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菲对华蛮横底气哪里来
张旭东 李小波 张皓雯
“康菲石油公司对于该事件的发生深表歉意以及因此而对中国的人民和环境而产生的影响表示道歉。”9月7日,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的网站出现了一条消息,康菲公司不但宣布公司将就在中国渤海湾蓬莱19-3油田发生的溢油事件设立基金,还出现了康菲石油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道歉的话。
如果这次康菲没有说谎的话,应该意味着在事件逐步升级之后,它终于表现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点诚意。然而,此前不到百天的时间,康菲至少说了5次谎,公司高层只对外界的质疑和批评做了两次公开回应。
康菲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对华蛮横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较少公开劣迹的美最大炼油公司
“美国康菲是在世界上知名度比较高的,应该说有责任感,信誉比较好的一个公司。而康菲中国公司在中国的所作所为让人不可思议,而且可以说达到了让舆论气愤的程度。”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原副厅长、海洋专家王诗成对《国际先驱导报》表示。
记者遍搜中文和英文网站,发现这家公司的相关报道非常之少,既没有关于海洋污染的不良记录,也没有公司成长故事之类的新闻。
维基百科上关于该公司有两条简单的负面提示,一是根据一项研究,康菲在美国公司中空气污染物排放排第13位。二是2003年,康菲曾被前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的一个环境组织告上法庭,原因是一些外国石油公司与格鲁吉亚政府勾结,诱导当局通过一项没有经正常环境影响评价的价值30亿美元的管道项目。比起很多石油公司的斑斑劣迹,康菲公开的历史还算清白。
康菲在中国的网站也显得很是低调,以至于如果不仔细分辨,就会误入其他冒牌网站。
康菲石油的英文官方网站和中国子公司网站都显示:它是由美国康纳和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于2002年合并而成立,是全美第三大能源公司和最大的炼油公司。在全球非政府控股公司中,康菲拥有的已探明储量排名第七,是第四大精炼厂。
其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康菲中国是其全资子公司。
国内法律也缺乏对康菲的约束
实际上,康菲和中国的渊源很深,早在1973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就应邀来华协助中国进行石油勘探。1997年,菲利普斯成为在渤海湾首次发现大型整装油田的外国公司。此次溢油的蓬莱19-3油田,就是菲利普斯于1999年5月发现的,2002年,菲利普斯和康纳合并成立康菲后,该项目于年底投产。
有业内人士称,跨国石油公司在海外作业时,虽然各个公司自身也会有相应的制度,但首先遵守的是所在国家的相关规定,特别是在涉及到需要向公众披露的重大事故时,如果当地对此没有明确规定,跨国公司一般不会主动对外披露。
显然,对于信息批露,中国尚未有什么相关的足以让康菲“害怕”的法律法规。
王诗成认为,除了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康菲之所以敢在中国如此傲慢,拖拖拉拉,隐瞒真相,不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深层次原因。
“地方保护主义,不愿意把石油污染的影响扩大,一是因为索赔是长期的事,还不知道赔多少钱,但是会影响地方的直接利益;二是因为环境都造成污染了,游客为什么还会来玩?”王诗成分析说,这些因素容易间接地造成康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局面。
而记者采访中发现,事发地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漏油事件的态度并不积极。记者采访时,蓬莱市海监大队一再强调,这是“上边的事”,“属于上边管上边监控”,地方虽然有权知道,但是“很晚才知道这个事情”的。
关键问题避重就轻
这种情况下,康菲从事发后,就谎言连篇,一味搪塞。
就在一周前,康菲还对国家海洋局撒了个大谎。8月31日是康菲中国完成国家海洋局提出的“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要求的最后期限,当天,它向海洋局提交了一份报告,确认已经完成了“两个彻底”。
9月1日,《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试图搭乘“中国海监15”船赴现场查看事故处置情况,但因大风天气被迫返航。2日,经过约4个小时的航行,记者于11时30分左右抵达蓬莱19-3油田。在距离C平台附近1公里左右的海域,海面上不时有油膜带飘过。距离C平台越近,油膜越密集,并且有银灰色的油带出现,有些甚至呈亮黑色。
“油膜在C平台附近顺着海流方向呈扇形向外扩散,而且越接近C平台越多,说明我们正在接近溢油源。”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副总工周青对记者说,“油膜呈亮黑色表明油膜比较厚。”
C平台附近的“华天轮”大型工程船上,两个橙色的集油罩显得格外醒目。在油田两海里的范围内,记者目测到仍有二三十条船正在进行油污回收工作。
“中国海监15”船在C平台东南方向发现油污带后立即告知B平台的指挥中心,要求康菲公司立即派出油污清理船开始清理工作。
“康菲公司前期对溢油事故处置一直不力,今天我再次来到溢油事故现场,发现海面上仍有飘移的油带,这让我担心康菲公司是否真正封堵了溢油源。”中国海监北海总队副总队长林芳忠在船上对记者说。
记者通过甚高频电话采访油田经理,他称现在海面上仍有油带是因为8月28日至29日大风天气影响了海面油污的清理工作,但B、C平台的溢油源的确已封堵完毕,C平台出现的16个油污渗漏点是在对C20井封堵前就留在海底的残留油污,现在已得到控制。
但当记者问及既然康菲公司明确表示“已彻底封堵溢油源”,那B平台集油罩措施是否意味着将永久保留时,油田经理说:“集油罩只是临时性措施。”记者多次追问既然是临时性措施,为何对外发布已彻底封堵溢油源时,油田经理避而不答,只重复说已在8月31日清理完了之前发现的400余立方米油基泥浆。
当记者问油田经理能否向中国民众给出渤海溢油事故彻底处置结束的时间表时,他说:“下一步将在B平台打一口封堵井,但是封堵井在打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地质条件,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还未知,因此现在还不能确定何时能彻底结束处置措施。”
除康菲公司不能自圆其说已经完成“两个彻底”的结论以外,其官方网站上也存在这样的矛盾。康菲公司坚称已完成“两个彻底”时,却在关于溢油事故原因时表述为“可能”由于油藏压力等原因导致溢油。相关专家指出,“可能”表明康菲公司仍未真正明确溢油原因,那“彻底封堵溢油源”就需要划上大大的问号。
错误和傲慢必将付出代价
就在记者刚刚从蓬莱19-3油田返回码头时,国家海洋局宣布了对康菲公司完成“两个彻底”工作的核查结果:国家海洋局充分利用日常监测数据并经过现场核查和专家审查,认定康菲公司“两个彻底”没有完成,责令蓬莱19-3全油田停注、停钻、停产。
“这表明事态发展出人意料地出现升级。”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评价说。
从6月4日蓬莱19-3油田B平台发生溢油事故至今,已将近百天时间,责令康菲“三停”也远远没有为事件画上句号。林芳忠认为,康菲公司前期对溢油事故认识不清,处置不力,使得溢油事故拖延至今。
“溢油发生后,康菲公司动作缓慢,将溢油原因推向地震,在我们的督促下证明地震对该区域没有影响后,又将溢油原因推向事故的不可预知。通过我们的严厉监管以及多次的现场督查指导,康菲才加快了工作进度,溢油污染得到了相应的控制。”林芳忠说。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相关负责人在事故勘查现场介绍,自此次溢油事故发生以来,从康菲的处置进展情况和北海分局的监管工作中能够看出,在海洋局有针对性的严厉、严明的监管责令下,康菲公司查因、封堵和收油等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方面才逐步增加。
“比如,起初投入收油工作的船只只有两艘,后来在我们督促和要求下收油船只和应急物资逐渐增加,到现在海面上每天至少有30艘船在进行收油作业,当然收油主力船是中海油在国家海洋局的要求下才派出的;海底油污清理工作起初每天投入的潜水员较少,在监管方不断施加压力后近期增加至90人。”这位负责人说。
目前,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保证4~8艘船舶实时监控溢油现场,2架海监飞机也在气象和航空管控允许情况下实施空中监视监测,几乎每天都要解析对蓬莱19-3油田溢油监视监测的卫星资料,同时向B、C平台以及海底油基泥浆清理船各派出3~4名海监执法队员值守现场,实施全程监管。
“只要海上溢油不根除,应急监视监测工作还会继续。”林芳忠说。
如今,康菲已经开始为它的错误、傲慢和谎言付出代价:蓬莱19-3油田停产,它还将面临一系列的索赔。而我们,也为了纵容它的傲慢付出更多的代价:渤海的生态,岌岌可危。
(《环球视野》摘自2011年9月9日—15日《国际先驱导报》)
链接一:康菲留下的教训
丁永勋
8月31日,是国家海洋局对发生溢油事故的康菲公司发出通牒的最后期限。多位接受采访的权威人士均指出,康菲公司在期限内实现“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的要求几乎没有可能。上周四,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曾表示,如果康菲公司不能在8月31日的期限内完成“两个彻底”,将依法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权威人士称,这个严厉措施,很可能是责令康菲公司的蓬莱19-3油田7个钻井平台停产,并在随后全面接管清污工作。(8月31日《经济参考报》)
持续两个多月的渤海湾溢油事故,目前已累计造成污染面积5500平方公里,对油田及周边海域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在事故处置过程中,人们一步步见识了康菲公司的敷衍和傲慢:公布信息能拖就拖,损害赔偿能躲就躲;对于溢油源有没有彻底封存,还有多少溢油点,说法也前后矛盾,自说自话。这种态度,激起了公众的义愤,也促使有关部门采取罕见的强硬态度,敦促康菲公封堵源头、清理溢油,并代表中国政府启动对康菲的生态索赔公益诉讼。
最后时限已到,渤海湾海面上仍飘着油花,康菲公司称已经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但国家海洋局尚未确认。不管下一步对康菲采取怎样的措施,当务之急,还是封堵溢油点,清理污染源,把溢油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不管是督促康菲公司履行责任,还是海洋部门接管清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封堵、清理仍在继续,回顾此前的处置过程,可发现当前社会治理中仍存有诸多“溢油点”,需要及时弥补和封堵。
随着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和专业化,社会管理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像海上石油开采这样对技术要求很高的项目,对安全生产和环境的监管,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这类的风险可能越来越多,事故很难完全避免。仅在近期,国内外就发生多起海上漏油事故。相比之下,渤海湾溢油事故不是最严重的,但康菲公司的态度却是最傲慢的,处理也相对最不透明。人们一直在问,是什么助长了康菲的傲慢?
对比美国处理墨西哥湾漏油事故、英国处理北海漏油事故的经验,就可以发现短板何在。在事件发生之初,当事石油公司几乎都本能地选择淡化处理、隐瞒信息,但是,政府的强力监管,媒体和社会机构的监督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及时公布最新进展,并设立专门的赔偿基金,应对来自政府部门和个人的索赔要求。在英美两起漏油事件中,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派出专人坐镇现场监督,出动直升机实时监控油污扩散情况;媒体的监督更是上天下海,无孔不入,有媒体动用水下摄像机随时播报溢油情况;环保组织搜集各种损害事实,要求公布各方面信息,为索赔打下基础。目前,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的受害者,已经获赔50多亿美元,相当于赔偿基金总额的四分之一。
相比之下,我国处理康菲溢油事故的态度虽然积极,但手里有威慑力的牌却不多,经验也有所欠缺。在行政监管上,根据1999年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可以处以最高20万元的行政罚款。这对一个世界500强公司来说,威慑作用几乎可以忽略。
在诉讼索赔上,原则上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利益可能受损的个人,都可以提出要求。但是,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刚刚起步,提起诉讼的法律依据不完善、诉讼主体不明确,举证更是困难重重,此前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在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频发的情况下,我国一些地方设立的环保法庭却无庭可开。目前,渤海周边不少养殖户利益直接受损,对市场未来更是担心不已,却没有人主动提出赔偿要求,导致康菲公司“得了便宜还卖乖”。
此次,海洋部门代表中国政府对康菲索赔,起了示范带动作用。各环保组织、社会团体和利益受到损害的个人,都应该勇于担当,让康菲做出合理的赔偿,低下傲慢的头。有关部门和法律界人士,也应该积极响应,为索赔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与此同时,新闻媒体在追问真相、信息公开上,还应发挥更大作用。这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为荣誉而战。
康菲溢油,污我渤海,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但如果以此为契机,弥补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方面的制度漏洞,推动公益诉讼、损害赔偿、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工作,也不失是一种收获。
(《环球视野》摘自2011年9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
链接二:中海油置身事外遭质疑
张一鸣
漏油升级
刚刚过去的周末,康菲为蓬莱渤海油田漏油焦头烂额时,中海油却依然习惯性躲在幕后。
9月4日晚间19点,康菲方面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已停止蓬莱19—3#油田的钻井、回注和生产作业,预计全部工作将在明日 (9月5日)完成。“公司已于9月2日晚开始实施停产步骤,今天进行管线清洗。”
9月2日,国家海洋局最终得出中海油康菲渤海油田在贯彻 “两个彻底”(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彻底封堵溢油源)执行不力的结论,并随即责令蓬莱19—3#全油田停注、停钻、停产作业。
一位当天跟随国家海洋局的海监船,对蓬莱19—3#油田的漏油情况进行监测的媒体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当天钻井平台附近海面上仍有大量油膜,这直接促使国家海洋局做出康菲公司封堵不力的结论,中央电视台记者在与康菲工作人员的连线中,康菲人员的一句“就是骗你的”,让事态进一步恶化。
但康菲并不认可中央电视台的报道,9月3日康菲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出声明,要求中央电视台更正采访中的错误报道。康菲方面强调,中央电视台的录音显示,发表该言论的声音与公司接受采访的员工的声音并不相同,但康菲方面并未向本报记者透露是否已经查找到声音来源。
中海油在公众面前依然沉默,康菲却已经表态正逐渐停止蓬莱19—3#油田的开发。
9月2日,由多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外发布信息称,蓬莱19—3#油田C平台海床残留油污未彻底清理,附近仍有油花持续溢出,并有油带存在,B平台附近溢油采取集油罩回收的方式,也不是根本措施。
在一些石油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看来,康菲在8月31日前实现对溢油点的彻底封堵并不容易。“让康菲在短时间内彻底封堵溢油源完全没有可能,B平台的海底溢油已经造成底层破裂,只能通过不再抽油和回注,降低地层的压力,让漏油在一段时间后自然停止,人为控制的效果有限。”一家跨国石油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坦承,康菲自身并不能百分百确保油不从破裂的地层渗透出来。
国内一家石油公司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蓬莱19—3#油田占据康菲在中国境内石油产量的很大比重,甚至已影响到康菲中国全球3%的石油产量,停产后如果不能尽快恢复,康菲在中国市场的损失将很大。
公开信息显示,除了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渤海蓬莱19—3#油田外,康菲与中海油还有蓬莱19—9#和25—6#油田的合作,并拥有番禺4-2#、5-1#和11-6#油田的所有权,以及西江24-3#、30-2#和24-1#的合作开采权,但西江的三个油田在2010年合同到期后,将开采权转交给中海油。
中海油置身事外
随着上周蓬莱漏油事件事态的不断恶化,民间对于中海油和康菲在处理蓬莱油田的举措不满正在不断强化。网络舆论将矛头指向康菲的同时,也在质疑中海油的不作为。“中海油身为合作方,占有51%的股权,介入的力度不够。”
本报记者登陆中海油的官方网站,中海油方面就蓬莱渤海漏油的更新依然停留在9月2日。知情人士称,中海油并不愿意被过于卷入到渤海蓬莱油田漏油事件中,但其确实在康菲与中国政府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上述人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中海油与康菲在国内油田的开采中一般签订采办合同,多采取合作开发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双方的利润分成一般分为勘探和开发两个阶段,勘探阶段中投入多的外国石油公司能够拥有更多的分成,而在勘探活动获得突破、具备商业开采条件后,就转入开发阶段,资源国的石油公司将拥有更多的分成。
“一般双方都会约定在开采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国外石油公司便将油田的开采权交回给资源国的石油公司,也就是中海油。”
七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9月2日在对康菲公司提交的内部报告进行分析后认定,由于康菲公司没有尽到合理审慎作业者的责任,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属于责任事故。
“康菲在蓬莱漏油事件中,采取的两个措施对最终的漏油有重大影响,B23井加大注水量和在C平台打出的辅助井,这两个措施中海油不知道的可能性不大。”一位熟悉国内石油公司与国际油公司合作情况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即便以合作的方式开采油田,双方也会成立一个类似联合管理委员会的机构,这意味着即便中海油对康菲每日的具体操作内容不了解,但在康菲采取重大开采作业方式变更时不可能不通知中海油。“中海油不可能对合作方的作业情况一概不知,康菲公司在改变开采方式时,按惯例应当通知中海油。”
9月2日深夜,康菲在发给本报记者的邮件中称,正按相应步骤停止渤海湾蓬莱19—3#油田的生产作业。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正在与合作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同制定执行方案。
中海油官方网站上的信息显示,中海油总公司法律部8月23日至8月24日就适用英国法采办合同重要条款适用问题举办研讨会。
“英国法的采办合同中对资源国的利益保护更多,如果国内的作业方违反合同约定,资源国可以叫停服务合同,中海油在关注如何能够加强采分合同中的话语权。”国内一家能源公司法律部门的一位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说。
但网上舆论却期望中海油在蓬莱油田中能够做更多,并不仅仅是督促和监督,应在漏油事件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397期,摘自2011年9月5日《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