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公知韩寒”到“公敌韩寒”间发生的事情:韩寒——公众人物的大众记忆

王炼利 · 2014-08-21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韩寒就是麦克卢汉定义下的‘机器新娘’”,“有出息(挣钱的出息)的作家,经过培养电影明星的方式被培养出来,让公众消费。”……“这是商业,与其他无关。‘世界第一’就是这样制造的。”

  因“被‘公知’”而风光,因成“公知的公敌”而表白

  相隔两年,韩寒又露脸了。这次以娱乐圈人面貌出现。与“文字”不搭界了。可更多人惦记的还是那个“文字韩寒”,以及费力推出韩寒和保卫韩寒的那些团队。不知后者是否都还“安在”?

  韩寒是80后,80后关注韩寒。可以理解。这是个读书读不好却有本事进大钱的样板,是个“全学科”不及格包括语文不及格却不妨碍书一本本出、出书就来大钱的样板,是个写书、飙车、泡妞、来钱没有一件会耽误的样板,80后韩寒“速来钱”的本领倾倒整个80后的一代,甚至还影响到90后。

  但四十岁以上的“成年人”几乎没有人去关注韩寒。不关注是正常的——他们中不少人都曾以为“三重门”是少儿文艺呢!只是从2007年开始,成年人想不关注韩寒也难了。因为韩寒的信息无孔不入了。看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刚副教授的论文《制造“中国式公共知识分子”:南方系报刊韩寒媒介形象建构的考察》,就可知道“南方系报刊”发韩寒消息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是唯厚此一人了!

  记得2006年末,韩寒入围《南方周末》2006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入围的理由就为了他挑起了那场以下半身“糙话”开骂而震惊网络的“韩白之争”!只是那年韩寒追究没被选上“年度人物”,他的身份还不行——那一年,韩寒的身份还限于车手、作家和博客写手。

  2008年8月,一位2007届“公知”在他广种的博客领地发表博文:《学习韩寒好榜样》。大家正纳闷韩寒怎么就取代了雷锋呢——

  韩寒就荣登为2008届“公知了”。

  “公知”,这是他的新身份。

  2009年11月2日,《南都周刊》刊发特别报道《公民韩寒》。报道这样介绍“公民韩寒”:“有人说,他已经成长为中国最有号召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有人说,假以时日,他就是第二个鲁迅”,“大多数人对这位高中没毕业的年轻公共知识分子有很高的评价”,“网民称其为‘一个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一个时代的象征’”。

  一个多月后,是2009年底,韩寒终于圆了2006年底的梦——登上了《南方周末》2009年度人物榜单。

  接下来,《新世纪周刊》2009年度人物——韩寒。

  《亚洲周刊》2009年度风云人物——韩寒。

  再过两、三个月,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候选人——韩寒!

  “公知”了真好!2008年若不适时被“公知”,2009年能屡屡成为“人物”?

  为了让韩寒能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南方周末》特发了评论员文章《象韩寒那样珍惜你的痛感》。评论员文章一开头就迫不及待告诉大家,“韩寒已经是美国《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的候选人,而且在200名候选人中名列前茅。”《南方都市报》更是出格到发表社论鼓动读者为韩寒投票:“让我们都来投韩寒一票”,“也就是给所有称得上是‘人类’的人投票”!

  韩寒感不感恩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回答。要等到2012年日历掀开,《南都周刊》的采访报道才亮出答案,这个答案,很多人特别是“自由民主人士”竟然“忽视了”,这太不应该。

  2012年1月11日,也就在麦田向韩寒叫板的前四天,《南都周刊》发了《“公敌”韩寒》的人物报道。这时正值“韩三篇”将互联网搅得纷纷扬扬,“公知韩寒”霎那间成了公知集体的公敌!面对巨大的落差,韩寒向《南都周刊》记者说出了他本不情愿说的话:“他们看不起我,我不是那么正派的读书人,搞学术研究的,所以没资格谈民主自由。”

  说句公道话,当韩寒被“公知”夸奖的时候,他并没有受宠若惊。韩寒其实比“公知”更具优越感。他自己向《南都周刊》介绍,“我比他们都有名”,“如果我跟他们说的一样,那些人肯定会觉得找到了代言人,就会纷纷夸我,太牛逼了,太对了。”韩寒认为,自己就是“公知”需要的一个已经很有了名气的代言人。因为“公知”要借用他的名气和他的影响力,是“公知”有求于他。

  不过,“公知”为什么有求于他、借用他的名气和影响力到底是为了干什么,韩寒也是逐渐才明白过来的。

  “以前和他们在一起很开心,因为我觉得大家的观点是一样的,都是要自由、要民主”,但后来韩寒看到“他们”怕了:“一上来就是那种我要推翻政权,你推不推翻?我说哎呀,我要考虑一下……这样就没法谈话了啊。”韩寒不糊涂:“如果你特别执著于推行完美的普世价值,那意味着要推翻执政党,。。。。。。,所以我没有继续跟进讨论。”

  这样的韩寒就不对部分“公知”的胃口啰!

  韩寒发现,“他们先把自己放在一个代表普世价值的正义一方”,但是“在要自由、要民主的过程当中他们往往不妥协、不协商、有时甚至是不客观的”,“我觉得激进的右派需要‘符合他们需要的真相’,而那和政府造假有什么区别呢?”

  韩寒告诉《南都周刊》记者:“很多右派是按照被迫害的程度来排资历高低的,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病态的排序”,“他们本质上是很矛盾的。在那里大谈自由谈民主的时候,他们忘了民主和自由的精神”。“他们只是把民主和自由拿来做词汇使用,并不具备民主和自由的精神。”“一句话不对路,就会瞬间把你踢到五毛的阵营里”。

  韩寒也已经看到了一些“公知”成不了事的根本原因:“连人民是什么,人民在哪里都不知道。他们研究法国大革命,研究光荣革命,研究捷克,研究美国的民主,但唯独不知道中国的人民是谁,在哪里,也没有耐心去和中国的人民对话。”有部分“公知”还很虚伪,韩寒称这样的人为“口贩子”:“比如我去静坐,我到了文化部,你说干吗不去中宣部;到了中宣部,又说干吗不去天安门……这些人自己什么都不做。”“口贩子很多时候还披着道德的外衣,占据道德制高点”。

  因此,韩寒不相信“闹事‘公知’”特别是“口贩子们”的号召力,原因是“革命(指“公知革命”,笔者注)说到底其实是改朝换代,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新的领袖,会有几十年的社会动荡期,中国老百姓不喜欢这种社会动荡。”对“公知领袖”则更不抱希望。他说:“推翻现政权,要多大的一个权威,多大的一个领袖才能做得到。到时候我哪知道这种领袖会是什么货色啊,面对着几十亿,几百亿的国家资源,你会不会更贪啊。”

  2012年的韩寒满三十岁了,他懂得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必须守住什么样的底线,才能保证他的需要。他明白,“我只要不去做一些突破对方(指政府)底线的事,都不会有人来把我如何如何”。所以,韩寒是不可能去做“口贩子”的牺牲品的。韩寒需要的是享受人生,他喜欢的是泡妞和赛车,如果突破了政府的底线,如果他也参与到“推翻政权”中去,他明白前面是监狱等着他,而监狱里是没有妞可泡没有车可赛的。

  不断有书在出版、有着相当可观收入的韩寒,没有什么可求着“公知”的,他随时可以不与“公知”们玩!公知们辛辛苦苦“公知”韩寒,韩寒其实并不领情。虽然做“公知”的代言人多少也会给韩寒带来点实际利益,然而韩寒更明白“公知”最需要他代言的是什么——最需要韩寒在“推翻政权”上也当代言人。这个坑韩寒不会跳。很显然,那些有心“公知”韩寒的人一再抬举韩寒,最终目的就是要让韩寒朝这个指定的坑里跳!这个“公知”当下去,韩寒就是那些别有用心的“公知”需要的一堵挡风的墙!风若挡不成,要么他自己第一个跳进坑里,要么被“他们”第一个推进坑里。韩寒不傻。他知道自己是“和他们观点还有出入”的“突然来(的)一个外人”,与已经是“成了一个圈子”的“公知”们毕竟内外有别,当公知“圈子里的人”即使“观点一样的,但细微看法上有出入”,也要“拼个你死我活,一定要把你一棍子打死,或者你把我一棍子打死为止”,韩寒这个外来人除了当炮灰和当枪使,还能会有更好的出路?于是韩寒对《南都周刊》称,不去“捧公知的臭脚”,不希望“被人家拉来当枪使”。他要和这些成天想着“推翻政权”的“公知”划清界线,否则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韩寒这一番言论在《南都周刊》发表以后,如果“方韩之争”不发生,“公知”们可能已经将韩寒踢出“公知”队伍了。。。。。。

  需要指出,在整个“方韩之争”中,韩寒再首尾不顾再狼狈,也没有向“公知”求援过。而“公知”们是一再主动地“救韩”。这样“救”,到底是为了什么,韩寒与“公知”应该都心照不宣。

  为了韩寒,“东方”曾经与“南方”叫板,“南方”赢了

  从2006年至今,不惜版面宣传韩寒、给予韩寒炫目光环的几乎都是大本营在广州的媒体。但是,在韩寒“生长的城市”上海,韩寒并不算个“人物”也不算个“天才”。因此,,为了韩寒,中国两大不同地理方位上的主流媒体还差点打了起来——当然,如真能打起来就好了!

  2009年12月15日,《南方周末》推荐韩寒成为年度人物的理由推出: “他首先尽到了一个合格市民的本分,他对自己生长的城市,这一年发生的种种不平之事尖锐地批判,这是因为他爱这里,真把她当家园。”

  十天不到,2009年12月24日,韩寒“生长的城市”上海发出回音——当时的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旗下的《东方早报》推出了长篇报道:《韩寒十年,终将走向平凡》,报道一开头先将南方诸报刊为韩寒营造的光环给灭了:“韩寒从一出道其实就是个明星,娱乐八卦文化体育兼而有之”,接下来的六个小标题每个都意味着“东方”要与“南方”叫板:“真材实料,媒体制造”、“依托网络,完美转型”、“话题韩寒,炒作高手?”、“博客韩寒,神话制造?”“公民韩寒,政治正确?”“韩寒之外,还有何人?”

  该报道指出:“韩白之争”是新浪和新浪博客制造出来的,让网友“享受一方(韩寒)令人耳目一新的‘糙话’,落井下石地看‘精英’遍地找牙,一切与争论无关。”“韩寒就是麦克卢汉定义下的‘机器新娘’”,“有出息(挣钱的出息)的作家,经过培养电影明星的方式被培养出来,让公众消费。”“韩寒全球博客点击率第一的数字首先是‘制造’的”,“韩寒的名字意味着流量,以流量来考核的网站乐得这么做,而不管内容如何。这是商业,与其他无关。‘世界第一’就是这样制造的。”

  报道说,“韩寒最多是一位说了些真话,替大众发了点牢骚的年轻人”,韩寒的博客文章“被网民和媒体过分高估”,“它们不引起公共持续争论,不引发深刻思考,他提供的只是‘读品’”。“公共知识分子”给与韩寒“这是一个滑稽又荒诞的称号”,“高中学历、书读得并不多的韩寒居然和知识分子这样的身份联系在一起。这俨然是对真正知识分子的一个讽刺。”“韩寒或许是个悲剧,一个原本常识性的话题,一个原本人人可以公开讨论的公共事件,因为韩寒的渲染竟使之成为所谓的偶像与明星——当韩寒泯然众人时,或许,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才是一种常态。”

  很矜持,“南方”的诸报刊都不理“东方”的茬。《东方早报》象在唱独角戏。结果就唱不下去了。

  “东方”败在了“南方”脚下。从此,文新报业集团下的媒体对韩寒的评价再也没有这么放肆过,也包括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也包括2013年10月以后的“文新”与“解放”合并后的上海报业集团。

  “方韩之争”没定论?定论在人心

  “方韩之争”至今没有定论!究其终极原因,是这个国家久已没有了是非观的结果。不过,人心还是有定论的。

  最早对韩寒作品存疑并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恰恰是为首次出版的《三重门》写序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

  这篇序写得意味深长,也很能说明问题。

  “他(韩寒)的早熟、早慧,使我感到惊奇,甚至感到不可思议。”“在《三重门》的韩寒身上,却已几乎不见孩子的踪影。”“这个少年不知由于什么原因,不再用少年所特有的清纯目光看待这个世界了。”“语言是分年龄层次的,什么样的年龄说什么样的话。然而少年韩寒却是一个例外,。。。。。。看到药丸,他居然这样说话:‘那药和人在一起久了,也沾染了人的习气,粒粒圆滑无比。’”“人们肯定喜欢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要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韩寒不像——至少他在他的文字中不像——我没有接触过韩寒,所以不知生活中的韩寒是否还是一个孩子。”“韩寒的早熟显然不是来自于他的人生经验。一个少年,就是一个少年,他在人生经验方面,是无法设计的。你年龄没有到那个份上,有些经验你就无法获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深刻与经验是他学来的,并非来自于他的切身感受。他是在感受他人的经验,而不是在感受自己的经验。韩寒的小说提出了一个新鲜的问题:知识也可转化为写作的资源。”请注意,曹文轩最后一句话说的是:将自己不具备的人生、社会经验写进了小说,韩寒是第一个!

  再强调一遍,这是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为《三重门》写的序,他写下这样的序言,似乎是为了给以后的人们见证什么。。。。。。

  “70后”作家冯唐在“方韩之争”中写了一封信给韩寒。信中说:“至于你的文章,我认为和文学没关系。”“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虽然知道这条金线的人不多,但是还没死绝。这条金线和销量没有直接正相关的关系,在某些时代,甚至负相关,这改变不了这条金线存在的事实。”

  在“方韩之争”中,有些挺韩的人士,其实根本没有看过韩寒写的东西。或者是仅仅看了被推荐的几篇韩寒博客(这些被推荐的博客到底是谁写的还存疑呢!),部分人可能还是碍于“公知”间的情面在挺韩!其实,只要不是别有用心者,在事实面前,他们不会一味“挺”下去的。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许锡良副教授是在“公知圈”中生活的人,在“方韩之争”前,他一直支持韩寒,认为韩寒“是我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受中国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污染最少的一个人”。然而,正是“方韩之争”让许锡良动摇了原先的看法。随着更多证据被不断补充,直到最终转变了观点。他说:“尽管‘人造韩寒’对我来说是多么不情愿的事情,但是,情感要服从理智,主观愿望要服从事实真相。”“让一个人转变看法,常常是逻辑、证据与自己的人生经验、常识、常理发生了共鸣的结果。在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大量的事实证据面前,如果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或者利益相关者,都应该会有相应的判断力。”他质疑“韩寒后面也许躲藏着不止一个团队”。“如果韩寒不删掉以他的名字发表的所有的博文的话,分析下来,马上就可以质疑出那些文章其实可能是出自好多人手笔。而这些的手笔,也不排除有一些可能就隐藏在《南方周末》的群里。”

  许锡良教授的“反戈一击”,力道就不一般了。力道就有如鲁迅所说:“从旧营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这当然引起他的“公知”朋友的反击,而针对“公知”将“救韩”说成是“捍卫自由”时,许锡良教授的回答也很干脆:“当自由被赋予在一个假相上的时候,自由早已经不存在了。”

  

         今天,韩寒换了个方式又风光露脸了。

  这就是“方韩之争”没有争出结果的必然结果。还会来一场“X 韩之争”吗?那要看韩寒站在哪个圈,如果站在娱乐圈,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争的——真真假假都是娱乐;如果站在公知圈——哦!他已经站不进去了。。。。。

  不再以“文字韩寒”露脸,当然不能否认“方韩之争”的余温还在,但也证明了那个既抬举韩寒又暗藏让韩寒当炮灰祸心的那个“圈子”,不带韩寒玩了!可当初他们怎么说的?“当代中文网络,见解独到、立场中正、语言朴素而富有生活气息,且想象力丰富、亲和大众,讽刺手法恰如其分者,当属韩寒”。“韩寒以看似轻盈的姿态抨点时政,每惊其洞见;他以欢快幽默的青春肩起社会公义,每见其挚情。韩寒以优美矫健的赛车手容姿,表现着自由而择善固执的独立精神。”“韩寒的思想是成体系的——即时时事事都能让人感受到的公民精神。”

  嗯。说得真好。“成体系的思想”——当今中国能有几人?从孔夫子算起又有几人?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算起,又有几人?——但怎么就不再带这个伟人玩了呢?

  韩寒是无所谓的,自己玩呗!于是就“转型”了!

  但是,再转型,韩寒在大众记忆里,抹不去那个“文字韩寒”。毕竟,是在“韩寒”的名下码出了那么多文字、那么多的文字又变成了卖钱的商品;毕竟,“公知”圈里人也津津乐道韩寒的文字:“他的文字,是当代中国最干净者之一,也是在传播常识、捍卫常识方面最卓越者之一。”

  ——所以,怎能忘得了“文字韩寒”? “转型”也“转”不掉亿万人的记忆啊!

  忘不了“文字韩寒”,也就忘不了“方韩之争”。 “方韩之争”可以不复再来,但真假之争是会继续下去的,一直到真相大白的一天。

  所有的造假行为,都要付出代价的。对!“所有”!“所有”!“所有”。。。。。。

  这一天会很远吗?我是持乐观态度的。

  不信?那我们走着瞧!

  2014.8.4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五月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2.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9. 中日合作:是该扒扒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军美化师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