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雷锋”朝夕相伴
——开滦员工李东顺的美好心愿
录音机里播放着歌唱雷锋的歌曲,电视里播放着电影《雷锋》,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雷锋的照片、宣传画、像章等藏品,写字台的抽屉和橱柜里整整齐齐、满满当当地码放着与雷锋有关的书籍、信件、报纸等资料…… 2012年2月29日上午 ,当记者走进开滦集团马家沟小四所住宅区内的一间平房时,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小屋的主人——60岁的开滦集团马家沟社区员工李东顺与“雷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我当过兵,对‘雷锋精神’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而对当前社会上‘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风气很是痛心。”李东顺对记者说,正是基于这种情愫,他想通过搞“雷锋”专题收藏活动,使自己不仅能和“雷锋”朝夕相伴,还可以时时宣传雷锋精神,让“雷锋”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搞雷锋专题收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92年,当时的李东顺是一名邮集爱好者,1952年出生的他,下过乡,当过兵,对雷锋有很深的感情,他便经常考虑如何利用邮集来宣传雷锋的先进事迹、弘扬雷锋精神,于是心生编组一部雷锋专题邮集的愿望,通过邮集形式展现雷锋光辉的一生。
他诚恳地信件先后给团中央、各省、市自治区团委、解放军总政治部、沈阳军区、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雷锋班及抚顺市望城县雷锋纪念馆等单位发信函,寻求理解、帮助、支持。
“我是一名开滦矿工,为了介绍雷锋同志的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特收集与雷锋同志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签名实寄封……寻求您的理解和帮助,麻烦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支持……”1993年初,李东顺把一封封承载着希望的信件寄往全国各地。很快,来自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的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寄到了李东顺手上,该馆的工作人员不仅在信中对他的行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还为他提供了雷锋同志家乡、生前所在部队、“雷锋小学”及“雷锋研究会”等地的通讯地址。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东顺与当年接雷锋入伍的团军务参谋戴明章取得了联系,两个人很快成了好朋友。戴明章送给李东顺一本自己编辑整理的书《回忆雷锋》,书中收集了雷锋从小一直到以身殉职各个时期的资料和55位曾与雷锋一起生活、学习的同志写的回忆录,并分别附有每位同志的通讯地址。
记者看到,李东顺把自己收到的120封信精心地装订起来,并编上目录便于索引。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生前好友王佩玲、小学校长张仲明、班主任谭礼、排长薛三元、数届雷锋班的班长、当年给雷锋献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邹益群、给雷锋拍过200多张照片的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干事张峻、电影《雷锋》中雷锋的扮演者李世玺、话剧《雷锋》中雷锋的扮演者曹灿……李东顺指着墙上的一幅题字向记者介绍:“这位张兴玉同志是原望城县县委书记,螺丝钉精神的由来与他密切相关……”听他兴致勃勃地讲起与这些藏品相关的故事,记者几乎插不进一句话。
李东顺的女儿出嫁以后,老夫妻俩人一直居住在震后的一所39平米的开滦老工房内,本不大的使用空间被带有雷锋字样的藏品占据了绝对一半。收藏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提起雷锋,不善言语的李东顺总能滔滔不绝。认真、细致、整洁、一丝不苟溶进于李东顺整个的生活、工作,革命的螺丝钉精神使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获得过先进标兵称号。由于他的默默无闻、踏实的工作作风影响带动了身边其他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所在岗位也曾被上级单位评为文明部位。李东顺的感叹是:“雷锋是我的兄弟,自从我把雷锋精神请来,这雷锋在我家待遇最高了,我和老伴住一屋,人家自己住单间呢!”
在这个单间里,已囊括了瓷像、像章、照片、书籍、火花、题字、光盘、邮品等多个品种,7000余件。记者在李东顺的“百度主页”里选取了他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社会上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确我们的新闻报道,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三月,这就难怪社会上有这样的流传。正是我们宣传雷锋的事迹太少,所以现在有些年轻人和少年儿童竟不知道雷锋是谁,有些人甚至认为雷锋的事迹是撰造出来的。如果说让雷锋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终结,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我们的耻辱。学习宣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不应有局限性,不能固定时间地点。雷锋做的事情,我们只要想学,人人都可以做到。让我们人人都学一点雷锋精神,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人人宣传雷锋,为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咱给雷锋落户口,定居神州永不走。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