是一股妖风
  7.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8.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鲜领导落泪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2024请回答,中国市场经济“边”在哪里?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