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会议通过了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路透社、法新社等国际传媒普遍注意到,中国官方新闻机构将此次三中全会公报精神提炼为“深化改革”,尽管“细节尚不清楚”,但很显然,本次全会的结论是:中国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更多依赖市场机制,依靠市场经济的力量,并“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法新社和法国《世界报》等指出全会公报和《决定》中的上述内容,表明此前人们所议论、猜测的,中国将在三中全会后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打破国企在金融、能源、电信、铁路航空运输等关键性经济领域的垄断地位,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经济改革措施,并非捕风捉影,而是很可能陆续提上议事日程,而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等改革措施也可能出台。
许多外媒都指出,和1978年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1993年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国有企业,2008年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大手笔经济刺激相比,此次三中全会公报和《决定》在规格和气势上并不逊色。而且,此次所面临的形势同样十分严峻:增长放缓,生态恶化,坏账累积等等,都是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无法绕开的障碍。
一些媒体,如法国《回声报》指出,除了醒目地表示将更多依靠市场来调节经济外,曾被形容为“历史性”的三中全会,其会后出台的公报和文件纲领性有余而细节不足。传统上,党的三中全会是一系列重大经济改革措施出台的起点,推出如此纲领性的文件,更多意义在于表现中共新领导人深化改革的决心。
但也有外媒认为,三中全会只是党的代表大会,提出有关深化改革战略性、方向性目标,就已完成了历史使命,更多细节和时间表还有待今后立法、行政机构陆续推出,且“进程应不会太快”。
部分外媒指出,此次三中全会公开的成果,以经济领域的改革纲领为主,而在政治领域则涉及不多。这表明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共上层仍然小心翼翼。
法新社文章称,三中全会公报的基调,是“经济放开,政治收紧”,即在经济领域推出更大刀阔斧、更贴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改革措施,而在政治上则继续沿袭传统思路,包括通过党内自我批评整顿党风,通过党内加强纪律检查清除腐败,加强警察的权力等等。联系到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官方媒体反复强调“不能全盘西化”、“稳定是第一位的”,表明中国领导层打算在“政治强硬、经济灵活”的道路上走下去。
此外,三中全会宣布,中国将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引发国际传媒热烈关注,但因全会公报等文件并未披露“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性质、构成、领导体系和其它更多细节,国际传媒和观察家们暂时无法就此发表更多意见。
(陶短房,旅加学者,海外网专栏)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