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巨变的喜和忧(一)
我是1993年6月份离开家乡漂泊北京来的。每年夏天都要回家乡住上两三个月,对家乡的渐变还是感受到的。一晃20年了,回头看家乡确实是巨大的变化了。如果不是年年回去,肯定是不认识了。去年8月4日,我们海龙中学1957年初中毕业的四个班召集了82名同学跟一个健在的文学老师一起畅谈半个多世纪的师生情、同学情,有些同学是离校后就没回家乡的。大家对家乡的变化都感到惊奇。当年的七十一条街、九十二座楼(其实一条街、就是两座楼)的小镇,已经变成高楼林立的城市了。散会后,有的同学结伙沿河堤公园走了一遭,对大柳河两岸的风光颇为欣赏。然而对于我这个对家乡知根知底的游子来说,我则是另一番心情。我对家乡的发展,是有喜也有忧的。早就想写篇文章发给家乡政府,但是总有“看花容易绣花难”的顾虑,就打消了建议的念想。但是最近有件事情触动了我,我还是想把我积存在心里的话倒出来。
一市长直面上访群众
9月17日,我走进政务中心大楼一个房间,看一位当年的小同志,现任我原单位的领导。从北门进入的时候,台阶上就是一排警察。我到门卫处登了记就找6层那个房间。时间是10点半。我稍等一会儿,那领导就回来了。我们俩谈到11点半,因为他还有人等他,我就告辞了。因为政务中心是把原来位于市中心的市委、市政府老楼卖了,到河南岸在一片稻地里新建的,类似水立方那样的方块型建筑,我从北门进来上6层走到南面,下楼时就从南门走出的。这时南门的台阶上也是一排警察。而台阶下面有几百人向门口张望,靠东边还停有两台警车。原来今天有特殊情况了,是上访群众找政府领导请愿来了。
上访群众聚集在政府门前
对于这类事情跟我无关,我是不该理会的。但是我总是想了解社会,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写纪实的人,自然也不该放过这个机会的。我从人群旁边走过到广场南面就停下了,想看看事态怎么样发展。到11点45,我听见有人用手执喇叭讲话了,我就回去看看。讲话的人很从容,态度也平和。我听到半句“砸锅卖铁也……”,下面还没听清楚,好像是也要满足大家的要求。我又蹬上台阶,看清楚了,那个讲话人个子不算高,有一副方正、白净的脸。我问身边的警察,得知讲话人是政府的于市长。
市长来到群众中间
我觉得作为政府的一把手能出面接待上访群众,是个好事,便举起相机摁了快门。为了拍个近照,我就走进人群,举起相机,摁了快门后,有俩小警察制止我,劝我不要拍照了。我坦然的对他们说,我也是当地人,我认为这样的市长、这样的作为应当宣传。有些官员害怕上访群众,顶多打发个办公室主任、或者信访办的领导应付一下,像这样主要领导出面的,并且予以答复的,我还是头一次遇见。所以,我要发在网上,你们将来可以看到。为了表示我的诚心,我告诉他们我的姓名。
上访群众听市长怎么说
市长在耐心地回答群众的问题
市长在认真说明问题的成因
市长的面容也轻松了
因为市长的讲话还在继续,我就离开现场上了公路。这时身后跟上两位上访者,我就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他们俩对我还有点儿印象,其中那位马姓者是海龙酒厂的工会主席,另一位是钟师傅,也是酒厂的。我知道海龙酒厂是很不错的厂子,有百年历史了,出产的大高粱酒也是很有名的,厂长是我们那届初中同学,业绩也是不错的。他们说,直到转制那年还向政府财政交300万哩。一个仅有300员工的厂子,保证员工开资还能上缴300万,在当年是很了不起的。但是,这样能自我发展的厂子就非改制不可。弄得当年的老职工现在衣食都没了保证,政府答应给他们的什么“金”都没兑现。不光是他们一个酒厂,还有砂轮厂、造纸厂、碳素厂、彩印厂、砖厂、水泥厂、药厂等等,除了破产、倒闭的,就是变成个人的了。我知道这些厂子都是支柱产业,现在都垮了,当地政府推行“国退民进”是很卖力的。因为那个王珉到吉林省后就推进这个,当地政府说是要完成上面下达的指标的。现在就剩下个热电厂,还是一个市委书记调入任职时从他家乡带来的朋友承包了,这个厂发展起来了,还把酒精厂吞并了。除了这个厂之外,就没剩下什么老厂了。
我赞成这个上任仅仅1年的于市长,他上任后,雄心勃勃,也从上边要来了不少钱,把街道重铺一遍,有的路段开阔了,路两侧的树也规划了,门市前也铺上地砖了。反正美化的相当可观。据说是要往中等城市发展。因此,他的口杯是很不错的。老百姓对这个于市长是抱有希望的。我想,那么多下岗职工来上访,大概就是抱着希望来的。这位于市长还真的满足大家的期盼,能走出办公室,不当避猫鼠,直面上访群众,跟群众对话,我看是很应该的。在目前来看,也是很可贵的。倘若各地的市长们都能这样做,勇于解决前任、前前任遗留下来的伤害广大群众利益的问题,那就没人上访了。就是你一时不能把群众的问题都解决了,你有个答复,哪怕是解释,老百姓也就理解了,也就告退了。如果不这样,在,上访人家附近蹲守,在政府门口封堵,在上访途中拦截,甚至到首都来截访,像抓犯人那样往回抓,能解决实质问题吗?
但是,我也很同情这位于市长。问题不是他来造成的,是前几任累积造成的后果,现在要由他出面予以解决,他能解决得了吗?铁打衙门流水官,那些前任都走了,老百姓不找你找谁?但是,我也想了,既然他能把上访群众安抚了,就一定有思想准备,也一定有解决办法的。我想,能给老百姓个期待也好啊。
至于我家乡的忧患是怎么来的,我是怎么样的心情,以后慢慢道来。
2013年9月28日
家乡巨变的喜和忧(二)
二站前广场市标的立和废
梅河口车站原是国家二级站,因为是沈吉线和四通线交汇处,交通比较发达,通化市的地产要运往关内,必须经过梅河口,故号称长白山区的门户。东去吉林市,西去沈阳市,北去四平市,是军事要地。在解放四平时,彭真所在的东北局就设在梅河口。1957年前,这里是个镇,因为交通便利,设在海龙镇的海龙县政府就挪到梅河口来了。但是还叫海龙县,政府所在地还叫梅河口镇。
就是海龙县政府没有搬迁到这里来的时候,省里设在通化地区的6大批发站(也称为二级站)就在梅河口镇。足见这里不仅是军事要地(有师级驻军),也是经济要塞。在计划经济时期好个繁荣哩!而能到海龙县任职的领导干部,都属于上级重用的,大多顺利地晋升了。
这里是很富饶的好地方,自然条件适宜人居,物产丰富。由于饱受日本鬼子的欺压,这里人爱国热情较高。土改早,参军参战的青年农民也多。无论是当年的抗日,后来的进关南下,都有海龙人的身影。到抗美援朝的时候,海龙人入朝参战的也不少。停战后,志愿军回国,为了帮助军人成家,有很多适龄女青年在组织上动员下,嫁给了“最可爱的人”。而这些军人转业后,都走上了各行各业、各级领导岗位,为海龙县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海龙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积极的,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就在这里诞生。海龙人也是爱憎分明的,用高射机枪击落美军飞机的志愿军英雄就是这里人。一句话可以概括了,无论从哪方面说,原海龙县,现在的梅河口市,要往好了发展,是不成问题的。
老海龙县在历史上叫海龙府,有200多年历史。从沈阳出来向吉林走,路过山城镇,因为商业发达,被誉为小奉天(沈阳是奉天)。过了山城镇就是梅河口,过了梅河口就是海龙镇了。海龙镇东有个朝阳镇,那是辉南县县城。梅河口往通化走,有个柳河县。在1985年5月全国兴起撤县建市的风潮,海龙县就被撤消,改叫梅河口市了,把柳河县和辉南县划归梅河口市管辖,梅河口就从通化地区分出来,升为地级市,下设个海龙区。原通化地区的浑江市也跟梅河口一样,升为地级市,改名白山市。通化市也升为地级市,白山地区不存在了。原通化地区的机关干部也安排到梅河口一部分。梅河口真的要腾飞了。
为了搞个地标建筑,市领导请国家建设设计单位给设计了个市标,就是三条铁道立起来顶起一个表示科学技术的巨型箭头,中间是个圆形的好像地球的圆球。据说耗费了不少资金从北京运回来的。
梅河口市标(只能上画报上找了)
梅河口升格刚刚一年,省委书记强晓初离任了,高狄接任省委书记、高德占接任省长。据说因为梅河口市总向省里要钱,“二高”便以条件不成熟把梅河口地级市降为单列市,归通化市代管。遭到同样命运的还有从四平地区分出去的公主岭市。这样过渡了一段后,干脆“单列”也取消了,就是通化市的一个县级市了。这期间,市委书记和市长就不停的轮换了。
开始单列时,人们,尤其是领导层,还幻想条件成熟恢复地级市哩,因而雄心勃勃。比较典型的是一个年37岁的杜姓市长提出的发展方案很得人心。他提出要沿公路建设经济带,把西边的山城镇和东边的海龙镇带起来。梅河口领导召集会议从来不分是党委序列还是政府序列的。一召开机关干部会议就是全带挂的。而这位杜市长召集会议就单来了。我当时不属于政府序列的,但是我也听过他的报告,真是很振奋,很鼓舞人的。一些老干部也很佩服这个年轻领导的主张和魄力。据说当时在大连主政的领导是他中央党校的同学,要他去大连跟着干,他谢绝了,决心非把梅河口搞上去不可。
我在市里征集论文的时候,也交篇论文《把梅河口建设成商业城市》。因为我认为梅河口发展产业不那么容易了,可以发挥地域优势着力发展商业。城市嘛,本来就是以“市”为“城”的。既然发展工业已经到顶了,就在“商”字上下功夫吧。
不知道是偶合,还是怎么着了,这个杜市长很快就喊出个口号:梅河口要做到“遍地皆市场、无处不经商”。同时在站前建个仿古街,以吸引外商。为了表示对政府的支持,我把一心想出山的上万人的军工厂5523厂给引进梅河口,杜市长当然很高兴。
梅河口站前夜景
可是,就在人家厂子搞开工典礼的时候,定的时间是上午9点,两位主要领导闹矛盾没有及时到场,致使典礼错过了良机,这个厂子后来去南戴河了。后来书记和市长矛盾激化,书记去省城一个单位任职,市长去通化任城建局局长了。不久在通化市人代会上这个杜局长(不在候选人之列)被选为副市长。不知道什么原因或出于怎么样的心理,他急流勇,离职到一个公司搞经济去了。
在2010年夏,我回去的时候,发现站前的市标没了。我听说是新来两位主要领导,一个属相是鸡,一个属相是兔子,他们总是觉得那个高高在上的市标是恶鹰,对他俩虎视眈眈,便拆除了。我听了觉得好笑,不由得想起以前去河南滑县的时候,一个朋友跟我说,滑县县大院的大门挪了3次,几乎转了一圈了。领导出问题不从自身找毛病,竟然埋怨方向不对头。共产党的领导干部还有这样心理,不是太可笑了吗?
现在的站前广场
2012年夏,我回去的时候,发现往东丰县去的大牛广场的大牛也没了。今年才听说,是因为这个大牛没有卵子(睾丸),所以也下岗了。
铸有拓荒牛的大牛广场
大牛不见了,广场也改名了
我想那俩主张把市标拆除的领导就仕途顺畅了吗?把那没有睾丸(缺乏雄性)的大牛给拆除的领导就飞黄腾达了吗?当然他们都已经离任,有的还离开梅河口了。现在究竟怎么样?我不得而知了。但是他们给梅河口留下的问题,我却是比较清楚的。而且这些问题,恐怕于市长,乃至几个于市长也很难解决的。至于问题有哪些,到了什么程度,待我下篇再说吧!
2013年9月29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