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个党校教授,叫做宋惠昌的,撰文释读了所谓当前社会的“怀旧”情绪,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观点漏洞百出,还自鸣得意,一幅教训人的架势。一家中共中央办的党校,出了这种人物,思想层次如此之低,实在是对不起“共产党”三个字,实在是愧拿“共产党”的薪水工资!实在是对不起党的多年培养!实在是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背叛!
我们客观冷静地想想,当前是谁在怀旧?是当今资本社会下的“奴隶们”(房奴、车奴、孩奴等,以及处境比这些奴都不如的人们)在怀旧,怀念自己不曾当奴隶的日子,难道这也有错吗?还有,那些尽管经济条件不错,衣食无忧,但内心深处热爱社会主义的人们也在怀旧!怀念我们那个曾经并不富有,但对外独立自主,铿锵有力的中国!
30年来,在少数被西方洗脑的所谓经济学家的错误指引下,利用了某些政治家对于经济的懵懂和幼稚,已经把曾经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上转变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宪法规定的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工人农民为国家主人,还存在吗?为什么存在屡屡颠覆宪法的政策而无人纠正?
宋惠昌之流,还有脸张口闭口“社会主义”,难道不感到脸红吗?我们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剩下多少?难道宋惠昌之流心中没有数吗?全国老百姓心里都清楚。老百姓的住房、教育、吃饭、医疗、养老等等,现在都是资本主义的,甚至比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要资本主义!我们已经走上邓小平所警告的“邪路”!难道还不需要猛醒吗?
什么是先进?什么是陈旧?社会主义先进,资本主义陈旧!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到了宋惠昌之流的口中,居然就被扭曲了,他们千方百计给走资本主义道路,披上一层先进的外衣;把中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探索描述成了陈旧落后。这就是他们的低劣水平和狡猾伎俩!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在当今中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需要还是“真正共产党员”的政治家们猛醒,高瞻远瞩,本着对于中华民族千秋未来负责的态度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否则在内忧外患下,中国一定会有一次大的民族危机!少数裸官、裸商最近积极移民,胜利大逃亡,试图成为西方社会的依附者,我们再次提醒他们,失去了强大的祖国,他们一定会成为西方社会的奴隶,决不会有好下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之初,这句话曾经响彻云霄,为什么今天某些人就不敢再提了呢?30年的改革实践,是阶级分化,是西方资产阶级买办们的成长壮大,是爱国心在相当一部分人心中的沦陷!整个国家陷入一种对于西方社会的依附式经济,奴隶制经济,这样的实践还不应该让我们猛醒吗?还不能让我们对于当前的“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道路有一点点的怀疑吗?还是对待探求真理的态度吗?
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就一定会有“探错脚”的时候,那么就应实事求是地允许及时进行不断的“修正”,甚至是大幅度的修正,当今胡锦涛同志所提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调实施,不就是这种正确修正的一种体现吗?
可是,宋惠昌之流,以及他所代言的资本主义既得利益者,不希望中共中央出现这种修正,他们开动舆论机器,为改革开放30年的某些错误道路辩护,高呼“彻底改革”(其实是对于中国共产党实行颜色革命或者干脆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利用经济话语权对中央决策进行吓阻。还积极活动,投某些政治家所好,利用其不愿认识错误的心理,大拍其马屁。用心卑劣,可见一斑!
错了并不可怕,而是要及时纠正,这样就是一个好政治家!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讳疾忌医,听宋惠昌之流,粉饰太平,听国家统计局制造表面光辉强大的数字,在对外政治经济斗争中频频上当,失血!就会不得人心!
中国人民的“怀旧情绪”将更加猛烈!是某些人能够阻止得了的吗?
========================
附录:宋惠昌教授之文
党校教授:怎样看待当前社会中的“怀旧”情绪
2010年07月19日 北京日报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若隐若现的“怀旧”情绪——有些人常发“今不如昔”感叹,言语中流露着对几十年前社会风气、“吃大锅饭”的计划经济的怀念,认为当今世风日下。那么,究竟该怎样看待这种“怀旧”情绪呢?这个问题值得重视和探讨。
本刊约请中央党校宋惠昌教授作答。
——编者
一般说来,怀旧情绪,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流露,是对逝去的岁月一种恨爱交加的情感;带有对现在的生活的一种不满足而失落的情绪;可谓一种“现在还没有找到家又迷失了来时路漂泊无根”的感觉……但是,这里所谈的“怀旧”情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而是特指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对社会现实的随意指责甚至不满而萌发的一种情绪,这是一种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的负面现象,对此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
■如何认识当前“怀旧”情绪?
当前我国社会中这种“怀旧”情绪的主要表现,是沉湎于对过去事物的回忆、留恋,如有的人常常感叹:“现在真不如以前活得那么舒心,那时没有失业和就业的压力,大家生活水平差不多。”相应地则是对改革事业的责难、反感,而对进步的历史变革持形而上学的态度,这是“怀旧”者在思想方法上的特征。这种“怀旧”情绪,其表现形式比较复杂,对其性质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就其主流而言,则是对正在进行着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持怀疑态度,甚至有某种抵触情绪,在客观上是对新时期社会进步历史潮流的一种否定。其实质是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实践的一种否定性评价。面对社会变革,一部分人反映出对因制度、体制变革而失去了的特权及其既得利益以及过去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留恋,并且表现为旧价值观对新价值观的强烈抵制。这就是“怀旧”情绪的实质内容。抱有这种情绪的人在指责新文明形态的时候,也可能找出一些“根据”来,但是,就其为旧制度、旧体制及其价值观辩护这一点来看,他们的“怀旧”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倒退思潮。
-------------------------------------------------
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作为一个社会总体的革新行为,就目前的发展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而它的社会成果则是由人治转变为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内对外的全面革新。事实证明,这是当今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之所在,而且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强大支柱。所以,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必然更加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着更高的文明水平前进。从根本上说,这是我国人民的希望之所在,所以,改革开放事业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衷心拥护。但是,有一部分人由于利益机制、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的偏颇,也产生了“怀旧”情绪,成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消极精神力量。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科学对待的。
■“怀旧”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先来探讨一下这种“怀旧”情绪的“利益”机制。历史上任何一个大的社会改革,都要从根本上改变该社会已有的利益格局,也就是说,这样的变化往往会使一些既得利益者暂时有损失。比如说,在曾经存在的人治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总是要有少数人享有某种特权的,而由人治转变为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后,随着相应的特权的废除,他们的既得利益也就失去了。这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的话,这不仅利国利民,而且对个人终究也是一种好事。但是,总有一些思想狭隘的既得利益者,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甚至如丧考妣,而怀念起“昔日辉煌”,于是对改革开放事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不难理解了。
再从价值观层面研究一下有些人为什么会产生“怀旧”情绪。改革的实践使我们逐渐深刻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更加觉醒了,公民的平等权利观念更加增强了,竞争机制所激发出来的独立自主的个人创造性更突出了,应该说,这是改革开放所创造的社会主义新文明的主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能动力量。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机制,进步性质的变革就是要在人们的利益冲突中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说,由人治向法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是我国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由于某些人基于既得利益而形成的落后价值观,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这些新趋势,总是看不惯,想不通,进而将其视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弊端”而加以责难。于是,有人哀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朴素的社会风气再也不见了,人们对个人利益太重视、太计较了;由于思想观点趋向多元化,人们的分歧意见越来越难统一了;甚至有些人认为,当今社会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泛滥,集体主义精神泯灭了;由于体制上的某些缺陷而孳生出了腐败现象,等等。这类“怀旧”的人认为,这些是改革造成的,是由于搞市场经济、民主和法治带来的结果。如果仅从现象上看,的确能够找出某些“根据”来为这些人的观点辩护;但是,如果深入研究事情的本质,就可以看出这些观点是肤浅的、片面的。因为改革的大趋势是向着更高文明层次前进的,所以,如果以改革的一些支流、细节末叶来否定改革事业本身,那就意味着要把社会拉向倒退。而这对中国人民来说,却是命运攸关的大事。
■消除“怀旧”情绪的出路何在?
其实,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这种“怀旧”情绪并不是新奇的现象,因为纵观古今中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当经过深刻变革而使社会发生巨大进步的关键时期,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思想现象。这种思想情绪的基本特点,是在指责社会变革中的种种“弊病”的同时,对旧时代的种种“好处”发出赞叹,用曲折的方式提出回到旧时代去的“愿望”。这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揭示过这种现象。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文明的前进发展,即新文明取代旧文明,在本质上是一种新制度、新体制取代旧制度、旧体制的历史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以现实利益博弈为基础的价值观冲突。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承认改革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对此,不要讳疾忌医,更不要刻意掩盖;与此同时,改革大潮涌来,有时沉渣泛起,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这其中,令人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从根本上说,是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交错之际,不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垄断和不完善民主法治中的权力垄断两者相结合的产物。这些现象说明,问题的确是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它们恰恰是改革不彻底而形成的。因此,要消除当前社会中的这种“怀旧”情绪,其出路就是把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坚决进行下去,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通过继续改革来克服改革过程中的不完善。新时期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一味沉湎于往昔的“尊荣”之中,是没有出路的,更加彻底的改革才是我们的希冀之所在.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