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汉成
最近,中央提出了对改革要进行“顶层设计”。温加宝在广东考察重提邓小平“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南巡讲话,他说“在经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要继续下定决心、鼓足勇气,毫不动摇、永不停顿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改革开放的长期规划设计,继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早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邓小平就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被称为“邓小平理论”,作为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三十多年后,众多的改革既有了过程,又有了结果。现在,中央又提出了“顶层设计”的理念,人们不仅要问,当年邓小平对于改革是怎么设计的?现在提出“要有针对性做好改革开放的长期规划设计”是否意味着邓小平当年的设计既不是“顶层设计”也不是长期设计,而只是一个短期设计?是否预示着中国的改革将会有新动作,新举措,将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因此而终结邓小平理论作为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地位?因此,在这个历史的当口,重温邓小平理论,重新审视邓小平关于改革的设计!对于新一轮的改革,对于今后中国的社会走向,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一、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设计”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设计,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建立的,农业从互助组、合作社过渡到人民公社,定格为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的集体所有制,工商业则定型为全民(国有)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历次修正后的宪法中,均向全国人民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邓小平说:“过去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4页《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关于我国在公有制条件下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1979年,邓小平说:“我国工农业从解放以来直到去年的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 “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邓小平文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2卷第163、167页)
1974年10月20日 ,毛主席在会见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时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从毛主席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区别就在于所有制的不同。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时代,从建国之初的镇压反革命到三反五反,从反右斗争到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政治与经济运动都是围绕着保卫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巩固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而发动的!
邓小平“复出”后,大力推崇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来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但是,发展私有制是牵涉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大问题,一部分老同志担心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1984年10月22日 ,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邓小平说:“恐怕我们有些老同志有这个担心。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忽然钻出个资本主义来,这个受不了,怕。影响不了的,影响不了的。肯定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要意识到这一点,但不难克服,有办法克服。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按照现在开放的办法,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几千美元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 1985年9月23日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 1986年9月2日 ,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的提问时,邓小平又说:“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4页)此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多次作了关于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不搞两极分化的阐述。
如上所述,邓小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设计的核心理念是:既要发展市场经济,发展一部分私有制经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不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毛泽东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因此,如果改革的结果与邓小平设计的初衷相吻合?则说明邓小平的“设计”是正确的,如果不吻合,则证明了不是邓小平的“设计”存在问题!就是邓小平去世后的“改革”在操作上出了问题!
二、后邓小平时代的改革
1980年,邓小平说:“经过三十一年的努力,我们的全部工交企业已经发展到近四十万个,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比解放初期增长近二十倍,培养了大批熟练工人和上千万专业人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7页《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5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7年,邓小平说:“现在我们国内人们议论雇工问题,我和好多同志谈过,犯不着在这个问题表现我们在‘动’,可以再看几年。开始我说看两年,两年到了,我说再看看。现在雇工的大致上只是小企业和农村已经承包的农民,雇工人数同全国一亿职工相比,数目很小。从全局看,这只不过是小小的一点。要动也容易,但是一动好像政策又在变了。动还是要动。因为我们不搞两极分化。但是,在什么时候动,用什么方法动,要研究。”(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6页《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时的讲话》)
从邓小平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1980年,我国的全部工交企业已经发展到近四十万个;1985年,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1987年,全国公有制企业有一亿职工。第二,关于雇工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因为我们不搞两极分化,所以还是要“动”的,这个“动”实际上就是取缔,但是,什么时候取缔,用什么方法取缔,需要研究。
既然将邓小平理论作为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就理应按照邓小平设计的框架操作。然而,邓小平去世后,中国的改革就异化为了“改制”,先是以“抓大放小”,在短短的几年内,举国掀起了改制狂潮,在地级市、县、乡镇、村,几乎是一刀切,将全部的公有制工商业企业改制为私营与民营企业,再后来就是推崇“经济人”、“明晰产权”、“资产重组”“、国有企业的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将大多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为私营与民营,四十万家公有制企业仅有一万多家省级国有大中型企业幸存,一百多家“央企”幸免于难,加上教育、卫生、房地产业的市场化……。私有制在我国已占取主导地位。从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到“改制”的完成,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经历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私有制经济占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70﹪以上,邓小平设计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已不复存在,数以千万计的工人阶级沦落为资本家的雇佣工,不仅产生了资产阶级,两极分化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0.4﹪的人掌握了70﹪以上的财富,基尼系数已达到0.5﹪。改革的结果背离了邓小平“设计”的初衷!邓小平对人民承诺的共同富裕亦成为了镜花水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一点,不管是西方资本主义,还是党和国家的当权者,或者是国内的“精英”与右派们,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有人一定会辩护说,之所以“改制”,是因为公有制企业经营陷入了困境,一部分公有制企业已濒临破产,所以,才“抓大放小”!但是,我们要问,公有制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了四十多年,为什么在八十年代前没有一家陷入困境,从来也没有发生过企业停产与倒闭现象,而偏偏发生在邓小平去世后的九十年代末?
改革是一项牵涉到社会制度的系统工程,既然是“设计”,就必须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导,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系统思想和方法处理改革问题,有一个周密的蓝图与方案。在公有制的条件下,因为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存在着八级工资制,贫富的差别也是存在的,但这种差别仅仅限制在生活资料的范围内,任何党政官员与任何人都不会占有生产资料。所以,邓小平说:“我们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不认为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也不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确已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条件之后还会产生一个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30日 )邓小平所说的“个体经济”,实际上就是私有制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作为公用制经济的补充,他认为并不会影响到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但是,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一旦私有制经济有了合法地位,就为剥削创造了条件,有了剥削条件,就必然要产生资产阶级,这既是一个基本常识,又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富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这里的“一部分”是多少?有没有一个定量的限制?先富的人如何带动大家共同富裕?是对未富者进行捐助,还是政策性调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中,私有制经济实际上就是贿赂经济,私有制经济之门一旦开启,必将依附在公有制经济之上,吸公有制经济的精,喝公有制经济的血,疯狂的与公有制争夺原料与市场,使公有制经济失去活力。私有制经济一步一步走向壮大,公有制一步一步被摧毁,在这样一种经济态势下,对私有制经济是扶持与放任,还是限制与遏制?然而,在改革开放中,不仅没有对私有制经济采取任何的遏制,而是出台了若干的优惠政策,扶持与鼓励私有制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为什么始终强调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因为任何一个事物的性质都是有量所决定的,决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量”就是公有制经济占全国所有经济的比重。邓小平说:“在经济问题上,我是个外行,也讲了一些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比如说,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但是如何搞开放,一些细节,一些需要考虑的具体问题,我就懂得不多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7页《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1984年10月6日)但是,中国有众多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有那么多的经济学家,难道吴敬琏、张维迎一类的主流经济学家们都是不学无术的糊涂虫?否则,怎么会将邓小平的“以公有制为主体”、“不搞两极分化”,“不容许产生资产阶级”的改革理念抛到了九霄云外?
邓小平从来就没有过关于“改制”的论述。全国人大也从来没有制定过“改制法”,时至今日,宪法总纲中仍然规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第六条仍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试问?“改制”经过全国人大审议表决了没有?因此“改制”不仅颠覆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而且是违犯宪法的惊天劫案!所以,有人将“改制”称之为无法无天,离经叛道!虽然,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并与邓小平理论一道,被纳入党的指导思想,所谓“利益”,无非就是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但是,人民已经丧失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国家与集体已经丧失了代表人民利益的本钱,还拿什么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1985年,邓小平说:“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时隔七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又说:“历史经验证明,刚刚掌握政权的新兴阶级,一般说来,总是弱于敌对阶级的力量,因此,要用专政的手段来巩固政权。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中国的阶级力量,邓小平前后三次的表述是不一样的,1979年,邓小平“不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确已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条件之后还会产生一个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 1985年,他认为“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则认为刚刚掌握政权的新兴阶级,“总是弱于敌对阶级的力量”,既然没有了一个资产阶级,那么,这里的敌对阶级指的是哪一个阶级呢?这里的表述不仅在语意上是失当的,而且在逻辑上也是错误的,既然刚刚掌握政权的新兴阶级“弱于敌对阶级的力量”怎么还能用专政的手段巩固人民的政权呢?因此,有人抱怨邓小平说话是前言不接后语,其实不然,邓小平之所以做出了这样前后矛盾的表述?其思想认识是经历了反思的过程的,在1979年到1985年间,他认为在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条件之后,不会产生资产阶级,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为了推动改革,消除人们的疑虑,所以说事情并不可怕!但是,经过了1986年后的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引发了1989年的动乱,邓小平不得不动用了国家机器,才平息了这场动乱,对此,邓小平经过了反思,才对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思想有了新的领悟,所以他说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
三、社会制度与顶层设计
当前的世界,在经济模式上,无非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上,无非是私有制,公有制及其混合所有制,邓小平说:“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文选《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1985年3月7日,第3卷第111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只用了几年的时间,而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时间跨度超过了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变革,超过了中国共产党从出世到建立新中国的时间总和。虽然,改革开放中,“精英”们屡屡打出了“创新”的旗号,但是,有人用“经济模式市场化,生产资料私有化,福利事业产业化。”对“改革”做了全方位的概括。人民看到的结果并不是什么制度上的“创新”,而是资本主义的复辟!不同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也在加大推行社会福利事业的力度,而中国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将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福利事业也改成产业化了。可见,改革并没有找到一条既优越于社会主义,又超脱于资本主义的制度!
最近,中央又提出了“顶层设计”,奇怪,邓小平不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吗?现在怎么要将这个“总设计师”抛弃了呢?什么是“顶层设计”?说穿了,就是“精英设计”!你们不是倡导“民主”吗?倡导“自由”吗?难道这个“顶层设计”不是反民主的吗?不是反自由的吗?最近,温加宝在广东考察工作时重提邓小平南巡讲话,说“要继续深化改革,永不停顿”。从去年的“不继续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到今年的“不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人民不仅要问,改革难道比抗日战争还要难?比解放战争还要难?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找到“生路”?中国共产党的生路,人民的生路到底在哪里?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文选《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1985年3月7日,第3卷第111页)当前的中国,严重的两极分化与党内的腐败是主要的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而产生这些矛盾的罪魁祸首就是私有制。邓小平说:“一九六三年,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又指出,由社会实践中生产的“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只有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的考验,才能证明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邓小平文选《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第2卷第117页)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谓“顶层设计”到底是制度设计,还是体制设计?人民不是不拥护改革,中国社会主义的生路也不是取决于改革与不改革,而是取决于如何改革?向着哪一个方向改革?走哪一条路线?邓小平说:“我们的政治路线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执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1980年3月至1981年6月,第2卷第190页》)
共产党是靠真理起家的,共产党人是靠真理吃饭的。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纠正“共产风”时,毛主席就说过:“不要怕实际检验推翻了已经作的判断和决定。”1986年,邓小平也说:“从另一个意义来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4页《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 1986年9月2日 )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他又说:“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邓小平所说的“大错误”与“出问题”指的是什么?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要求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可是,改革三十多年来,我们总结经验了吗?改正错误了吗?勇于纠正错误才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如果中国共产党不放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话,那么,应该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态度对待邓小平理论,采取扬弃的态度,所谓“扬弃”就是通过总结经验,对于邓小平的经实践证明正确的理论,就予以坚持,对于实践证明错误的观点,就理应抛弃!
近来,右翼势力又以“反垄断”为名,提出了要让民营经济进入到国家垄断行业。垄断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在邓小平理论中,从来就没有说过反对国有企业垄断的概念。2004年修正后的宪法第七条明确规定:“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2月23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评论员文章,与瓜分国有大企业的叫嚣遥相呼应,然而,奇怪的是,该文章通篇没有让人民知道如何改革,资源性资产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行业,国家资本不去占领,私人资本就必然要占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去占领,西方资产阶级就必然要去占领!如果这些行业被西方资产阶级垄断了,将直接对国家的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如果国内的资产阶级垄断了,必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构成威胁,因此,与其让私有制垄断,根本就不如让国家占有。这不是什么“微词”,而是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的大事,所以,我们应该理应理直气壮的维护国家“垄断”!说什么“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那么,我们就要问。到底谁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反对将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是广大的工人、农民与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难道这些人就是你们所说的“既得利益者”?“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说白了,所谓“天变不足畏”就是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不足畏,中国共产党的祖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的祖宗是邓小平理论,因此,所谓“祖宗不足法”就是明目张胆的鼓吹不仅要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要彻底背叛邓小平理论!所谓“人言不足恤”就是公然叫嚣对于人民的叫声音可以充耳不闻,对于民意可以视而不见!
诡谲的是:党内的极右派们借反对“垄断”之名,而行瓜分国有资产之实,打的竟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旗号,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明明说的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南巡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邓小平是将坚持社会主义放在首位的,而到了右翼势力的口中,却变成了“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说:“我们有优势,有国有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南巡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1页)右派们却以打破垄断为名,要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赶尽杀绝!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而马克思列宁主义又是为着全人类求解放的主义,因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天赋的革命性,什么是革命?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消灭阶级!就是解放被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让人民获得政治与经济上的平等!因此,共产党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共产”两个字上,所谓“共产”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如果丢掉了公有制,共产党也就成为了“私产党”或“分产党”,与资产阶级政党还有什么区别?早在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就告诫说:“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邓小平文选《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和平政策》1986年4月4日,第3卷第158页)因此,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新的“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中,如果能够反思改革,反思邓小平理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则国家幸甚,中国共产党幸甚,人民幸甚!
二0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QQ: 473133927
请参阅文章:邓小平晚年反思文革
邓小平理论的两个误区
“总设计师”不是一堵挡风的墙!
西式“民主”乱中华!
共产党应承担复兴社会主义的责任!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利永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