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之所以能够引发一代代人的共鸣,是因为它们为那一代中国人提供了认识和理解当时的革命中国的 “情感结构”。而到了今天,大众文化市场所造成的“去政治化”阅读使得广大青年读者对这些作品产生了隔膜甚至拒斥,在这一现象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对于革命中国与今日中国之关系的巨大裂痕令人担忧。重读红色经典,不仅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于已经成为传统的革命中国的理解和认识,更是为了重塑一个更好的未来之中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诞生于40年代解放区以至50、60年代的文艺作品如《白毛女》、《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红旗谱》、《林海雪原》等被重新搬上了荧屏和舞台,在文化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红色经典”浪潮。为了迎合新时期观众的口味,主创人员或多或少地对这些“红色经典”作品做了改编,从而引发了一股“红色经典”改编问题的讨论。2004年3月,随着电视剧《林海雪原》在北京电视台二套节目中的热播,一股对于“红色经典”改编的批评和质疑之声随之而来。
观众的批评和质疑一方面指向了改变过程中的“桃色倾向”和过度渲染和夸大原作中的“传奇性”,另一方面也有包括部分学者在内的人指出“红色经典”的“经典”地位并不成立,对于“红色经典”的热衷表明了共产党控制下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获得了统治性地位,他们哀叹“民间话语”与官方主流话语已经合流,文艺的“独立性”受到了来自大众和政治两方面的侵害。按照这种逻辑,红色经典因其“红色”而不能成之为“经典”。因为“红色”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原罪,意味着这类作品的“不纯洁”或者“不纯粹”,而“不纯洁”或者“不纯粹”的文学自然不成其为好的文学,遑论成为文学中的“经典”了。那么什么才是中国文学中的“正统”或者“经典”呢?有一种说法谓“抒情传统”才是中国文学之嫡传正统,“红色经典”的出现乃是“革命话语”对“抒情传统”的遮蔽乃至破坏。“红色经典”对于“革命中国”的想象和叙述大大污染了“抒情传统”下的中国文学的纯洁性与表现力。他们坚持说,文学正因为其“无用”正因为其与现实政治无涉才成就了其“纯洁性”,也只有这样的东西才可以称得上经典。
然而考诸中国历史,几乎找不到哪一部文学经典是纯粹与现实政治无涉的“纯文学”。拿《诗经》这部被视为中国文学源头的作品来说,《诗经》自古以来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性作品。历代《诗经》的阐释者最为重视的就是诗经的宗法伦理功能,对《诗经》的研究和解释归根结底都是以政治教化为旨归。用近乎“无功利”的“纯文学”视角来解读诗经和中国传统文学典籍是19世纪末以来西学东渐的结果。在中国传统中,美一向是与“善”“德”等伦理政治范畴紧密相关的,《论语》中的“尽善尽美”、“君子成人之美”、“里仁为美”的说法都指向一种好的现实政治或生活秩序。只有到了19世纪末以来,康德、叔本华、尼采等西方美学家的学说传到中国之后才有了“审美无功利”的观念。从王国维开始算起,这种观念也不过只有一百年的历史。在此之前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当中,美与“理想政治”和“道德秩序”都是紧密相连的。从中国传统的观点来看,广义的“文学”乃是“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文化政治实践。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学”提供了一种认知和表达世界的“感觉结构”,在充满“情感”和“想象”的文学话语背后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历史与现实之中的日常生活观念。用一位西方理论家的话来说,就是文学这一表述行为本身就是历史的、政治的和社会的。“红色经典”之所以能够引发一代代人的共鸣,就是因为它们为那一代中国人提供了认识和理解当时的中国的“感觉结构”和“情感结构”,它们用文学的笔触为刚刚诞生的“革命中国”提供了双重的合法性论证。
一方面,刚刚诞生的“革命中国”乃是近代以来传统中国走向现代的关键性一步,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改革、革命之后,中国终于建立了较为稳定的现代民族国家体制。这种走向现代的追求同时也是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一直追求的叙事目的,在经历了从鲁迅笔下的阿Q到茅盾笔下的吴荪甫再到老舍笔下的王利发等等形象之后,“社会主义新人”成为了现代中国最终定型的“典型形象”。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的舞台”现在颠倒过来了,“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
然而,这种破旧立新并不是继续依循着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旧路,而是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性范式,革命之后的“现代中国”拒绝进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力图在人民民主和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崭新的制度模式。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红色经典”所讲述的“革命中国”乃是一种“反现代的现代性经验”,这一历史经验构成了日后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基础。
因此,“红色经典”非但不会因为“红色”而失却其“经典”地位,反而正因为其书写了“革命中国”独特的现代性经验而成为构成一代中国人情感结构的文学基石。在今天,红色经典中的“革命中国”已经成为构成我们当下生活合法性来源,重读这些曾经令我们的父辈祖辈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作品,不仅是为了强化我们对于今日之中国的认同和理解,同时更是为了更好地去想象和建设一个未来之中国。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